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疆的守护神(水面舰艇与战争)/走进军事变革的现代战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强调一个大国必须拥有海洋和强大先进的海防,海洋的战略防线是国家和人民的生存之道,海防强力大才能抵御国家外部的危险。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个道理。

本书详细的介绍了从近代到现代的各种水面舰艇的类型,水面舰艇的发展历程,各个海军强国所曾经制造和使用的战艇,并细致地讲解各种战艇的特点、基本性能、武器装备、具体执行的任务。介绍历史上经典的海战、海战胜败之原因。介绍中国海军的发展及未来走向。

内容推荐

2009年刚刚开始,中国海军就肩负亚丁湾护航任务,三艘中国水面舰艇的出现,让世界认识了中国的发展与责任,水面舰艇的话题也不断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中。在信息时代,世界各国的海军包括另海军,必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面临一个复杂的、充满竞争和危机的海上安全环境,建立强大的远洋海军是维护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新世纪人民海军发展的终极目标。本书介绍的也就是读者关心的事情。

目录

总序/1

总前言/4

前言/1

第一章 多彩的大家族——水面舰艇综述/1

第一节 海战场上的“昔日霸主”——巡洋舰/9

第二节 水上“多面手”——驱逐舰/20

第三节 海上“近卫军”——护卫舰/24

第四节 海上“工兵”——反水雷舰艇/28

第五节 水上“轻骑兵”——快艇/31

第六节 强悍的“钢铁跳板”——两栖舰艇/36

第七节 海上“猎杀者”——猎潜/41

第八节 昔日的辉煌——战列舰/45

第二章 刀光剑影中成长的新一代主力战舰/49

第一节 20世纪大国海上主站王牌/51

第二节 世纪海上新星/98

第三章 历史经典大海战/119

第一节 特拉法尔加海战/122

第二节 日德兰大海战/134

第三节 马塔潘角海战/144

第四节 甲午黄海海战/151

第五节 俾斯麦海战/158

第六节 对马海战/162

第七节 马岛海战/170

第四章 发展壮大中的中国海军/185

第一节 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187

第二节 光辉的战斗历程/193

第三节 开辟崭新的历程航迹/199

第五章 走向未来/207

第一节 国际驱逐舰发展动向/209

第二节 走进21世纪的世界海军/214

试读章节

第五节 水上“轻骑兵”——快艇

许多朋友都在海上或银幕上、电视中看到一艘艘小艇,划破海面,劈开激浪,带着翻飞的浪花,昂首飞驶时的情景。它那矫健灵巧、轻盈纤小的舰体,很难让人相信,这么小的船能打败敌人的大船吗。其实,正是这些小快艇,就像“水上奇兵”一样,能使敌人庞大的舰船葬身海底。

鱼雷艇是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战斗艇,是一种小型高速的水面战斗艇。鱼雷艇神出鬼没,以突在的行动攻击敌舰船,近岸海区作战中曾发挥重要作用,是一种作战效能极高的海上作战工具。英国于1877年最先研制成“闪电”呈鱼雷艇。随后,意大利、法国、俄国等也建造了鱼雷艇。1878年1月,俄国首次使用装备鱼雷的小艇“切什梅”号和“锡诺普”号,击沉土耳其军舰“因蒂巴凯赫”号,这是世界海战史上鱼雷艇击沉军舰的第一个战例。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鱼雷艇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战果,成为近岸海区防御的中坚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仅苏联的鱼雷艇就击沉德国各种舰船209艘,击伤36艘。

新中国海军创建之初,鱼雷艇曾是主要的海上攻击力量。年轻的鱼雷快艇部队为人民共和国屡建战功。1954年11月14日,在我国东海大陈——渔山一带海面,使用鱼雷快艇,一举击沉国民党军1450吨的护卫舰“太平”号,首战告捷。在这之后,我军的鱼雷快艇部队又先后击沉国民党军“洞庭”号和“永昌”号炮舰、“剑门”号和“章江”号猎潜舰。

现代海战史上,鱼雷艇击沉的最大的军舰是美国巡洋舰“芝加哥”号。1950年7月1日,美国1.3万吨的重巡洋舰“芝加哥”号,在两艘驱逐舰掩护下,航行到朝鲜东海岸注文津海面。朝鲜人民军出动了4艘鱼雷艇迎战,迅速接近美舰,一条条鱼雷发射了,一条命中了,又一条命中了,“芝加哥”号开始下沉,美先头部队驱逐舰也被鱼雷击中。两艘驱逐舰逃走了,而“芝加哥”号则葬身海底。

鱼雷艇品种繁多,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能制造,曾广泛装备于海军部队。现代鱼雷艇有滑行艇、半滑行艇和水翼艇三种艇型,满载排水量40—200吨,航速40一50节,续航能力400—1000海里。主要用于近岸海区与其他兵力协同作战,以编队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船进行鱼雷攻击,也可用于反潜、布雷等。在3—5级海况下能有效使用武器,4—6级海况下能安全航行。装有2—6枚鱼雷、单管或双管25—57毫米舰炮1—2座,有的还装有深水炸弹发射装置、拖曳式声呐和射击指挥系统。艇上有通信、导航、雷达、红外探测仪、微光观察仪等设备。

鱼雷艇的特点是艇体体积小,航速高,机动灵活、隐蔽性好,攻击威力大,是效能很高的一种海上作战工具,有“海上奇兵”之称。鱼雷艇的弱点是抗海浪能力差,活动半径小,自卫能力弱。因此,导弹艇出现后,由于武器为导弹,攻击距离更远,攻击力更强,作战效能更突出,鱼雷艇在快艇中逐步退居次要地位。但由于鱼雷艇造价低廉,研制容易,使用方便,作战效能高,加上现代鱼雷的性能不断提高,它的发展仍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视,仍在现代海上作战舰艇中占有一席之地。

导弹艇是以反舰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战斗舰艇。主要用于在近岸海区作战,在其他兵力的协同下,以编队或单艇对敌大、中型水面舰艇实施导弹攻击,也可用于巡逻、警戒、反潜和布雷作战。

导弹艇是一个年轻的舰种,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当时,苏联把刚刚研制成功的冥河导弹装到了P6级鱼雷艇上,结果出现了世界上第一艘蚊子号导弹艇。这艘艇长25.5米,排水量只有75吨,航速38节,装2枚导弹。就是这样一艘不起眼的小艇,在1967年6月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被埃及海军引进之后击沉了一艘以色列海军的驱逐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导弹打军舰的战例。75吨的小艇居然把比它大30多倍的驱逐舰一举击沉,这使世界各国大为震惊。于是,导弹艇作为一种新型舰艇快速发展起来。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导弹艇是以色列海军的萨尔级。它排水量250吨,可装6—8枚反舰导弹。后来研制的萨尔4.5级艇增大到488吨,除装8枚导弹外,还可携载1架直升机,这是很少见的。

导弹艇速度快,可达40节以上;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可以大批量建造,比较适合近岸防御型海军国家使用,因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今后导弹艇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继续增大排水量,目前有些增大到1000吨左右,实际上超出了导弹艇的概念,已经成为轻型护卫舰了。再就是改进艇型,采用水翼、气垫等新的艇型,使航速增大到50—60节,这种高航速、高机动能力,如果和导弹的远射程配合起来,作战能力是相当强的。吨位增大之后,武器的携载数量自然要增多,除增加导弹的装载量外,一个典型的发展方向是加装鱼雷,以取代单一用途的鱼雷艇,使之成为导弹鱼雷艇,具备综合攻击能力。

P31-35

序言

有一个我们喊叫了一百年的警句——落后就要挨打!但究竟那里落后才是我们挨打的直接原因呢?海洋,海防,海军观念的落后也许就是问题的答案。

这是一个几乎让所有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题目,因为这是近20世纪以来历史给中国人最有切身体会的教训,也是一个不管历史上我们愿意不愿意,也不管我们今天能够不能够,却都必需接受的教训——战略观念落后就必然挨打!在纪念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我们以历史的胸襟提出了“开放与海”的题目,研究我们海防与海军的问题,这深深地击中了我们历史的痛处、现实的难处与未来的去处。

在太空看我们的家园,蔚蓝色球体上的陆块被浩瀚的海洋包围着。地球上的海洋,辽阔、美丽而富有。但是海洋从来不宁静,它不仅时有狂风暴雨、浊浪排空;还曾经历了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海上拼杀。直到今天,在21世纪的海洋之中,海军的战舰依靠飞机、导弹等高技术攻击手段,依然保持着“海上雄师”的霸主地位。但是,我们的海上力量却不足够强大到能够保卫自己海上领土与资源的水平,我们的海上技术却还有许多落后之处。远在苏伊士运河附近逞凶的海盗对我们运输舰队的袭击,不也是我们海上力量的一面镜子吗?!

为什么?因为历史,也寄望于现实。我们的历史也许比任何一个国度都沉重而复杂。我们今天的一切,都映应着历史的影子。让我们打开地图,我们的国家是挂在世界屋脊东坡上的中华大地,它的自然环境之复杂困苦,各种灾害生来俱全。那两条大河也许正是刺激中华文明生长的基本动力,这些同恶劣气候和洪水泛滥的斗争,使得我们的先祖们在治水、历法、农耕、制陶、冶炼等技术,比西方早成熟至少一千年。先天的成功,却成了后天的负担。一个封闭、堵塞的民族意识,也在这块大地上延续了千年。中央大国,天朝之国的自豪,我们曾经挂在脸上,笑在心中。历史上我们的国家防御战略,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始的。

但是,人类至今的历史已经证明,一个一个崛起的大国,他们真正的共同之处却是面向海洋。尽管有些国家并非有足够的海洋优势,如德国和俄国,但他们在成为“大国”的时候,无一例外也是海洋大国。今天,如果按照商船队的实力,中国已经有了在名列前茅的集装箱码头,也有庞大的商船数量,30万吨级的大型油轮,也只有在中国才造得出来。海上的贸易,我们也在全世界的国际贸易中占有相当比例,如此看来中国算是海洋大国吗?我想没有人这样认为。俄国成为大国的时候,真正的海洋力量不是商船队,而是军舰。所谓海洋大国,其实无非是海洋军事大国。

要做大国,必须拥有海洋。美国军官马汉并非国际贸易专家,他那被奉为至理名言的判断,说的并非是海外贸易,他说的是武力。马汉的著名著作和两年前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一样,也是从历数各大国崛起的历史入笔,但他与《大国崛起》不同的地方在于,马汉绝不被任何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纷纷扰扰所迷惑,他直接指出这些看上去完全各不相同的各个大国可以成为大国的真正原因:他们主宰了海洋,是“控制了海洋就控制的世界”。这些曾经成为大国的国家,政治制度五花八门,经济制度各种各样,思想传统完全不同,他们如何可以成为大国?只有马汉指出了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有足够利用海洋投送军事力量的能力!

但是,我们的祖先们却多么地害怕大海!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我们对付海上的敌人,是以陆地的思维来进行的,我们所采取的战略,就是一种“以陆制海”的战略。不用什么严密地论证,一个中学生也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海防打胜了,敌人退回到海上休生养息几年,然后再来侵犯。如果海防打败了,则中国沿海的人民便生灵涂炭!

这一切,在我国作为旅游景点的数百个海岸炮台,不说是最好的定语吗?历史上大约还不曾有过像明太祖朱元璋这样一位要把百姓牢牢绑在土地上的皇帝。他需要将百姓“原子化”,分散化才便于统治。他一再申令“不许片板下海”,这固然包含着国防的目的,但他也深深懂得,只有把全体人民牢牢地捆缚在土地上,他的王朝才是巩固的,他对离开土地的人深痛恶绝,一律迁之远方,明朝法律规定,任何人外出必须持有证件,否则关卡查获立即送官。

人民不能出海,军队当然也就没有出海的必要。流动,迁徙,贸易都被窒息。土地和专制把中国人捆死了,几百年下来,中国人怎么还能懂得自由和贸易呢?中国人如何去“控制海洋”呢?我们怎么会想不到“以海制海”,用“敌人的方式”去消灭敌人呢?!

世界历史上的十几个大国,几乎全是在15世纪从海洋崛起的。不管是对东方,还是对西方,历史都公平地让它们进行一次选择。无论是太平洋,印度洋,还是大西洋,都对大陆上的民族敞开着胸膛。但我们的祖先们却不愿意去拥抱大海,不愿意发展海上的军事力量,直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一个国家,战略防线设在哪里?这是全国人民的“生存之道”。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件值得后人思索的事,那就是发生在19世纪后半叶,围绕“塞防”的一场大辩论。历史上的“塞防”,通常是指陆地边防,即在边关险要之处建立军事据点,派兵驻防,以阻滞外敌的入侵。然而,我国又是一个濒海大陆国。通过对边防历史的追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条线索:来自国家外部的威胁,正是从陆疆发展到海疆的。

有国就有边,有边必有防。我国拥有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6500多个岛屿,并享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权力和管辖权。凝视中国版图,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幅员辽阔的祖国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5个国家接壤。长达20000余公里的陆地边防线,构成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祖国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第一道屏障。

由于外寇的频繁入侵,陆疆战事不断,使得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陆防、塞防建设。早在商王朝时期,为控制新开拓的地区和防备敌国的袭扰掠夺,就在边境地区修筑了军事据点——城邑,派军队把守。西周时,出现了烽燧。这是一种边防告警的军事通讯设施,沿着边境线和由边境线至各级边防指挥部之间,每30公里修设一个高地,筑楼约5丈高,在楼上竖一根3丈长的木杆,木杆上吊一根横杆,横杆的头上挂有笼子,内装草柴等燃料,白天发烟,夜晚燃火,用以报警敌情,使边防部队能获得预警时间,提前做好作战准备。战国时,各国又在边境上建亭子,用以防守和嘹望。后来,烽燧和亭子结合起来,并用高墙连接,便形成了长城。

但是海防却历来是我国边防的“软腹”,是御敌的“短板”,最容易“决口”。仅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00多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我国就达84次之多。

自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至1840年帝国主义敲开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不同的封建王朝对于边防,尽管采取过不同的措施,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重北轻南、重陆轻海。

与陆防相比,中国历代王朝的海防则具有明显的从属性、内向性。尽管先人们对海洋并不陌生,公元5世纪后期至15世纪初期千余年问,中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曾取得过巨大发展,更有明朝前期郑和的七下西洋,率官兵军数万,乘巨船百余艘,涉沧海十余万里,经大小国家三十个,成为当时的海上壮举。但是,这些轰轰烈烈的成就,都难以突破陆地是根的生存空间观念,难以改变重陆防轻海防的基本倾向。重北轻南、重陆轻海之所以在那样长的时间,被那样多的王朝所认同,其主要原因是,中国陆地空间广大、气候适宜、江河纵横,宜于发展农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对海外贸易依赖小,缺少向海外发展的经济动因;作为东亚唯一强国,在面积、实力和文明发展层次上,均大于或高于周边国家,没有任何周边国家能够危及中国的生存。15世纪以来,曾经觊觎过中国的葡萄牙、荷兰以及沙俄等国家,都无力侵入中国本土。实际上,对中国中原王朝统治真正能构成的威胁,主要是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游牧民族没有可靠的生存空间和生活保障,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又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军事优势。北方游牧民族彼伏此起,时间越往后,向南扩张的能量越大,由秦汉时期的寇边,到后来由蒙古族建立并维持了近百年的元朝,以及统治中国近300年的清政府。

看看那些今天还在的炮台、火炮,是我国历史上“重北轻南、重陆轻海”思想的一个见证。随着航海业的发展,特别是航海技术用于军事领域后,来自于海上倭寇侵扰的威胁,使得王朝统治者们开始感到海防的重要性。然而,在“重陆轻海”思想的影响下,统治者仍是想把海防依托于陆地之上,企图“以陆制海”。于是,在重要的海防门户,就修筑、设置了大量的炮台与火炮。应该说,这对最初小规模的倭寇侵扰,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长期企图以炮台来构筑海上的防线,是注定要失败的。仅仅广东虎门一战,教训便是惨重的。

离广州不远的虎门,就位于珠江的入海口,也是广州的门户。禁烟运动后,为了防备英军的侵入,清军加强了虎门的防守。设防三重:虎门口端两侧的沙角炮台、大角炮台为第一重。上横档岛一线为第二重,东岸建有威远、靖远、镇远三炮台,西岸建有巩固炮台,岛上建有横档、永安两炮台,此外还有沙垒炮台等设施。大虎山炮台为第三重。各炮台共配置大小火炮400门以上,驻扎兵勇近万人,由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指挥。当时,虎门口外英军共有作战舰船18艘,载炮462门,陆军约2000人。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月7日,英军为迫使清政府就范,向沙角、大角发动进攻:右纵队攻沙角,以战舰3艘(载炮68门)轰击沙角炮台正面;另以轮船4艘配以小船运送登陆部队约1500人在炮台侧后的穿鼻湾登陆,炮兵抢占制高点,构筑阵地,向清军炮击,步兵则直抄炮台后路。守军腹背受敌,顽强抵抗不支,守将陈连升阵亡,沙角炮台失陷。之后,英军左纵队以战舰4艘(载炮1lO门)猛烈轰击大角炮台(配炮25门),守军炮火不敌,炮台多处被轰塌,英军乘小船从炮台两侧登岸,攻占炮台。此外,英舰船还在沙角附近晏臣湾水域击毁清军水师船11艘。2月,英军得知清政府调兵遣将,便决心扩大侵略。23日,英舰船5艘突入威远、靖远、镇远等炮台侧后的水道,击毁该处清军防御设施。次日,英军发出最后通牒,被关天培拒绝。25日,英军抢占未设防的下横档岛,连夜构筑炮兵阵地。26日清晨,下横档岛英军炮击上横档岛。上午10时,英舰7艘(载炮248门)突入横档西侧水道,猛攻永安、巩固两炮台,守军不支而退,英轮船、小船乘势载送部队登上该岛西侧,在舰炮的配合下,向东发展进攻。至下午2时,上横档岛失陷。与此同时,英军以主力舰2艘(载炮148门)配以轮船、小船进攻东岸威远、靖远等炮台。守军在关天培督率下,英勇还击,多次击中英舰。经过长时间的炮战,清军炮台失去抵抗能力,关天培战死。英军300人登岸,攻占炮台。下午5时,英军又攻占巩固炮台。大虎山炮台清军闻讯被迫撤离。至此,虎门口全部失陷。此战,英军船坚炮利,占火力优势,战术使用又较得当,因而取胜。清军在武器落后的情况下,仍顽强抵抗,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濒海国家,从经济角度来看,辽阔的陆地能为其提供相对充足的资源、人口和生存空间,海洋又使其便于利用海洋通道发展海外贸易、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可以说是“无陆地不足以立足,无海洋不利于发展”。从军事安全角度来看,濒海强国既有陆地邻国,又被海洋国家视为潜在对手,安全威胁常常来自陆地和海洋两个方向。因此,濒海国家只能也必须实行陆海兼顾的战略。

当然,陆海兼顾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威胁判断下,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中国虽然濒海度比较大,但历史上从没有过来自海上的致命威胁,近代虽然遭到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的入侵,但因有侵略成性的陆上强邻沙皇俄国,也不得不对陆地安全予以高度重视。濒海国家无论濒海度大小,在和平时期,一般能够注重陆海兼顾,但在战争时期特别是陆上邻国威胁其生存时仍不得不倍加重视陆地安全。因为陆地是其安身立命的场所,没有陆地的国家也就不成其为国家,而海洋则主要是其发展空间,没有生存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当濒海国家面临着海洋与陆地的双重挑战与威胁时,主要战略方向时常摆动于陆地与海洋之间。由于海上威胁的存在,濒海国家无法像陆地国家那样专顾于陆地;由于陆上威胁的存在,濒海强国又不能像海洋强国那样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因此,在来自陆地威胁较小的情况下,应适当集中力量向海洋发展;在来自海洋威胁较小的情况下,又应适当集中力量消除来自陆地的隐患。而不少濒海国家,例如当年的德、法等国家,并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因此,濒海国家应在坚持陆海兼顾的同时,处理好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世界各国之间因海洋划界、岛屿争夺和海洋资源等诱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将成为未来海上非正规作战和武装冲突的根源。海洋不再是运载坚船利炮肆意侵略扩张的通道,其本身丰富的交通运输和自然资源成为海洋经济时代的关注焦点,如何维护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成为现代海军日常作战巡逻的重要任务之一。西班牙和加拿大在海上渔业权益斗争中,装有导弹和火炮的现代化军舰只能在对方船队附近转来转去,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那些装备渔网切割器的舰船,用以驱逐对方渔船,先进的导弹舰艇似乎成了多余的摆设。19世纪以后的美国海军和西方部分国家的海军,一直把海军的战场确定在公海大洋,典型的作战样式是争夺和控制海上交通线、寻歼和摧毁敌人的海上舰队、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海上决战,企图将敌人歼灭在海面、海空和水下。近年来,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制海权战略思想开始面临挑战。

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世界海洋新秩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世界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海洋时代。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信息与海洋时代的变迁,各国空间竞争重点已转向海洋和外层空间,大国间的陆地边界相对稳定下来,濒海国家有可能与自己的陆上邻国,解决彼此业已存在的陆上边界麻烦,从而相对集中力量经略海洋。然而,谁愿意与虎共眠,谁又会希望自己有一个强大的邻国呢?因此,这就会迫使濒海国家仍然需要“陆海兼顾”。“以陆制海”的历史教训,但愿不要再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发生!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是中国人民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也是维护世界和谐的重要需求。

……

在水面舰艇家族成员中,还有一种可以完全脱离水面掠海高速飞行的两栖船,它就是苏联在60年代以来研制的神秘武器——地效翼船。地效翼船看上去很像水上飞机,实际上却不是,它是介于飞机与船舶之间的一种新型运输工具。它可以在水面上像常规船那样排水航行,也可以利用水面效应产生的气动升力,将其脱出水面长时间贴水飞行,因而兼船艇与飞机之优。它具有很高的巡航速度,最大可达300节,是普通舰船航速的近10倍,其优良的两栖性,使它可以在没有保障条件的岸滩实施登陆,输送机械化部队,它还具有良好的机动性、隐身性和安全性。在未来的近海作战中,它将成为实施快速奔袭、隐蔽突防的有力进攻武器。

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着日趋严峻的海战形势,水面舰艇已经或将要出现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新特点。  小水线面双体船、三体船、气垫船型等新式船型是当今各国海军抢占水面战舰性能的一个制高点。与常规船型相比,这些船型在耐波性、快速性、甲板面积及部分水下物理场等性能方面具有很明显的优势,能较好地满足未来海上作战的特殊要求。

在当今舰艇以雷达为眼,导弹为箭的时代,要想在现代的海战中求生存,必须找到一种伪装,使得现代的舰船能躲避明察秋毫的雷达,这种伪装就是“隐形”。这种“隐形”的概念最先在飞机上得以应用后才被大家所熟知,如今“隐形”也已成为军舰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事实上,隐形技术已经影响到所有最新军舰的设计。尽管隐形技术的费用很高,但对各国海军都是绝对有价值的,在这个强大的雷达与远距离反舰导弹的时代,任何使军舰隐蔽起来的技术,对军舰的作战生存能力都至关重要。“舰艇隐形技术”是指各种可尽量减少军舰被雷达与其他各种传感器发现的可能性的技术。办法之一是改进军舰的外形设计,使雷达波不再返回敌人那里。运用隐形技术设计的军舰当属法国的“拉法耶特”新型护卫舰,其甲板与上层建筑结构中突出部分的数量明显减少,并且舰型构成很巧妙的角度,能改变雷达波反射回去的方向,军舰表面许多的地方涂有吸收雷达波的特殊材料,阻止雷达波反射回敌方,整个造型光滑平整、线条优美,但真正的优点单非肉眼能看得出来。当今隐形最成功的例子,当属美国的“海上影子”实验船,它与美国F117隐形战斗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预见,“看不见”或“难于发现”的舰艇将会越来越多地驰骋于洋面上。

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我们可以想象,水面舰艇这个大家族将会种类更多、数量更大、技术水平更高、作战能力更强,它将不断地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丛书主编 胡思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疆的守护神(水面舰艇与战争)/走进军事变革的现代战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洪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9702
开本 32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925.6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