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太监谈往录
内容
编辑推荐

太监在中国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太监制度的消亡则只有百年的时光。这个特殊的群体多源自饥民,由于生活所迫才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历史上留下美誉或恶名的太监屈指可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属于社会上的“草根”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淹没于历史,淡出了现代人的记忆。

《太监谈往录》则试图通过对其中大部分内容的整合,向读者推出一本相对完整的太监回忆录作品集。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是历史上唯一一部太监著作,已被史家公认为信使。系多名晚清太监回忆录的合集,包括《宫廷琐记》(信修明著)、《清官太监回忆录》(马德清等述、周春晖记)和((太监往谈录》(耿进喜述、朱家浯记)3个部分。

内容推荐

《太监谈往录》系多名晚清太监回忆录的合集,包括《宫廷琐记》(信修明著)、《清官太监回忆录》(马德清等述、周春晖记)和((太监往谈录》(耿进喜述、朱家浯记)3个部分。内容多为身之亲历、目之亲睹和耳之亲闻,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记录了作者的太监生活及相关的宫廷见闻。虽然他们在清官的服役时间、服务对象不尽相同,文化程度、思维定式各有局限,所述内容或多或少与事实存在误差,但由于都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却可以弥补史料之阙。将一个个零碎的细节连缀起来,呈现给读者的便是一段鲜活细腻、有血有肉的历史。

目录

宫廷琐记

 自述:太监生活二十四年

 一 皇帝后妃之困窘

 二 慈禧不算有福之人

 三 太后生活起居

 四 宫中规矩多

 五 大内之神秘

 六 岁岁平安如意

 七 民国早期之皇宫

 八 选秀女异于前代

 九 宫监因严获福

 十 太监轶事

 十一 升平署及其他

清宫太监回忆录

 一 难忘的酷刑

 二 “毕五”、“小刀刘”和慎刑司

 三 进宫和拜师父

 四 入宫后我们是怎样“受训”的

 五 御前太监一天的生活

 六 王祥亲眼看见珍妃被丢到井里

 七 女主的生活

 八 太监的生活

 九 太监与寺院

太监往谈录

 一 畅音阁演戏

 二 乐寿堂传膳

 三 太监、厨役住处

 四 慈禧在宁寿宫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明心刘说:“小辫张,你这是对老佛祖有怨心,你是太后宫多年的老奴才,老佛爷多会儿打过你?对于你我的天恩还小吗?”

小辫张说:“哎,明心,诚然老佛爷对于我们一班老太监天恩不小,你要知道,近来一班年轻的小太监多是由田间招募来的,又兼时代变化,不如原先了。例如交进一个十岁上下的太监,老佛爷交下来叫他学戏,他学会了一出戏,就有当上差小太监的希望。假如一出戏唱红了,可骤然穿绸裹缎,侍奉太后当个上差。然而,他的差事规矩尚未学好,骄傲先长上了。本来咱们老佛爷愿意排练一班年轻的小太监,站在眼前又好看又整齐,再排出戏来,年时节令赏王大臣等听戏吃饭,王大臣等必然称好。若说声较外边戏唱得好、武把子打得好,老佛爷就乐了。她老人家一辈子好胜,,你是知道的。殊不知现在的小孩们不同你我小时候,我们小时候初进宫,先派一个师傅管着,在下边学习好规矩,再选上去当小太监,一步一步地升回事,升摆膳,升掌案(安德海、李莲英曾充过掌案。太后的饮食起居,须负完全责任。如吃饭菜,先尝饭菜,喝茶尝茶,吃药尝药。衣服冷暖都要经心,责任很重大),升御前首领、本宫的总管(李莲英是由小太监冷桌子热板凳,挨打受骂一步一步升上去的)。后起之辈,哪懂得规矩?由放牛放羊庄稼小子一步登高,就骄傲起来。安掌案若不骄傲,还能死得了吗?依我看,老佛爷的心理,规弄他们(指挨打的小太监)也是愿意叫他们成人(一切显官多由此道而来)。殊不知,老祖宗天大的恩惠,不能防备他们背后盗佛藏(骂主人的别词)。据我想,我们老家主(慈禧)不如东老佛爷(慈安后)。人家想得开,好好老先生,各宫内的人,谁不说她好啊!外边也没有说她不对的。人家就没有落个厉害名。究其真儿,我们老祖宗准厉害吗?瞎疼了这些没良心的冤家,就没落出他们一句良心话来。所以,我生气,我总说我们老佛爷不如东老佛爷好。”

明心刘说:“小辫张(两老太监整天开玩笑),你知道甚么?跑热河的时候,你没看见吗?东边的大了(土话。大了者,总管也)来赵老爷,慈安太后之信用总管赵来福。西边的大了升刘二老爷,慈禧的位份还不到,信用的首领刘得升。万岁爷宾天时,洋鬼子攻陷北京,烧了圆明园。恭亲王留守北京办外交,随驾的大臣因肃六(肃顺)强横,无人敢惹,都不敢不听他的。他趁势作乱,生了跋扈之心。他认定了对我们主子(慈禧)有机可乘,无事他穿着便衣就进行宫大殿。咱们老佛爷那时有皇后(慈安)在东宫,她又年轻,藏也藏不了,躲也躲不开,惟有抱着小万岁爷(肃六等取名“祺祥”,后改“同治”)垂首而已。肃六在殿内来回摇摆,胡许乱许,说将来回到北京,对于两宫太后有至高尊崇奉养。嬉皮笑脸,没话拉话。老佛爷那时沉住了气,向他说:‘此事可以到东边对太后商量,我如何敢做主?’肃六接着说:‘皇上是太后生的,任何人也主不了太后的事,有臣一人皆可撑得住,太后还顾虑些甚么?’咱老佛爷见肃六的行动不对,笑着向他说:‘此事慢慢的,不可太急了,好啦!’拉着皇上寝宫里间躲避了。肃六见此退出行宫。退出后,两太后将内宅门关闭,不准太监等随便进出。肃六见势不妙,派人在宫门检查,是你我等皆经过的。东老佛爷见此,净剩了哭了。还是咱们老家主有主意,一点儿神色不露,有时叫膳房做几样菜,命太监给肃六送了去,带好些温柔的话,先安住肃六的心,秘密地派苏德送信给恭亲王。据说慈禧有一手谕交苏德。苏德以宫门检查,不易走过,乃将手谕卷入吃水烟之纸捻,短衣拖鞋携一水烟袋闲溜达,出了宫门。苏德见其侄,令其骑快骡赶到北京,将手谕递恭亲王。恭亲王得手谕,即行。到热河,先见肃顺,后叩谒梓宫,再见慈禧,即返北京,用计哄肃顺来京,半路拿下,到京正法。杀肃六时,肃六嚷着说:‘再没有想到上了小娘们儿的当!’咳,小辫儿,你总会知道吧,咱老家主若不厉害的话,在热河时大清国就没有了。后来咱老家主重用曾、左、胡、李中兴之臣,重整天下。你净说她厉害,那是不讲理的话。恼一恼我上去给你报告去,宰了你。”

小辫张说:“得了老爷,咱们老弟老兄的,你饶了我吧!”

明心刘也笑了。

两老太监时常为着谈过去的旧话,为说话时时抬杠,太监的通性一会儿就好。刘、张都喜欢我,他们爱说,我爱听,在一块几十年的熏陶习染,我得到清官秘史的材料,绝不是偶然的。本来我是一好事留心世故的人,两位前辈又爱对我说老话。有时,把这些有历史性的事写在我日记本上,太多了。P10-12

后记

太监在中国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太监制度的消亡则只有百年的时光。这个特殊的群体多源自饥民,由于生活所迫才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历史上留下美誉或恶名的太监屈指可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属于社会上的“草根”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淹没于历史,淡出了现代人的记忆。

《太监谈往录》系多名晚清太监回忆录的合集,包括《宫廷琐记》(信修明著)、《清官太监回忆录》(马德清等述、周春晖记)和((太监往谈录》(耿进喜述、朱家浯记)3个部分。内容多为身之亲历、目之亲睹和耳之亲闻,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记录了作者的太监生活及相关的宫廷见闻。虽然他们在清官的服役时间、服务对象不尽相同,文化程度、思维定式各有局限,所述内容或多或少与事实存在误差,但由于都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却可以弥补史料之阙。将一个个零碎的细节连缀起来,呈现给读者的便是一段鲜活细腻、有血有肉的历史。

其中,《宫廷琐记》作者信修明先生,读过10年书,曾娶妻生子,后报考水师学堂和太医院未果,为了赡养母亲和年幼的弟妹,才进宫当了太监。他先后服侍过慈禧太后、隆裕太后和端康太妃3位女主,时间将近24年。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后,才随端康太妃的灵柩一起出宫。其后,他住进了京西褒忠护国寺并当担任住持,又发起成立“恩济慈善保骨会”,致力于救济失业太监的公益事业,对无家可归者“生养之,死葬之”。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征用护国寺土地,建立八宝山公墓,信修明被安置在城内北长街兴隆寺安度晚年。

在清官太监中,信修明属于少有的“文化人”,加之善于观察,留心世故,耳濡目染中积累了大量“清宫秘史”类材料。在担任褒忠护国寺住持期间,他又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整理,写成了一部名为《宫廷琐记》的回忆录,对宫中相关的人物、事件、制度,以及帝后、臣下、太监等人的生活细节,都进行了比较生动、详细的记述。

作者自称“是一个讲求真理的人……要直笔记事。出奇的无有,偏僻决绝的不敢下笔”,以求“千百年之后,做一铁石般的信史”。从整体上看,内容除了“因目睹亲历时间不长,所经过宫廷之事实未免不广”,以及由于理解、记忆之误,或因太监们的口口相传而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出入外,尚未发现随意编造的成分。其中不少细节甚至鲜为人知,对于还原历史的真实,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例如,书中两次写到慈禧的头发,其中一处这样描述:“慈禧之头面,向不易梳。四十岁之后,发已脱落,仅存鬓边和后脑短发,修饰性仗技巧,否则俨然一位秃老太太。太后喜庄严,顶心一束假青发,是红胶泥粘的,两边贴的是发片。大两板[把]头,为满洲之官妆,最怕碰脱,极须小心。”

这条记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荒诞。因为从慈禧69岁时拍摄的照片看,她头戴大拉翅,黑漆漆的头发梳向两边,没有一点“秃老太太”的迹象。不过,照片也存在疑点,就是这个年纪的人为何不见一丝白发?而结合其他史料,我们则可以发现这样的事实:慈禧从中年开始便出现脂溢性脱发,为此她多次征诏各地名医进行医治。御医们除了从“温肾补血”开始调治外,还研制了不少洗发、护发方剂进行养护。后来,慈禧仍因掉发严重而苦恼不已,于是设计了带有假发的“大拉翅”,以掩盖其头发稀少的缺陷。编者还就此问题请教过曾经整理慈禧内棺、亲手为其遗体进行重殓徐广源先生。据徐先生介绍,慈禧的头发为“花白色”,但“并非黑白相间”,而是两鬓、脑后的短发多为白色,头顶则主要是长长的黑发,偶尔夹杂一些较短的白发。慈禧过世时的年龄是74岁,这样的“花白”头发的确值得怀疑。当然,最终判断她是否戴了假发,可能还需要条件成熟时进行一下DNA鉴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信修明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当然,慈禧脱发虽然是实,但到底“秃”到什么程度?由于信氏毕竟不是她的梳头太监,所记可能或多或少,与事实存在出入。

又如,慈禧为健身而食人乳,亦见于其他记载,应该确有其事。但信修明叙述的挑选奶妈的方法却很特别:“选乳之法是把乳挤在盘中,放在太阳光下晒之,有晒成血水的,有晒成泄渣而腥臭的,惟有晒干后白洁如脂者方可人选。”此事现在看来似无科学根据,当属耳闻,而非目睹。

再如,书中写到光绪、慈禧的性格,作者则有这样直白的描述:

“光绪性躁而口讷,每动怒,额筋浮露,口不能言。闻平壤战败,气愤不能自持。”

“慈禧皇太后之威严,皆在眼神,平日直如日电,无人敢对其光,声音亦宏亮。每朝见群臣时,霁颜寒暄,令大臣之心情有意外之感激。初见面,必问大臣家中日常之琐事……令大臣等几乎忘记是在朝廷之上。言谈之间,忽然辞锋转变,眼光灼耀,问某一件事情:‘你们办的怎么样?’此一问往往令人答之不及,不由汗透衣褂。”

二人的脾气、秉性跃然纸上。若非长期接触,很难描写得如此活灵活现。

而谈到太监本身,信修明则仿佛心在滴血,字里行间充满了痛楚和无奈:“我是过来的人,为了过去、为了现在、为了未来,日念陀佛三千声。今生不如人,希望来生脱此苦,并希望穷神爷爷别尽跟这类人开这种不人道的玩笑!”

当然,由于《宫廷琐记》系作者遗作,原书错讹较多,编排亦显混乱。收入本书时,编者进行了重新标点,订正了部分文字疏误,对某些不甚准确的内容加以注释说明。同时为方便读者阅读,在确保作品原貌的前提下,对原作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整合。

由于历史及文化素养等原因,清代太监撰写或口述的作品并不多见。《太监谈往录》则试图通过对其中大部分内容的整合,向读者推出一本相对完整的太监回忆录作品集。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是历史上唯一一部太监著作,已被史家公认为信使。至于本书的价值,还需仁者、智者评说。

另外,本书在编辑过程中无法与部分作者取得联络,敬请相关权利人见书后,与紫禁城出版社联系稿酬、样书事宜,不胜感谢。

左远波

2010年5月于紫禁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太监谈往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信修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400060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9.06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1
16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