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云春秋(为新中国气象事业而奋斗回忆录)
内容
编辑推荐

徐国昌,1934年生,甘肃省高级专家服务团成员,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科学顾问,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风云春秋(为新中国气象事业而奋斗回忆录)》是徐国昌研究员从事西北气象事业的回忆录,书中叙述了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详细记录了他为大西北气象事业建设所做的各项工作和在气象业务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还叙述了他在工作和生活历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扰。

内容推荐

  徐国昌编著的《风云春秋(为新中国气象事业而奋斗回忆录)》是中国气象工作者的第一部个人自传,讲述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气象科技工作者为新中国气象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历程,回顾了作者从仅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普通气象观测员和预报员成长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研究员和研究所所长的经历。其中既有对坎坷经历与事业成就的忠实记录,也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风云春秋(为新中国气象事业而奋斗回忆录)》可以作为广大读者,尤其是气象工作者了解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特别是西北气象事业发展史的参考读物,也可以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通俗性读物。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序

第一章 童年和少年时代/(1)

我的父母/(1)

我的家庭/(6)

抗战时期在重庆/(8)

童年生活/(12)

抗战胜利到上海/(16)

上海解放/(20)

第二章 参军搞气象/(27)

兰州气象军干校的生活/(27)

兰州气象观测短训班学气象观测/(31)

从兰州到乌鲁木齐行军路上/(35)

建乌鲁木齐气象站和塔城气象站/(38)

中央气象局天气预报短训班学习/(40)

兰州区域气象台搞天气预报/(45)

24小时变压图的研制/(48)

成立研究组/(50)

20世纪50年代的集体生活/(52)

张玉昆老局长/(55)

入党/(59)

北京大学函授/(61)

自学/(64)

学哲学/(67)

毅力的培养和锻炼/(70)

恩师陶诗言先生/(73)

预报短训班任教/(78)

长期预报/(81)

气象统计预报/(86)

预报多面手/(90)

第三章 干校“锻炼”与下放临夏/(94)

省气象局“文革”与“贺信事件”/(94)

到“五七”干校“锻炼”/(98)

下放到临夏回族自治州气象局/(102)

‘‘小狗事件”和招收知青/(105)

“美国教授”和知名人士/(107)

深入临夏农村/(109)

探索气象为农业服务/(114)

预报业务基础建设/(117)

专题预报/(120)

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和兰州大学统计预报学习班讲课/(123)

关于提拔州气象局副局长的问题/(125)

第四章 到兰州中心气象台工作/(129)

任兰州中心气象台主任工程师/(129)

《中国西北天气》的编写和出版/(132)

专台和县站预报基础建设和专题预报/(134)

“4·22”特强沙尘暴会战的历史意义/(135)

技术职称的评定和聘任/(139)

第五章 干旱气象研究/(145)

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的成立/(145)

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的组织调整/(149)

干旱气象考察团赴美考察/(153)

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161)

研制大型蒸渗计/(165)

干旱气候资源的两重性和阳光农业——沙产业/(170)

干旱减灾系统工程研究/(175)

对干旱减灾问题的思考/(182)

学风/(186)

科研所体制改革/(190)

当所长/(195)

困扰/(199)

第六章 退休生活/(204)

参加编写《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水资源的影响和

对策调研报告》/(204)

受聘咨询专家和科学顾问/(208)

探索研究气候变化对良渚文化发展和消失的影响/(215)

贤内助/(218)

面对疾病/(223)

融人社会/(229)

摄影/(233)

回顾与反思/(236)

跋/(242)

试读章节

第一章童年和少年时代

我的父母

我的老家在河北遵化,然而我家五代以前的祖籍是浙江绍兴,后来因为祖上做官到了北方,从此在北方落户。但是家境逐渐衰落,我祖父只当了代理县长,在我父亲6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父亲徐文承是过继给他的三婶母带大的,家境很贫寒。父亲在旧式中学(4年制)毕业以后,就离开家乡,只身闯荡上海谋生,曾经在中南银行工作,钱挣得不少,但是他不甘心这样混下去,决心上大学。他自学了6年制中学的课程,考取了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四所大学,由于山东齐鲁大学可以提供他半工半读的条件,所以他决定到齐鲁大学学习,并通过半工半读,寒暑假打工,坚持到大学毕业。所以父亲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生活很艰苦,求学之路很坎坷。他经常对我们讲述他青少年时代的艰苦生活,教育我们,生活上不要贪图享乐,吃东西不许挑肥拣瘦,有什么就吃什么,使我养成了不挑食的好习惯。在我一生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包括在西北农村的非常艰苦的生活环境,但是由于从小家庭的严格要求和教育,我具有相当好的适应能力。父亲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在学习上勤奋刻苦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他成为我心中的楷模。

父亲大学毕业以后,曾一度到庐山军校任技术教官,讲授无线电,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到重庆,在重庆工业大学任教,不久又转到中央银行任银行电台工程师,后来在一次裁员中,因为没有后台,被解除了工程师职务,安排在储备科,名义上是职员,实际卜是仓库保管员,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好忍气吞声。抗战胜利以后。父亲跟随中央银行来到上海,直到上海解放。中央银行是他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工作时间最长也是他最不愿意工作的单位。他多次对我们说,到银行工作纯粹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很想搞科学技术工作和教学工作,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不能如愿。

父亲是一个传统的旧知识分子,一个正直爱国的高级科技人员,曾经梦想走科技强国的道路,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他的理想根本无法实现。他对国民党的腐败和无能有深切的感受并且深恶痛绝,我经常听见他和亲友们谈论时局,抨击当局。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帮助下,父亲拒绝跟随中央银行逃往台湾,留在了祖国大陆。新中国成立以后,父亲受到组织的信任,我还记得,上海中央银行首任军代表曾经到我们家登门拜访,表示慰问,为了专业对口,把父亲调到上海邮电总局,他第一次能够从事他愿意搞的技术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清廉和建设新中国的气魄所感动,他多次对我们说,共产党气魄大,确实是干大事业的。父亲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他成功地领导改装了上海和烟台等地的海岸导航电台,不久就被调到北京,到了国家邮电总局,他白天努力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晚上经常自费在家里搞一些他认为有意义的试验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他研制的粮食快速水分测量仪等仪器快要成功的时候,他被调往粮食部科学研究所,专门从事上述仪器的研制工作。不久,粮食快速水分测量仪等系列仪器研制成功,受到了苏联专家和粮食部的高度评价,先后被评为粮食部和轻工业部先进工作者,后来又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即全国劳模,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1956年第一届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粮食快速水分测量仪等仪器最初就是父亲在家里自费搞起来的,以后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最终研制成功。1964年,父亲调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电子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直到1981年去世,享年81岁。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锻炼,身体很好,应该活得更长,他的亲哥哥徐文珊,台湾东海大学终身教授,活到了99岁,“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摧残,缩短了父亲的寿命。

“文革”期间,父亲被错误地打成特务分子,关进“牛棚”遭受批斗,他忍受不了人格上的侮辱,怀着“士可杀,不可辱”的观念,跳楼自杀,未遂致残,永远失去了一条腿。即便是这样,他还是能够不计较个人得失,正确评价那段历史,衷心地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父亲是一位电子科技专家,但是他能够不计个人得失,站在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正确看待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这种高尚的风范,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一贯勤奋工作,为人正直、清高,从不阿谀奉承。在中学时代,他曾经和潘自力是同窗好友,并且结拜了把兄弟,中学毕业以后,他们两人失去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得知潘自力成了驻苏联全权大使,当了大干部,我们问他为何不与潘自力联系,父亲说:“正因为他当了大干部,我才不会去找他。”是的,父亲从来没有做过低三下四地攀高枝和走后门这类的事情。P1-3

序言

徐国昌研究员16岁参加革命,当时只有高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从兰州气象短训班毕业后,赴大西北从事气象事业的建设。他先在新疆筹建了乌鲁木齐气象站和塔城气象站,担任观测员,以后被调到甘肃省气象局参与预报业务的初建,从事短期天气预报、长期预报和西北天气气候研究。1987年,他筹建了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担任所长,并在定西建立了干旱试验研究基地。他是观测员出身,先后担任了预报员、主任预报员、所长,一直工作到1996年退休。可以说,徐国昌研究员把他大半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祖国大西北气象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徐国昌研究员勤奋好学,在工作中坚持自学,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内容涉及西北天气气候、农业、水文和防灾减灾。他在20世纪50年代从事高原天气分析预报研究,60年代从事长期预报研究,70年代从事西北沙尘暴研究,80年代到90年代从事干旱气象研究。他先后在国内中、高级气象科学专业刊物上发表了上百篇论文,还和其他人合写了多本专著。他退休以后,仍笔耕不辍,从事我国古气候研究,发表了《气候变化对良渚文化发展和消失的影响》一文。

《风云春秋》一书,是徐国昌研究员从事西北气象事业的回忆录,书中叙述了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详细记录了他为大西北气象事业建设所做的各项工作和在气象业务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还叙述了他在工作和生活历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扰。

我与徐国昌研究员相识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在工作中常有联系。我详细阅读了《风云春秋》一书的初稿后,很受感动。我乐于为此书作序。

陶诗言

2011年6月20日

后记

我这本自传性的《回忆录》,2009年开始动笔,用了近两年的时间,现在终于完成了。之所以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我要确保的首要任务是健康,必须保证每天有适当活动的时间,其他的事情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往后推延,写书的事情没有抓紧。这本书是我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全面回顾,许多事情是在写的过程中逐渐回想起来的,经过不断补充修改,直到最终完成。写书的过程也是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过程,通过写这本书,我更加认清了自身,认清了我经历的社会时代,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收获,当然也是费时较多的原因。这本《回忆录》如实地记录了我的人生之路和我的反思。之所以想在今年完成,是因为今年刚好是我参加气象工作的60周年,我想在这个有历史意义的年份完成这项工作,这是我这辈子最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写完以后发现,我的这本自传性的《回忆录》绝大部分讲的都是工作,以及围绕着工作的学习和思考,生活问题说得很少,这可能是一个缺陷,但确是真实的。我的精力主要放到工作上去了,当我回顾人生之路的时候,脑子里展现出的几乎全部是一幕幕做气象工作的情景。正因为如此,《回忆录》中有些章节几乎是纯技术性的,从气象观测、天气分析预报、气候研究到涉及的相邻学科,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我感到无奈。非专业人士阅读本书时可以忽略某些纯技术细节,了解基本进程。这本《回忆录》缺乏故事性和趣味性,请原谅我文笔的笨拙。

写这本《回忆录》绝不是想为自己树碑立传,迎合什么潮流。写完以后发现,这本书相当“高调”,甚至于有点不合潮流,我产生了几分犹豫,但是我想《回忆录》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气象科技工作者的亲身经历,不管别人怎么看待,只要它是真实的,就不必过多顾虑。我不是英雄模范人物,过去没有刻意追求过,如今是快要入土的人了,更不会有这种奢望,去追求那些身外之物。20世纪90年代初期,甘肃日报社记者曾经两度提议对我进行专访,希望在报上宣扬我的事迹,我都坚决而诚恳地谢绝,我做事是为了事业,绝不想因为这些身外之物引来麻烦。

我的一生遇到过那么多困难、挫折和不幸,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为我国气象科技事业而努力奋斗,是因为有坚定信念的支撑,还因为我得到了群众、专家和许多好干部的支持,我衷心地感谢他们,希望他们生活幸福,安享晚年!直面历史免不了涉及某些我不愿意涉及的人和事,请原谅我的直白。然而我不想追究任何个人的责任,因为历史已经过去,许多问题是那个时代中体制性的问题。写这本《回忆录》只是为了了结一个心愿,把我们那段历史忠实地告诉人们,希望后来人能从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衷心祝愿我国气象科技事业更加辉煌!

徐国昌

2011年6月于无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云春秋(为新中国气象事业而奋斗回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国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952716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4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