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第1辑)
内容
编辑推荐

杨兴锋主编的《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第一辑)按作品体例、题材分为四类:事件报道、人物报道、财经报道和时政报道。其中“事件报道”称作“调查报道”更准确,收《南方都市都》、《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农村报》作品各一篇。调查报道历来是南方报业的长项,一批优秀的调查记者,不畏艰险,以坚定的意志、娴熟的新闻技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去还原事物本来面目,以此坚守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责。在采编人员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调查领域,新闻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例如,南方周末记者在富士康调查中,如何多次自我否定,最终找到文章的立意和事件真实的逻辑。这些经验对新闻从业者,是宝贵的财富。

内容推荐

杨兴锋主编的《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第一辑)解密南方报业成功经验,打造最佳新闻案例教程。报纸采编工作主要由采访和编辑两部分组成。报纸采编对于报业的日常运营意义重大,《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第一辑)中通过大量的采编经典案例分析与创新探索,让人们了解新闻资讯的策划、采集、编辑加工和制作的全过程。这是南方报业采编精英的经典案例教学。《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第一辑)展示了南方报人的办报理念、思维方式和独到的采编技艺,对于媒体工作人员、媒体研究者和广大读者都有启迪作用。

目录

序言 做让时间害怕的新闻报道/1

第一部分 事件报道/1

安元鼎:一个社会“脓疮”的爆裂/2

第一节 喝咖啡喝出线索/3

第二节 寻找访民/4

第三节 《财经》意外截胡/6

第四节 报道“突然”提前/7

点评 社会瞭望者的职责履行/9

富士康连跳:与死亡赛跑/10

第一节 我们的优势并不只在于“卧底” /11

第二节 及时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调整/11

第三节 思路调整:从数学题到语文题/14

第四节 通过写他们的“生”,来解释他们的死/17

点评 记者应有治史之志/19

京沪高铁20亿元贷款变形记:解读重大题材调查范式/20

第一节 选题判断/21

第二节 切分利益主体/22

第三节 周旋在各利益主体之间/24

第四节 获得完整数据链/26

第五节 刊发策略和社会影响/28

点评 回到地面,回到常识/31

海南毒豇豆:专业媒体的职责/32

第一节 不恰当的比喻/32

第二节 再赴海南/32

第三节 豇豆有毒/35

第四节 触动现实/38

第五节 管理之变/39

第六节 畸形变革/42

点评 在纠结中坚守与前行/45

第二部分 人物报道/47

李一“成仙”:“宗教”题材的采写尺度/48

第一节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48

第二节 把能说清楚的事情说清楚/49

第三节 李一几乎什么都是假的/51

第四节 把能够核实的告诉读者/53

第五节 贯穿始终的取舍/54

点评 去魅与公心/56

北大数学奇才柳智宇出家前后:如何挖掘人物的内心/57

第一节 把每一个壳子挖干净/58

第二节 挖掘柳智宇身边的“次核心源” /60

第三节 指向核心中央的“那根线” /62

第四节 在探讨中的信仰/64

点评 “次核心源”还原人物的心路历程/65

女检察官救助女囚:五年讲一个关于人性之美的故事/66

第一节 用五年时间守候的人性光辉/67

第二节 五年前的案情/68

第三节 守了五年的秘密/70

第四节 五年后的说服/71

第五节 见报的“一点点技巧” /73

第六节 广场上的对话/74

点评 对南都理念和实力的一种诠释/77

世纪广东学人:为价值重建寻找精神标杆/78

第一节 报道推出的三重考量/79

第二节 确定遴选标准和学人名单/81

第三节 敏感难点的突破/83

第四节 文化报道的新高度/85

点评 弘扬先贤学术精神/95

第三部分 财经报道/97

国美控制权争夺:如何做好大型连续报道的推进与整合/98

第一节 基于内容的竞争力/99

第二节 把鸡蛋放到正确的筐里/100

第三节 采编团队的分工与协同/102

第四节 找到人,拿到料/104

第五节 “信息、逻辑、故事”并重/106

点评 及时与深度:众声喧哗中的声线/111

苏州恒久IPO:突破数字“迷宫"与利益“围城”/112

第一节 阻击战精彩回放/114

第二节 作战目标锁定/115

第三节 阻击战难点与突破/117

第四节 曲折的攻防对决/118

点评 一次揭黑就是一次启蒙/1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南方大调研:打造政经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密码/122

第一节 四大亮点成就报道的经典性/123

第二节 以前瞻视野精准选择题材/125

第三节 让单一媒体的新闻变身公众事件/126

第四节 让硬新闻成为精品新闻/127

点评 南方日报的经典一役/130

第四部分 时政报道/131

广州十年城变:一个城市和一张报纸的10年/132

第一节 特刊策划的三个背景/132

第二节 寻找报道思路/134

第三节 敏感地带的回旋/136

第四节 采访“牛人”必修课/138

第五节 光亮点的呈现/142

点评 全媒体转型的成功检阅/145

广州欢迎你批评:为什么敢“骂”亚运会/146

第一节 别出心裁找“骂”点/146

第二节 地毯式采访,全面覆盖/148

第三节 大事件的亲民式报道仍不失深度/149

点评 反弹琵琶亦动听/151

“穷广东”调查:寻找时政报道的新突破/152

第一节“富广东”与“穷广东” /154

第二节 深入广东贫困地区/155

第三节 探究造成贫困的原因/157

点评 “穷广东”是“富广东”的倒影/163

创新驱动,学习江苏好榜样:党刊创新的突破路径/164

第一节 做有深度的党刊/165

第二节 保证材料的鲜活/167

第三节 材料加工见心思/169

第四节 “有用性”造就影响力/171

点评 党刊创新应重视新闻竞争/174

试读章节

第五节 见报的“一点点技巧”

这篇用了五年时间准备的稿件,终于到了要书写的阶段了。

这天,20lO年12月22日,冬至。

下午,南方都市报编辑黄勇完成了和同事吴秀云的采编沟通,并已经达成共识:稿件写作采用白描手法。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却并不容易作出的决定。猛料当前,激动是新闻人最自然的反应。而用最漂亮或者说最华丽的形式来呈现猛料,也是新闻人本能的第一感。尤其是这么一个紧跟了五年的选题。

问题是,有时第一感未必是最好的感觉。

黄勇说,作为编辑,我首先要做的是——冷静。在新闻业界,这属于后天训练而成的素养,而久炼成精之后,亦可列入本能之一种。冷静在这个行当,是决定性的要素,因为不容易做到。

白描,就是用朴素的技术去展示幽深的境界。黄勇决定请吴秀云这么去写作稿件,而他自己也准备这么去铺排版面。

值得一提的是,吴秀云和黄勇都了解杨斌的艰难和为难,两人都不想让杨斌难上加难。关于这一点,两人也有过讨论,并且达成了另外一个共识:用采编的技巧,展示需要展示的真相,同时保护需要保护的杨斌。这样一来,就有了可称神来之笔的一篇文章——《我们一定还可以做点什么》(参见20lO年12月23日《南方都市报》A13版)。版面上标注得非常清楚,这是“杨斌随笔摘录”。然而事后黄勇说,其实这不是杨斌的随笔。由于事关敏感,他们运用了一点点“技巧”:“随笔摘录”的主体其实是对杨斌的采访,只是添加了少数杨斌自己的写作。这篇文章用楷体字单列,剔除了所有跟政法体制内人士有冲突的观点、段落、句子甚至词语,黄勇在文章最后添加了一句话,“我们一定还可以做点什么”,并同时用作大标题。

报道见报后,这篇楷体文章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表扬。广东省检察院检察长郑红在《南方都市报》报纸上直接批示:每一位检察官都应该向杨斌同志学习。郑红的批示逆转了广州市检察院内部的主流态度,反对杨斌的立场立即转为肯定,检察院很快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杨斌的行为进行了褒扬。毫无疑问,记者和编辑达到了目的,报道直接保护了杨斌。

在处理了稿件整体语感上的问题后,黄勇很快找到了诸如“希望自己年老的时候,留在自己记忆中的,不是起诉了多少人,而是自己挽救了多少人”,“周模英站在法庭上接受审判,固然是法律的胜利,但是我们不能漠视隐藏在背后的社会原因和背景,我们不能忘记站在她身后的那些挣扎在社会底层、为生存而苦苦呻吟的人,他们的苦难和命运。这也是法律应有的良知”,“法律最高境界是爱和仁慈”等精彩的片段。他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根本价值在版面上闪闪发光。

重剑无锋。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朴素往往最摄人心魄。

大黑字体,加大字号,增加底网,这些都是常规不过的“编辑手法”。它们就那样简单地排列在版面上,结果已经证明,这种简单直入人心,汹涌澎湃。

第六节 广场上的对话

在5个版的《女检察官“解救”女囚》之外,另外两个版的《杀女时脑中空洞法庭上只求速死》也同样令人心酸。稿件采用白描与对话兼用的形式,从周模英的视角还原当年的杀女情境、与杨斌的五年交往以及周的内心世界。稿件令人动容。

能够让周模英敞开心扉,殊为不易。要知道,刚从监狱中出来的她,内心非常脆弱,情绪波动极大,不能谈论任何与其女儿相关的话题。此前,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她突然情绪失控跑走,在外躲藏了好几天才回家。

在去南昌采访周模英之前,负责对话的南都记者周松柏“心怀忐忑,内心煎熬,实在没有必胜的把握”。

同样在2010年12月22目,在周模英准备动身去广州之前,在小姑子熊六妹的半劝半哄下,周模英终于出现在双方约定的见面地点——南昌新建县广场。开始,周模英始终躲藏在小姑子的身后,把头深深地勾着,不敢抬头看记者。

艰难的突破由此开始。

内心紧张的周松柏尽量表现轻松,在与周模英笑着打了一个招呼后,便主要与熊六妹拉家常。给周模英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感受他们的友好氛围,尽量消除她的陌生感和“敌意”。周松柏和熊六妹谈话的内容从她在广州的打工经历,逐渐转到她和周模英的几个儿女学习问题上。有意无意地也问下周模英,希望将始终沉默在一边的她拉进他们的聊天圈。

起初,记者问她五句,她通常一句都没有回应。但周松柏没有表现出尴尬或窘迫,而是尽量迅速地重新转往与熊六妹的交谈上,希望快乐、友好的交谈氛围保持下去,也尽量让周模英能够感受到这种氛围。让她感觉到,她不一定要参与交谈,但一定不会受到任何“威胁”。

这种状态持续20多分钟后,心墙高筑的周模英渐渐放松下来,开始神情专注地聆听他们的谈话,后来也时不时地会插上几句。

在取得周模英初步信任后,周松柏开始小心翼翼地将话题逐步深入。从广州市检察官杨斌与她一对儿女的关系开始,慢慢地再转换到她与杨斌的多次接触,主要谈杨斌对她的几次监狱探访。谈起杨斌,周模英的语言多了起来。从她的话语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她那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激之情。找到了周模英的语言兴奋点,坚冰开始逐渐融解,她也感受到了记者的真诚。周模英终于明白,记者的到来,并不是要去重揭她异常疼痛的伤疤;而是要通过她的经历,去做一件对社会更有意义的事情。

最终,周松柏抛出了她和被她杀死的女儿之间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溺死刚出生才9个月大的亲生女儿?被法院判刑后,在监狱中是否会想起死去的女儿?有没有反省过自己当初的行为?如果回到从前环境,她是否还会做出类似举动?

庆幸的是,在熊六妹从旁帮助下,周模英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心里波澜,从沉默到哭泣,从哭泣到断断续续地讲述,她也终于经历了一次内心的洗礼,愿意在一位记者的逼视下,正视自己曾犯过的错,愿意将几年来的内心痛苦与陌生人分享。

12月23日,一夜失眠后。吴秀云战战兢兢,给杨斌发了一条短信,问她有没收到负面的消息。杨斌很快就回复了,说看到报纸了,没负面的消息。

看到她的短信,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吴秀云发短信告诉她:我最担心的,不是自己,是怕你受到牵连,如果,因为我的稿子让你承受苦难,以后没人敢做好事了,我良心不安。

杨斌回复了两个字:明白。

躺在床上,看着短信,吴秀云哭了。

(撰稿:过国亮 整理:叶孜 统筹:温冲)

P73-76

序言

做让时间害怕的新闻报道

杨兴锋

新闻害怕时间。时问害怕什么?

——时间害怕优秀的新闻报道!

做让时间害怕的新闻,正是优秀新闻人、优秀新闻团队的追求。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目前有十二报九刊,各报刊都在追求或保持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地位,日复一日、月复~月,好的新闻作品一篇篇在全集团采编人员笔下产生。在操作这些作品时,有着怎样的辛劳?采用了什么技巧?如何在关键点下判断?我相信,分享这些,可以让更多的采编人员提升能力,产生更多优秀报道,最终诞生让时问害怕的新闻报道!

于是,从今年开始,集团组织召开“采编工作会”,与一年一次的“战略研讨会”、“经济工作会”并列为“集团三大会”。2011年的采编工作会,安排了年度优秀作品研讨,让参与报道的采编人员讲述采写背景、选题判断、操作得失,由集团相关采编负责人给予点评。本书收录的正是此次优秀作品研讨会的内容,涉及2010年发表于集团各媒体的15篇(组)优秀报道(这一次研讨对象都是国内报道,未涉及国际报道)。

2010年,用传媒界的标准判断,是一个“新闻大年”:

这一年,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收官,备受关注的“十二五”规划在中共中央建议基础上成文;

这一年,上海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广州举办了第16届亚洲运动会;

这一年,世界运行速度最快的沪宁城际高铁通车运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上试验成功,“嫦娥二号”探月成功;

这一年,中国经历了西南旱灾、玉树地震;

这一年,农村社会保障被提上了政府议事日程,以成都、重庆为试点的“城乡统筹”试验进入户籍改革阶段;

这一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出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这个群体人数约1亿,占外出打工农民的60%;

这_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在第65届联合国大会上作了《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讲话;

这一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问责”制度纳入党的纪律条例,第一次以规定的形式确定出问题不仅要问责行政负责人,更要问责党委负责人;

这一年,宏观调控攻坚,楼市调控拉锯;

这一年,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西部大开发10周年;

这一年里,’南方报业成绩单可喜:不仅成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合作伙伴,形成“有盛会找南方”的品牌影响力,而且涌现出一批优秀报道。以本书所涉作品为例, 《南方周末》记者卧底采访的《富士康“八连跳”自杀之谜》, 《南方都市报》耗时半年多的独立调查《安元鼎:北京截访“黑监狱”调查》都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南方日报》的“战略新兴产业南方大调研”专题, 《南方都市报》的“广州十年城变”专题,也将成为2010年的历史年轮。

本书编辑按作品体例、题材分为四类:事件报道、人物报道、财经报道和时政报道。其中“事件报道”称作“调查报道”更准确,收《南方都市都》、《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农村报》作品各一篇。调查报道历来是南方报业的长项,一批优秀的调查记者,不畏艰险,以坚定的意志、娴熟的新闻技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去还原事物本来面目,以此坚守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责。在采编人员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调查领域,新闻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例如,南方周末记者在富士康调查中,如何多次自我否定,最终找到文章的立意和事件真实的逻辑。这些经验对新闻从业者,是宝贵的财富。

“人物报道”与“调查报道”一样是新闻专业技术上的两颗明珠。人的复杂性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物报道的难度;让人打开话匣子、敞开心扉,也是对记者最有挑战性的事。一篇好的人物报道,难度与魅力都不亚于调查报道。2010年度,南方报业的人物报道中, 《南方人物周刊》、《南方周末》有关李一的报道,有影响,富争议,是一个好样本。 《南方都市报》五年坚持,最终用6个版呈现的《女检察官救助女囚》,从记者编辑的复述中,我们可以体会价值观与新闻技术如何在特定题材上结合,最终产生优秀报道。 《南方日报》的“世纪广东学人”是一组人物群像的策划,也有较大的经验价值。

“财经报道”部分有《2l世纪经济报道》的“国美控制权之争”、“苏州恒久IPO”和《南方日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南方大调研”。国美报道难得的是对证据的苛求和不人云亦云的冷静。恒久报道难得的是媒体对公众利益的维护和在利益集团压力下的坚持。新兴产业大调研反映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是“十一五”收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战略的缩影性报道。上述三组财经报道从不同侧面展现南方报业的立场与能力。

“时政报道”部分纳入分析的四组报道,两组是借广州亚运会报道城市变化的,两组是报道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中真实问题的。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后的报道,易被媒体理解成任务报道, 《南方都市报》、 《南方周末》却不这样认为,前者利用全媒体集群的优势,将广州十年成长史与南都自身的成长联系起来,反映变化,佐证变化,最后成就了一系列好报道;后者则反弹琵琶,坚持说真话,如实记录广州亚运会是如何在批评声中办起来的,从而真实呈现了广东开放的环境、国际化的色彩。《南方周末》这篇报道《广州欢迎你批评》也成为亚运会报道一个亮点。《南方日报》关于“富广东、穷广东”的报道,揭示广东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真实状况,提出如何科学发展的现实问题。 《南方》杂志的“学习江苏好榜样”则是以对照采访的方式,为广东科学发展寻求镜鉴。

我曾说过,“新闻大年”不缺新闻,但“新闻大年”不等于就一定是“优秀报道的大年”。但如今,我可以骄傲地说,2010年,对南方报业来说,是一个“优秀报道的大年”!对一个传媒机构而言,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内容能力的优势打造,不仅要有好的理念、优秀的团队,更要有善于总结、善于分享的机制。这样,才能有让时间害怕的新闻报道产生。

愿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此种分享。

(作者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方报业采编经典案例(第1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兴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102471
开本 16开
页数 1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5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