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学习提升境界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承庆所著的《学习提升境界》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学习方法论的力作。

本书角度新颖,重在应用,把阅读、写作、学习做了全新的阐释,对学习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它打通学习与实践、学习与实用的界限,落实在对学习型人才的培养之上完成人的学习境界的形成,从“事务型”向“学习型”转变,由“忙于学”向“静于学”、“乐于学”转变,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观念。

内容推荐

王承庆所著的《学习提升境界》是在新形势下叙述学习方法体系的通俗读物,作为《学问致用书》系列中的一本,它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学习提升境界》以新的思考方式对学习的各个层面进行了详细诠释,它以大量的事例为依据,重在说事,以事明理,可读性很强。

目录

第一章 换个角度看问题

第二章 关键在善于学习

第三章 有选择地阅读

第四章 在阅读中升华

第五章 写作是最好的抓手

第六章 培养学者型素养

试读章节

学习,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人类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学说话、学做事、学做人的问题。儒家典籍中的两大名著《论语》和《荀子》,前者始于《学而》,后者始于《劝学》,都以“学”开篇,强调一切应从学习开始。说它新鲜,是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学习的时代,处在这样一个处处弥漫着“学习化”的环境氛围中,如何看待学习,如何正确学习,则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课题。那么,既然学习问题历久弥新,又不可回避,何不以一种积极的、和乐的姿态处之,使其有益于生活,给力于生活?这种积极的、和乐的学习姿态,换个角度看,大概有以下一些主要的方面。

一“从不自满开始”

早在1938年的抗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应有地位,毛泽东就向全党郑重提出了学习的问题,他精辟地指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出《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朱熹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致,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论语集住》)意思是说:把所见所闻默记在心,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他人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吗?

学习从不自满开始,是我们应取的学习态度。永不自满,则学习永不止息。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只有永不满足自己的学问,才会有学无止境之感识,才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古人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意思是:勤学好问才能博学多才,故步自封则会孤陋寡闻。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共中央及时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他提出: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全党同志都要有一种恐慌,一种“本领恐慌”,为此,“共产党员又应成为学习的模范,他们每天都是民众的教师,但又每天都是民众的学生。只有向民众学习,向环境学习,向友党友军学习,了解了他们,才能对于工作实事求是,对于前途有远见卓识”。

毛泽东这样要求全党同志,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毛泽东学问渊博,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一碰到不懂的东西,总是要立即查阅工具书,或者请教专家,或者找来一些通俗的小册子阅读学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为了使中央领导同志了解、学习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国务院有关工业部门相继在中南海瀛台举办了一些展览。毛泽东曾多次前往参观,据记载,1956年4月12日至17日连续六天,7月中有四天,每天下午参观,1958年6、7月间又先后参观四次。7月2日,毛泽东参观一机部的机床展览后,回到住所就要工作人员给他找来《无线电台是怎样工作的》、《1616型高速普通车床》两本书,供他学习。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一枚宇宙火箭。6日,毛泽东就要了几本关于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通俗读物。在读书学习上,毛泽东无止境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

毛泽东一生与书为伴,以读书学习为最大乐趣。到了晚年,他的病榻一侧还摆满了大量书籍。眼睛患白内障视力受到影响后,仍然让工作人员把书印成大字本送给他,或让工作人员读给他听,表现了极大的学习志趣。1939年1月,46岁的毛泽东在八路军延安总兵站检查工作时曾说:“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日。”毛泽东这里说的“三百五十九日”,是按中国农历一年360天计算的,意思是读书学习要学到临死的前一天。毛泽东1976年9月9日O时10分逝世,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有病历记录可查,是1976年9月8日凌晨5时50分,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书7分钟。这时离他去世仅有18个小时。毛泽东真正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可以说,毛泽东离开人世间的那一刻,才是他读书生活结束的时刻。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从不自满开始”,其本质内涵在于,并不是“不知道”、“不懂得”的东西才去学习,而是自己只要感到“不满足”就去不断地学习、探究。确立“从不自满开始”的学习理念,就是要虚怀若谷,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精益求精。这对于我们平常的工作也具有许多实际的意义。

2006年,我所在部队两级战役机关展开谋略训练。

P3-5

序言

近读《学习时报》登载的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的一篇文章《警惕学习的异化》,颇有些感想。文章由“文革”中《毛主席语录》的编写与发行过程,引发关于学习的“形式与内容”的话题。梁先生写道:

学习本是一种自觉的探求、冷静的辨别、科学的实践,求不得轰轰烈烈,更不能搞成运动。既成运动,便来如潮涨,去如潮落,就躲不开涨潮时的盲目和退潮时的寂寞。寂寞之后当然应该有思考。

原来,任何事物,除内容之外还有形式。形式这种东西有自身的价值,便总想脱离内容,闹出点动静来展示自己的独立。……而一个事物每当形式完全俘获了内容时,它也就走到了尽头,不再会有生命力。形式愈完备,愈繁琐,生命就愈僵化,愈近停止。八股文是这样,“文革”中的手捧语录“早请示、晚汇报”也是这样。过去,我们不知经过了多少学习运动,现在不少地方也在发动这“学习化”,那“学习化”,口号喊得震天响,什么领导动员、演讲比赛、有奖问答、开卷考试、辅导验收,不一而足。公款买的学习用书,发了一筐又一筐。学习已经被异化为一种形象工程或应酬行为。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建设“学习型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热度不减,方兴未艾,如今更是成为时代的主题。然而如何建?梁先生的文章正给我们提了个醒。这使我想起《论语·述而》中的一段记载: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解释说:“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倪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之数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孳孳,同孜孜,意为勤勉,不知疲倦。《论语》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楚国大夫叶公问子路,孔子这个人怎样,子路不知如何作答。孔子事后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这样说呢!他这个人啊,发愤学习,连吃饭都顾不上,学有所得就以此为乐,忘掉忧愁烦恼,甚至忘了自己已是将老之人,如此而已。近人康有为《论语注》上说:“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忘食、忘忧、忘老”的境界,绝非一般读书人所能达到,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如何达到“三忘”的境界,孔子说得很明白:乐以忘忧!细心研读《论语》,不难发现,其通篇未见一个“苦”字,开篇即是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项经常性的事,也是充满乐趣且使生命富有色彩的源泉。接着又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话,而且整部《论语》有“说”、“悦”、“乐”近七十处,贯穿着一种积极的、和谐的、乐观主义的人生观。

学习,总要求得到某种改变,方为真学。建设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实现由“事务型”向“学习型”的转变,而对于个人,则是要由“忙于事”向“静于学”、“乐于学”的转变。

本书不求建立严密的逻辑体系和完整的结构,我只在津津乐道着读书学习之乐,重在说“事”,而非说“理”。当然“理”在“事”中。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阅历有限,书中难免有些浅薄幼稚的东西,敬请诸位师长、同仁不吝赐教。对于书中所引用的文献资料、书目及其作者,在此谨表谢意。

作者

2011年10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学习提升境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承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03569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91-49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3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