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忠诚是天(感动中国的普通民警)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为什么没有成为孙炎明那样的人?为什么没有在寻常的岗位抵达他的高度和创造他的辉煌?我们是否该像他那样思考一下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工作,什么是生活?朱晓军、李英所著的《忠诚是天(感动中国的普通民警)》为你讲述在全国200万警察中,每年在与罪犯搏斗中有多少人身受重伤,有多少人以身殉职,为什么偏偏选出这位慈祥而随和的看守所警察?仅仅因为他患了脑癌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吗?

内容推荐

朱晓军、李英所著的《忠诚是天(感动中国的普通民警)》内容简介:孙炎明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当一名好警察,要对得起自己那身警服。他凭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沿着这一目标坚忍不拔地走了下去,三十年过去了,虽然没有一官半职,没有别墅宝马,却攀登上自己的珠峰,获得了另一种辉煌:荣获“浙江骄傲”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CCTV“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2011年底,他被推荐为“公安战线一级英模”,成为浙江省公安战线唯一一位党的十八大代表候选人。《忠诚是天(感动中国的普通民警)》讲述孙炎明的故事。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冷不丁被死神绊了一跤

第二章 站在死神面前也忘不掉的牵挂

第三章 一位从没称职过的“咕噜”父亲

第四章 监管双枪司令的“孙司令”

第五章 离婚协议像落叶似的飘到眼前

第六章 在生命倒计时的“出征”

第七章 与死神和死囚博弈

第八章 流淌在看守所里的父爱

第九章 指给“黑八子”的阳关道

第十章 让死囚来生再报的大恩

第十一章 “遇到你是不幸中的大幸”

第十二章 不幸中撞见孙炎明,值了

尾声 沿寻常小路走过来的“感动”

后记

试读章节

孙炎明是一位极其普通的人民警察。

在世人眼里,一位从警校毕业整整三十年,至今仍是普通警察,居住在妻子学校的简陋集资楼里的男人,即使不算是失败,距离成功也十分遥远。

但在漫长的人生中,人活着就要有目标,或者说要有追求,有理想。

有目标地活着才有滋有味,才能活出个精气神;失去目标就是苟活,苟活不仅没滋没味,活得难受,而且很难坚持到寿终正寝。

活着的目标有的远大,有的短浅;有的高尚,有的低俗。有人想成为《亮剑》里李云龙式的英雄,有人想成为《潜伏》中余则成那样的特工,有人想成为洛克菲勒那样的富翁,有人想成为宋祖英、章子怡那样的明星……能实现这些目标的人可谓凤毛麟角,99.9%的人都将是平凡的人。

有的人目标极其朴实,朴实得像通往珠穆朗玛峰的一寸寸冰雪,只要坚持默默地走下去,就可以抵达顶峰。

孙炎明给自己确立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当一名好警察,要对得起自己那身警服。他凭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沿着这一目标坚忍不拔地走了下去,三十年过去了,虽然没有一官半职,没有别墅宝马,却攀登上自己的珠峰,获得了另一种辉煌:荣获“浙江骄傲”2010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CCTV“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2011年底,他被推荐为“公安战线一级英模”,成为浙江省公安战线唯一一位党的十八大代表候选人。

我还清晰地记得2011年2月14日晚上八时央视一频道播放的CCTV“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颁奖晚会。

偌大的演播大厅里,人群密集,灯似繁星。灯光不仅打在舞台上,也打在观众感动的脸庞和挥动的手臂上,现场气氛热烈。

舞台上坐着两人,一位是众所周知的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岁月可改变一切,当年风华正茂的白岩松已变成中年男子。他谈吐儒雅,举止稳重,又不失当年的朴实与生动。

白岩松对面坐着身穿警服的孙炎明。他年近半百,圆脸上卡着一副金属边框近视眼镜,嘴角微微上翘,不那么整齐的牙齿露了出来,隐藏的酒窝也浮现了。他乐呵呵地笑着,笑里隐藏着机智、顽皮和随意。

白岩松问道:“有几个能在生命的挑战面前,一直像您这样笑的?”

孙炎明微笑着,不以为然地说:“那个是很正常的一回事儿。”

似乎白岩松问的不是他得过脑癌,不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而是像脸上长个粉刺,把它挤出来那么简单。不过,细想一下,他说得也没错,人生自古谁无死?生也许是个意外,死则是必然。如此来说,死亡的确是件很正常的事,只不过少有人能像他这么洒脱、这么超然而已。

白岩松不相信地追问:“您真的就给了自己一个小时的绝望的时间,之后马上就又开始笑了?”

“那一个小时,确实是我绝望的时间。过了一个多小时之后,自己认为应该挺起来,应该站起来……”他仍然保持着那微笑。

白岩松问:“有很多人会觉得您去看管的都是重刑犯、死刑犯等等等等,为什么还要对他们那么好?”

“虽然他们犯了罪,甚至是被判死刑,但是在没有执行死刑之前,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他们也是一个人。有些没有判死刑的,尊重他们的人格之后,他们就又改回来,走上正道了。能够让他们今后不再去犯罪的话,就是我们的工作成就,是对和谐社会作出的一份贡献。”

骤然,掌声像钱江潮似的一波接一波地响起,观众有的眼中闪动着泪花,有的脸上热泪奔流。孙炎明急忙站起来,面对观众立正,将右手庄重地举起,转着身子敬一个军礼。他的颈部微微前伸,后脑勺左下角光光的,没有头发,中间有一道“上”形的刀痕。

敬一丹宣读“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辞: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字幕如碑镂刻出三个苍劲有力的行书——“孙炎明”。

孙炎明是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的管教。

提起看守所,我脑海中突然冒出影视剧里的镜头——穿着印有“×看”黄马夹的在押人员朝管教高声喊道:“报告政府!”

管教在他们的眼里就是政府啊!可见管教的工作多不寻常。

管教处理好自己与在押人员的关系,就等于处理好政府与这部分特殊人群的关系。在这些人中,除极其个别的杀人案嫌犯之外,绝大多数还要回归社会,重获自由,还将是群众,是公民。

不仅如此,他们每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处理好这种关系,也就是处理好政府与他们家人的关系。如今,社会上最敏感的一个词是什么?维稳!管教是维稳中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

看守所的管教是何等重要!

可是,我们想一想,社会上哪种职业不重要?

教师不重要吗?他的工作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医生不重要吗?他的工作关系到病人的生命。

农民不重要吗?他的劳作关系到全国人能否吃上饭。

工人不重要吗?他的劳动不仅关系到我们是否有房住,有衣穿,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GDP。

每行每业都是极其重要的,都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我们为什么没有成为孙炎明那样的人?为什么没有在寻常的岗位抵达他的高度和创造他的辉煌?我们是否该像他那样思考一下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工作,什么是生活?

颁奖辞是简洁的、概括的,以致许多人看完电视之后,还没弄清楚这个笑眯眯的警察是怎么感动中国的。在全国200万警察中,每年在与罪犯搏斗中有多少人身受重伤,有多少人以身殉职,为什么偏偏选出这位慈祥而随和的看守所警察?仅仅因为他患了脑癌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吗?P1-3

后记

孙炎明进入我的视野大约是2010年9月。

写作创新班(纪实特稿方向)的学生吴美萍在课堂谈选题时,谈到了孙炎明。

我当即就给毙了。在这之前,我在网上读过有关孙炎明的报道。

为什么要毙掉?我认为这个选题适合写通讯,写报告文学也凑合,肯定不适合写特稿!

特稿是一种非常市场化的文体,也是题材决定成败的文体。特稿的选题必须要吸引眼球,让读者扫一眼就想看,拿起来就放不下,这类选题或者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或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孙炎明这个选题写出来注定达不到那种效果。一位看守所的管教又不像刑警或缉毒警察,能有什么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无非十几年如一日地忠于职守,把那些犯罪嫌疑人看好,别让他们跑出来,也别死在里边,顶多再给他们点儿人性化的关心或者温暖,最后那些监管对象临赴刑场被处决或去监狱服刑之前,眼泪哗哗的,突然跪在地上磕两个响头……

吴美萍很听话,没采写。不,确切地说是没写,她在暑假实习时,已经跟东阳市广播电台的记者采访过孙炎明。我认为,现实社会对写作者来说,可写的选题实在太多,一辈子不吃不喝不睡觉也写不过来。

又过了两个月,金华市婺城区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英问我,孙炎明的事迹能不能写成报告文学。我说,写是可以写的,不过不是一个很好的选题。

李英是2010年金华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槐荣兄介绍我认识的朋友,相处得不错。李英也是金华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写过CCTV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孟祥斌。我们还合作过报告文学《让百姓作主》。他多次谦虚地说,他是我的学生。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家,写过小说、剧本和报告文学,还是我所在学院的兼职教授。我一直视他为好兄弟。

2011年2月14日,李英专程从金华赶过来看我,又谈起他写的以孙炎明为主人公的2万多字的报告文学《中国警界骄傲》。他说,想找家报纸发表。我说,要想在报纸上发表报告文学比登天还难。报告文学已经被报纸拒载了,或者说被赶下了车,这既是报告文学的悲哀,也是报告文学为什么越写越长的原因之一。

李英说,这个项目得到金华市委宣传部领导的重视,请我陪他去一趟东阳,帮助分析一下选题。这时,我刚完成长篇报告文学《高官的良心》,稿已发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只等待出版。我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写完一部长篇,整个人就像一只抱完窝的母鸡,身体已虚弱得不行。

我们喝完酒后就乘车赶到东阳。我看过相关的新闻报道,觉得再深入采访一下,能写一部10万字左右的报告文学,这样就可以出书,而且选题是主旋律的。不过,这种书的发行是个大问题。没想到这问题一提出来就迎刃而解。

这个球从李英那传给了我,而且又没有理由不写。我的情感实在太脆弱,平时就去不得医院、火葬场和看守所这些地方。采写孙炎明不仅要去他家采访他的妻子张春香,去他远在东山村的老家采访他的父母,去他妹妹家采访他的两个妹妹,还要硬着头皮去看守所采访。我不仅要采访孙炎明、看守所领导、孙炎明的同事,还要采访孙炎明分管的那两个监室的几位在押人员。

采访孙炎明特别难,他为人低调,不愿意谈自己的事迹,另外他的普通话也不够标准。我是东北人,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哈尔滨,在那里生活了25年。哈尔滨人的普通话是比较标准的,我听惯了相对标准的普通话,对孙炎明的话就听不大懂了。还有,他的思维有点儿意识流,不够连贯,我总被他丢在半路。

采访总算基本完成了,我进入了写作阶段,没想到写作比采访还难。每每写到看守所和在押人员,尤其是写到杀人案嫌犯,我都感到压抑得难以支撑。两个多月才写了2万来字。

于是,我跟李英说,这稿写得特别痛苦,再写下去我就要崩溃了。要不跟金华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和东阳市公安局说说,这个选题放弃吧?我觉得事情做不下去退下来也属正常,即便申报下来的纵向课题也不见得都能完成。

这时,我跟李英合作的报告文学《让百姓作主》在《北京文学》发表后反响甚好,专家好评如潮,《羊城晚报》《凤凰网》等媒体纷纷连载,我早就跟李英说过,再深入采访一下,写一本书。

李英却希望我将孙炎明这一选题完成。可是,我那脆弱的心总在逃避,写作效率越来越低,有时写了删,删了写,一天仅前进几百字。这怎么办?我想到找人合作,速战速决,别再拖下去了。如有人能拿出一部初稿,我用一个月时间加工出二稿,就可以将这个项目结了。 于是,请来一位朋友,将我前期采访录音的文字整理和所有的资料统统交了出去,又给她提供了采访条件。我以为这下解脱了,于是跑去采访《让百姓作主》里写的琴坛村。我在村里住下来,跟村民一个锅里吃饭,一幢楼里睡觉,早晨一起闻鸡鸣,中午一起到溪里游泳。不写看守所里的事了,我的心欢快极了,沉醉在琴坛村,沉醉在采访之中,每天采访几个村民,十来天就结束了采访,计划完成孙炎明二稿加工之后就着手写琴坛村,年底完稿,2012年年初出版。

两个多月后,初稿完成了,交了上来,加上我原来的2万来字,共计9万多字。我一看就傻了,9万字分为25章,时间顺序混乱,有些章节里对犯罪嫌疑人作案和在逃的描叙较多,涉及孙炎明的文字不多。

这怎么办?只有重写。于是,我将琴坛村一稿放下,咬牙重写孙炎明。经过将近3个月的写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一稿总算完成了,16万字,将稿交到东阳市公安局。11月中旬,在东阳市公安局开了一次审稿会,孙炎明不满意,孙炎明的妻子张老师不满意,其他审阅者也不满意,提出了许多问题,搞得我无地自容,还好海明威有句名言:第一稿是狗屎。

大家提了许多意见,我知道根本的问题在哪儿,我没有真正读懂孙炎明,没有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没有逼近事实和人物的真相!

于是,我决定全部推倒重来,这回一定要写好。我又硬着头皮去看守所采访。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采访得到了张老师的帮助,不仅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素材,而且还帮我梳理了采访的文字录音。

2011年12月初,学校的课基本结束了,我可以夜以继日地潜心写作,每天凌晨三四时起床,晚上十一时准时上床,中午休息一小时。学校放假后,我连续两三周不下楼,写得头昏眼花,颈僵腰痛,肩周炎又犯了,每天夜半痛醒,肩部像撕裂似的。

2012年春节,我也是在写作中度过的。谢天谢地,正月初七上午九时许,稿总算赶了出来。

我感到自己不仅读懂了孙炎明,他也融入我的生命。有许多段落,我写得潸然泪下,我真正明白什么是伟大,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人生的价值。我从孙炎明身上读到许多在书本和人生阅历中没有过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对一个人来说非常之宝贵。

我在键盘上敲完最后一个字符,立即将稿子发给东阳市公安局,请他们再度审稿。对这部稿,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这并非说我写得好,而是孙炎明这个人物确实太好了,从他身上,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他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这些小人物的榜样。可以说,我们遇到的问题他遇到了,我们没遇到的问题他也遇到了,比如说身体本来棒棒的却得了脑癌,比如说妻子要跟他离婚,而且持续时间长达6年之久,可是我们的许多烦恼他都没有。他拥有的淡定、乐观、敬业犹如鸡肫,我们不能化解的烦恼他都能化解。

2012年春节期间,孙炎明和张春香几乎是跟我一起度过的,我在QQ上将一章章稿子发给张老师,他们夫妻争着审读和勘误校正。我和他们在那段时间都特别幸福,我们在一起逼近人物和事实的真相!我们都感到这部书稿融进了自己的生命,变得鲜活起来。

张老师一遍遍地说:“我看这两章时流了很多泪。”我知道她被别人感动了,也被自己感动了。

我记得在第一稿的审稿会上张老师说的第一句话:“我和孙炎明都认为没有必要写这本书,更没有必要出版这么一本书!孙炎明只做了他该做的事,没什么好写的,也没什么可宣传的。”她说得我坐立不安。

我第二遍写作时,张老师已不再认为孙炎明没什么好写的了,她惊讶地发现在他身上有许多过去没被发现或关注的事情:

在写作的后期,张老师对文稿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个字眼都在意了。她多次说,这本书的创作,让她认识到人生的价值。

在此,要感谢浙江教育出版社张宝珍总编和责任编辑赵波!我相信我们的合作将会继续下去。

感谢孙炎明、张春香夫妇,感谢他们的女儿、复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孙扬飞,他们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

感谢李英,无论如何,他给了我写作孙炎明的信心。如果没有他,我将会与孙炎明一家失之交臂。同时也感谢李英为我的采访提供的便利条件。

感谢金华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毛善恩,金华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夏刚!感谢金华市公安局副局长俞流江、政治部主任谢林平。

感谢东阳市委常委、东阳市公安局局长陈锋,东阳市公安局政委王立平,东阳市公安局副局长陈华胜,东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楼雁,政治处副主任葛晓军、卢巧英,宣传科科长楼财明,宣传科徐步文给予的帮助!他们不仅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审阅这部稿件,而且在我每次去采访时都给予了热情周到的接待,尤其是在正月初七,我从杭州赶到东阳时,他们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来接待我。

感谢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杭州市文联主席陈一辉,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嵇亦工,杭州市文联创研室主任、一级作家王连生等领导给予的大力支持!

感谢我所在的浙江理工大学的领导在创作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陈改玲教授、老院长张建宏教授,以及全院同事给予的鼓励和帮助!

最后,希望中国能涌现更多的像孙炎明这样将“做个好警察”当做自己人生目标的普通警察!

朱晓军

2012年2月于杭州

书评(媒体评论)

我看过2月14日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孙炎明同志先进事迹生动感人。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当之无愧。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向孙炎明等先进人物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

应表彰、鼓励孙炎明同志。

——公安部常务副部长杨焕宁

孙炎明同志是公安监管一线优秀公安民警,拟重点学习宣传。

——公安部监所管理局局长赵春光

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感动中国”组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忠诚是天(感动中国的普通民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晓军//李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896409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40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4 2: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