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好父母要有好习惯/家教典藏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怎样才能让孩子达到一种优秀的状态呢?关键要看父母的方法和习惯。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许多具体引导孩子成长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包括如何与孩子实现心灵的沟通;如何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来引导孩子;如何恰当地利用赞扬与批评,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其发展成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本书案例朴实且具有代表性,均取自于现实生活,相应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书能够告诉父母,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习惯,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栋梁之材!

内容推荐

父母把赞美孩子当成一种习惯,孩子就会更自信;父母把理解孩子当成一种习惯,孩子就会更听话;父母把尊重孩子当成一种习惯,孩子就会更独立;父母把平等沟通当成一种习惯,孩子就会更活跃;父母把积极鼓励当成一种习惯,孩子就会更勇敢。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在有意或无意间发现一些确实行之有效的教子技巧。如果所有的父母都能把这些偶然发现的教子技巧强化成自己的教子习惯,那么父母们都能成为教育专家,也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目录

心理观念篇

把孩子当成朋友/002

修正对孩子的过高期望/005

放下架子/007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010

相信自己的孩子/012

对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做到心中有数/015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018

从来都不要强迫孩子/020

不要取笑孩子/023

别溺爱你的孩子/025

不与别的孩子对比/028

不给孩子贴标签/031

别把孩子看得太低/033

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036

给孩子玩耍的时间/039

尊重孩子的秘密/041

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044

尊重孩子的理想和追求/047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049

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052

别让自卑压弯了孩子的腰/055

从不把孩子管得太死/059

尊重孩子的隐私/061

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063

交流沟通篇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068

随时和孩子保持心灵沟通/070

主动聆听孩子的表达/073

要改变孩子,先做好自己/076

告诉孩子什么是诚信/078

用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讨论问题/081

不敷衍孩子说的话/083

在孩子说话的时候做个好听众/08E

不要轻易反驳孩子/089

不要回避孩子的问题/092

在孩子面前不唠叨/094

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097

不用命令的口吻与孩子说话/099

让孩子自信而不自负/102

让孩子做有教养的人/105

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107

教孩子学会独立生活/110

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责任/112

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115

感恩之心——孩子的必修课/118

帮助孩子更好地交友/120

给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兑现/123

才艺学习,让孩子自己选择/126

让孩子勇敢面对恐惧/128

教孩子如何与老师沟通/131

让孩子多融入社会/133

引导孩子交好朋友/136

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39

赞美赏识篇

营造欢乐和谐的家庭氛围/142

乐观进取的孩子最可爱/145

激励孩子要有勤俭的美德/147

赞美孩子的爱心/149

总是以赏识的态度看待孩子/151

把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看在眼里/154

赏识孩子的闪光点/156

赏识孩子“古怪的想法”/159

在他人面前赞美孩子/161

肯定孩子的努力和勤奋/163

帮助孩子发挥创造力/166

及时夸奖孩子的良好行为/168

在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171

夸孩子从不贬低别人/173

包容孩子的过失/175

包容孩子的坏情绪/178

宽容孩子的缺点/180

发现和放大孩子的优点/181

要用适当的方式表扬孩子/184

鼓励孩子勇于展现自己/186

鼓励孩子勇敢去尝试/188

怎样赞赏孩子更好/191

不用分数给孩子定位/193

批评启发篇

不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198

不把坏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200

引导孩子接受批评/202

孩子有“多动症”怎么办/204

不能威胁孩子/207

不能揭孩子的短处/209

不要强求孩子优秀/211

向孩子道歉/21

注意奖惩要有度/217

慎给孩子物质奖励/219

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221

学会批评的艺术/224

只谈眼前,不翻旧账/226

怎样面对孩子犯的错误/229

多沟通感情胜过批评/231

不要借题发挥批评孩子/234

制止孩子说谎的行为/236

切记不可动手打孩子/239

批评孩子时不该说的话/242

首先要尊重孩子/244

暗示地批评/247

批评孩子要对事不对人/249

教育孩子要保持一致/252

不作不合理的批评/255

做个合格的家长/258

试读章节

从不把孩子管得太死

有一位15岁的学生给教育专家写信说:“我知道妈妈和爸爸都很爱我,爱我到可以付出他们的生命。可就是这样的爱,让我一点自由都没有了!他们什么都要管,甚至我梳什么样的发型,背什么样的书包,穿什么样的衣服,跟哪些同学来往,连双休日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全都由妈妈说了算……”

而父母对此却是相反的想法,他们认为,只有在各方面管好孩子,才能让他们学好、走正道,才能有好的将来。面对孩子的叛逆,很多父母都感到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几乎是把一切都给了孩子,可孩子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不听话,不按照家长的愿望去做呢?

一位著名的儿科医生说:对人讲话重复3遍就是一种折磨了。想一想,许多父母对孩子讲的话,岂止3遍?如果把有的父母对孩子讲的话用录音机录下来,就会发现一年365天,他们说的几乎都是一样的话。由此可见,有时候孩子对父母的不满意是有道理的。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呢?专家们一致认为,教育孩子的前提首先是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要尊重孩子。

首先,父母要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去尊重孩子,哪怕他们年龄再小’

就算孩子只有一两岁,也一定要尊重他,有事可以跟他商量。比如,父母想带孩子出去,可以问他:咱们去散散步好吗?到了吃饭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咱们先吃饭好吗?如果和他们好好地沟通,大多数孩子其实是很讲道理的。相反,有的父母有时却不讲道理,常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培养孩子,把自己的爱好和思想加在孩子身上,既不去了解孩子的智能结构,也不去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味地施高压、搞强迫,结果弄得亲子关系很紧张。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孩子年龄越小就越听父母的话,越长大就越不听父母的了,反而听同学、朋友的。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是群体社会化理论。”所谓“群体社会化理论”即孩子特别渴望在同伴之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以同伴的眼光作为自己的眼光,这是孩子成长的一种需要。

其次,父母要给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

著名作家冰心的观点是,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可是现在一些父母恨不得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的,其实,孩子真的需要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现实中,有的父母对孩子管得太紧,使其没有太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有的专家认为,衡量现代儿童与现代青少年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多少。孩子完全有理由发呆、有理由在沙发上躺着、有理由什么事也不做,这些都是应该被允许的,这也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所以,父母大可以让孩子想坐就坐、想站就站,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发展。父母切不可变相地把孩子当成“机器人”,要宽容孩子,甚至宽容孩子的不洁净。如果让孩子穿着新衣服出去,必须再穿新衣服回来,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失去个性。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选择做明智的父母,就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样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在很多方面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会因为和孩子一起成长而感到快乐。

一位校长表示,学生受父母和社会1天的影响,效果要比他们在学校接受5天教育明显得多。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不要把孩子管得太死,让孩子有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尊重孩子的隐私

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别人的秘密。每一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尤其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生活领域、知识、情感都逐渐地丰富了,自我意识和自尊意识不断增强,原来无所顾忌敞开的心扉也会随之渐渐关闭起来。

不过,有些父母可能都没有及时地意识到他们的孩子正在长大,从而忽略了孩子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秘密,总认为作为孩子的父母,就可以无所顾忌地进入孩子的世界、随意闯人孩子的“隐私地带”,甚至粗暴地干涉,常见的就是私拆孩子的信件、监听电话、偷看日记等。

小丽是一名初二女生。有一天,她正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她想起了昨天晚上的作业忘记带了,于是又急忙往家里跑。当她掏出钥匙打开家门的时候,看到妈妈正从自己的房间里走出来,看到她,妈妈脸上带着一点儿不自然的表情。

小丽走进自己房间去拿作业本。推开房门,她愣住了,她看到自己书桌上的抽屉全部都敞开着,自己的日记本、同学送的生日礼物和贺卡等全都胡乱地堆在桌子上。

小丽非常生气地质问妈妈:“你为什么翻我的抽屉,随便动我的东西?”

没想到妈妈比她还生气:“怎么了?当妈妈的看看女儿的东西还有错吗?”

“可是你应该经过我的允许才能看啊!”小丽愤怒地回答妈妈。

“小孩子有什么允许不允许的,别忘了我是你妈妈,好了,快去上学吧!”妈妈用一种毫不在手的口气对小丽说。

生活中,一些父母和孩子在“隐私”问题上有过不少交锋。那么,孩子为什么对父母偷看他们的日记、私拆他们的信件如此反感呢?为什么总爱使用带锁的抽屉和带锁的日记本呢?

其实,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以后会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并想拥有自己的隐私,也很渴望被尊重,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这是孩子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一种直观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慢慢减少,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成人化倾向也开始越来越明显;随着生活范围不断地扩大,知识信息的增多,孩子的内心变得比较敏感,感情也变得细腻起来,并会产生许多孩提时没有的想法,有了自己的隐私;而且,即使孩子有不少话想说,但因为观点与父母有所不同,他们与父母的沟通也会明显减少。而这时,代替父母与他们交流的就是那些带锁的日记了。

如果父母采取强硬的手段,想方设法地去查看孩子的日记、信件或者偷听孩子的电话,无视孩子的感受,这就侵犯了孩子的隐私。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甚至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那么,侵犯孩子的隐私权会有哪些具体的危害呢?

首先,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会有很强烈的独立性,想拥有自己的隐私,也渴望被尊重。

在有些父母看来,孩子毕竟还小,他们看孩子的日记、检查信件等是在关心孩子,一切都以孩子的成长为出发点。而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虽然他们可能会理解父母的本意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护,但父母的这些行为,都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尊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其次,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都会有一种渴望独立的思想,希望在某些领域里不受干预,就算是做错了事,也只愿意偷偷地改正;学习落后了,也有暗下决心追上去的信心。因此,父母不应该侵犯孩子的隐私,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挫败。

最后,削弱了孩子的自省力

对孩子来说,他们写日记可能也是一种自省的方式,因此父母偷看甚至宣扬孩子的日记内容,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同样,孩子向父母吐露的心事父母也不可以随意张扬。如果这方面隐私受到了侵犯,孩子们自省的欲望和能力就会大大削弱,有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如果父母为了了解孩子而偷看他们的隐私,结果往往会得不偿失。大量的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使孩子产生反抗情绪。孩子会因为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措施把自己的心紧紧地锁起来,这极可能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恶化。如果这样,父母想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比较理智的做法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这样做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对孩子的隐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

P59-63

序言

常听人说,“孩子身上无小事”。这句话准确地说明,把握好孩子的成长因素,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是一个系统的培养和塑造过程。而此过程主要的执行者就是与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在亲子教育过程中,父母做到多少,做的是好还是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好的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并且是影响其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道路的一个关键。好的习惯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有好的习惯,就能够更好地指导孩子的成长并促使其良好习惯的养成。

怎样才能让孩子达到一种优秀的状态呢?关键要看父母的方法和习惯。因为任何好的结果都得益于正确的方法和习惯。父母不论在哪一方面,都要给孩子做出一种榜样,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和影响。而这个过程的实现离不开父母好的教子习惯和好的生活态度。如果父母对自己身上的缺点不能及时地调整和改正,又怎么去教育孩子呢?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重视并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帮助孩子更好地形成一些好的品质,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能更及时地做出合理的指导。

家庭教育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父母们不同的习惯。

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许多具体引导孩子成长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包括如何与孩子实现心灵的沟通;如何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来引导孩子;如何恰当地利用赞扬与批评,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使其发展成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本书案例朴实且具有代表性,均取自于现实生活,相应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本书能够告诉父母,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和习惯,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栋梁之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好父母要有好习惯/家教典藏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032852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3: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