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
内容
编辑推荐

  贫富差距恶化有可能割裂社会,这是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如何缩小贫富差距,改变我们的收入分配?徐滇庆、李昕编著的《看懂中国贫富差距》以通俗晓畅的风格,客观分析与解读近年来的经济热点,对中国当前经济系统进行再思考、再讨论、再判断:为什么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与现实感受相去甚远?中国的贫富差距究竟在哪里?“GDP一大步,居民收入迈半步”的说法是真的吗?单纯增加工资,会增加谁的工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什么下降了?给全国人民发红包为什么行不通?中国经济真的已经到达刘易斯拐点了吗?税制如何改,才能缩小贫富差距?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超发究竟何去何从?如何防范中国自己的金融危机?

本书既能帮助读者理性了解中国经济数据真相,又深入、系统道明了中国经济与民众生活的来龙去脉,是一部探讨当今中国经济问题和前途的严肃之作,堪称一剂针对浮躁、焦虑、迷茫、民粹主义的清凉散,所有关心中国经济的读者都不可错过。

内容推荐

徐滇庆、李昕编著的《看懂中国贫富差距》针对近年来公众和研究领域都比较关心的中国经济问题,条分缕析,驳斥了市场中流行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特别是泛滥的民粹主义,如中国贫富差距的特殊性、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中国真的闹民工荒吗、产业转移的规律、消费和内需怎样扩大、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是下降还是上升、城乡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税制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前途提出了真正有价值的论点,以期避免中国经济滑向危险之路,并厘清人们的错误概念。《看懂中国贫富差距》有助于人们更透彻地看清中国经济问题。

目录

前言

第1章 贫富差距恶化必然割裂社会

 1.1 正视贫富差距恶化的现实/2

 1.2 度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4

 1.3 三大差距,六种组合/8

 1.4 贫富差距的地域因素/11

 1.5 各阶层居民收入差距/12

 1.6 贫富差距中的城乡因素/13

 1.7 贫富差距与社会稳定/17

 1.8 基尼系数的局限性/19

 1.9 治理三大差距适用不同的政策/20

第2章 刘易斯拐点

 2.1 描述二元经济转型的刘易斯模型/23

 2.2 农民工进城的激励机制/34

 2.3 如何判断刘易斯拐点/36

 2.4 定量分析刘易斯拐点/49

 2.5 为什么要关注刘易斯拐点/52

第3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

 3.1 中国农村还有没有剩余劳动力/55

 3.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59

 3.3 剩余劳动力的估算方法/61

 3.4 相差甚远的各种估计/64

 3.5 估算农村剩余劳动力/65

 3.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 /70

 3.7 艰巨的历史性任务/72

 3.8 扫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75

 3.9 为谁说话/75

第4章 民工荒的背后

 4.1 民工荒究竟是怎么回事/78

 4.2 人口结构的周期波动/82

 4.3 民工荒的地域特征/86

 4.4 农民工的理性选择/87

 4.5 民工荒与产业升级/91

 4.6 民工荒与农民工的年龄、教育和心理特征/92

第5章 产业转移的规律

 5.1 劳工荒与产业转移/95

 5.2 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的历史轨迹/97

 5.3 美国——接力赛的第一棒/97

 5.4 日本接过了第二棒/100

 5.5 第三棒交给了亚洲四小龙/101

 5.6 中国——第四棒/103

 5.7 产业转移中的工资变化规律/106

 5.8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107

 5.9 持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时间长度/108

 5.10 产业转移和外来劳工/110

 5.11 产业转移的下一棒交给谁/112

第6章 消费与扩大内需

 6.1 经济发展的阶段论/116

 6.2 扩大内需与基建投资/118

 6.3 居民消费并没有萎缩/120

 6.4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需要综合治理/124

 6.5 政府补贴能否拉动消费/129

 6.6 醉翁之意不在酒/131

第7章 中国的高储蓄率能持续多久

 7.1 都是储蓄率惹的祸? /134

 7.2 消费储蓄,此消彼长/135

 7.3 世界各国储蓄率相差悬殊/137

 7.4 消费理论和决定储蓄的要素/139

 7.5 储蓄的第一代效应/141

 7.6 中国储蓄率的实证研究/143

 7.7 高储蓄率能够保持多长时间/149

 7.8 切莫受人误导,矫枉过正/150

 拓展阅读 韩国、日本、中国大陆的储蓄率/151

第8章 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

 8.1 令人困惑的疑问/153

 8.2 劳动报酬真的下降了吗/155

 8.3 改变统计规则降低了劳动报酬/157

 8.4 产业结构变化导致劳动报酬所占比重下降/161

 8.5 GDP数据调整对劳动报酬比重的影响/163

 8.6 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低吗/165

 8.7 切莫杞人忧天,无事自扰/167

第9章 城乡差距是在缩小还是在扩大

 9.1 摸清脉络,对症下药/170

 9.2 违背经济理论的怪现象/171

 9.3 城乡人口的划分/173

 9.4 农民工的空间分布/175

 9.5 农民工的收入是算在城里还是乡下/176

 9.6 缩小城乡差距依然是当前非常严峻的挑战/178

第10章 最低工资法是一柄双刃剑

 10.1 上调最低工资的潮流/181

 10.2 世界各国的最低工资标准/184

 10.3 最低工资线的计算方法/188

 10.4 最低工资法引起的争论/189

 10.5 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最低工资线/192

 10.6 市场机制与最低工资法/194

 10.7 在市场和政府之间权衡/195

 10.8 实施最低工资法的时间选择/196

 10.9 最低工资与失业率的关系/198

 10.10 暂缓提高最低工资线/204

 拓展阅读 杂货店的故事/205

第11章 人口陷阱与人口红利

 11.1 区分劳动力的存量和增量/207

 11.2 出现人口陷阱的必要条件/208

 11.3 中国人口分布的周期波动/211

 11.4 中国的人口扰动/214

 11.5 发达国家的人口拟合线/215

 11.6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217

 11.7 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221

第12章 税制改革与贫富差距

 12.1 分配机制的三个层次/225

 12.2 语焉不详,难以落实/226

 12.3 如何在生产环节中促进公平/228

 12.4 税制改革的目标是减税/230

 12.5 现行税制的计划经济特征/232

 12.6 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235

 12.7 税制改革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238

 12.8 政策模拟设计和结果分析/241

 12.9 降低税率是否会减少政府财税收入/246

 12.10 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247

 12.11 税制改革的特殊国情/250

 12.12 为什么税制改革举步维艰/251

第13章 居安思危,防范金融危机

 13.1 货币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金融风险/255

 13.2 城乡居民存款形成的“堰塞湖” /257

 13.3 严重扭曲的资金流/260

 13.4 负利率的威胁/264

 13.5 是否会出现通货紧缩/265

 13.6 防范输入性通货膨胀/267

 13.7 居安思危,加强危机意识/268

 13.8 金融危机的特征/269

 13.9 经济高速发展并不意味着没有金融风险/271

 13.10 沉着应对,化解危机/273

第14章 民粹主义与拉美试验

 14.1 什么是民粹主义/276

 14.2 民粹主义的由来/277

 14.3 民粹主义的变异与悖论/280

 14.4 民粹主义泛滥的原因和条件/281

 14.5 民粹主义泛滥的恶果与治理/284

 14.6 推行民粹主义,事与愿违/287

 14.7 庇隆主义的兴衰/290

 14.8 民粹主义留下的泥淖/293

 14.9 智利的民粹主义悲剧/295

 14.10 拉美民粹主义的教训/297

第15章 是谁割裂了泰国

 15.1 黄衫军、红衫军是从哪里来的/299

 15.2 泰国大动乱的源头/302

 15.3 两极分化,加大贫富差距/305

 15.4 血染街头,暴力动乱/307

 15.5 割裂社会,后患无穷/308

第16章 依靠市场机制。缩小贫富差距

 16.1 割裂社会的危险信号/310

 16.2 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311

 16.3 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是政府政策的唯一依据/313

 16.4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做的事情/314

试读章节

4.5 民工荒与产业升级

要给农民工涨工资,前提条件是企业尚有利润空间。如果企业还有较大的利润空间,资本所得的比例较高,那么可以通过调整企业的劳动、资本所得分配,降低企业主和资本所得部分,给员工涨工资。如果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很小,再提高工资水平必将迫使一部分企业关门倒闭。

《南方周末》的记者在广东采访了一个鞋厂。该厂老板说:制鞋业的平均利润只有微薄的五六个点上下,如果工资上涨30%,利润就要再下降一个点,再加上改善员工福利等投入,“投资鞋厂恐怕还不如把钱存在银行里,起码省了辛苦”。

哪些企业的利润空间比较大?显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较高,利润空间较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利润空间几乎不允许企业支付更高的工资。在企业支付能力和农民工的收入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农民工几乎没有让步的空间,企业如果不能让步,那就只能关门大吉。沿海地区利润微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面临着严酷的挑战:随着沿海地区生活费用的上升,企业必须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果产业升级有困难,那么就只好让企业搬家,从生活费用较高的沿海地区搬到生活费用相对较低的内地。

事实上,即使在沿海地区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缺少普工。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2009年3季度,广东省调查了500家企业,其中有300家雇工难。统计数字显示,反映雇工难的企业月薪要比那些没有雇工困难的企业低200~400元,而且工作时间长、福利条件差。如果企业平均月工资水平1800元以上,福利待遇较好,基本都不缺工。这些不缺普工的企业多数都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那些从事出口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不仅缺乏技工和管理人员,连普工都招不够。

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同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苏州、无锡、常州较少传出民工荒消息。珠三角和闽东南地区至今依然以低端的出口加工业为主,其中大量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之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较快,高科技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较多,工资水平和涨幅高于珠三角与闽东南,对民工更具有吸引力,因而长三角地区民工荒的压力就小得多。广东的低端产品比重较大,由于招工难,企业不敢多接订单,2010年以来出口恢复的速度明显慢于长三角。  由此可见,加速产业升级是沿海地区不可回避的战略任务。

4.6 民工荒与农民工的年龄、教育和心理特征

民工荒的形成和发展与外出打工人员的年龄和文化结构有关。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的数据,在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员当中,30岁以下的占52.6%,30~40岁的占29.5%,40岁以上的占17.9%。在2010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当中的“八零后”的数量已达9000万人,在外出农民工当中超过60%。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孟昕教授采用15个城市的数据,分析了2000~2004年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状况。男性20~31岁外出打工的比例超过50%,女性18~22岁外出打工比例超过50%。

从农村的人口结构来看,30岁以下的劳动力当中外出打工的比重为43%。在农村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青年人有40%左右,两者相加,大约80%的青年人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这个趋势和当年亚洲四小龙走过的道路非常相似。

和留守在家乡的人相比,外出打工的人文化程度比较高。外出打工的农民当中,初中及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占80.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揭示:受教育程度最高和最低两个极端的年轻人留在农村的比例较高。中等教育水平的农村年轻人差不多都外出打工了。

众所周知,有文化的年轻人是社会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离去给人们非常深刻的印象,好像留在农村的只剩下来妇女、老人和儿童。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表明,有74.3%的村庄认为能够外出打工的青年劳动力已经都走了,只有1/4的村庄认为还有青壮年劳动力可以转移。根据蔡昉等人的研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当中有一半左右的人年龄在40岁以上,不太适合外出打工。毫无疑问,在中国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的无限供给状态已经不复存在。必须以更高的工资收入、更好的工作条件,才能把中西部农村中尚存的剩余劳动力吸引出来。

受过教育的农村年轻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敢闯敢干,拥有较好的信息来源和社会联系,经受得起挫折。近年来他们成群结队地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他们赚到了钱之后必然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外出。转移成本较低的先外出,剩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本比较高。显然,当这些年轻人外出之后,需要更强的激励才能将剩余劳动力吸引出来。例如,年纪比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有家室连累的妇女等。他们目前不具备外出打工的条件,却仍然属于剩余劳动力。界定剩余劳动力的定义是劳动力边际产出为零,而不是能不能外出打工。剩余劳动力和可以外出打工的劳动力,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应被混淆。倘若能够创造条件,从制度建设上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就有可能从农村解放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民工荒说到底就是在普工市场上供不应求。随着产业升级换代,对普工的要求会逐渐减少,而需要更多的技工。在劳动力市场上技工的短缺由来已久,今后恐怕还会更加严重。在发达国家中,人力资本的结构类似纺锤形,两头小,中间大,中等技能的工人占多数。可是,在中国的农民工队伍中,具有较高技能的比例很低,类似金字塔,上面小,下面大。因而,有必要在农村和中小城镇大量兴办职业教育,帮助农村的年轻人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以适应较高层次的工作。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必然具有新的特征。一方面,第二代农民工的期望值较高,他们肩负的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能力都远远不及他们的父兄。他们在就业选择、工作条件、劳动保护上要求更高,更加挑剔工作,不再像他们的父兄那样愿意就业于工资水平较低、长期加班的企业。另一方面,第二代农民工的流动性更高,视野更开阔,学习能力更强,更适应产业升级。这些特征决定着今后民工荒可能会时起时伏,以不同的形态、在不同的地域出现。倘若某些企业雇不到普工,无非两条选择,涨工资或者搬家。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自然会根据各自的状况进行决策。政府的作用是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用不着直接干预劳动力市场。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就一定能够不断完善、健全劳动力市场,促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P91-94

序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民族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象征。既然是百家争鸣,就不是一家、两家,要十家、百家。不仅要鸣,而且要争。只有在争论中才能辨别真理,发展真理。

近年来在经济领域中很少出现认真的争论。有些文章很轻率地提出一些观点,信手拈来一些似是而非的数据,逻辑混乱,前后矛盾,可是,只要打出“为民请命”的旗号,这些观点就得以迅速蔓延,似乎成了舆论主流。虽然常常有人质疑这些观点,可是却很少有机会认真切磋。

例如:有人声称中国农村已经没有多少剩余劳动力,达到了刘易斯拐点,因此应当大幅度增加工资;有人说,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太低,因此应当增加工资;有人说中国过度依赖出口,内需不足,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他们提出的办法仍然是给员工增加工资,似乎只有增加工资才能促进内需;有人说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要赶快给低收入群体增加工资;等等。各种各样的说法,光怪陆离,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核心就是要增加工资。尽管这些观点当中包含着某些合理的成分,但依然可以分辨出其背后隐藏着民粹主义的身影。民粹主义是变色龙,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改头换面,卷土重来。当前,民粹主义迎合小市民的眼前利益,罔顾经济规律和长期发展,披上了“为民请命”的外衣,具有很高的欺骗性。由于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上不满情绪逐步上升,民众对于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很容易和这些说法产生共鸣。

越过真理一步就是谬误。

因为缺乏思想交锋,学风浮躁,对许多理论问题没有仔细推敲,甚至对许多基本数据未加考证,以讹传讹,囫囵吞枣,导致一些政策轻率出台。例如,各省市纷纷提高最低工资线,给公务员和国企员工大幅度增发工资等。结果导致金融市场上流动性严重过剩,城乡居民存款数字节节攀升,通货膨胀压力与日俱增,金融结构严重失衡。事与愿违,贫富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

为什么在这些问题上很难展开认真的讨论?除了学风浮躁之外,民粹主义泛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只要对那些迎合小市民的主张稍加质疑,马上就砸过来数不尽的板砖,扣上一顶顶帽子:不关心民众生活,没有替穷人讲话。特别是在网络上,动辄招来铺天盖地的谩骂、污蔑和攻击,充分体现了民粹主义走向极端之后表现出来的仇富、仇官、仇外、仇知识的特征。

众所周知,贫富差距恶化是滋生民粹主义的土壤,所以有必要仔细分析近年来贫富差距不断恶化的原因。人们常用基尼系数度量最富和最穷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别。在中国,最富的群体几乎都集中在沿海的大城市中,而最穷的穷人分散在西部农村。因此,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就应当千方百计把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帮助他们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找到工作。可是,在民粹主义的鼓动之下,近年来采取的政策却是不断提高最低工资线,这样做固然可以暂时赢得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欢迎,可是却堵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2亿多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这是举世无双的伟大成就。只要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势头,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继续减少,直到接近其他工业化国家的状况。毫无疑问,刘易斯拐点迟早会来。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不过,在研究经济政策的时候仅仅知道起点和终点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我们目前在哪里。如果判断失误,有可能犯拔苗助长的错误。

对于形势判断历来有左右之分,如果过于乐观,容易犯“左”倾错误;如果过于悲观,有可能犯右倾错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左”倾路线。在武装斗争时期,在条件不成熟时鼓吹“城市中心暴动”、“全面出击”,几乎断送了革命。在和平建设时期,头脑发热,大跃进,大炼钢铁,损失惨重,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有些人宁左勿右。实践证明,激进未必正确,不能说“左”倾就比右倾更好。鼓吹在农村已经没有剩余劳动力的人恰恰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如果在农村还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不断提高最低工资线,表面上迎合了一些小市民的要求而获得一片赞许,实际上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化、城镇化的进展。这样下去,只会南辕北辙,把基尼系数越拉越大,最终割裂社会,造成巨大的社会隐患。谁说这不是一个事关重大的原则性的分歧?

为了迎合小市民的眼前利益,哗众取宠,民粹主义者必须为增加工资制造理由。明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接近或超过了GDP增长率,他们非要说:“GDP一大步,居民收入迈半步。”其实,只要认真地分析数据,他们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有些人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逐年降低,居民消费萎缩了,农民工大量进城之后城乡收入差距反而加大了,等等。他们以为经济结构出了什么问题,其实,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他们没有搞清楚数据变化的内涵而做出了错误判断。倘若这些说法真的成立的话,岂不是要检查一下前段时间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是否出了严重的问题?

数据证明,近年来的改革进程基本是健康的。中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和世界各国相比并不低,不仅劳动者报酬逐年得到提高,在GDP中的比重也在逐渐上升。尽管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却在逐年缩小,鼓励农民工进城的方针是正确的。消费并没有萎缩,等到应对外部金融危机的高投资结束,消费在GDP中的比重自然回归正常。和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对外依存度处于合理的区间,并没有什么严重的扭曲。服务业占GDP比重偏低的原因是由于税制扭曲而丢掉了部分统计数据。只要启动税制改革,增加个人所得税的比重,就可以得到服务业的比较准确的统计数据。因此,不能武断地说中国的收入结构存在严重的扭曲,更不能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出了严重的问题。

有个寓言故事叫“杯弓蛇影”,说有个人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杯子里有条蛇的影子,惊魂不定,回家就病了。等到朋友来探病方才知道缘由,所谓“蛇影”,实际上是墙上挂的一张弓的倒影,解释清楚之后这个人立刻大病痊愈。误读数据就是这些人酒杯中的蛇影。

鼓吹大幅度增加劳动报酬的人犯了一系列逻辑上的错误。

他们没有弄清楚到底谁是增加工资的主体。是企业还是政府?如果是企业的话,他们用不着叫喊,回家去和企业家谈判,要求增加工资。如果企业不给加工资,完全可以把老板炒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换个地方就业,还非要吊死在一棵树上?显然,说当前劳动报酬比重逐年下降的人针对的并不是企业而是政府,他们是喊给政府听的。

叫政府加工资?显然,政府只能给公务员和国有企业的员工加工资。请问,目前公务员的报酬待遇和其他人相比是高还是低?最近几年,报考公务员的队伍越来越长,本身就说明公务员的报酬和待遇高于其他行业。叫喊给公务员加工资似乎多此一举。那些垄断性国企的工资水平广为人们所羡慕,也用不着替他们操心。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就是逐步限制和取消垄断,让所有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政府能不能强制民营企业增加工资?够戗。除非设定最低工资线,否则,真的不知道还能干些什么。根据企业的生产和利润状况设定工资水平是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倘若政府官员出手强行干预企业的经营,在法律上没有根据。如果从“道德”上劝说,未必能起作用。如果采用其他非正规手段,在当前情况下无论什么企业都得低头服从,不过一旦民营企业的利润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很难阻止这些企业倒闭。政府出手干预企业的工资很可能导致大批工人失业。利少弊多,得不偿失。

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递进式个人所得税和政府的转移支付是缩小贫富差距最有力的工具。可是,前些时候人们关注的是如何增加工资,只要一提及税制改革,朝野两头都不感兴趣。当前的税制使得许多官员得益,尽管有几个官员偶尔抱怨税制混乱,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拖就拖。老百姓被民粹主义一忽悠,听见税改就以为是官家变着法子来搜刮民脂民膏,齐声喊打。主张税制改革的学者们喊了很久,未见效果,大多退回书斋去了。迄今为止,中国的税制体系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税制改革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若要缩小贫富差距,就必须彻底改革税制,大幅度削减企业税负,将削减下来的企业税收作为工资发给职工,再按照递进税制征收个人所得税。把相当大一部分税负从企业转移到个人头上,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分配效率,提高劳动收入的比重,改善民众生活。这个税制改革的思路已经提出来十多年了,虽然在学术界存在相当高的共识,却迟迟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究其原因,除了学风浮躁、没有透彻地展开争论之外,无非是既得利益集团缺乏给自己开刀的勇气和魄力。

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必须深化改革,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让政府逐渐退出生产和交易领域,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些鼓吹劳动者报酬太低的人多数是出于好心,稀里糊涂地被似是而非的数据所误导。必须让更多的民众了解真实情况,通过公平的辩论制止错误潮流继续泛滥。要特别警惕民粹主义思潮否定市场化改革,鼓吹新的政府干预。绝对不容许改变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开历史倒车。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衷心地感谢姚洋、周其仁、卢锋、李玲、许定波、李稻葵、霍德明、茅于轼、张曙光、盛洪、郑玉歆、汤敏、左小蕾、巴曙松、赵晓、钟伟等人的支持和帮助。

自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4年成立以来,每年夏天我都来到这里客座研究。不知不觉在风雨中走过了十几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没有偏见,没有禁忌,每个人都认真做学问,发挥自己的专长,勇于探索。恐怕很难找到比这里更好的学术环境。许多有关经济改革重大政策的争论都发生在这里,而争论双方的旗手都是朗润园里的老师。正是争论促进了对许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非常感谢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Huron College,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给我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大力支持我投入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

几乎所有的作者都真诚地对夫人奉献上他们的谢意,我对此深有同感。写书是一项非常耗时耗力的事情,要集中精力思考,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数百页来。如果没有关克勤提供的后勤支持和各方面的帮助,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本书的写作根本就不可能。

李昕博士已经和我合作完成了三本书。在我带过的博士生中,她最有效率、最敬业,基本功非常扎实,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交给她的科研任务。本书中大部分数据处理和回归分析都是她完成的。目前她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只要持之以恒,前途无量。

我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很有缘分,合作多次,非常愉快。非常钦佩他们的高效率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王磊、颜诚若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在此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写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项目(7081017020)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09JJD790002)的资助。

在本书中我直率地谈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意在抛砖引玉,难免有许多错误的地方,衷心地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教。期待在认真的学术探讨中让我们的认识更接近真理。

徐滇庆

2011年6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青年报》常务副社长 张坤

看到问题容易,看到问题的背后不容易,看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不容易,只有观自在——看到我们目前在哪里,才能真正看明白——看懂错综复杂当中的玄妙,作者在理性、建设性地提出缩小中国贫富差距之道中,显示了自己独到的见识和智慧。

《全球商业经典》杂志出品人、总编辑 何力

几乎人人都在谈贫富差距问题,但《看懂中国贫富差距》的关键词是在“看懂”上——作者关于贫富差距的理性分析势必会引发一些争议,但基于共同逻辑起点的学术探讨总比简单情绪化的取悦大众更有价值。

《财经》杂志副主编 马克

中国已是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这一差距仍在日益扩大,无论穷人还是富人,这都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但更严重的威胁是开出错误的药方,那就是民粹主义与国家主义的结合,动用国家权力来满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民意”,这将把中国引向灾难的深渊。避免这一灾难,就需要真正看懂中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经营报》常务副总编、《商学院》主编 王立鹏

每一个关心中国、关心中国经济的人在分析现况时,“贫富差距”都是被提及的一个高频词,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差距?如何看待这些差距?《看懂中国贫富差距》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视角。特别值得推荐的是书中明确提出了对民粹主义倾向应该予以警惕,这是避免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被情绪化”的重要提醒。

《新京报》书评周刊 萧三郎

中国人有个特点——要不嫌贫,要不爱富。当然安贫乐道的人以及乐善好施的巨富也越来越多。关于今天贫富差距的问题,徐滇庆和李昕的《看懂中国贫富差距》一书给了我们很多警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看懂中国贫富差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滇庆//李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1354987
开本 16开
页数 3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5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6.2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2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