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参政的艺术(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中国智囊全国人大代表)
内容
编辑推荐

余玮、吴志菲所著的《参政的艺术(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中国智囊全国人大代表)》是高层政要知民情手边书,新闻记者跑两会红宝典。资深媒体人深度聚集全国政协委员,两会必读、参选必读、从政必读。代表委员最给力的中国民主读本,政界要人号脉和谐中国的思想库,中国民众民情民意破译的参考书。独立参选人进阶必读,中式民主真实版。公务员升迁必读:看前辈如何从小礼堂奋斗到人民大会堂。

内容推荐

余玮、吴志菲所著的《参政的艺术(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中国智囊全国人大代表)》内容简介:人民大会堂,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最高殿堂。红色作家余玮、吴志菲携手跑“两会”,直击大会现场,聚焦与会抢眼要人,见证代表委员履职的细节,揭示一个个重要国策出台的幕后,代表委员的人生传奇、上会心得、履职故事在这里全景再现。

《见证履职》姊妹著《参政的艺术(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中国智囊全国人大代表)》是代表委员最给力的中国民意读本、高层政要新闻记者的时政红宝书、中国民众民情民意破译的参考书。

“天下第一难”的破解、“希望工程”的源起、义务教育全免费的内幕、给总理递材料的细节、用鼠标参政议政的背后、一个人与一个村庄的传奇、人大代表的人生本色……所有这些在全国人大代表卷《参政的艺术》一书中得到立体诠释。

目录

序 勇闯人物访问“特区”的前行者 李而亮

蒋正华 出入学界与红墙之间

 “天下第一难”问题的权威专家

 “才子”型学者的平步青云路

 走在学术与政坛之间

 重大工程背后的真知灼见与赤子情怀

 无法忘怀的平民领导人

刘奇葆 在山崩地裂的“大考”面前

 大灾难突然降临的第一时间

 抗震救灾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废墟之上创造“重建”的奇迹

 与共青团20 多年的不解之缘

 新希望再一次升起在“希望工程”的策源地

 誓将天府之国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不怕“投诉”的书记力倡“干实事、真爬坡”

周洪宇 当面给总理递材料的“周大炮”

 法律“外行”力促“反分法”诞生

 “十大议(提)案”之首主人公“周免费”

 关注义务教育全免费的最后一步

 改革高考录取名额之争

 情牵“移民二代”就地高考

 自网民中找线索的“周大炮”不爱“挂耳科眼科”

罗崇敏 追求政绩的“改革官员”

 “接生婆”的教育情怀

 学者官员倾情打造“三明治”政府

 “改革官员”的“三严”

 从“三生教育”到“普十三”试点

顾海良 用学者智慧求解教育方程

 与总书记直面“大学生就业”困局

 打特色牌以突破“千校一面”

 会“玩”的教育家矢志“读懂武大”

 抱着一摞读书笔记的“知青”报名高考

 “丰收”二字写在事业和家庭的“封面”上

王利明 跋涉在为“民”鼓与呼的路上

 亲历物权法的艰难诞生

 最高讲坛上向最高决策者献言立法

 助推中国民法典的问世

 侵权责任法“呱呱坠地”的幕后

 突破世界民法典体系

 一本油印的“小薄本”带入民法的殿堂 /

 不同的角色同一个梦想

 跋涉在通向学术之巅的路上

方志远 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力挺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过渡

 主倡身份性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变

 本色学者对“官本位”的另类解析

 “私塾弟子”与自己不见面的思想导师

孙大业 扎根植物细胞学领域的“拓荒牛”

 矢志报国的科研勇士闯“地狱”

 瓯越大地走出的细胞生物学家

 全国劳模的“自奋蹄”精神

杨永良 见证并实践中国改革

 “六朝元老”见证改革

 两次“红色之旅”加足执政为民之油

 “小巷总理”爱子与老百姓心心相印

 情牵民生的人民公仆屐履荆楚

 展望“东方芝加哥”的振兴长江梦

 畅谈国是吐肺腑

 力行“自身净”并让“身边清”

 创造性的工作为“战略支点”保驾护航

徐光春 一个崛起的中原正成为现实

 一个陌生的身影越来越被9700 万老百姓所熟悉

 对新农村建设深深的情感牵挂

 1500 万在外务工人员的生活成为“心头事”

 每天的工作从“新闻”开始

 关注“小事情”的大胸怀

 把文化的“原生矿”变为“活力水”

 在积极传承之中全力打造闪亮的文化品牌

 两位国家元首造访那块神奇土地的背后

 中原儿女站在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

 妙语连篇新解“五子登科”等“官念”

 边为河南人“正名”边立言“以发展赢得尊重”

王伟光 从00001号学子到学术智囊

 理论泛土上成就学者型官员

 有“两个脑子”的“书虫”徒步“长征”

 到“北大荒”接受炼狱般的锻炼

 北京大学“00001 号学生”的哲学“黄浦一期”生活

 做马克思主义的“秀才”

 寻求科研强院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吴秀凤 同舟诤友的“七情六欲”

 有中日血统的“武汉人”

 三尺柜台下走出的“三八”红旗手

 脚跨政协和人大

 不断发挥“台”字号优势

仇小乐 “三心二意”的海归政要

 动荡年代的“主旋律”定弦“学习”

 有志者步入仕途的快车道

 忐忑上任到职权到位的默契互动

 领衔提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议案

 政治同心工作放心生活关心

叶青 用鼠标参政议政

 身份与角色“五级跳”的背后

 24小时爆满的“公民意见箱”

 “公车成本最低的厅官”破解3 个“1/3”

 想着“中山装”的代表“但求无愧”

周宝生 一个人和一个村庄的传奇

 小山村成就一方富土、净土与乐土

 集体的家底越来越厚

 泥腿子盘起了高科技

 走出了“一阔就变”的怪圈

 走上了一条长盛不衰的可持续之路

吴仁宝 “天下第一村”忘本的农民\\

 看到有人穷就心疼的村官也曾放过“卫星”

 “忘本”的农民有过一次难言的大起落

 跻身江苏省政协常委仍留恋村支书一职

 “能正能副”的“废物利用”

 高举“共同富裕”大旗

黄楚平 一座城市的变与不变

 跳起来摘桃子

 走出漂亮的一着棋

 活力和魅力的背后

夏菊花 菊傲群芳夏若春

 “代表亚军”见证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姓氏的一字之差背后饱含童年的无尽辛酸

 心底难以释怀的学习情结与无法割舍的亲情

 陈毅副总理看后连呼“绝了”

 一枝独秀的“红花”在非常岁月被诬蔑为“黑花”

 极富戏剧性的姻缘

 一生挥之不去的遗憾与最看重的荣光

跋 春天的约会

试读章节

“天下第一难"问题的权威专家

蒋正华是国际知名的人口学家,他跨越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在自动化控制、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均有卓越的成就。特别是在人口学方面,他构建了中国区域模型生命表,他创造的JPOP一1算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学术领域,他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研究,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规律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社会保障支持决策系统研究等方面均有开创性的贡献。

他所创立的人口数学模型研发于1977年,通过定量分析对当时提出“创20世纪末实现中国人口零增长”的计划生育目标进行了评估,发现即使立即实现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也不能实现这个目标,从而提出了科学确定人口目标的意见。这一模型与宋健等建立的数学模型同时在1978年全国第一次人口科学大会上发表,被称为人口科学研究的奇葩。这两个数学模型结构不同,但结论相同,促使有关部门修改了计划生育目标。

人口预测模型根据工作发展不断修正。蒋正华调任国家计生委后,又将模型发展到与各种不同避孕方法的应用、各种计划生育、人口指标联系起来,在各地执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该模型,可以在确定当地目标后规划计划生育方法的要求,落实工作任务。该模型也可用于检查各地数据报告的准确性,发现各种报告数据、指标的矛盾,从而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工作,对领导部门指导下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蒋正华还通过培训各级计划生育部门领导学习使用数学模型,分析本地数据,熟悉各种指标关系,提高了干部业务素质,也使各地计划生育工作科学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生命表是人口定量分析研究的基本工具,模型生命表可以使缺乏可靠统计数据地区的人口资料得以充分地发挥效用,也可用来对未来人口死亡结构的变化、引起死亡结构变化的因素等进行分析、预测。由于过去缺乏原始资料,国际已有的模型生命表都建立在西方人口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原始资料基础上,在中国应用的效果很差。蒋正华创立的中国区域(分类)模型生命表建立在1982年数千张可靠的原始生命表的基础上,第一次分析了中国各地区死亡结构的差别,在人口预测、死亡分析、人口规划等许多应用中有重要作用。该模型曾在联合国有关部门召开的海牙会议上报告,受到专家的重视,列入了世界人口软件目录。2000年人口普查后,受国家统计局的委托,利用这一成果对普查的死亡数据进行分析,已经取得良好效果。这一成果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研究与应用有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得到有效控制”的两大奇迹,被世界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末最具有“震动全球意义”的事件。

人的问题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面对国内、国际发展新形势和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了要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的要求。这一年,国家成立了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务院委托蒋正华担任课题组组长,并在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司设立课题组办公室。当年年初,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与专家座谈,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人口发展态势”和“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重大关系”三大课题和42个子课题。报请国务院批准后,组织了300多位专家学者对各个子课题进行了全面、深人的研究,80多个部门参与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许多科学家对中国资源能承载的人口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完全相同。“技术进步可能提高资源的承载能力,例如,调整作物结构及耕作技术可以使生产每吨粮食的用水量减少,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也可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费量。但许多新技术要么价格太高,要么技术尚不成熟,离投人大面积应用还很遥远。我们的决策应当建立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不少科学家认为,根据淡水、能源、土地、就业、矿产资源、综合国力等诸因素综合分析,中国总人口若超过18亿将可能发生严重的危险。”蒋正华分析说:“我们曾经从各个角度来对中国的资源可以支持的人口数量来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大体上比较多的人认为,中国资源能够支持中国人口数量最多是16亿人。如果超过了16亿,到17亿、18亿以后可能会对我们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P3-4

序言

有一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我到北京会议中心5号楼看望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代表。宾馆大堂里有一内部书摊,我上前去问服务员,哪些书好看。服务员给我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中国高端访问》丛书,我一看作者名字,就忍不住笑了——“余玮、吴志菲”这两个名字再熟悉不过,前者是我们报刊社的首席记者,后者是他的夫人。

《中国高端访问》丛书余玮给我送过,在书店、机场、书摊我也见过,但在全国人大代表驻地成为向客人推荐的第一书,还真出乎我的意料。此时我心情既高兴又充满感慨:高兴的是自己职工获得如此成就,其著作已经进入畅销书的行列;感慨的是后生者的无畏、勇敢和坚韧的探索精神。

我与余玮同在中华儿女报刊社工作。办报刊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当今中国,采写事件容易,采写人物难。而在人物采写中,写死人容易,写活人难;写英雄人物容易,写平凡人物难;写草根百姓容易,写高端人物难媒体中。而在高端人物中,要采写高级领导就更是难上加难。偏偏《中华儿女》正是人物类的期刊。这本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刊物在24年前创刊之际,充满着活力与锋芒,将那时候的青年政治精英作为主要报道对象,为他们锐利的思想提供了发表的阵地,但很快就尝到了苦头。遭受挫折后的《中华儿女》由此走向了挖掘老一辈革命家轶闻的“红墙纪实”路子,果然一炮打响,走红市场。中国的人物类期刊,也正是从挖掘党史题材、历史人物、红色会议中迅速发展,形成集群的。在对人物题材看好的潮流中,许多报刊同时将报道视角瞄准财富英雄、成功人士、业界精英、明星人物等,人物期刊、人物版面、人物节目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形成媒体一个独特的新形态,广受读者观众的欢迎。进入21世纪,人物类的报道又伴随着互联网兴起,着眼于平民与草根,增强了人性与悲悯,更开拓了广阔的人物空间。人,没有任何时候能在中国媒体和出版物上当起如此鲜明的主角。

就在媒体和出版物掘金人物市场的战鼓擂得山响,人物的细分已具体到某一群体(如农民工、打工妹)的时候,却依然有一块巨大的阵地令人瞻前顾后、裹足不前,那就是高端人物、特别是高端政要人物的市场。在人物采写的领域里,这里的确称得是“特区”。目前除了中央电视台利用其独特资源优势开辟有“高端访谈”节目外,还没有哪个媒体敢在这片阵地上举起自己的旗帜。即使央视这个节目,也主要做一些外国元首的当面访谈,很少有中央领导或政坛新秀作客期间。

这个领域之所以成为“特区”,首先是由独特的国情所决定的。在长期“官本位”的基本国情中,高端人物大部分也是官场人物。在世界各国,政坛人物是理所当然的风云人物。从政,本来也是一个正常的职业。每个国家领导人,都能以上美国《时代》周刊每年评选的封面人物为荣,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不例外。但在国内,从政者都强调一个“低调”。特别是年轻的领导人,更要处处内敛、稳重、少说。对官员, “盖官定论”是亘古不变的传统。尽管媒体每年都要推出不少领导干部的典型报道,但不是已经去世,就是身患绝症,鲜有正当身强力壮、事业如日中天者被推选为时代人物的。个别敢说话,有个性的官员,很容易被视为“另类”,公众喝彩,官场大忌。

其次是访问高端人物难。采访高端人物尤其是高级领导有多难,当记者的最知其中心酸。领导能否接受采访,第一关得看媒体的牌子。不管记者有多少才华本事,得看你是什么规格的媒体,级别越高越容易答应,否则一律用新华社通稿;第二关是难从领导嘴里掏到东西。一般领导接受采访前得要采访提纲,然后让秘书班子写好,采访时以念稿为主,能与记者拉几句家常算是特殊待遇了。准备好的稿子肯定是重点介绍分管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就,基本是“履历+工作+政绩”的套路,既无个性,也无感情,更不会把个人的因素捎进去;第三关是难审核。记者写好的稿件,必须送本人起码是委托的秘书审核。记者写稿时有些带个性、感情的话,此时也会被删得一干二净。

三是明规潜规难过。采写高端人物尤其是政坛人物,有着许多明文规定。如果要报道被采访者本人的事迹,规定就更为严格。所以,要取得采访领导人的一张“通行证”,首先就得“过五关斩六将”,否则即使你进得了门,别人也不敢接受你的采访。近年来,对一般领导的采写规定放开多了,但对高层人物的采写却越来越紧。2006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一规定,对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以及涉及老一辈领导人、现任领导人的报道、出版,明确了十分严格的送审制度,使历史题材和高端人物题材的采写面临更大的约束。除了明文规定外,一些官场潜规则经常也难以逾越。如只要涉及个人,书:记没宣传,市长就不敢接受采访;正职没出面,副职就只能先避让……否则不是给被宣传者增光,而是增加压力与风险。

正因为有那么多的难关,才会使媒体和书籍出版面对这样的“特区”望而却步。长期以来,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个人经历的报道和传记出版,几乎成了港澳台的专利。内地读者要了解领导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执政理念、喜怒哀乐,得通过各种渠道到港澳台去寻求读物,还得冒着被海关查缴的危险。在这种扭曲的市场格局中,《中华儿女》杂志也看到了其中蕴涵的机遇与商机,从2008年起明确举起主打“高端政要”的旗帜,并为此进行不懈的探索,但也更加充分体会到要闯进这个“特区”付出的艰辛和曲折。以致一段时间里还存在不同的意见,置疑这条路到底可否走得通,能坚持多久?

余玮、吴志菲这一对年青伉俪,以他们勇敢无畏而又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开通了一条向“特区”前行的道路,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盛的精神食粮,而且为媒体和出版从业者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自《中国高端访问(之一)——影响中国决策的18人》出版以来,我们就抱着观望和等待的态度,看投下湖面的这块石头,会激起什么样的波浪。出入意料的是,引发的正面效应很快打消了人们的顾虑。各媒体转载连篇累牍,各方读者好评如潮,有关图书专家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当今重量级的、有着很高美誉度的省部高官的全纪录。在大家最担心的上层,也是积极的评价。自此,两位作者与出版社紧密合作,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连续系列地推出,现在已经出版到第15部。他们将这部丛书的定位是“《中国高端访问》:600位社会名流解密”。余玮、吴志菲也被出版界给予“高层人物的解密者”、 “智囊传记专业户”等一个个美称。

《中国高端访问》已经高跃年度畅销书的排行榜,新的系列还在源源不断问世。读者在赞誉著述成功的同时,十分惊叹两位作者的才华和效率。因为两年内出版15本著作,对任何高产作家来讲,都是一个创记录的奇迹。于是,有入研究起这两位作者著书的“诀窍”,想找到他们成功的“秘笈”。作为余玮的直接领导,我最清楚他们成功的“秘笈”所在,简言之就是坚韧毅力与把握能力。

“高端访问”,最偷不得懒的就是访问。访问首先得靠腿走出来,其二得靠嘴问出来,其三得靠手记下来。这两位作者分别供职的媒体虽说都是中央新闻单位,但并非强势媒体。要约这么多日理万机、德高望重的“高端”人物,让他们腾出大段时间接受访谈,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联系到一个人物,可能不知要反复做多少工作。何况余玮还有一个作为记者不利的弱点——湖北赤壁的口音非常重,许多话得重复多遍对方才明白。可他就是凭着自己的韧劲与毅力,贴近一个一个“大人物”,让他们愉快地接受自己的采访,并成为好朋友。正像他自己所说:“访问时我们尽可能以平等的心态走近他们,从来没有‘见官矮三分’的意识,也没有以‘无冕之王’自居。”看到书中作者与那么多“高端”人物合影的照片,连许多权威媒体的资深记者都惊叹:他们到底是怎么钻进去的?

“600位社会名流解密”,解什么密?这是高端人物访问最关键的问题。如果把人物从事的职业和工作正面介绍一番,不仅读者不爱看,被报道的人物也不一定领情。反之,太多地着眼于主人公遭受的坎坷经历,蒙受冤屈,衬托社会的阴暗面,以体现文章的“深刻”,肯定就容易惹麻烦。如今,高端人物特别是政坛人物之所以越来越受公众关注,是因为随着我们国家民主化推进的步伐在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已到了呼之欲出的时候,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从政者的执政理念、人生际遇、仕途甘苦、铁腕柔情、生活情趣等方面有了更多的关注。因此,《中国高端访问》的问世,应该首先得益于中国民主政治前进的大背景。余玮、吴志菲的成功并非什么异军突起,而是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前进的脉搏,在认识人物“解密”的时代关系和公众的需求上体现了自己把握能力。

既然要把握时代进步的脉搏,当然就有个切合实际的“度”。在余玮、吴志菲访问的“高端”人物中,涉及数百位政界要人、中央智囊、两院院士、戎马将军、经济学家、理论大家、驻外大使、文化名流、企业领袖、奥运冠军等等,都极其注意把握人物成长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作用、人物的聪明才智与祖国人民的命运、人物的坎坷经历与历史的局限、人物的辉煌成就与国家的强盛等等方面的关系。这些“高端”人物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经受过什么样的风浪,都贯穿着这样的“红线”:具有爱国爱民的赤诚之心、满怀理想的成长历程、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谦虚谨慎的求知态度、卓尔不群的思想品格、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个性鲜明的人生情趣……总而言之,这些人物都比较“主旋律”,同时又是一曲曲积极向上、充满激情、内涵丰富、打动人心的旋律。所以它能雅俗共赏,不同凡响。

著名新闻理论家梅尔文·门彻说过:“一个负责任的写作者应懂得把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思考,来发现其原因和结果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写作的人不仅要不断发展采访报道的技巧,还要扩展对人的理解,对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的理解。”读懂了余玮、吴志菲的《中国高端访问》,你就会突然发现,其实人物访问并无“特区”,而是我们能否真正理解了这个时代,理解了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高端”人物。

很高兴,注意到红色记者余玮、吴志菲伉俪又有新作《见证履职》姊妹篇《参政的艺术》、《议政的智慧》出版。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大会,是我国集中民智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走向的大会,是每年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备受国内外民众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记者是社会的嘹望者、时代的参与者、历史的见证者。作为上会资深记者,作者带着中国民众的热门话题,站在新闻现场采访了许多全国人大代表与全国政协委员,就其人生经历、上会感受、如何履职、如何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等进行专访、对话,见证他们参政议政、履行职责的真实过程,反映民声,直击大会本质,还原代表、委员的履职人生。

“两会”是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殿堂与平台,是汇民意、聚民智的大会,从这里可以听到许多声音,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高层次的代表性人物。一个个重要国策出台的幕后,有一位位代表、委员不为人知的建言;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人代表、委员背后,有一个个鲜为人知的人生传奇s作家余玮、吴志菲以记者特有的身份见证、对话、纪录、还原……在此,我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及地方“两会”代表、委员和一切关心中国时政新闻与时政人物的读者特别推荐《见证履职》丛书《参政的艺术》、《议政的智慧》。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华儿女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

后记

春天的约会

三月,光秃秃的树上开始抽出嫩绿色的新芽,迎春花开始绽放美丽的花瓣。

三月,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两会”的大幕隆重开启。“两会”期间,世界瞩目中国,神州情牵北京。

“两会”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履职的舞台,也是亿万群众论政的平台。期间,数千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带上民意,带上嘱托,带上真知灼见,带上期冀,走进人民大会堂,走进公众视野。一年一度的盛会,成了代表委员汇民智、抒民意、议民生、商国是的最佳场所,也是各大媒体记者追逐新闻人物、聚焦新闻热点的好去处。

凝智聚力参决策,民意民生总关情。早在“两会”开幕之前,相关话题已成社会热点。公众对全国“两会”的关注,源于两会议题紧扣民生,人们期待从“两会”找到破解民生难题的答案;也源于对美好未来的信心,这份信心既体现在对党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更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光明前景充满信心。民有所呼,“会”有所应。正是出于对民意的尊重,才使得人民大会堂里的每一项表决,都凝聚着亿万群众的热情和智慧。新闻记者从这里可以挖掘到丰富的新闻“富矿”,乐此不疲地采集到新鲜、一手、滚烫的新闻素材。

人大全心为民表情意,政协锐意参政促和谐。做足功课、有备而来的代表委员说实话、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探寻症结所在,提出务实之策。他们尽心尽智尽力履好职、发好言,把百姓的愿望带到“两会”上,把群众的关切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具体思路,将他们的期待上升为国家的意志。

转方式、调结构、稳物价、增就业、保民生、缩差距……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作为央媒记者,我们有幸一次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有机会与这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面,有机会聆听国家领导人与代表委员的对话,有机会以更宽广的视野关注火热的社会政治生活,有机会真切感受共和国心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脉动。百姓的期盼和诉求,既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出发点,也是他们破解现实难题、推进科学发展的着力点,更是国家未来方针政策的落脚点。我们以新闻记者这一特别的身份见证着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盛况,捎上中国民众的期盼,寻访代表委员最真切的声音,还原代表委员推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一个个片面,直击大会本质,记录中国走在特色道路的前进足音。

每年的“两会”,是代表委员议事论政的窗口,是中国发展改革的年检,是思想智慧的汇集,是社情民意的涌流。“两会”是代表委员履职的“考场”,也是新闻记者“履职”的新考场。业界把记者采访“两会”称之为“跑两会”。在全国“两会”这场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中,许多同行与我们一样马不停蹄,“日以继夜”,跑会场、抢新闻,我们为自己、为自己的同行跑新闻的劲头感动,的确“两会”报道是“七分跑、两分采、一分写”。

代表履职,委员参政,不只是写好议案或提案一,建言献策,而且也包括与媒体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代表委员这些“民意代言人”的工作,接受新闻舆论的监督。在全国“两会”的采访期间,我们努力打消个别代表委员对记者的戒备心理,尽可能避免报道后的负面影响,争取代表委员接受专访,满足公众知情权。他们的人生传奇、上会心得、履职故事……都成为我们访问的核心内容。他们牢记使命,访民苦、察民意、集民智的细节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为民生事业改善上下奔走、为百姓幸福献策献智的赤诚让我们感动。我们奔走在各驻地、各会议中心、各记者会现场,进出人民大会堂这建言献策的最高殿堂,为的就是见证代表委员履职的细节,见证中国民主政治的真实,见证中国社会的进步,努力揭示一个个重要国策出台的幕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新闻人同样是在履职、在为人民“代言”,惟有沉下身子访问,才能写就许多富含“泥土味”的佳作,给力新时期的和谐中国。  《见证履职》丛书《参政的艺术》(全国人大代表卷)、《议政的智慧》(全国政协委员卷)是我们近年全国“两会”采访的收获,不敢说是代表委员的手边书或新闻记者的枕边书,也不敢说是中国百姓的民意读本,只企望能破解中国民主政治进步的一个侧影。

一年之计在于春。代表委员们将再一次聚首红色殿堂,共议国是、代言民生、把话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跑在路上”,是新闻人的职业常态,愿与代表委员们共赴“春天的约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参政的艺术(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中国智囊全国人大代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玮//吴志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07477
开本 16开
页数 3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7: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