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
内容
编辑推荐

过渡时代 尴尬人物

检视历史深处的真实细节,重现变革背后的众生群像。

这本《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由黄波所著,作者历时三年搜集大量一手史料,挖掘人性幽微与世事吊诡。不谈宫廷密闻,不述政治斗争,寻找历史的走向究竟在何处被改变。

内容推荐

这本由黄波著的《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选择多个对晚清社会走向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通过发掘更多更一手的史料,对其细致再现与分析,从而揭示出辛亥革命前夕晚清社会转型的真实形态。整部书凝结为两个催人深思的问题:晚清社会转型已经走到了哪一步?这种转型又为什么会被打断?

《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偏向于社会史的视角,同时也努力避开当代读者所熟悉的宏大事件,即使写,也从大事件中的少为人关注处落笔。书中多篇文章在《随笔》《书屋》《南风窗》《时代周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发表后引起了较大反响。

目录

序:被打断的转型

海龄:鸦片战争中一个尴尬的“殉国者”

汉奸捣鬼:清廷对鸦片战争的一种想象;

镇江抗英:最具血性的一战;

真相迷离:殉国者的尴尬

天有荒年:山西大旱考验下的晚清帝国

清政府的动员能力经受着考验;

李提摩太:被疑忌的外来慈善家;

用人头挂出来的秩序;

大灾中的官员群像

天津教案:谣言揭开文明冲突的序幕

当谣言成为相互认知的媒介;

“八国联军”险些提前入京;

真相并不扑朔迷离;

巨案了结惹非议

崭新的角色:杨乃武案中的《申报》

杨案真相;

冤案昭雪的几个因素;

《申报》的“搅局”

斯义将丧乎:口水中的同文馆

“蟹行文”关乎军国大事;

“世界上的学校,没有同文馆待学生再优的了”;

佳子弟岂可拜异类为师?

“阔绰是阔绰极了,腐败也是腐败极了”;

功在转移风气

中断的幼童留美,压抑的少年青春

幼童与美国的相遇;

三个关键人物:容闳,曾国藩,李鸿章;

哪怕政府出钱,也没人愿去美国;

“他生来只习惯于看到压抑的青春”;

幼童归国后的命运

在马关的李鸿章

李鸿章与日本;

暴徒代表了日本民间的情绪;

辞锐气竭的窘境;

马关归来后的李鸿章

从名伶婚姻风波看清末社会变迁

“只为贪看杨月楼”;

官府棒打鸳鸯,舆论大为不平;

杨月楼、阿宝之归宿;

社会变迁冲出了权力的禁锢

1900年,慈禧太后在难中

一个七品县令的风险与机遇;

“我已完全成一乡姥姥”;

都说“多难兴邦”,谁问“难从何来”;

接受四方贡献的太后还是中心;

光绪最后的抗争;

苦难的刺激只有一时之效;

离京是逃难,回宫如巡游

谁最害怕宪政?——吴樾行刺出洋五大臣事件再探

炸弹预示宪政之难,慈禧“凄然泪下”;

从《暗杀时代》看吴樾们的心路;

在异国真切感受宪政;

该不该褒美暗杀?

“杨翠喜案”既是权色交易,也足政治斗争

东北危机催生出的腐败机遇;

言官一折惊天下;

首席军机和他的“庆记公司”;

巧妙的“弥缝”,含糊的“查办”;

言官制度及其影响

放下你任意挥舞的屠刀——从就地正法说到清末司法改革

门丁敲诈引发的血案;

刑部的疑问:就地处斩,除弊还是立威?

清王朝“就地正法”之由来及积弊;

法律专家输给了太后红人;

内忧外患中逼着上路的司法改革

只爱娥眉不爱官——艳事背后的政治阴霾

纳妓自劾,轰传海内;

船娘妖娆;

“清流”的漩涡;

“清流”是非辨

“国运尽矣”:“纯臣”张之洞的哀叹

“八表经营”的笑话;

廉洁与奢侈的奇特统一;

玩弄袁世凯,却让袁摸到了底牌;

“年少探花已白头”;

不能让君主杀人杀得手滑;

“君民末世自乖离”

重审“苏报案”

“苏报案”发生的背景;

“苏报案”中的章、邹应予重新评价;

清政府的行动;

《苏报》与《申报》:中国报业的两条道路

长沙抢米:一百年前的群体性事件

小人物悲剧激出的火星;

仿佛谁都对现状不满;

事后检讨中的官民歧异;

“劣绅”之再认识

一颗头颅与一场革命——清末乱局的端方之死

从王国维的一首悼诗说起;

才子、开明派、渐进改革者端方;

要命的铁路;

裹上华丽外衣的暴力

“跪着暴动”失败了——立宪派的悲情与绝望

立宪派走上前台;

宪政之起步:议员叫板军机大臣;

“请开国会,断指送行”;

“政府已彰明较著不要人民了”;

互不妥协葬送了宪政

大清崩溃前,紫禁城里的哭声

“举鼎绝膑”的摄政王;

请人救命,来的是“催命郎中”;

袁世凯吓唬隆裕:怕不怕法国大革命?

罪己、解除党禁,最后的救亡策失灵了;

隆裕掩面而泣: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遗民梁鼎芬的辫

“言尽有泪,泪尽有血”;

“草木有荣枯,臣心终不死”;

“好名”乎?“作伪”乎?

“愚忠”这顶帽子

附:参考和引用书目

试读章节

汉奸捣鬼:清廷对鸦片战争的一种想象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西两种文明碰撞中,给中国人留下的最早也最深的一道伤疤。

我们失败的缘由,现在当然是弄清楚了。可局中人往往是糊涂的,何况,天朝上国的观念那时还根深蒂固。天朝上国居然惨败于“外夷”之手,这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很不容易让人想明白的问题。想来思去,清廷上下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咱们为什么失败,原来是汉奸捣鬼。

费正清等人主编的《剑桥晚清史》在鸦片战争一章中这样写道:

“由于很多官员已上奏清帝,把许多失败(像宁波的失陷)完全归咎于‘奸细’,因此满洲的将军们就倾向于相信英军主要依靠的是第五纵队。这种把外国人与汉奸联系起来的做法可以追溯到中西贸易的最初日子里,而流传下来的军事传说只是加强了这种信念:欧洲人有笼络中国同伙的特殊有效办法,其中包括使人吸食鸦片上瘾。……这类消息被夸张成为不胫而走的谣言,在整个长江流域,各方面都有奸细,如船夫、私盐贩子、土匪、市场恶棍等三教九流中的人物。由于官兵们开始分了一半力量来清查潜在的背叛者,这就对清朝的防务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这是不是西方史学家的偏见呢?

湖南湘潭有一个黎姓大族,语言学家黎锦熙、音乐家黎锦晖就是从这个家族中走出的著名人物。二人的伯祖黎吉云,是道光咸丰年间的名御史,留下了手抄日记。道光二十三年,鸦片战争已经结束,按说真相随着硝烟的散去将逐渐清晰,黎吉云又是在京城做官、见过世面的读书人,更容易改变观念。但这一年正月二十九日,黎吉云根据一个从鸦片战争前线的“浙江军营回来者”的讲述,在日记中饱含感喟地写道:“收复宁波、镇海,奈汉奸走漏消息,夷得准备,不能克。……英夷既往镇江,前宁波省城所招集汉奸,未尝带之往,口粮亦自是不给,汉奸遂叛英夷。……汉奸中有素与之往来者,因往与勾结,许以官职重赏。……”日记的主人仿佛在向世人透露一个惊天的秘密:鸦片战争外夷的胜利,成也汉奸;中国的失败,败也汉奸。

回头看清廷官员在鸦片战争中的措置,就会发现,在抗夷的同时,又严防汉奸,始终是他们的“两手抓”。因为,“汉奸捣鬼”正是当日清廷上下一种仿佛合情又合理的想象。下面,我们不妨将镜头转向镇江,看看“汉奸”如何成为清朝官员挥之不去的魔魇。

镇江抗英:最具血性的一战

镇江之战,是中英鸦片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茅海建先生的大著《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影响深广,争议也大,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在作者的笔下调子过于低沉了。尽管如此,茅海建还是为镇江之战赋予了难得的亮丽色彩:

“镇江是鸦片战争中英军攻击诸要点设防最为薄弱的,而镇江之战却是鸦片战争诸战斗中抵抗最为激烈的。英军投入的兵力最多,但没想到,遭到的损失也最大,共有39人毙命,130人受伤,还有3人失踪。这一数字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并不吓人,但相当于清军设防最坚强的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吴淞诸战役英军伤亡的总和!英军在镇江遭到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在于轻敌。……英军在镇江遭到重大损失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八旗兵的坚强抗击。除青州兵400名外,1185名京口驻防八旗,已于此驻扎了近200年,家产在此,眷属在此,祖坟在此,他们保卫的已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国,而是实实在在的家。……”

在中国一方,指挥这最具血性一战的人是谁呢?是于1841年初刚刚上任的京口副都统海龄。海龄,《清史稿》中有其小传。他是满洲镶白旗人,历任西安、江宁、京口(镇江别称)副都统。这个副都统是个什么官职呢?大清入关建立政权后,将八旗官兵分派到各省要害地区驻扎。各地八旗驻防部队以级别的不同,其长官分别由将军、都统、副都统担任。镇江这个地方,八旗军的首领,即当地最高军事官就是作为副都统的海龄。

《清史稿》叙镇江之战云:“英兵既陷吴淞,由海人江,六月,犯镇江,提督齐慎、刘承孝败退,遂攻城,海龄率驻防兵死守二日,敌以云梯人城屠旗民,海龄与全家殉焉。”参加了侵略战争的英国军官利洛在其《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一文中对镇江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不论是汉兵或满兵都表现得非常勇敢,很令我们钦佩……从他们的行动可以看出,虽然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还是不肯屈服。”

专门研究鸦片战争的茅海建综合中西各种档案、史料,其叙述翔实生动得多:

“京口副都统海龄对该处防御颇为上心。他严格训练部众,并率领军民修复了已显倾圯的城墙。但他无权调兵无钱铸炮,能办的不过如此而已。他曾要求招募水勇巡查江面,为牛鉴(两江总督)所拒。他又想给手下兵弁弄点钱改善生活,以激励士气,反遭牛鉴的弹劾,结果受到降两级留任的处分。……1842年7月12日,英军舰队驶至江阴鹅鼻嘴。15日,英舰两艘率先到达镇江江面。至20日,英全军抵达。……海龄率镇江旗兵、青州旗兵约1600名防守城内。齐慎(参赞大臣四川提督)率援军2700名驻守城外。……21日,英军攻城。此次行动主要由英陆军承担,共4个旅6905人,此外还有数百名海军人员。就兵力而言,英军处于绝对优势。与驻守城外的齐慎的怯懦相反,海龄率领的镇江城内1600名八旗兵的顽强抵抗,就连敌手也无不称道。英军第二旅于城东北登陆后,便遭到守军的炮击,用云梯攻城时,清兵与之激战,直至城北的城墙被轰塌一大段,手持劣势兵器的清方勇士们仍利用各种有利地形节节抵抗。……尽管英军最后从城北、城西、城南三个方向突人城内,但守城的八旗兵仍未溃逃,而是坚持巷战,许多人流至最后一滴血。入夜了,而镇江城内仍火光不息,枪声不断。……”

中国人对镇江和镇江之战的特殊感情,还缘于恩格斯的一篇文章。1857年,恩格斯在一篇文章中高度赞扬了镇江守军,他说:“如果英军在各地都遭到(镇江)同样的抵抗,他们就绝对到不了南京。”在近代史上,海龄和镇江之战从此成为中国人抗击侵略中表现英勇气概的一个符号。P001-005

序言

被打晰的转型

“相对地说,我们对帝国上层的制度有较多的了解,而对人民大众的生活则知之甚少。”好多年前,读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时,这句话曾给我很大的震动。因为尽管国人对大清王朝的兴趣始终浓厚,但不知何故,人们所熟悉的多为官场争斗和所谓宫闱秘闻,哪怕这些官场故事和宫闱秘闻没有可靠的史料依据,本缘于道听途说和以讹传讹。而另外一些众所周知的大事件,又往往由于历史以外的因素,有意无意地流失了太多的细节,使真相也渐趋迷离。

从那时起,我就想写一本关于晚清的书。按照我的预想,这本书必须一反以往晚清图书多专注宫廷秘闻和政治斗争的趣向,而应通过发掘比以往更多、更一手的史料,对那些对晚清社会走向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进行细致再现与分析,从而揭示出辛亥革命前夕晚清社会的客观形态。所选择的这些事件,也许在以往偏政治史的视角中,都不够格被历史教科书称为“重大历史事件”,但其背后,却是晚清民众真实的生活。比如《申报》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扮演的角色,可能远不如附加了香艳色彩的案件本身富有猎奇性,但独立于官和民这两极之外的公共媒体的出现,又怎能说不是深刻影响晚清民众生活和观念的大事?又比如长沙抢米风潮,看似只是一起普通的“群体性事件”,可从其酝酿到发生到善后,从中难道不能窥出大清王朝即将崩溃的迹象?

至于那些被约定俗成的“重大事件”,本书也并未全然避开,只是力图从大事件的幽微和少为人关注处落笔。因此,我不写鸦片战争,而写一个“殉国者”的尴尬,这种尴尬正好透露了那场战争的吊诡之处;我不正面写中日甲午战争,而是聚焦于“在马关的李鸿章”上,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已在其中;我不写庚子事变和八国联军,而写慈禧的逃难,事实上,在有了这番遭遇之后,也才会有后来的“慈禧新政”;我不写保路运动,而是通过对端方之死的分析,来揭示这场运动乃至辛亥革命的实质……

晚清这个时段已经被贴上了众多负面的标签。这是有道理的,在很多方面,这个时段都不能让人满意,但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处于深刻的转型之中,而且这个过程原本能以和平渐进的改革方式通向它要到达的终点。我相信,读完此书的人们自然能够同意这个判断。在这样一个判断的基础之上,全书便凝结成了两个催人深思的问题:晚清社会转型已经走到了哪一步?这种转型又为什么会被打断?至于答案是什么,读者自有结论,就不宜由作者来包办了。

揭示晚清真相,判断史料价值并做出取舍是一大困难,因为相关的资料太多,简直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地步。然而说句也许会被讥为轻率的话,尽管我浏览了关于晚清的书目近百种,但我认为其中确实可靠、真有史料价值的并不算多。有的纯属造假,如系革命党人伪造却被收入史料汇集《抗俄运动》的“清廷密谕”;有的是向壁虚构,如所谓德龄公主的回忆录;有的是辗转稗贩,如民国时人写的大量关于晚清的笔记,多为谋利之具,可信者甚少。那么如何判断晚清史料的价值?首在知人论世,先要弄清史料提供者有无提供可靠史料的条件,其次还得大量阅读,相关的阅读量越大,对林林总总的史料进行比勘、鉴别的能力就会越高。而本书所运用之史料,除了“准正史”的《清史稿》,作为历史事件参与者的当事人的文集、日记、自述、回忆录,均为我个人认为可信者,尽管不可能全无讳饰。除此之外,两本民国笔记的价值也不可忽视,即徐凌宵、徐一士兄弟的《凌宵一士随笔》和黄秋岳的《花随人圣庵摭忆》,这两本笔记之所以在大量民国时人著述中为特出,则与著者身份和学养密不可分。

本书不能算是学术论著,所追求者,只是一个“说清楚”而已,但在某些问题上,间或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读者识之。既然要“说清楚”,则必然拒绝戏说、瞎说和胡说。如此一来是否会影响趣味性呢?这是我并不担心的,真实的历史本身就有趣味,根本就不需要任何涂脂抹粉。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两岸的纪念活动正在进行之中。本书没有为辛亥革命辟一专章,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口水式论争,但本人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和态度,已透露于一些篇章的字里行间。

本书之写作历时颇久,书中篇什多已揭载于各报刊,感谢《随笔》《书屋》《南风窗》《时代周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朋友慷慨提供版面。发表之日,部分文章曾引起一些争议和讨论,现在随着文章的结集,希望读者和师友们有更多更好的意见可以教我。

从晚清以来,中国的转型之路就始终没有顺利完成。回望历史,能不慨然?

2011年3月25日于广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45972
开本 32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2.05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