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感受生活之美
中国织染溯源
一 中国纺织的发展历程
二 中国传统印染技艺的溯源
魏县织染的产生与发展
一 魏县织染的发展概述
二 魏县织染的生存基础
魏县织染的制作过程
一 魏县土纺土织的制作过程
二 魏县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的制作过程
魏县织染的艺术特征及应用
一 魏县土纺土织的艺术特征
二 魏县手工花布的艺术特色
三 魏县织染的应用与禁忌
魏县织染的现状与发展
一 魏县土纺土织的现状与发展
二 魏县手工花布的现状与发展
三 魏县周边地区织染的现状与发展
参考书目
后记
图书 | 魏县织染/河北民俗文化丛书 |
内容 | 目录 序 感受生活之美 中国织染溯源 一 中国纺织的发展历程 二 中国传统印染技艺的溯源 魏县织染的产生与发展 一 魏县织染的发展概述 二 魏县织染的生存基础 魏县织染的制作过程 一 魏县土纺土织的制作过程 二 魏县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的制作过程 魏县织染的艺术特征及应用 一 魏县土纺土织的艺术特征 二 魏县手工花布的艺术特色 三 魏县织染的应用与禁忌 魏县织染的现状与发展 一 魏县土纺土织的现状与发展 二 魏县手工花布的现状与发展 三 魏县周边地区织染的现状与发展 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推荐 魏县土纺土织及花布印染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工艺复杂,作品题材丰富、色彩艳丽、寓意吉祥,是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民间生活用品,也是一种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作品。并于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魏县土纺土织这一民族工艺是中国民族文化多样化的具体展现,是古代魏县劳动妇女智慧的结晶,又是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时代发展和人们物质、精神的需要。其几何抽象的造型、古朴热烈的色彩、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和装饰手段、繁杂的工艺程序充分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的三页缯和四页缯技艺,使土纺土织的工艺发展又迈上新的台阶,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土纺土织艺术珍品。 编辑推荐 本书是河北民俗文化从书之一,主要介绍了魏县织染这一传统的手工艺术品产生、发展和繁荣的历程。土布织染的工艺,粗糙中蕴含着精美,质朴里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手工艺术品古老又清新的气息。这种传统的土布织染如今被称为“魏县土纺土织”,始于宋代,兴于明清,盛于新中国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魏县有着悠久的土纺土织土染的历史渊源,在民间艺术的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弥足珍贵的文化研究和收藏价值。“魏县土纺土织”1996年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魏县织染/河北民俗文化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英华//霍连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3028344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2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6 |
出版时间 | 2010-07-01 |
首版时间 | 2010-07-01 |
印刷时间 | 2010-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6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523 |
丛书名 | |
印张 | 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0 |
宽 | 188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