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乐黛云和李比雄主编的《跨文化对话(28辑)》以“汉学与汉学主义”为核心的圆桌笔谈提出了一系列尖锐问题,如汉学究竟是知识还是想象?是“真理”还是“神话”?是一个科学学科,还是一种意识形态?汉学的“汉学主义”性,会不会由于学科缺乏批判意识而造成“自我汉学化”与“学术殖民”等等。
图书 | 跨文化对话(28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由乐黛云和李比雄主编的《跨文化对话(28辑)》以“汉学与汉学主义”为核心的圆桌笔谈提出了一系列尖锐问题,如汉学究竟是知识还是想象?是“真理”还是“神话”?是一个科学学科,还是一种意识形态?汉学的“汉学主义”性,会不会由于学科缺乏批判意识而造成“自我汉学化”与“学术殖民”等等。 目录 卷首语 关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问题的讨论 裂缝、熔炉,一种新的游戏 多重现代性:跨文化视角 深化启蒙:从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到方法论的关系主义 文化经验与第四种危机 全球化过程中的跨文化与跨主体关照 专稿 中国怎样当好一个世界大国?——世界新治理论坛北京研讨会述评 怀旧与未来 回忆、怀旧和未来——乐黛云与成中英对话 回忆之未来价值,或论脱离传统的现代性之不可行性 撒克逊思想意识探究 我们的历史——巴尔特的中国 记忆缺失的悖论 影像技术与历史记忆 孤独的写作和“文革”记忆叙述:从行村哲的《孤独的咒语》谈起 历史新天使与我们——本雅明的启示 拂去尘埃的回忆 方法论研究 作为区域史的东亚文化交流史——问题意识与研究主题 从文字的创造到易经系统的形成:中国原始文化特有的占卜学 互为他者之中的自我诠释:关于弗朗索瓦·于连及他的新书 圆桌笔谈:汉学与汉学主义 主持人语 “汉学主义”:反思汉学的知识合法性 汉学主义之我见 从“西方美人”到“东门之女” “汉学主义”及其反思 “汉学”之“他者”何以成为“他者” 汉学主义、中国学主义与国学主义 关于“汉学主义”的几点思考 汉学作为方法与西方汉学传统的颠覆——从弗朗索瓦·于连说开去 中法德跨文化比较研究 18世纪到20世纪“中国之欧洲”的演进 德、法汉学与中国现代学术之互动——以卫礼贤、伯希和与留西学人的交谊为中心 黑塞和尤瑟纳尔:道家思想与酒神精神 歌德的“中法”四季晨昏杂咏 扇与蝶 飞翔与永生——谢阁兰笔下的一幅道教神仙图探微 巴金的《憩园》和卢梭的《新爱洛伊丝》 古典新读 从灵魂的战争到城邦的战争:希罗多德笔下的波斯四王 经学何以是“哲学”?——廖平对“六经皆史”说的批评及对经学性质的界定 孔子和中国古代文论 人文之中:文中子的中国观 说东道西 美是相遇:阅读程抱一的中西对话 艾田蒲与钱锺书 信息窗 程抱一先生获莱里奇诗歌大奖 南京大学高研院举办“汉学主义:理论探索”学术研讨会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跨文化对话(28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乐黛云//(法)李比雄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3763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0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49 |
出版时间 | 2011-07-01 |
首版时间 | 2011-07-01 |
印刷时间 | 2011-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6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40-53 |
丛书名 | |
印张 | 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8 |
宽 | 152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