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银牌奖!
1986年美国《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章书奖!
1986年美国《学校图书馆期刊》年度最佳好书!
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儿童图书奖!
美国《书单》杂志编辑特别推荐图书!
《出事的那一天》(作者玛丽昂·戴恩·鲍尔):十二岁的男孩汤尼和乔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汤尼拉着乔去饿死岩攀岩。乔心里害怕却不敢回绝,只好不情愿地出发。谁知半路上,汤尼突然改变主意想去河里游泳。乔愿意同去,因为这样可以不必去攀岩。然而,下水后汤尼溺死了,乔会怎样面对这样的事实呢?
图书 | 出事的那一天 |
内容 | 编辑推荐 1987年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银牌奖! 1986年美国《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章书奖! 1986年美国《学校图书馆期刊》年度最佳好书! 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儿童图书奖! 美国《书单》杂志编辑特别推荐图书! 《出事的那一天》(作者玛丽昂·戴恩·鲍尔):十二岁的男孩汤尼和乔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汤尼拉着乔去饿死岩攀岩。乔心里害怕却不敢回绝,只好不情愿地出发。谁知半路上,汤尼突然改变主意想去河里游泳。乔愿意同去,因为这样可以不必去攀岩。然而,下水后汤尼溺死了,乔会怎样面对这样的事实呢? 内容推荐 十二岁的男孩汤尼和乔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汤尼拉着乔去饿死岩攀岩。乔心里害怕却不敢回绝,只好不情愿地出发。谁知半路上,汤尼突然改变主意想去河里游泳。乔愿意同去,因为这样可以不必去攀岩。然而,下水后汤尼溺死了,乔会怎样面对这样的事实呢?……《出事的那一天》在情节层层铺叙中激烈交织着乔的内心冲突,通过一个因冲动逞强酿成的悲剧,让读者深刻思考如何避免成长中的盲动,并体会生命的可贵。 《出事的那一天》的作者是玛丽昂·戴恩·鲍尔。 目录 第一章 人格保证 第二章 变调的承诺 第三章 滔滔河水 第四章 漩涡 第五章 寻找伙伴 第六章 求救 第七章 一百个理由 第八章 逃避 第九章 焦躁的心情 第十章 无助 第十一章 绝望的事实 第十二章 共同承担 试读章节 “去爬饿死岩?你不是说真的吧!” 饿死岩州立公园里的那座河谷,岩壁又高又陡,乔一想起来,就忍不住毛骨悚然,更别提去攀爬了。他直盯着汤尼的一对眼珠子说:“去年不是才摔死一个人吗?你这么快就忘了?” 汤尼满不在乎地耸耸肩,然后猛地抬起他那辆BMX老爷自行车(美国名牌自行车,适于做特技表演)的车轮子,转了一圈。“谁知道那家伙是不是真的在攀岩时摔死的?你敢说他不是直接从岩顶上掉下来的…一或是自己跳下来的?” 乔骑着施文(Schwinn)十档变速自行车,他弯下腰来拍了拍挡泥板。根据他的想象,上面应该有很多灰尘才对。“反正,如果你要去攀岩,我就不去。我才不干这种蠢事呢!”他故意用十分不以为然的口气说话,心想:也许有那么一次,能说服汤尼放弃满脑子的馊主意。 “贝茨先生,你要是怕的话,那就别爬吧!”汤尼说。 “谁怕了?”乔舔了舔干巴巴的嘴唇,“我只是想去游泳。你没看,今天一定又是个大热天!再不然,我们去盖树屋也行!我爸爸帮我们带了一些木头回来。” “树屋不急着盖,”汤尼说,“我们可以等回来再弄!游泳就免了,我今天不想下水。” “你什么时候想过要游泳了!”乔忍不住嘀咕了一句,他觉得市立游泳池那湛蓝的池水,好像在眼前闪闪发光。事实上,汤尼和乔想做的事很少有一致的时候。有的时候,连乔自己都很纳闷,为什么他会喜欢跟汤尼在一起。就算十二年前他们恰好出生在同一条街的面对面的两户人家里,而且生日相差不到一个星期,那也不代表什么啊!一定还有些别的理由! 自从乔满六个月大、妈妈又回去上班的时候开始,汤尼的妈妈——沙宾斯基太太——就一直是乔的保姆。所以,乔跟汤尼可以说是一起流着口水抢玩具长大的。不过,乔现在只有白天的时候得去汤尼的妈妈那里报到一下,让她知道他去哪里就行了,因此,他们实在没有什么理由非要整天腻在一起;只是,除了汤尼,其他人都显得有点无趣。 “拜托啦,乔!”汤尼说,“你今天跟我去公园,我明天就跟你去游泳。” 乔一想到游泳池那道湿湿滑滑、又长又弯的溜滑梯,就不合地叹了口气。明天,明天万一下雨了怎么办?而且,谁知道到时汤尼又会冒出什么点子……跟今天的一样疯狂。就算没有新鲜的玩意儿,他也一定赖账,装作忘了自己说过要去游泳的话。乔一边想,一边又整理了一遍放在车座后面袋子里的午餐盒。 一个人去游泳实在无趣,可是,总比去公园的岩壁送死要好吧!他记得公园里到处竖立着警告标志,提醒游客不要离开步道,以保安全。这个汤尼却偏偏要去爬河岸的岩壁! 贝茨家的前门开了,乔的爸爸带着四岁的弟弟巴比走出来。巴比的保姆也是沙宾斯基太太。每天早上,乔的妈妈得赶时间上班,所以都由爸爸负责让巴比吃完早餐,再去沙宾斯基家。 乔看到爸爸牢牢地拉着巴比的手,心里突然有了盘算。他决定故意去问爸爸准不准他骑车去饿死岩。当然啦!攀岩的事,他一个字也不会提。反正,他爸爸一定会觉得骑自行车去州立公园,太远又太危险啦!他爸爸一向很在意这一类的事。到时候汤尼一定会很生气,怪他多嘴;可是,“按说”他们是应该问的,不是吗?至少,这么一来,汤尼就不能说他不去是因为胆小了。 “爸爸!早!”乔打着招呼,对自己的盘算十拿九稳。“我可不可以跟汤尼一起骑自行车去饿死岩?”他故意稍微地背对汤尼,以免看到汤尼那张臭脸。 乔的爸爸停下脚步,对着街屋顶上刚升起的太阳眯起了眼睛。“骑自行车去饿死岩?”他重复了一遍乔的问话,好像伊利诺伊州还有别的饿死岩似的。 “对!”乔说,“不算很远啦!大概只有十五千米!” “正确距离应该是十三千米!”爸爸一边说,一边领着巴比走过来,“不过,还是挺远的!” “我也要去!”巴比嚷嚷起来,“我也要去公园,好不好嘛,爸爸?好不好嘛,乔?”巴比絮絮叨叨的声音,让乔联想到蚊子那种在空中挥之不去的嗡嗡声。虽然妈妈说,这是每个四岁小孩必经的成长阶段,可是乔觉得一整年都这样也未免太久了一点。 “今天很热,”爸爸不理会巴比的哀求,继续说,“而且那条公路很窄……不但斜坡多,还弯来绕去的。” “让我去嘛,爸爸!”巴比的声音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尖,“让我跟乔一起去,好不好?” “不行!”爸爸摇摇头,“我还不确定要不要让他们两个去呢!好了,你别吵,现在就过马路到沙宾斯基太太家。小心哦!巴比,要小心车子!” 尽管这条街一向安全,几乎没什么车子往来,他们的爸爸还是习惯要叮嘱两句。巴比嘟着嘴,心不甘情不愿地走开了。 “我们会小心的,爸爸!”乔可以听见自己的声音也像在哀求,而且完全不输给巴比,一副他真的很想去的样子。 “真的!贝茨先生,我们一定会很小心的。”汤尼也加入了恳求的阵容,“其实,公园没那么远……而且今天不是假日,路上没什么车的!” 乔的爸爸用手指头使劲地挠着头发,挠得它们一根根都竖了起来。“我知道车不多,可是这条路一会儿上坡,一会儿子下坡……骑起来可一点儿都不近。” “我们要是累了,就马上回头。”汤尼说。 乔没再说什么。对他而言,说服了爸爸才真的是输了!不过,他相信,爸爸是说什么也不会同意的。 乔的爸爸皱着眉头,仔细地检查了一下他俩的自行车。乔原以为爸爸看到汤尼缠在车把上的绳子会起疑。“那是攀岩的时候用来把我们绑在一起的。”汤尼早对他这样宣布过了。不料,爸爸对绳子视若无睹,只问了句:“你们连午餐都准备好了?”P1-5 序言 世界上有不少的文学家。他们写书给我们看。 他们写诗、写小说、写童话,让我们过上了文学的生活。 那真是一些才华横溢的人,多么能够想象和讲述! 他们编出吃惊的故事。他们说啊说啊总能说出吃惊的感情。 他们成功地写了一个人,无数的人就知道了这个人,这个人就成为世界的人。 他们智慧地表达了一种思想,这个思想就成了灯光,我举过头晃动,你也映照,大家都提在手里照来照去了。 他们写出一个个句子,连成一个个段落,语言、文字就这么变为了完美的一篇、完整一本。在文学里面,我们能读到语言、文字为自己兴奋的表情,它们为自己的妙不可言吃惊! 文学的阅读、文学的生活就这样让我们平常的日子里能有喜悦掠过,能有诗意荡开,能有些渴望,能有很多想不起来的爱…… 我们开始讲究情调了,注意斯文,注意轻轻地呼吸。 看见了天空的颜色,看见了风筝。 看见黑夜平淡地接在白天的后面,可是活着是不能马马虎虎的。 看见人是活在人格里的,人格都是有一个方向的,文学里的好人也是我们的友人,因为我们喜欢他们的方向;文学里的坏人也是我们的仇敌,因为我们憎恶他们的方向。 …… 阅读本书,令人心疼这两个只随着情绪走的粗勇少年。作者掌握他们之间无谓的压缩张力,过程描述得很好,让人深刻感受到仿佛是作者的亲身体验。对于乔,有时候我们真是那样,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样,但是碍于同侪友伴的压力,使得我们屈从,不得不违背自己。勉强自己又未必真的快乐没有负担,但在成长的过程中,这是生命中必须经历的学习。 揣测并期待别人替自己选择和做决定,乔一直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心里这样想,嘴里却那样说,乔根据自己的判断,一直以为爸爸会替他承担和推托某些事情,谁知从爸爸这个角度看过去,却又正试着想给乔一个新的尝试、新的空间与新的开拓;之所以会误判,是因为生命是个变数,不是常数,而我们却常常误判。 整个故事在情节推叙的表面下,有许多牵动却隐藏的线,出事后乔慌冷的痛楚,本能地使他逃避并寻找借口,但又逃不出内心的承担,这中间有许多隐藏的、无法言说的内心传递,情节推叙过程十分绵密,挣扎的过程令人低回,因为太像真实中的我们自己。懵懂少年的误判与期待,还真令人有一种蒙混的假象与习惯。《出事的那一天》在细节张力上的真实感,令人刻骨,一路读来,是一种很好的思考与映照:只希望这一切都只是过程,那么,未来才能更强壮与完整。 书评(媒体评论) 故事简单而完整,深刻而强烈,十分打动人心。 ——美国《书单》杂志 人生中有死亡,但也有爱。作者笔力真实深刻,将这本小说推上此类的经典地位,让人联想起佩特森的《通向特拉比西亚的桥》。 ——美国《出版人周刊》 男孩的良知挣扎,描写得令人感同身受,深深被它吸引。 ——美国《科克斯书评》 这中间有许多无法言说的内心传递,情节推叙过程十分绵密,挣扎的过程令人低回。 ——散文作家凌拂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出事的那一天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玛丽昂·戴恩·鲍尔 |
译者 | 邹嘉容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348247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0 |
出版时间 | 2011-08-01 |
首版时间 | 2011-08-01 |
印刷时间 | 2011-08-01 |
正文语种 | 中英对照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712.84 |
丛书名 | |
印张 | 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河北 |
长 | 206 |
宽 | 144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冀图登字03-2011-004 |
版权提供者 | 台湾麦克股份有限公司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