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晗编著的《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将九种“失踪者”民国期刊进行了“群像式”梳理,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期刊语境下的现代文学与社会经济、政治格局及文化思潮等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其中涉及的《絜茜》、《现代文学评论》、《新语》、《夜莺》、《笔谈》、《烽火》与《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等刊物研究均填补了学界相关研究的空白,受到了瑞典皇家文学院院士张隆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著名作家杨联芬与德国特里尔大学客座教授樊星等国际知名学者的好评,而且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导师樊星教授作为该书的审稿专家,为该书的修改多次提出了珍贵的意见与建议。
在“民国怀旧热”的今天,国内尚无一位学者可以一次性拿出这么多成套的散佚期刊并将其研究、解读。《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不但选摘了近百幅一手资料的原刊、历史文献图片,而且作者流畅雅驯的文笔,使得《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有了可与散文媲美的可读性,亦有了可与画报媲美的观赏性。
文坛泰斗、学界巨子,为何主编的刊物均是昙花一现?是社会的人文衰落,是读者的有眼无珠,还是内部失火?
学者傅雷、周煦良创办了《新语》半月刊,旗下云集了钱钟书、马叙伦等诸多名家,该刊仅办几期便成绝响!《絜茜》既不亲国民党,又不亲共产党,站在“第三党”角度的文化人,有着怎样的诉求?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实质上并非广受欢迎,而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只是采取商榷的态度。是什么原因导致《新青年》“被中心”呢?
《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作者亲自查询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大学图书馆的民国文献馆藏,并采访到邵洵美之女邵绡红、傅雷之子傅敏、老作家黄宗江等见证人,以珍贵的历史图片、流畅的文字,再现民国杂志风采,填补了学界研究空白。
《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由寒晗编著。
导论 建构“群像式”的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兼谈“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学术困境及其出路
第一章 国家意识、文学叙事与学者参政——以《新语》半月刊为核心的史料考辨
第二章 “遗失的美好”——以《絮茜》月刊为核心的史料考辨
第三章 知识分子、公共交往以及话语范式——以1930—1937年《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为核心的学术考察
第四章 狮吼声何处——关于《狮吼》杂志及其后期文学活动史料考
第五章 “怎样遗忘,怎样回忆?”——以《现代文学评论》为支点的史料考察
第六章 “被中心”还是“被边缘”?——以《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为中心的考察分析
第七章 从“话语媒介”到“文学场”——以《笔谈》杂志为核心的史料考察
第八章 烽火中的呐喊——以《呐喊(烽火)》周刊为支点的学术考察
补记胡风茅盾的四次交恶
第九章 上清旧文学之弊,下开新儒家之源——关于《学衡》杂志的再思考与再认识
余论关于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建议与思考
后记与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