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私房话(镜头中看草样人生)》由刘航所著,一部真心捧出“别样人物、精彩人生”的影像传记。摄影记者8年采访生涯中不断汲取信念坚定前行的营养来源。
一本忠诚新闻事件本质的目击者叙述。
一次关于刚刚过去的21世纪前十来年中国、北京,喧嚣、伤痛、宏大、卑微、感动、琐碎大事小情的回眸注目与影像外延思考。
图书 | 摄影记者私房话(镜头中看草样人生) |
内容 | 编辑推荐 《摄影记者私房话(镜头中看草样人生)》由刘航所著,一部真心捧出“别样人物、精彩人生”的影像传记。摄影记者8年采访生涯中不断汲取信念坚定前行的营养来源。 一本忠诚新闻事件本质的目击者叙述。 一次关于刚刚过去的21世纪前十来年中国、北京,喧嚣、伤痛、宏大、卑微、感动、琐碎大事小情的回眸注目与影像外延思考。 内容推荐 《摄影记者私房话(镜头中看草样人生)》由刘航所著,《摄影记者私房话(镜头中看草样人生)》中的“私房话”未必“深闺絮语”。专注一件事儿,爷们儿间最难得推心置腹。比如摄影,聊观察、书写、行摄,不来沽名、钓誉、造假,是为正事儿。 在北京当摄影记者8年,赶上中国那些热闹与哀伤。攒下20个“有故事的人”,从初生婴儿,到百岁老人。 是,你、我、他人生一介如草,眼前有光也一灯如豆。既如此,能给值得珍惜的人拍张纪念照,总是好事。你原本知道见报内容“画里有话”,这让我从镜头后面探出脑袋,我可逮到机会,开始一顿胡喷…… 目录 自序 关于私房话 01记者,你是谁? 0岁——杨小妹:无后为大 ——经历过灾难的人会告诉你,趁还年轻,还有爱,赶紧要个孩子吧!不然,还等什么呢? 02 微笑,另一张拍摄许可证 4岁——天天:当不悲遇见不喜 ——生命的起点,所有的人都在笑,只有你在哭啼;生命的终点,所有的人都在哭,只有你安详静谧。所以出生不值得欢喜,离去也不值得悲伤。而在这样一个戏剧情节般的场景,不悲与不喜,不期而遇。 03 关于“扫街” 4岁零5个月——靳世多:单车,妈妈,家乡梦 ——关注城市边缘打工族群,外来儿童。 04 摄影记者的光荣与梦想 28岁——黄淼莹:还梦80后 ——普通80后女孩儿抓住世博会机遇,曲线实现人生梦想。 05 说说按快门儿的时机 25岁——丁小芳:美的陈酿 ——“北京工友之家”收城里人旧衣服成立“互助商店”,服务打工群体,打工妹实现华服梦。 06急、难、险、重采访得与失 26岁——才仁吉藏(春花):春花探家 ——玉树地震中,坚守加油站岗位,不顾亲人与自家财产安危的高原藏妹才仁吉藏第一次回家…… 07 进入现场 29岁——袁琳、袁琳:同名恋 ——清华百年校庆集体婚礼中特别的一对儿:“同名、同系、同为博士、有着共同爱好与理想,喜结连理”。 08 实习记者,别被第一口水呛死 28岁——张洋:你的样子 ——中国版《入殓师》,八宝山人们公墓遗体整容师是个80后北京小青年儿。 09 30年,咋有那么多比摄影有意义的事呢! 31岁——段勇、付艳杰:这就是爱(70后篇) ——自强不息的年轻法官与美丽善良的女护士相爱,“非典”袭来,女护士走上战场,不幸染病,奇迹般康复,却因用药问题罹患股骨头坏死。 10 照相的,你和“文字”离不了婚 37岁——余波:唱着的歌当的哥 ——的士歌手的音乐、梦想、人生。 11“拍人”二三招儿 46岁——董维华:长女尽孝 ——东北老工业基地百万产业工人的缩影,鞍钢百米高炉上的电焊女工,从厂花到单身母亲的岁月韶华。 12 我们都是时间的“奴隶” 43岁——姜亚川(川子):今生缘伴浪子归 ——歌手川子和爱犬嘟嘟一起唱歌,找回蹉跎岁月里对人性至善的那一份眷恋温情。 13只是拍拍照?干这一行没那么简单 58岁——刘明文:家在东北 ——林海雪原深处,夹皮沟故事的原型地。半辈子靠开山伐木过活的刘哥刘嫂转变思路,封山育林,大力发展雪乡旅游,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东北老家”。 14 照相的,别当掰苞米的狗熊 53岁——郭益民:落叶归根谷子地 ——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士兵郭益民,30年后为寻找战友遗落在异国他乡的遗骸,为了当初的一句生死约定再次上路。 15 保持摄影记者先进性 62岁——陆祯雄、陆星(30岁):高曾预言 父子见证 ——1910年,沪上小说家陆世锷在自己的小说《新中国》中预言百年后上海浦东将举办“万国博览会”。百年后预言成真,其曾孙、玄孙在上海老街经营照相馆,见证历史。 16 相机似枪,抓拍如猎 60岁——闫志国、张胜兰(58岁):这就是爱(50后篇) ——“天之骄子”的空军飞行员新婚燕尔,回娘家省亲遭遇唐山大地震。妻子高位截瘫,从此,丈夫开始了35年负重“飞翔”。 17 图片库≈通讯录 63岁——崔杰:花甲潜水员的特殊兼职 ——专业溺亡打捞者的传奇人生。 18 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要保持正当男女关系 60岁——罗青云:井冈娘亲 ——通过井冈山脚下一家菜馆老板娘的意外烫伤事故,折射出当下空巢老人们的孤独与对子女深沉的爱。 19历史,不学无术 88岁——吴其轺:蓝天负我,我本无憾! ——飞虎队中国籍抗战英雄晚年蹉跎岁月的影像守候见证。 20 “一切”决定好照片 100岁——刘老太:一百年后的春、夏、秋、冬 ——回到松堂临终关怀医院。307房间里上演百岁阿婆与4个相继离去的小弃婴的故事。 试读章节 等杨小妹来的时候,杨波抽了整整一包烟。 对面板房里,哗哗的水声和响亮的啼哭声掺杂在一起,不断有住院的“大肚子”趿拉着拖鞋走过他跟前。“你这情况太危险,岁数大啦……不行抱一个?先摘了环儿回去观察—段儿吧。第几个?……”板房坯子不隔音,背后初诊室里的对话时不时飘到杨波耳朵里面,他座位头顶挂着这屋的标牌儿——“再生育妇女绿色通道”。和他坐成一排的,多数是些沉默寡言的夫妇,也有些岁数看起来不那么大的两口子唧唧呱呱聊着天儿,打量腆着肚子的女孩满脸轻快的表情,看不出她之前有没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或阴影。 这是2009年4月8日下午1:27,在产房外忐忑的准爸爸杨波听到护士喊了一个号码,就弹簧一样跳起来。“母女平安,四斤七两啊,这么抱,手,托着这儿……”男人那一刻傻在那里,像个木偶。他手里托举着的这个小生命刚刚让他苦等了两个半小时,问他的话他还兴许告诉你自己活活等了她28年。而她,却粉嫩嫩地躺在护士打包的襁褓里骄傲地睡着,一声哭也没有,最多牛牛地撇撇嘴角,丝毫没在意抱着她的男人已经激动得快要替她哭出了声。 原本,杨波和那个此刻还躺在产房里的女人是打算“再多奋斗几年”的。这个想法在中国现在的年轻人中间俨然已经是最惯常的思路。受过几年已经不再吃香的大学教育,毕业以后离开老家到大城市闯世界是顺理成章的前途。而坐着火箭蹿高的房价、养活孩子的开销、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的各样物欲诱惑,还有或许并不是那么回事儿的“二人世界的幸福”……太多的理由使他们不用动员就响应了国家号召“晚婚晚育”,在他们眼里,这条儿和所谓“计划生育”政策都有点儿过时,真正需要遵守的,是这剧烈膨胀的时代给自己提出的要求,继续努力,活着,或者什么都不为。直到那一天听说了家里大地震的消息,他带着她疯了一样往回奔。万幸,后来他知道自己的父母兄弟都没事儿,而后又听说亲戚家18岁的表妹那天被压在瓦砾堆下,再也没能出来…… 杨波记得表妹从小像个“跟屁虫”赖在自己身边,记得她闪动的黑眼睛,还有她随便什么笑话都能被逗笑,咯咯乐呵的声音,那个在婚礼上打扮得漂漂亮亮,要跟嫂子比美的小伴娘……一切停在那个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两口子想了几宿,决定顺其自然,只是要生女孩的话,小名儿已经早早起好了…… 同样一场灾难,从北川县的杨晓蓉身边夺走的,是已经5岁的女儿。 就在杨小妹出生的时候,杨晓蓉又有了7个月的身孕,她自己把这事儿描述得风轻云淡,一心想着以后的生活,大着肚子还去驾校学了个车本儿,把待产的日子过得连跑带颠儿的,偶尔笑说自己离企鹅越来越近了,抱怨现在和朋友们去茶馆耍都不方便…… 逝去的亲子之爱是每个家庭必须寻回的东西,一个新生命的降生,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于是我也想,趁还年轻,还有爱,赶紧要个孩子吧!不然,还等什么呢。 P4-5 序言 人这一辈子,忙活着自己,也总免不了关注别人的命运。 亲朋好友的旦夕祸福与我们休戚相关。新闻里见的、熟人之间口口相传的那些素昧平生的他们、被我们称做“别人”的人。过得比咱好的可能是励志偶像,更多的时候是羡慕、嫉妒、恨的目标;而那些比自己坎坷艰难的人生往往让人欷歔感叹。沉吟片刻,才会收拾心情继续上路,这样的对比常有,加以良性思考,往往有利于我们不断调整心态,健康地活在当下。 我一直觉得,把普通人生命的一段儿拍成图片故事是纪实摄影人或新闻记者该干的正事。那些照片和人物现在看或许不打眼,也不能完整地给这个生命意义定论。但至少立此存照是一种方式,向这个时代还有以后的时代证明曾经的存在。感受着当下的现实感和物欲诱惑,深陷其中,会有感沧海一粟和无人知道的小草儿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微不足道的感觉。可如果真让这种沮丧的情绪蔓延,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千万个,十几亿个你我凑合在一起会有什么希望。连我们都不珍惜、正视经历的过往的话,真就辜负了这个精彩不断的时代。 个人的卑微情绪往往来自偏安六寸壁垒的消极。对这个世界究竟多么庞大,“我”多么渺小这件事儿没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那么不妨回望历史,在我们从小遭受的教育里寻些信心:在家玩耍着不经意跟长辈客套了一下的孔融,把大象装船上统共需要几步的曹冲,不得志回家种地的陶渊明,一时得志和皇上、贵妃还有高力士把酒联欢的诗仙儿李白,再到宋元明清的皇亲国戚。晚清民国新时代的贩夫走卒、士农工商…… 个人的历史最终拼凑成的就是一个个完整的时代。小故事里的小人物干的小事情在被记述流传进而成为经典后,便成了现今我们对那一个时代甚至整个朝代社会风尚、人文情怀、道德伦理规范的重要考量依据。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摄影术,或者到了后来有了也只能为达官显贵们所用。这导致那些最早的文字记者——历代史官更容易编撰,他们写什么是什么。现在不行了,有了照片为证。 这样说来咱就更不能拿自己不当回事儿了,不然这市面儿上正端着相机的家伙岂不是太多,一个个摄像头似的监视着你我的一举一动。最可怕的是这些照片还可能装在某一个硬盘上流传后世,让后人们看见评头品足,给照片上的人定性,给这个时代定性。 这里展现的就是当代中国各个年龄段别样人生的一些片段。他(她)们际遇迥异,却都分别站立在你我再熟悉不过的,那些不久前刚刚发生过的时间背景之下。你甚至不用太费力气就能想起那会儿自己正在做些什么,感同身受他们的命运片段,其实你已经概览了当代中国人本。 写这样一本书,一来为自己近十年的采访拍摄生涯做个小结,同时唯愿书中人物的境遇起伏能够启迪读者反观自己的人生,在这个时代常常还能平心,静气。 罗永浩说:“一个人的人生美好了一点儿的意义就在于——让这个时代美好了一点点。” 运动鞋广告教育我们:“做最好的自己,我能!” 红粉猪vivi在微博里发帖:一人一世界,一草一乾坤。一言一生嗔,一棒一船人。一风一雨一霆震,一闪一挪一逢春。一任春华秋月闲辜负,一放利锁名缰且浮云。一手推出窗前月,一脚踏碎小人心。一盏清茗驱闲闷,一低头,一笑傀儡场中人。 刘航 2011年7月末,狮子座在值班儿 书评(媒体评论) 当我们一次次指着记者叫“娱记”、“狗仔”的时候,还有许许多多的真诚从业者,在完善着“记者”这一神圣的名词。这就是一个守望中国近十年的摄影记者,用心捧出的,来自社会最底层人物命运的记录和拍摄。 ——黄开建(铁路保安,坚持写作,终成网络小说名家) 正直、正义是刘家祖训,做人准则。你当记者,要做实事儿、说真话、敢负责。还行,我看到了。 ——刘其胜(我爸,当了18年兵,干了9年保险定损,开了7年公交大客,如今在家看报纸) 这是比教科书更能“学到两手儿”的“教科书”,看书的过程却像和一个喝高了的师哥坐炕上侃山,一边儿毫无保留,一边儿如痴如醉。 ——纪晨(报社实习生,摄影专业应届毕业生) 关键是幽默! ——王天汉(斫琴师,民间单人登顶珠峰第一人) 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社会的关怀,我能感觉到。 ——谢天笑(新一代摇滚现场王) 您这本书对现实反思的意义很大啊! ——刘颖(京城资深英俊记者) 作为一名80后的摄影记者,刘航不仅能找到有意思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每次外出采访,都能拍摄到具有新意的图像。 ——黑明(摄影家) 刘航的这本书告诉我们,新闻摄影的本质是记录现实。 ——王炳辉(我们“头儿”,《北京晚报》复刊后第一代记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摄影记者私房话(镜头中看草样人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航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228884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4 |
出版时间 | 2012-07-01 |
首版时间 | 2012-07-01 |
印刷时间 | 2012-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429.1 |
丛书名 | |
印张 | 1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