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驻美记者直击美国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中,作者用尽可能轻松简洁的文字描述一个他所接触到的真实的美国。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在美国办报纸、过日子的真实情况,为大家勾勒一个美国粗印象,和读者一起分享那一次次访美所遇见的有趣的人和事,一起重温那段时光——一个晚报记者的美国经历。

内容推荐

……就这样,我们喝着咖啡,在远离祖国的异国他乡,孕育了《新民晚报》走出国门、登陆美国的想法。

赌城文化第一个要素是炫富。……第二个特点是忘时。一家一家大赌场,什么都不缺,独独找不到时钟,让人浑然不知现在已经几点钟了:而且赌场大厅内灯火通明,如同白昼,让人忘记白天黑夜,神魂颠倒,废寝忘食,沉醉在博彩之中。第三个是守序。一切似乎都在算计中……秩序井井有条。……还有一个要素是猎奇。……莫不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争奇斗艳……

上午10时许,朱铬基总理披着淅沥雨丝快步走进宾馆大门,边走边微笑着向人们招手致意。饭店总经理送上鲜花。我忙不迭地按下相机陕门……时钟刚过12点,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朱总理健步走上宴会厅主席台,以犀利、风趣的语言,作了此次访美的第一场演讲。这也是中国总理十五年来第一次访问美国所作的第一场演讲。演讲十分精彩,大厅里不时响起友善的笑声和雷鸣般的掌声……

目录

1 第一次踏上美利坚国土

 到曼哈顿去办展览

 纽约和上海十分相似

 剧烈的变化只有一次

 漫步在百老汇大道

 金融风暴的策源地

 第五大道惊魂一幕

 被遗忘的先遣队

 咖啡馆里孕育《新民晚报》登陆美国

2 《新民晚报》印行美国。可行吗?

 从西雅图APEC会议看美国新闻绝对自由吗?

 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城、唐人街

 令人唏嘘的“走出去”

 《侨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

 富豪邀去长岛别墅过感恩节

 百老汇看歌剧《西贡小姐》

 坐火车去华盛顿拜会大使

 美国唯一的晚报《西雅图时报》

 “报春的燕子”落脚“天使之城”

3 见识美国多元文化

 洛杉矶的多元文化和《今日上海》展

 光怪陆离的赌城文化

 五光十色的不夜城

 劲歌艳舞欢乐夜

 贫瘠沙漠上的奇迹

 魅力无穷的“明日世界”

 见识航天飞机发射场

 新奥尔良,弥漫着法国气息和黑人文化

 太平洋上的民族文化村

4 华盛顿展览和芝加哥广告

 入境被拦

 酒店周围找不到一个餐馆吃饭

 美国的公关、展览服务水准

 这里离开白宫仅一个街区

 驻美公使在官邸宴请市长

 工厂生产的每一辆车都已卖出去了

 乘私人飞机去水牛城

 一个公司一座城

 冬天的芝加哥

 “上海——了解中国的桥梁”

5 在美国过日子

 在美国的衣食住行

 从Shopping Mall到跳蚤市场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没有围墙的大学

 在成人学校学英语

 美国西部大报《洛杉矾时报》

 新老美国人的不同美国观

 美国人的公民意识

 守法的钓蟹人

 教会的作用和荒腔走板

 爱国主义教育原来是这样进行的

6 记忆犹新的几次采访

 基辛格演讲

 美国轰炸南联盟

 采访宋丹丹

 为中国女足呐喊歌唱

 他们在美国做出了成绩

 自己种辣椒、番茄的大画家

 被美国陆海空三军认可的公司

 上海情结和平民情结

 上海人在美生存状况

 洛杉矶的上海人子女

 在洛杉矶接待朱总理

7 体悟美国休闲文化

 都市里的文化绿洲

 名品荟萃的艺术殿堂

 高山之巅的白色宫殿

 聊慰乡情的亚太博物馆

 自然与历史的课堂

 亨廷顿图书馆

 航天/航海博物馆

 尼克松图书馆及故居

 里根图书馆陈列馆

 迪斯尼看木兰游行

 环球影城老少成宜

 赫氏古堡珍宝荟萃

 圣迭戈野生动物园

 北欧风情丹麦城

 美丽的圣迭戈之秋

 圣塔莫尼卡夕照

 世外桃源神秘山庄

 热情洋溢棕榈泉

 旧金山同性恋大游行

 风景秀丽的“娱乐之都”

 峰回路转2号景观路

 这里就叫“17哩”

 纽泡特海滩宜静宜动

 在植物园与孔雀散步

 花香袭人的迪斯坎索

 满目苍凉死亡谷

 令人惊叹的大峡谷

 图桑和生命圈二号

 亨廷顿湖和优胜美地

8 在美国开车和过节

 第二次才考出驾照

 收到第一张罚单

 追尾,遭遇意外

 开着汽车去度假

 元旦采访花车游行

 上海人的盛大节日

 在希尔顿看国庆大阅兵

 群魔乱舞的万圣节

 那一年,克林顿成了主角

 感恩节吃火鸡

 过节的怀旧主题

 圣诞节的别样心情

 波光粼粼恍若故里

后记

试读章节

到曼哈顿去办展览

1992年八九月间,我第一次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同行的有上海美术馆馆长和上海外文图书公司的两位经理。我则在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亦即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负责事业发展工作。我们此行是去纽约曼哈顿筹办“上海书展”、“上海画展”。

当时的世界政治气候可以说是“春寒料峭”。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东欧剧变,北京“六四”风波,国际“制裁”打压,甚嚣尘上。西方世界有不少人在盘算着社会主义中国什么时候“蜕变”;也有不少人在担忧或疑惑:中国开放的大门会不会关闭?改革的步伐会不会停滞?知识和知识分子会不会继续得到尊重?……此时“寒冬”虽已过去,但在美国的华人华侨留学生们心中还有彷徨、焦虑,甚至一分不安。

这时候,上海决定去纽约曼哈顿“中国新闻社”美国分社大楼下开办一个中华文化中心(海东公司)。我们就是去为该中心开张举办一个上海版图书和中国画、油画、金山农民画展览的。

获悉这一消息,国门初开后赴美的上海青年画家纷纷前来帮忙。展览颇为成功,纽约各界300余人莅临祝贺。开幕冷餐会上乡音不绝,热闹非凡,几乎人人都在热情地交谈、打听有关上海和上海人的消息,也有不少的人仔细翻阅图书、观赏画作,竞相购买词典等中英文书籍。我们带去的2000多种、10000余册沪版图书和曲艺相声、地方戏曲、民乐、太极拳等音像制品深受欢迎,好几千美元一幅的中国画也卖掉了两幅。纽约华文传媒《世界日报》、《国际日报》、《天天日报》均作了报道,《侨报》还专访上海美术馆方增先馆长,了解中国国门打开后,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冲击,特别是市场因素介入对于中国新国画发展轨迹的影响。

与此同时,上海经贸文化代表团则赶着场子与侨胞见面,介绍上海借助浦东开发开放,由改革的“后卫”一跃而为改革“前锋”的大好形势,坦陈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点没有迟疑和停顿,为纽约华人华侨尤其是在美国的上海人送去了一丝暖意。

纽约和上海十分相似

从上海飞到纽约,除了一开始的晨昏颠倒、时差倒不过来外,最大的感觉是这两座城市十分相似,“杂、大、快”三个字足以概括。

纽约和上海都是移民城市,国际化程度很高,在纽约中国城(唐人街)旁边就是小意大利,还有韩国等亚洲其他国家以及欧洲、非洲、中东、拉美各国移民聚居的区域,各色人等,五方杂处。尤其是曼哈顿岛,在上城的豪华公寓、高级酒店、高档商店门口,豪华轿车、珠光宝气的贵妇丽人出出进进;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机关云集、公司荟萃的地方,衣冠楚楚、领带飘曳的白领步履匆匆、英姿潇洒;在洒满阳光的大街上,各种肤色、各样打扮、各个阶层、各地口音甚至操各国语言的人群,熙熙攘攘、川流不息;街心花园的长椅上,既有打情骂俏的情侣,也有白发苍苍的孤老,伴着鸽子和松鼠,以及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就在闻名遐迩的第五大道,也可看到席地坐在墙根处的乞讨者。我们办展所在的怀特街(White Street),是一条像上海滇池路那样的冷僻马路,两边是钢筋水泥的冷峻高楼,就在高楼沿马路的宽大花岗石窗台上,我看见有金发碧眼的无家可归男子,把几只纸板箱垫在身下或盖在身上过夜,而当时纽约已经入秋,夜里还是很冷的。

纽约和上海都是特大型城市,高楼林立,人口众多,车辆拥挤,街市嘈杂。只不过当时的纽约,像上海外滩那样的建筑更多、更高、更集中,也更漂亮一点;百货大楼更华丽、更气派、更高档一点;马路上高档跑车、轿车、加长礼车更豪华、更新颖、更养眼一点。在我们乘坐的飞机飞临肯尼迪机场的时候,夜空中俯视纽约,发现她就像一件随意扔在黑丝绒上的衣裳,一件由闪亮的珍珠串缀而成的衣裳;像一座庞大的玲珑剔透的玻璃艺术品;像一张肥硕的叶脉书签,那叶脉就是一行行的光亮的彩灯。但在白天,纽约的中国城街头一样有小贩,就像现在上海陕西南路人行道上的小贩一样,打开箱子叫卖丝巾汗衫、冒牌手表、粗劣首饰,警察一来,则四下哄散。

此外,纽约还有一个更显著、更让人厌恶的地方,那就是在稍微冷僻一点的城区,路边、墙上、沿街的卷帘门上,一切可以涂鸦的地方,全部被用五颜六色的油漆喷涂上乱七八糟的字母、符号、图案等等,比上海街头乱张贴的黑广告有过之而无不及。几年后才有一位美国老师告诉我,这是当地的流氓帮派以这种涂鸦在宣示和划分其势力范围。

纽约和上海一样是个繁忙而快节奏的城市。街上一样有路边买个“热狗”边吃边赶路的上班族;汽车一样喇叭声声、拥挤抢行。而在美国其他地方,无论城市、乡村还是高速公路,车流滚滚,哪怕拥挤,也是听不到汽车鸣喇叭的。在洛杉矶附近的圣塔莫尼卡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司机三番丽次按响喇叭,结果前面那辆车的驾车者下车掏出手枪,走过去一枪把他打死了。因为在美国大多数地方,除非有紧急状况或者他人违反交通规则,不然的话,你对谁按喇叭就是在骂谁。那位被打死司机的遗孀哭着对旁人说,她丈夫是刚从纽约搬迁过来的,这样按喇叭只是一种习惯,并非恶意的。

快节奏还表现在时尚变幻快,五光十色的广告牌炫人耳目,各种信息流量大、频率快,股票指数或基金期货的实时价格,不停地在闹市中心一些建筑(可能是银行和证券机构)额檐处的长条电子屏上闪烁、流动……令人目不暇接。

剧烈的变化只有一次

唯一比不过上海的,是纽约城市面貌几乎一成不变,不像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要说剧烈的变化只有一次,那就是“9·11”恐怖事件。

那天半夜,妻子推醒我,叫我看电视里正在播出的实况。看到飞机接连撞击银光闪烁的纽约世贸大厦,看到我不久前登临的摩天双塔,在蓝天白云下、在光天化日里,冒出浓烟、窜出熊熊大火、开始毁塌……看到街上行人抬头仰望的惊恐面孔,我说那是拍电影吧,根本不相信会是真的。

从1992年首访美国开始,我十年间曾多次参观、到访过这110层举世闻名的世贸大厦,知道在顶层向旅游观光者出售纪念品的生意是纽约知名侨领在做的。从楼顶观光层俯瞰纽约,两条河流环绕着曼哈顿岛,密集的楼宇高低参差,著名的帝国大厦和不知其名的高楼群森林般地簇拥在脚底下。火柴盒大小的汽车缓缓地蠕动着。东河上的一道道桥梁,哈德逊河上犁开一道道白色浪花的船舶,出海口举着火炬的自由女神像,就像积木、模型展现在眼前。后来,从去自由女神岛的轮渡上我也回望、拍摄过这鹤立鸡群的摩天双塔。在略呈灰暗的建筑群里,它们是那样醒目,构成了纽约天际轮廓线中最亮丽的一笔。

世贸中心总共6幢建筑,以110层的双塔为标志。在这个庞大的建筑群中有400多家大公司,每天有四五万名职员办公,并接待近万名来此参观或洽谈的观光客和商界人士。此外,还有1.5万人到这里的地下商业区来购物、用餐、喝咖啡等。假日里,广场上和周边街道还会有演出或临时搭建的帐篷集市,供人们观光采购、流连忘返。怎么能够想象,如此高耸入云、钢筋铁骨的摩天大楼竟然一旦遭袭,双楼毁塌、荡然无存。

漫步在百老汇大道

我们住的地方离曼哈顿中国城不远,旁边就是百老汇大道。我曾一个人散步,在秋日艳阳里,沿着百老汇大道漫步闲逛。往北,到57街附近是中央公园,纽约最豪华的酒店就在那里,还有漂亮的马车载着游客走过金色的雕塑、浏览市容。著名的时代广场与我想象中的广场大相径庭,不过是一个几岔路口,就像上海浙江路南京路交叉路口,还不是步行街,也没有世纪广场。但是,那儿却是纽约的一个文化中心:纽约时报大楼,百老汇大道上一个连一个的剧院,经年不衰、连年满座的百老汇音乐剧,流光溢彩的霓虹灯、电子屏幕和大幅演出广告,川流不息的人潮车流……每每有什么欢庆之事或全民节日,这里就汇集成欢乐的海洋。最知名的就是“二战”胜利结束后水兵拥吻陌生女子的照片和一年一度的元旦水晶球降落了。

新华社曾于2009年5月24日晨专门发出一则消息:“每天35万行人拥挤不堪,纽约时报广场(即时代广场)拟新辟人行道。”该消息说,时代广场中心位于曼哈顿百老汇大道和西42街交汇处,交通极其繁忙,有“世界的交叉路口”之称。但时代广场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广场,这里高楼林立,巨型电子广告牌随处可见,车辆川流不息。据美联社报道,每天大约有35万人步行通过时代广场。由于行人过多,人行道拥挤不堪,因此实施交通改造,42街到72街南北向的一段百老汇大道,将辟为人行道,禁止车辆通行。时代广场联盟主席汤普金斯称,对于崇尚汽车文化的纽约来说,这算得上是“剧烈的改变”。

1999年元旦,我国女体操运动员桑兰应邀参加了时代广场的迎新活动,报社领导临时要求我们写一篇报道。我们只能在洛杉矶看着电视实况转播写成一稿传到上海,刊于1999年1月2日《新民晚报》。同一天《新民晚报》(美国版)又刊发了我和余明摄影报道的“帕莎迪纳(Pasadina,洛杉矶的一个城市,曾经是加州州府所在地)元旦花车游行掠影”专版。结果有读者写信质询我们,说我们既没有分身法,又怎能报道两地的元旦迎新活动。其实纽约时代广场水晶球降落是在元旦零点(半夜12点),洛杉矶帕莎迪纳花车游行则是从元旦上午8点开始。纽约和洛杉矶之间还有3个小时时差。这在时间上是可能的。不过我们确实没在纽约现场,因为若要离开洛杉矶采访的话,在当时是需要得到上海报社领导事先批准的,布置任务的领导并不了解个中情由,我为此写信向读者致歉。

P1-13

序言

近20年来,我先后去美国五六次,也读了一些介绍美国历史和现状的书,自以为对美国有所了解,看了荣牧民先生的《驻美记者直击美国》,我才发现自己对美国的了解是多么肤浅。读这本书,等于上了一堂“今日美国”的新课,特别是在美国的多元文化、西海岸美丽壮观的风光、华人华侨在美国的工作生活状况,以及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演变等方面,很长见识。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作者视野开阔,抓选题、看问题常能从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的大局着眼,不局限于一时一事,写作时又能从小处着手,细节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国内出版的关于美国的图书和报刊上介绍美国的文章,要么是专业人士写的,内容专则专矣,一般读者看起来未免觉得枯燥;要么是短期去美国出差、旅游的人写的,了解不深,内容难免肤浅;要么是长期居住在美国的人写的,受职业和活动范围局限,视野常常不够开阔;有些靠集纳现成资料编成的书稿、文章,因为缺乏第一手资料,又给人炒冷饭的感觉。

荣牧民先生这本书的特色恰恰在于避免了这些缺陷。他长期在对外宣传部门工作,与美国社会各界有比较广泛的接触,担任新民晚报驻美记者两年多,采访美国各界人士,从西海岸到东海岸,从美加边境到美墨边境,走遍美国各地,特别是与美国新老华侨、新老移民有比较广泛、比较深入的交往,书中大量内容是亲身经历,或亲自采访来的第一手资料,娓娓道来,如闻其声,如见其面,不但真实可信,而且趣味盎然。信息时代不缺信息,能面对面采访到第一手信息的人仍然非常难得,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美国有数百万华人华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大城市都有很大的华人社区和大量华人社团,他们关心中国的发展,支持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荣牧民在美国期间和他们交往颇多,对他们在美国刻苦学习、艰苦创业的活动也有大量报道。他们的成功、挫折、喜怒哀乐,牵动着国内亿万人民的心。该书的这一部分内容跌宕起伏、生动感人,充满感情色彩,是本书的又一大亮点。

荣牧民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熟悉新闻采编业务,富有新闻敏感,待人朴实,对重大新闻事件判断准确,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既能客观准确地报道事实,又常有精辟的见解,旁征博引,褒贬有度,令读者读后既了解了事实,又增长了见识。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美国是最重要的参照系。荣牧民在观察、报道美国的时候,常以中国的情况加以观照和对比,如能以人为镜,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使自己少走弯路。

荣牧民先生在美国当记者只有短短两年时间,在完成大量行政工作、采编业务和接待工作的同时,还勤于笔耕,写出这样一本有份量、有价值的书,难能可贵。读一读这本书,我相信不论是对去过美国的人还是没去过美国的人,都能得到一些有益的知识和启示。

贾树枚

(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2010年3月

后记

时光荏苒,大学毕业走进上海市委宣传部大门仿佛还是昨天的事,转眼已经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退休了。

我们这代人,有人说发育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读书时“文化大革命”,工作时“上山下乡”……我算是幸运的,“文革”后恢复高考,考上大学,毕业后进了机关;更幸运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同时开始重视对外传播自己的声音和形象,而我在初始阶段就参加了此项工作,参与上海市外宣干部去日本考察公关工作;到横滨举办“上海百景展”;开办对外宣传大专班;联合沿江省市在北京、悉尼、洛杉矶举办“开放的长江”展览……最有缘分的是从1992年开始,我几乎每年去一次美国,1998年又被派去洛杉矶《新民晚报》美国版工作。整整两年,除了文字、摄影、采访、编辑、校对一身兼,两三个人每个工作日编出两个美国版版面来之外,我天天写工作日记。当时是为了自我检查与鞭策,如今却为我写作此书提供了帮助。

在这本书中,我想敞开心扉,用尽可能轻松简洁的文字描述一个我所接触到的真实的美国。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在美国办报纸、过日子的真实情况,为大家勾勒一个美国粗印象,和读者一起分享那一次次访美所遇见的有趣的人和事,一起重温那段时光——一个晚报记者的美国经历。

读者朋友如果要去美国读书、生活,这本书或许是个入门指南,你可以在轻松的阅读中完成预热;如果想去美国探亲访友、旅游观光,这本书介绍了美国的多元文化和名胜景点,尤其是西海岸、洛杉矶附近的人文自然胜迹,甚至还有什么时候免费开放等小贴士,或许可以成为你的忠实向导;如果你是个研究者,那么这本书或许是你的第三只眼睛,在中美不同的节日文化、成人教育、市政警察、社会交通、旅游、购物、公民意识等比较中,为你打开思路、进一步去探根究底。如果本书的文字与图片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睛;读者能够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愉悦、受到启发或有所借鉴,那是作者的莫大荣幸。如果由于我个人局限或记忆有误乃至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和批评。

我能动手撰写并且完成这本书,完全有赖于吴永甫同志的鼓励和鞭策。他是看着我一步步从进宣传部到退休的、亦师亦友的同事。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也要感谢我的老领导贾树枚先生一直以来的关心和鼓励。他为本书写了序。感谢韩敏先生挥毫题写书名,以及东方出版中心编辑张晶的辛勤努力,感谢我家人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荣牧民

2010年3月7日

书评(媒体评论)

媒体是联系世界的桥梁,媒体记者肩负如实报道、促进沟通的重任,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让世界人民更了解中国,本书出版是为之所作的一份贡献。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他眼中的美国,观察细腻,看法独到。

——周文重 前驻美大使

美国是一幅构图复杂、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图画,可以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加以研读……本书视角独特、情景交融,读来生趣盎然,轻松而又予人启迪。

——韩敏 画家

第一次出访美国,萌发了“在美国出版发行《新民晚报》”的想法,几乎天方夜谭的想法……中国第一张在海外印刷发行的地方报刊。这是可以留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一笔。

读者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可以体会到荣牧民观察美国的眼光,这是一种很独特的眼光。这种眼光,既不是出国考察官员的,也不是留学生的,既不是旅游者的,也不完全的记者的。总之,不是浮光掠影式的。

——陈健 新闻工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驻美记者直击美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荣牧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01791
开本 32开
页数 3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1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71.2-53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