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是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代表作之一,都是经典的对人生进行思考的作品,在西方被誉为剑桥大学留给人间的精神瑰宝。本森教授本来就是个冷人生观的作家和学者,治学严谨,学术建树颇多,这本书是继其作品《仰望星空》和《丰富人生》后的又一部全新思考人生和内心自省类的深刻反思作品。
图书 | 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是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的代表作之一,都是经典的对人生进行思考的作品,在西方被誉为剑桥大学留给人间的精神瑰宝。本森教授本来就是个冷人生观的作家和学者,治学严谨,学术建树颇多,这本书是继其作品《仰望星空》和《丰富人生》后的又一部全新思考人生和内心自省类的深刻反思作品。 内容推荐 英国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编著的《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内容提要:人可能凭借炫耀来获得别人的欣赏,但无法因此获得别人由衷的赞美。真正的坚持,并非去固守一个观点,而是在看到道理摆在眼前,随时准备去作出改变。一个人要是时刻想着自己为人真诚,那么他正走在通往虚伪的路上,因为他表现出来的真诚只是一种姿态。在蓦然回想过往人生时,突然发觉一些看似枯燥无聊的格言,原来是经历时间考验后的真知灼见,意识到古老的谚语并非沉闷的总结,而是许许多多人凭着无畏的希望去战胜恐惧所凝固的真理。 《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是一本畅销的伦理学。 目录 序/ 001 一 心的惘惑/ 001 废墟就废了吗?/ 003 凡人不能永恒?/ 006 朋友,你为何缄默了?/ 011 谁说地球应该全部是绿色的?/ 015 迷信就是封建?/ 020 艺术就是人生?/ 025 八卦怎么了?/ 031 看书很了不起吗?/ 033 写信有用吗?/ 038 如果冬虫没有吃夏草?/ 044 逆耳就是忠言?/ 047 何必要下决心呢?/ 051 八哥只是一只鸟?/ 054 原创就好吗?/ 058 真诚就真吗?/ 064 庸俗就俗吗?/ 069 公开就没有隐私?/ 073 第六感靠谱吗?/ 078 为啥要嫉妒?/ 081 自怜有用吗?/ 086 二 心的顿悟/ 091 死亡的模样/ 093 首相,首先是一个人/ 097 被人曲解的时候/ 102 他,只是一个世界公民/ 107 诗人的意义/ 112 怜悯的尺度/ 116 圆滑不易/ 119 骄傲的罪与罚/ 122 民主好简单/ 125 爱玩是必须的/ 129 心碎的解析/ 133 像风一样自由/ 137 止战之殇/ 140 心不在焉怎么了/ 146 我就喜欢/ 150 赌,是一种态度/ 153 其实,英语很简单/ 157 谈话的艺术/ 161 只为向儿女吹牛/ 165 铭言的真谛/ 169 岁月的胜利/ 173 乐极生悲/ 176 牧师的救赎/ 181 牧师的布道/ 185 外面的世界/ 189 心灵的体验/ 193 三 心的感恩/ 197 怀念父亲/ 199 布伦特圆丘/ 204 小狗罗迪/ 207 我家的老保姆/ 210 平和的心/ 215 真我的风采/ 219 内在的人生/ 223 夜半的钟声/ 228 心不设防/ 232 隐士的救赎/ 237 秋天归家的路/ 241 诗意地栖息/ 246 年轻就是好/ 250 寓言的泪水/ 255 总有你陪伴/ 259 爱的宽恕/ 263 试读章节 我时常会思忖一个问题,即人类从对废墟建筑的沉思中所获取的快感,到底根源于何处呢?凡人可能会自然地认为,乐于见到某个建筑或是教堂——这些给我们带来欢乐或是虔诚的地方,一些见证着众多逝去人生,隐逝的荣耀或是幻如青烟的奢华——的残骸,这里面必然有某种病态的思绪在作怪。这些残垣断壁承载了许多过往的希冀、情感与欢乐,还有数不尽的恐惧与悲伤!我窃以为,这些地方的魅力之一,就是某种“过往美好却被糟蹋的事物”的那份魅力,感觉到生命的欢乐,勇敢无惧的念头,宏大的向往。而眼前的一切又是那么的简单,弥漫着难以言喻的哀伤,往昔这里所遭受的苦难,仿佛滑进了无尽黑暗的渊薮,牢牢紧闭着。也许,这就是那些历经人生风雨或是想象丰富之人,站在这些古代废墟之前的感慨吧。当夏日的阳光拂在爬满常青藤的山墙与崩塌的拱门之时,有一种万物皆静与从容之感。此刻,肉身的死亡或是泛滥的洪水,都不能将之湮没。原来,废墟本身也具有如此的美感。 我以为,这样的情感并非古而有之,最早也只可追溯到100年前而已。让人诧异的是,我们眼前所见到的这些残垣断壁,在中世纪的建筑者们眼中,是没有任何上述的哀婉或是沉吟之情的。他们发自内心地希望以新式建筑取代古老的。他们也不会想在一座古老或是简朴的教堂前加上一个宏大前廊之类的东西。他们似乎总是乐于推倒一切,用更有创意的事物加以代替。就废墟本身而言,他们觉得这只不过是一堆毫无用处与没有存在意义的石头而已,顶多也只是一个露天矿场,方便取石而已,虽然这是过往国王与特权阶层享受的地方。我们还须记得,自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直到瞿勒斯·沃波尔与格雷出现之前,哥特式建筑被人们认为是丑陋与野蛮的,理应被更为经典与结构对称的建筑取代:反之,人们也只能沉默地忍受着。所以,这种关于古老废墟建筑的情感,完全是前所未有的。我以为,这是一种很柔和的观点,有益于心灵与智慧;虽然这可能暴露了我们对提升自身能力方面上缺乏自信的问题。这种情出现感的归因,就是我们找不到属于当代自身的建筑,不是勇闯新路,而是不断地整合与重建过往的路子。 诚然,对当代人而言,废墟往往与快乐的假日时光、野外探险或是野炊等活动联系在一起。在废墟身上,又能体现某种野趣、欢笑、幽默或是不同寻常的食物与自身正常身心的休闲状态。回想我童年时期的夏日,在这些地方游玩的情景,试着去解开其中所蕴涵的魅力所在。这些破烂的地方当然不会跟风景秀丽一词挂钩,也无法激起什么美好的想象。小时候,我从未在脑海中勾起过往的生活:那些按着盔甲的骑士,穿着严实的女人,在守卫室及厅室里苦中作乐的情景,从来没有闪过我幼稚的脑海。我所能想到的乐趣,就是沿着破碎的梯子上匍匐前进,远眺着让人昏眩的护墙,窥视着黑暗的拱顶,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愿望,希望能够碰巧发现埋藏的珍宝,在某一个土制的瓷器中找到一大堆古币,或是在一块风化的骨头上找到一枚戒指:这些事情是常有发生的,为什么就不会让我碰到呢?我也并不像马修·阿诺德日记中记录他八岁大的儿子那样,在被带到弗内斯修道院时的那般反应。阿诺德的儿子的绰号叫巴奇。当看到古时马车孤零零的残骸,他的内心对这个浪漫气息地方的一切充满了惊叹。也许,这些惊叹只普遍存在于高度教养的圈子里。这位聪明的巴奇静待内心汹涌的审美情趣消散之后,突然孩童般特有的恐惧感涌上心头“多么肮脏与让人可怖的地方啊!”我想这个天真无邪的念头、冷静的判断,就是一颗自然的心灵在没有被错误的情感、后天的教养蒙尘之前,看到一座巨大建筑化成废墟之时,理应感受到的忧伤,为之痛惜,心灵杂乱。 但无论巴奇所说的那句话是源于哪种思绪,也是不可能出自一颗成熟心智思考后的结论。我曾在彭布鲁克郡待过一些时日。这个地方甚是荒凉,北风呼啸,千回百转的小溪奔向大海,悬崖嶙峋,石岛遍布。但这里却是神奇浪漫建筑的聚集地。越过一个个山谷,可见到封建时期的堡垒——伊洛·海登,卡鲁,马诺比尔——单是这些名字就给人一种震撼!村村落落,都有常青藤覆盖的石拱据点。现在的人们很难再去想象过去怎样的生存状态,才会造就出与此类似的森严、肃穆的居住环境。片片山岚,都有一些矮拱、墙厚的教堂,还有一个望风塔,枕着山脊,开着堞眼,高墙轻微地向最高处靠拢。“混合”,这是一个术语一这些建筑在天际划下了优美的轮廓。 冬日沉寂的午后,阳光惨白照射下来,我们不经意间来到了一个名叫兰斐的地方。我之前还没听过这个名字,这个名字让我有某种极为期待的心情,想要去看个究竟。这里有圣·大卫主教的七座房子之一,但因为巴洛主教而使亨利八世不得见。巴洛主教似乎是教会中对于繁文缛节最为反感的牧师了。他曾与一个被解散了的女修道院院长结婚,她的名字叫阿加莎·维斯本。而他的5个女儿也都嫁给了主教我不敢妄自对主教的品行加以评论,因为这只是他身旁的人所说的而已。他拆了圣·大卫的宫殿,还将屋顶上的铅金属卖掉了。他是在兰斐这个地方与国王道别的。他所喜爱的教子德弗斯是埃塞克斯学院的创办人。事实上,这位时乖命蹇的伯爵,伊丽莎白时代的受害者与宠儿,正是在这个塔楼上度过自己快乐的青春年华。P3-5 序言 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想,即收集或是再版之前已经发表过的文稿,是一件很让人遗憾的事情。作者的心中往往会怀着一股柔情,以慈父般的目光审视自己心智所结出的这些小小“果实”。诚然,为杂志所写的文稿一般都是有关时事或是一些重大的问题,而且通常是按照题目的要求,迅速完成杂志所要求的稿子。所以,这些文稿有点即席创作的意味,往往堆积一些临时的材料,作者根本没有时间就所写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 但这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类似的写作。我可以坦诚地说,本人每周为《教会家庭日报》所撰的稿子,专栏名为《人生如逆旅》,其中绝大多数的文稿都并非上述所说的那样。长久以来,我自己写下很多文章,甚至还校过稿。因此我并不需要以写作来养家糊口。这些稿子绝大多数都是一些简单的小论文,在下笔之前己经长时间占据了我的脑海。在写作的时候也经过深思熟虑。我收到众多读者的来信,内容几乎都是关于这些文稿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一些读者希望能出版一本选集,让这些文稿以更为固定的方式保存下来。我删除了所有自己不得不写的关于当代一些话题的文章,以及所有引起争议的文章,因为这些文章都不是我愿意去写的。所删除的这些文章不论多么缺乏主观意图,都会引起读者的猜疑。我开始这个专栏写作的时候,因为刚从长期的疾病中复原过来,内心极度忧郁。当时,我生怕自己无法按时完成交稿的任务,虽然我很努力地以乐观的心态去写作,但刚开始所写的一些文稿还是弥漫着一些不良的情绪——所有这些文稿在结稿成集时也一律被删略了。 我想简略地谈一下整个系列文稿的写作目的。在我看来,我们英国人通常所犯的毛病,就是对思想缺乏兴趣。我以为,作为一个民族,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品质——首先,就是坚定与友善的常识,让我们能以公正客观的角度去审视事物,免于过度的兴奋或是沉浸在难以自拔的忧郁之中。我相信,我们的人民是爱好和平的,遵守秩序与勤劳奋斗的。我们具有真正的谦逊,不会过分沉浸在所取得的成就与功绩之中,也不会过分关注谁获得更多别人关注的目光。我还觉得,我们接受着原则的束缚,而非随性而为。 而另一方面,我们又是保守与智趣不高的民族,过分看重财富与地位,厌恶分析、猜测与试验。我们将一些很值得怀疑的事情视为理所当然,鄙视原创与热情。据我观察,我们似乎并不怎么关心日常的生活,也不问自己为什么会去相信一些事情,或是自己是否真的相信它们;而在道德层面上,我们则是彻头彻尾的宿命主义者,相信直觉胜于理智;而且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一定范畴内,我们有改变自己的能力。我们通常在人生早年就固定自己对很多事情的看法,然后还为自己能够坚持己见而愚蠢地感到骄傲——而这种所谓的“坚持”,亦不过是一种排斥所有反对我们固有看法的证据及话语的习惯罢了。事实上,我们的心智很僵化,缺乏灵活性。再者,我觉得。我们时常漠视这片长时间不受侵扰的土地所积累起来的古老而美好的“珍宝”,因此,我们能不受阻滞地发展属于自己的制度。当我漫游英国的时候,常为村村落落都有一座精美的小教堂、古老的庄园以及许多优雅的住宅而感到无比惊诧。显然,要是以前能够有所记载,每个地方必然都有一段属于自身美好与细腻的历史!但是,所有这些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我们都只是漠然视之,似乎这些事物根本不值得注意似的。 所以,在写作的时候,我内心有两个比较明确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激起读者对于生活及性格中一些小问题关注的兴趣,了解人性的冲突以及叠加,有一股清新之风拂面的感觉,仿佛这一切是如此难以理解,却又有趣得如此不可思议——这一切都根源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我活得越久,就越觉得每一天都充满着人性交往的无限复杂与美感,感觉到一些很庞大却又高尚的问题正被逐渐地分解,在漫长的延宕中获得自然的解决。文明就具有这种巨大的能量,让人类远离孤立与敌对的状态,感觉到自己不能远离别人,只是自私地循着自己的路线来走;相反,我们是互相依赖的,彼此都应该给予鼓励与帮助。我们最不起眼的动作或是一闪而过的思想都肯定会影响别人;善与恶都会播下种子,生根发芽,直到我们在耐心与爱意中渐臻完美。当我更加深入了解人性之后,惊讶地发现,人其实通常都意识到一些高尚与美好的理想,虽然是以很微茫与不确定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他们却似乎因为在生活中无法实现这些理想而感到悲哀,忧郁地意识到,自己没有在生活中做到最好,发挥自身最大的力量。所有那些充满活力、不断奋斗、满怀希望及有感而悲的人们——而不只是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而是超脱于永恒的帷幕——增强了我对人类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的信心。我真心相信,这是一个充满欢乐的未来,因为欢乐是精神中最原始的天性,是不可能屈服于悲伤与痛苦的。若这些悲伤与痛苦的存在只是为了让我们最终获得欢乐与平和的话,那也是可以暂时容忍的。当我们愈加深入地了解自己与他人,就会发现人类的可能性愈加丰富与复杂;若能让心灵去追求永恒与精神的话,将目前的一些事情或是物质放在正确的位置,这对我们来说会更好一些。人们常常觉得,这个世界充斥着许多被误导的情感、悲伤与失望,让我们为一些根本不值得为之烦心的事情感到郁闷,为一些小事而恶言相向,固执的成见难以撼动。而在所有严苛的理念中,最为恶劣的,当属某些人觉得,要是人们不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来获得快乐的话,那他们也最好一点儿都不要快乐。我觉得,这就是英国人性情中最大的一个缺陷——对自身幻想与观念固执的坚持,极度缺乏怜悯之心与相互理解。所以,我在这些文章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我的读者解释自己的观点,希望他们能够了解——互相谅解、欣赏、宽容以及兄弟间友爱的极端重要性。若是可以的话,我想说,自己真的希望有生之日能见到这成为现实!我绝不是鼓吹任何人轻易放弃自己一直所珍视的信念。但是,在不去蔑视或是怀疑他人真诚信念的前提下,我们也依然可以坚强与勇敢地秉承自己的信条。 其二,我试着去唤醒读者对普通事物的兴趣——诸如我们所见的地方,所听到的言语抑或所读的书籍,日常简单的生活体验等——只要我们愿意去找寻与发掘的话。精神与心智最为可怕的敌人,就是潜入勤奋之人脑海中沉闷的思想——面对日常生活的肮脏污秽,他们内心难有波澜,泰然处之;看到人生漂亮的灯火渐次熄灭,表情冷漠,从未泛起再次点亮的念头;他们闷闷地看着,毫无表情地听着。但若是人们能扪心自问:“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背后隐藏着什么?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存在,成为现在这副模样?”我们就可发现很多让人震惊与美好的纽带,源头可追溯到过往,莫不与现在的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思想与纽带!这就是生活中仅次于人类关系本身最为美好与亲切的东西了,而这些并非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外。很多人所需的,只是如何去开始,学会去问自己怎样的问题,在思想或是情感中作怎样的小试验罢了——这是我从一开始写作这些文稿时所面临的一个简单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没有人能比我感到更加高兴。因为,正如我之前所说的,我每天都为生活中那些美好且难以言喻的兴趣、美感以及其所蕴藏的秘密,乃至存在的问题而倍感惊讶与兴奋——其中有些让人伤心不已——但仍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希望,因为万能的上帝在我们背后。在朝圣之旅中,我们所居住的“生命之屋”只有涤尽所有烦忧,方能变成真正宏伟与大气的地方。正如古时睿智的作家所说的:“一房之立,始于智慧;坚如磐石,成于理解;富丽堂皇,需凭知识!”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写于古老的乡间小舍 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 1912年8月5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追随本心--回荡世纪的剑桥哲思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
译者 | 佘卓桓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41193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2-06-01 |
首版时间 | 2012-06-01 |
印刷时间 | 2012-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21-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