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学史话/近代精神文化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本册为《大学史话》,由金以林编著。

内容推荐

《大学史话》由金以林编著。

《大学史话》讲述了: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萌芽于19世纪中后期。当时的统治者,在领教了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同时,开始逐步接受西方社会的物质文明成果。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首先在几个大都市创立了一批以实用为中心的专科学校。但传统旧式教育中的科举制,仍在当时社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中华民国成立后,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仍很缓慢。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特别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社会对新式人才的需求大增,中国的高等教育也由此得到较快发展,并为其后大学的逐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录

一 清末大学教育的萌发

 1.近代大学教育的萌芽

 2.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

 3.从“百日维新”到“癸卯学制”

二 近代大学教育的兴起

 1.民国初年大学学制的改革

 2.公立大学的普及

 3.私立大学的兴起

 4.教会大学的发展

 5.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尝试与失败

 6.南京政府时期的大学教育

三 抗战时期大学的内迁、恢复和发展

 1.日军对中国大学的摧残

 2.内迁西北、西南

 3.大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4.沦陷区的大学教育

四 从复员到解放

结语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近代大学教育的萌芽

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不是从中国社会内部自然萌生的,而是在同西方文化的接触中孕育出来的。这种文化接触,又是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来的。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闭关自守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侵略者接踵而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破北京,火烧圆明园。直到此时,被李鸿章称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才真正震动了国人,清王朝被迫同列强交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有一批官僚,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在“自强新政”的招牌下,鼓吹举办“洋务事业”,这些官僚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洋务派”。

当时,洋务派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仅局限于军事及有关的近代科学技术。在他们眼里,西方人所擅长的不过是精良武器和机械制造而已。因而洋务派在教育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建立新式学堂,兴办“西学”。而他们心目中所谓的“西学”概括起来讲,就是“西文”和“西艺”。“西文”即学习外国语言文字;“西艺”即学习使用和修理洋船、洋炮、洋机器等技术知识。

在洋务派广泛设立的新式学堂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就是外国语学堂,主要培养翻译人员;第二类是技术学堂,主要是训练能熟练驾驶轮船,使用和维修洋机器的人才和一些掌握现代化通讯技术的人员;第三类是军事学堂,主要是训练陆海军指挥人才,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士兵和军官。

1860年,洋务派首领恭亲王奕祈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门办理对外交涉。当时的清朝官员都不懂外语,“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跟洋人打交道很困难。于是恭亲王上奏皇帝建议开设外国语学校。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正式开设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人学习外国语的开端。同文馆也就成了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院。继同文馆而起的,有1863年在上海设立的广方言馆和1864年设立的广州同文馆。同文馆的学生均是八旗子弟,而广方言馆打破了这种限制,广泛接纳汉族子弟人校学习。

这三所学校都可归属于外国语专科学校。

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造船与驾驶专科学校。它是福建马尾船厂的附设学堂。这个学堂分为前后两部。前堂聘请法国人教制造,用法语授课,又称“法国学堂”,主要是培养造船技术人才;后堂聘请英国人教驾驶,用英文授课,又称“英国学堂”,主要是培养驾驶人才。

1867年,曾国藩采纳中国近代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的建议,在上海创建了江南制造局,同时在该局附设机器学堂和翻译馆。翻译馆专门翻译西方有关理化工程方面的书籍,它对于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相当深的影响。机器学堂是一所工程学堂,科目繁多,它不同于船政学堂仅设造船与驾驶两科。几年后,李鸿章在同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深感“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电报实为防务必需之物”。为此,他于1879年设立天津电报学堂。三年后,又在上海建立了一所电报学堂。

以上这四所学校,都可以归属于工业专科学校。

天津水师学堂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军事专科学校。它是李鸿章于1880年创办的。该校分驾驶与管轮两科,都用英文讲授。它虽与福建船政学堂有相似之处,但偏重于军事方面。继这所学堂而后创立的有广东水师学堂(1887)和南京水师学堂(1890)。至于陆军方面,则以1885年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为最早。该学堂分两部:一部是轮流挑选各营弁兵百余人学习使用西洋武器,这是士兵教育的开始;另一部选募有一定知识的“良家子弟”,培养军事指挥人才,这是中国近代军官教育的开始。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后来“北洋军系”的胚胎,著名的“北洋三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均毕业于该校。继这所学堂之后创立的有:广东陆师学堂(1886)、南京陆军学堂(1895)和湖北武备学堂(1895)。与此相关的还有一893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的军医学堂,这是中国人自设西洋医学的开始。

以上这几所学堂都可归属于军事专科学校。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30多年间洋务派兴办的洋务教育,对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可以说是个突破和重大改革。洋务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教授传统的学科之外,还扩充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和外国语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有了不少改进。客观上对传播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专科学校、创建中国近代的大学教育,都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对以后的维新运动也产生过积极影响。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中国海陆军遭到惨败,洋务派经营了十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实际上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乘机在中国掀起了一次割地狂潮,中国又一次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于是在全国兴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P1-4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学史话/近代精神文化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以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20509
开本 32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6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1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9
丛书名 近代精神文化系列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5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