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出版,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和价值,是对具有原创性和学术性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弘扬。
从已经出版的各窑口瓷片资料来看,还没有哪个窑口,能把残缺的瓷片,根据器型、纹样、工艺、材料而恢复到原来的面貌。笔者研究的目的是要把吉州窑彩绘瓷残缺的纹样复原出来。本专著是为仿制吉州窑提供基本依据和为现代日用瓷的研究和生产提供借鉴。可供从事陶瓷、文物考古、收藏及从事古陶瓷研究和制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图书 | 吉州窑彩绘瓷品鉴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的出版,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和价值,是对具有原创性和学术性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弘扬。 从已经出版的各窑口瓷片资料来看,还没有哪个窑口,能把残缺的瓷片,根据器型、纹样、工艺、材料而恢复到原来的面貌。笔者研究的目的是要把吉州窑彩绘瓷残缺的纹样复原出来。本专著是为仿制吉州窑提供基本依据和为现代日用瓷的研究和生产提供借鉴。可供从事陶瓷、文物考古、收藏及从事古陶瓷研究和制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内容推荐 吉州窑釉下彩绘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它是以铁的矿物质为绘画原料。在泥坯上绘制纹样再上釉烧成。纹饰题材各式各样:有自然界的鸟兽、虫鱼、花草及各种几何形图案等。装饰在炉、罐、瓶、壶、粉盒、盒、钵、枕等陶瓷器物上。再绘制一些变化无穷的几何纹样,才绘成一个完整的纹样,使构图饱满匀称、并有变化。这些纹样都是有吉祥寓意的:反映了人民向往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深受人们的喜爱。陶工艺人选用这些题材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纹样绘画用笔矫健、挺拔、顿挫、转折、轻重有力。线条流畅、充分显示了古代陶工艺人的高超熟练的技巧。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资料来源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吉州窑概说 第一节 吉州窑的地理位置和交通 第二节 自然状况和环境 第三节 历史沿革和文化 第四节 窑址的分布概况 第三章 吉州窑彩绘瓷制瓷工艺成就 第一节 吉州窑彩绘瓷的工艺特征 1.成形 2.配釉工具 3.窑具 4.烧成 第二节 吉州窑彩绘瓷造型及装饰工艺 1.平面构图 2.黑与白的效果 3.写实夸张 4.定型构图 5.连续纹样 第三节 吉州窑彩绘瓷装饰艺术风格及美学思想 1.吉州窑彩绘瓷设计和“天人合一”的观念 2.彩绘瓷装饰逍遥游说 第四节 吉州窑彩绘瓷与磁州窑的关系 第四章 吉州窑彩绘瓷片纹样品鉴 第一节 吉州窑彩绘瓷的科学测试 1.吉州窑彩绘瓷原料分析 2.吉州窑彩绘瓷片数据分析 第二节 吉州窑彩绘瓷片纹样品鉴 1.瓶类 2.罐类 3.盂、钵类 4.盖、壶类 5.盘类 6.洗、盆、笔筒类 7.香炉 8.瓷枕 第五章吉州窑彩绘瓷的传承与创新 第一节 吉州窑彩绘瓷的传承和创新 第二节 笔者复原及创新作品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吉州窑彩绘瓷品鉴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晓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西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800215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76.3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西 |
长 | 232 |
宽 | 174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