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虎编著的《刘海粟艺术随笔》内容介绍:刘海粟的豪放不羁、大气磅礴的个性。使得他对石涛,凡·高一见钟情,入迷。在他一生留下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窥视出石涛的决不拘守陈法的极强个性和凡·高狂热的激情与他的性格、追求、推崇极为暗合。在他的《石涛与后期印象派》一文中,将中西两种不同的艺术进行比较学的研究,发现石涛的艺术思想与后期印象派、表现派者竟完全契合,还阐述了艺术的“表现”说乃是一种人格,个性生命的表现。他除了理论上进行学习研究外,还身体力行,外师造化,十上黄山,提出了“昔我师黄山,夸作黄山友”的名句。他油画和国画同时涉及,并将中西不同的画种进行比较吸收融合,不断变革,直至晚年刨立“竣墨”、“泼彩”新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中西兼融的个人独特风格。
沈虎编著的《刘海粟艺术随笔》内容介绍:刘海粟(1896—1994)是我国本世纪画坛上最有争议的一位风云人物。他出生在江苏武进县,名槃,字季芳。在他整个生命历程中,为了艺术事业,他一生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美学观,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一生艰苦学习创新。在年仅十七岁时与乌始光、张聿光等画友创立了上海图画美术院,并在美术教育中首先使用人体模特儿进行课堂写生练习。由此在本世纪初引发了与军阀封建势力有关模特儿事件的激烈论战,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诂难,他毫无惧色,据理力争,不计毁誉,不屈不挠,前后经历了十年之久。一起来翻阅《刘海粟艺术随笔》吧!
他摇摇头莞尔一笑。不久,他所译的柯罗连科名著《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问世后曾经题字相赠,可惜这三大卷书和当年赠我的画,均在十年前焚毁了。
大约是六五年秋天,我去看他,他正在翻译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女作家紫式部写的《源氏物语》,原著九十万言,素称日本《红楼梦》。译稿费时五载,用旧式十行纸写成,若堆放在案头。可能高达两尺以上,为了逐句推敲,他几乎停止了绘事。一年后,我从街头的大幅标语上,知道他已受到冲击,估计书稿也难逃一炬,不免为他单薄的身体担忧,但除了浩叹,别无良策。想不到它还在北京,现经一吟等整理出版,成为中臼文化交流中的盛事,也算不幸中的大幸了。
子恺先生面容慈祥,银髯拂胸,有着教育家的仪表,学者的风度,对他的品德文章和各方面的成就,我一向是很尊敬的。《缘缘堂随笔》是一部风格突出的散文集,写得流畅冲淡,其味醇美,经得起反复咀嚼,真是了不起。在五四以来的作家林中,没有几个能和他并驾齐驱的。他的勤奋是惊人的,出版过著作译作竟达一百五十余册。在翻译上也是一位稀见之才,精通日、德、法、英四种语言,五十岁后还学通俄语,钻研精神,十分罕见。他译屠格涅夫的《初恋》、《猎人笔记》,行文秀丽,对心理分析很深刻,景物描写尤不愧是画家手笔。他写的《音乐初阶》、《音乐十课》,译的音乐论文。音乐故事,曾拥有大量青少年读者,发挥过启蒙作用。字也写得苍润秀拙,个性突出。听说他还是戏剧批评家,可惜我对这方面不大了解。
他的画流传极广,受到大家的喜爱,一九二五年,《子恺漫画》在《文学周报》刊出,“漫画”一词,即是丰先生首创,并由广大读者批准的。他是我国近代漫画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效法他的人极多,却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相提并论。漫画是包括一些讽刺画的。那些人物被画成圆圆的面孔,嘴巴笑嘻嘻地张着,有时眉眼也省略了,依然很生动。即使在讽刺人,也是一片善意,心平气和。读画者会心而笑,被讽刺者也皆大欢喜。恳切的态度,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子恺先生享有盛名的画,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富有儿童情趣,一片天真之作。比如画《瞻瞻的车》,一个孩子用两把芭蕉扇当做自行车在骑,孩子给凳子穿鞋《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从楼上用绳吊下一只竹篮购买食品,在九江看到站在简易坐车上的孩子等等都是。P2-3
刘海粟(1896—1994)是我国本世纪画坛上最有争议的一位风云人物。他出生在江苏武进县,名槃,字季芳。在他整个生命历程中,为了艺术事业,他一生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美学观,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一生艰苦学习创新。在年仅十七岁时与乌始光、张聿光等画友创立了上海图画美术院,并在美术教育中首先使用人体模特儿进行课堂写生练习。由此在本世纪初引发了与军阀封建势力有关模特儿事件的激烈论战,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诂难,他毫无惧色,据理力争,不计毁誉,不屈不挠,前后经历了十年之久。因此奠定了近代美术教育事业莫基人之一的地位。在办教育的同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专业性的《美术》杂志,介绍西方新兴美术流派。在旅欧考察美术期间,漫游各国,将所见所闻,信笔记之,后汇集成《欧游随笔》一书。他怀着对中华民族艺术的自信心,在欧游的艺术讲坛上,较早地宣扬祖国的绘画理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中国绘画之变迁》、《中国画家之思想与生活》、《中国画与诗书》、《中国画之精神要素》、《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创新》等等。从各方面阐述祖国艺术的精髓。
刘海粟的豪放不羁、大气磅礴的个性。使得他对石涛,凡‘高一见钟情,入迷。在他一生留下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窥视出石涛的决不拘守陈法的极强个性和凡·高狂热的激情与他的性格、追求、推崇极为暗合。在他的《石涛与后期印象派》一文中,将中西两种不同的艺术进行比较学的研究,发现石涛的艺术思想与后期印象派、表现派者竟完全契合,还阐述了艺术的“表现”说乃是一种人格,个性生命的表现。他除了理论上进行学习研究外,还身体力行,外师造化,十上黄山,提出了“昔我师黄山,夸作黄山友”的名句。他油画和国画同时涉及,并将中西不同的画种进行比较吸收融合,不断变革,直至晚年刨立“竣墨”、“泼彩”新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中西兼融的个人独特风格。
在他长达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周游列国,讲学办展,宣扬中华艺术。在艺术实践劳动中,对艺术领域进行广泛的研究。书法、诗词、中国画、油画无不精研。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艺术随笔,这些可贵的文字,可窥见一位艺术启蒙先驱的思想历程与艺术轨迹,这是研究近现代美术史的第一手资料。为此编者从他大量的随笔中选编这本小册子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