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营建集/置若网文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我在南京见到一处抗战前设计的建筑,是一个强烈的现代主义和Art Deco风格的建筑群,了解了一下,原来是早年的美国军事顾问团公寓大楼。这个公寓大楼(当时叫做Apartment for American Advisory Delegation,1936-1946),在今鼓楼区北京西路67号、65号(原为北平路73号),公寓分为A、B两幢大楼,俗称AB大楼。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这两幢公寓是国民政府购地所建。1935~g,由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童□、赵深、陈植等设计,新金记康号营造厂营造。1936年开工,因抗战爆发,工程暂停,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竣工。楼四层,从外观到内部,全部使用钢架、玻璃和预先浇铸的构件,彻底摈弃了传统装饰,简洁抽象的长方体延伸组合,窗户做通长的水平带状,虚实对比的极致性和几何形体的纯净性,生出强烈的现代感,也是我们在佛罗里达的A rt Deco建筑中非常常见的手法之一。墙砖后贴,雨篷后建,现为华东饭店。美军顾问团公寓是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实例。

南京的这个“美军顾问团公寓”建筑具有非常强烈的现代感,不知道背景的话,真会以为是外国人设计的,其实3位建筑师都是中国人,并且都是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奠基人。他们是活跃在南京的中国第一代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背景很相似: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宾夕法尼亚大学,回国参与南京和上海的建筑设计。因为教育背景相似,因此他们之间在业务上很有共同语言,很容易合作得好。

几位参与这个项目的建筑师中,童□来自东北奉天(今沈阳)的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中学毕业后去天津新学书院专修英语,次年夏天,先后参加唐山交通大学和北平清华学堂高等科入学考试,均以优异成绩通过。他学习勤奋,各门功课成绩优异,英文和绘画更为突出。1925年升入大学科,获得留美资格。同年秋,公费赴美,就读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与杨廷宝、陈植、梁思成等先后同窗学习。童□学习刻苦勤奋,1928年冬,3年修满6年全部学分,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提前毕业,接着在费城、纽约两地建筑师事务所实习、工作各一年。1930年春,赴欧洲英、法、德、意、瑞士、比利时、荷兰等国考察建筑,最后经苏联回国。旅欧期间,西欧古代文明和瑰丽建筑遗迹,以及生机勃勃的新建筑,使他为之振奋和叹服。从欧洲回国即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授和系主任。1931年,九一八事变,建筑系被迫解散,他帮助学生脱离险境后,己也举家迁往北平。年底应陈植之邀赴沪,后来与赵深、陈植合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37年上海沦陷,次年接受资源委员会技术长官叶诸沛之邀辗转至重庆。后在贵阳办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分所,完成省立陈列馆、科学馆、图书馆和清华中学等许多建筑计。1944年,应中央大学建筑系刘敦桢之邀抵重庆,在授课之余继续建筑师业务。这时期还有许多其他著名建筑师应聘,中央大学建筑系一时人才荟萃、蒸蒸日上,被称中央大学建筑系“沙坪坝黄金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大学迁回南京,他仍往返宁两地从事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业务和在中央大学建筑系任教。1949年以后,童□专任教于南京大学建筑系。1952年,院系调整,他便在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任教授。

第二位建筑师赵深,1898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一个教师家庭。19¨年考入清华堂,在8年学习期间享受公费待遇。当时清华学堂选拔品学兼优的青年入学读完预备后,派赴美国留学。在赵深之前,清华学生赴美留学学建筑的已有庄俊、吕彦直、关声、巫振英、张见圻、林澍民、朱彬等人;在其后,又有杨廷宝、董大酉、陈植、梁思成、童宵、过元熙、王华彬、哈雄文等人。他们学成归国,成为中国第一批现代建筑的骨干1920年,赵深也进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被插入建筑系二年级下学期。192年夏,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得硕士学位。在两个暑假内,利用机会到纽约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实习,毕业后,先后在美国几个建筑事务所工作,1926年回国,途也曾到欧洲考察建筑。1927年在上海一个美国事务所工作的时候,赵深负责设计了八桥青年会大楼工程,这是国内第一座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高楼,在建筑界得到了普的好评。

1931年,陈植与赵深合伙,成立赵深陈植建筑师事务所。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童从东北来沪,与赵深、陈植合伙,3人创立了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总部设在上海,抗战期内迁,抗战结束之后回到华东。他们设计了大量的项目,其中这个美军顾问团公寓是一个很杰出的项目。

解放后,赵深在北京的建筑工程部中央设计院(即后来的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任总工程师,兼任华东设计院总工程师。1955年调回华东设计院任总建筑师,同年又被任命为副院长兼总建筑师。

第三位建筑师陈植,1902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15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1923年毕业,同年公费赴美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陈植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毕业,获建筑学士学位,转入该校建筑研究院深造。这一时期他还在费城建筑事务所兼职。1928年,陈植获建筑硕士学位,之后在纽约建筑事务所工作一年,1929年回国。回国后,陈植应当时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之邀,赴该校任教。在东北大学任教的3个学期中,陈植还同粱思成、林徽因和张作甫以梁林陈张营造事务所的名义设计了吉林大学总体规划及教学楼和宿舍。1930年年底,陈植接受上海浙江兴业银行的设计委托,翌年2月,即辞去教职,到上海与赵深合组赵深陈植建筑师事务所。1931年冬,□来沪,应邀加入。1933年,事务所更名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华盖”这个名字是由深的忘年之交、中国建筑师学会名誉会员叶恭绰择定的。自此以后,华盖业务日渐发达在沪宁两地完成了大量的设汁任务。抗战期问,陈植—人留驻上海。自1938年开始,之江大学建筑系任教达6年。抗战后“华盖”继续工作,直到1952年结束业务。陈植与深、童宵在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合作整20年,各展所长,配合默契,相互尊重,共同切磋坚守职业道德,热忱培养青年,自始至终非常融洽,未有任何龃龉。业务结束之后,植同赵深一起加入华东建筑设计公司,均任总工程师。1955年,陈植就任上海市规划筑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建筑师,参与领导上海的城市建设。1957年任上海市民用建筑计院院长兼总建筑师,同时担任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委员,对上海建设作出了重的贡献。P53-56

目录

普利兹克奖评委感怀

我们急需独立的建筑批评

普利兹克奖最新得主妹岛和世

承上启下约翰逊

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们

那一个白色的精灵

纯西班牙风格的家

好莱坞山上的现代之家

折衷风格的天堂——收藏家的别墅生活

民居乾坤

无语建筑

高在哪里?

上海的88新天地

荒漠中的别墅——阿瓦西

西泠印社

若即若离话武汉

车站记忆

原宿青山看设计

重庆印象

烟雨苏州

序言

把我自己博客上的文章和一些为杂志写的专栏文章,按照建筑、设计、时尚、电影、城市、游历、艺术、娱乐、回忆、随笔这样一些类别,加上插图、自己的漫画,出版小书,是这套书的一个基本的设想。当然,出版书籍,就不能像博客上那样随意,要整理、李充文字,图的精度要高,图量也要多,每篇文章前面都有一张自己画的漫画,提高书的读性,跟博客还是有所不同的。

博客(Web log,缩写Blog),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台湾音译)或部落阁等,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或图片的网站。大陆地区基本上都叫做“客”,台湾叫“网志”的多。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于列。有些博客专注在特定的问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不过大部分博客还是作为比较/人化的日记,内容以文字为主,辅以相关的图片。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博客的一个重要特点。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截至2007年12月,博客搜索引Technorati已追踪了1.12亿个博客。也就是说:全球每6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有自己的仨客,这个比例极为惊人,因为博客这个工具的引入也不过是近10多年的事。

至于我自己接触到博客这个新的传播形式,历史就更短了。我是最近两三年才接到的。在新技术上,我总是一个比较晚知晚觉的人。虽然博客刚刚出现的时候,我也所闻,但是真正去使用,就相当晚了。

博客是在1997年12月17日由美国人约翰·巴奇创造的。开始就叫“Weblog”,后来是美国人彼得·玛霍兹将其缩写为“blog”。据说始也就是为了开玩笑,将“Weblog”在他的网志Peterme.com的侧边栏变成词组“Webblog'’。这个玩笑开得真大,Blog这个个词既是名词,又成了动词,很快就传遍世界。

博客是由网上日记演化而成的。人们在网上日记中保持了个人生活的记录。大部分这样的作者称他们自己为日记作者或记者。美国人加斯廷·霍尔(Justin Hall)在1994年开始编写个人博客,当时他只是美国的斯瓦斯莫尔大学(Swarthmore College)的学生,他被认为是最早的博客作者之一。

不过,早期的博客只是手动更新的一般网站。然而,工具的改进有助于以时间倒序的方式张贴的网络文章的制作和维持,使更多的、比较缺乏技术的人可以编写博客。不同阶层的人可以编写自己的博客,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例如,某种通过浏览器使用的应用软件的运用,是现在编写网志的一个典型的方式。网志可以被寄存在专门的网志寄存供应商的服务器,也可以使用网志制作软件来维持,例如WordPress、MovableType、Blogger或LiveJournal,或被寄存在一般的网页寄存服务商的服务器。

从1997年博客发明之后,初期的发展还是很缓慢的,最近儿年编写博客的流行程度迅速提升。在全球来看,博客的使用在1999年之后推向普及化,同时出现的博客寄存工具得到进一步推广。

0pen Diary(公开日记)在1998年10月被推出,很快就聚集了数千个博客。Open Dia,y是第一个能让读者在别人的博客留下自己意见的博客寄存供应商。有一个著名的博客作者布拉德·菲兹帕特里克(Brad Fitzpatrick)在1999年3月创立了LiveJurnal(《生活杂志》)。

我开博很晚,是因为自己对这个新的平台没有信心,有点j怕吃力不讨好。新浪网这样的大媒体好几次提出要我开博,我一直迟疑,没有答应。后来,见到博客的确有着很好的交流功能,我的看法才开始改变,在几个朋友的建议和督促下,我终于在2007年同意新浪网的要求,开了博客。从开博的那天起,我就希望这个博客有自己的特点:不仅是拿来给自己讲感受,而且还要给年轻读者提供一些有关设计、文化方面的资讯。因此,资讯性是第一位的。并且,刻意不与博客上的跟帖辩论、斗嘴,希望这个博客能成为一个比较单纯的读书的安静角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特别是几位朋友的协助,这个博客居然累计也有200万人次的点击率,好多人留言说,在这里看到了自己喜欢看的文章,很开心。我的目的基本达到了,我也很开心。鉴于不少设计师、大学生在留言上说,这个博客竞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了,所以虽然现在我正在策划一个比较大的设计网站,但是仍打算将博客继续写下去。

对我来说,写博客其实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希望成为一个大家可以随时交流的网上平台;第二,是希望把自己有关设计、艺术、文化、娱乐、建筑、城市等方面的心得、观感这样的文章先给博客读者看,搜集反应,加以修改,然后用在我出版的书籍上。刚开始的时候,我基本是只在博客上放文章,最近也开始写日志,但是因为工作忙,所以能够写自己感受生活的时间还是相对少了一点点。

但有博客的人都知道,点击率是写博客的动力之一,我当然也会注意点击率的统计。Technorati依通向某博客链接的数量来替博客排名。Alexa Internet则是按Alexa工具栏使用者的点击量来替博客排名。2006年8月,Technorati发现通向徐静蕾博客的链接数量最多。据说她的博客被阅读超过5000万次,并声称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博客。相比而言,我自己的博客点击率并不算高,因为我只希望和大家分享知识,而不希望成为社会尖锐议题的争斗场,对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我会回避。我估计,我的博客读者多数是从事设计、艺术工作的人员和学生。对此,我是很满意的,这本来就是我开博的初衷,因此,也不打算为提高点击率而改变自己博客的形式和内容。

这套小书是我自己定的名字,叫做《置若网文》丛书,是将成语“置若罔闻”用谐音转化出来的,主要是为了容易记忆。这是给大众看的,因此自己告诫自己,在选择和撰写的时候不能太学究,否则淮看呀?文字要有趣味,有内容,也要切中时弊,这也是我自己的一贯文风。《置若网文》第一批出五本,包括建筑、时尚、设计、城市、电影等内容。对这批小册子的撰写、插图、漫画、选题其实有点儿我自己行事的模式:有点儿不太跟设计、文化的“主流”舆论走,对主旋律“置若罔闻”吧。一来,这些原是置于网上的文字;二来,我可以对主流舆论置若罔闻,读者也可以对我的主意置若罔闻,大家平等嘛。

谈到这套小集子的设计,我是希望力求朴素的。我自己很喜欢“五四”之后那些散文集,像钱君句、鲁迅、曹幸之这些前辈的设计,无论是开本、装帧都觉得很舒服,为什么就不能够设计一些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的好散文集呢?我对出版社就提出这个要求,文责自负,中国青年出版社非常支持我的看法,因此才有了这套书的出版。

出小书其实比出大书难,因为对象不同,涉猎面不同,要照顾的读者更加多元化,我好几年前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过基本类似的小书,叫做《建筑的故事》《产品的故事》和《汽车的故事》,感觉还是题目太拘束了一点点,文字就放不开,希望这套小书能够更加轻松一点,给大家带来一些资讯,也带来一些开心。

王受之

内容推荐

《营建集》是王受之教授新作《置若网文》系列设计感悟随笔集!

《营建集》关注建筑、时尚、城市等话题,饱览设计、文化咨询,不跟设计、文化的主流舆论,对主旋律置若罔闻,对主流舆论置若罔闻。

本书适合各年龄层次的读者参考阅读。

编辑推荐

《我们急需独立的建筑批评》、《普利兹克奖最新得主妹岛和世》、《承上启下约翰逊》、《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们》、《那一个白色的精灵》、《纯西班牙风格的家》、《好莱坞山上的现代之家》、《折衷风格的天堂——收藏家的别墅生活》……《营建集》(王受之教授)关注建筑、时尚、城市等话题,饱览设计、文化咨询,不跟设计、文化的主流舆论,对主旋律置若罔闻,对主流舆论置若罔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营建集/置若网文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受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93567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1: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