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主要论述的是留学生在美国期间的生活。作者叶维丽考察了他们所理解的“现代”的含义,以及他们如何在美国尝试现代生活模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在完成学业之后都返回了祖国。
图书 |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留学史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主要论述的是留学生在美国期间的生活。作者叶维丽考察了他们所理解的“现代”的含义,以及他们如何在美国尝试现代生活模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在完成学业之后都返回了祖国。 目录 《留学史丛书》总序/1 致中文版读者/1 致谢/5 引言/1 作为“活法”的现代性(Modernity as Lived Experience)/2 第一波和第二波留学潮/8 内容与组织/13 个人感言/15 第一章 学生社团和中国的民族主义/18 留美中国学生会的成立/22 留美学生会东部会的政治实验/23 新的行为理念/30 拥护“中央集权的民族主义”(Centralized Nationalism)/34 从想象的参与者到失望的旁观者/40 其他形式的社团活动/45 第二章 专业人士:困境与希望/50 实用的知识/52 “技术性”的“路数”(A Technical Approach)/55 改变与政治权力的关系/60 按照专业行规组织起来/65 个案研究:社会学家/69 第三章 种族问题/78 作为现代观念的“种族”/80 历史回顾:美国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83 中国留学生:上等阶级还是劣等种族?/85 既割不断又避之唯恐不及:与当地华人的关系/90 “公益活动”(The“General Welfare Work”)/94 五四一代/100 种族不平等的前提/103 第四章 女留学生的故事(1880年代-1920年代)/110 第一代群:医生们/112 第二代群:新时代的贤妻良母/125 胡彬夏:脚踏昨日与今日“两条船”/131 第三代群:五四一代/134 陈衡哲:造命/140 第五章 夹在道德与浪漫之间/146 好奇的观察者/150 挣脱旧枷锁/153 采纳新的行为准则/155 学习如何约会/157 个案研究:异族通婚/160 性:一个敏感的话题/164 与爱情无关/166 胡适的故事/171 第六章 休闲与享乐:严肃的事情/180 中国现代体育历史概述/181 中国留学生的体育生活/182 男子气(masculinity)新解/185 女生和体育/188 中国现代戏剧的早期历史/189 在美国的戏剧试验/190 国剧运动(The National Theatre Movement)/193 张彭春与洪深/195 评估:中国现代戏剧和美国留学生/197 参考文献/199 人名对照/225 后记/228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留学史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叶维丽 |
译者 | 周子平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120058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8 |
出版时间 | 2012-04-01 |
首版时间 | 2012-04-01 |
印刷时间 | 2012-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49.29 |
丛书名 | |
印张 | 1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0-3918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