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教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想知道老子跟孔子交往的故事吗?想知道秦始皇是怎么样海上觅仙山的吗?想知道八仙传说不为人知的由来吗?这些谜团本书为你一一解开,本书以图文的方式,在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道教,并以故事形式娓娓道来,令人兴趣倍增。本书的还配有大量有关道教的绘画和壁画作品,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故事的形式讲述道教的历史、人物、文化和思想,兼辟“道教小百科”、“道教经典”、“道家名言”等辅助栏目,全方位展现道教知识,是一种介绍道教和了解道教的理想读本。同时,300余幅弥足珍贵的插图和流畅生动的文字有机结合,将一幅道教文化地图立体、直观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和愉快体验。

目录

1.紫气东来(从老子说起)

古道青牛幽关

老子,何许人也

从老子到太上老君

尹喜的传说

《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老子与孔子交往的故事

巷党助葬

周都问礼

相县求荐

沛地论道

道教崇拜的尊神

三清

四御

玉皇大帝

后土皇地板

东王公

西王母

三元大帝

2.孕育诞生(先秦-东汉末年)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黄老的南面之术和养生术

庄周: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光大者

邹衍阴阳五行说与儒家思想

越演越炽的神仙方术

秦皇海上觅仙山的传说

徐福东渡求仙药

徐福到底去了哪里?

汉武徒劳招方士

淮南王鸡犬随升

《太平经》:最早的道教经典

丹经之祖魏伯阳

“三茅真君”济世人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辞官修道的传说

上山炼丹的传说

鹤鸣受命的传说

创立道教的传说

“黄天当立”:张角扯起了第一面反叛大旗

3.限制改造(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转型)

“五斗米道”北移

曹操:聚而禁之

太极左仙公葛玄

远离权力:嵇康问鬼求道传说

葛洪与葛氏道:原始道教发展成熟

魏华存:上清派第一代宗师

寇谦之对五斗米道改造

《灵宝经》、灵宝派与陆修静

“山中宰相”陶弘景

4.奉天承运(隋唐皇室对道教的神化)

隋帝父子:“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

李渊:“历数有归,实惟天命”

李世民“无为”治天下

唐高宗广求天下道

李隆基迷道酿内乱

道士皇帝

渔阳鼙鼓

吴道子入画访仙

“会昌法难”与唐武宗

5.兴盛发展(隋唐五代时期道教的鼎盛)

隋唐修炼方术大发展

苏玄朗首开内丹炼养之风

道士医学家:“妙应真人”孙思邈

杜光庭:道教理论集大成者

唐末五代隐逸道士与八仙传说

铁拐李的传说

钟离权的传说

张果老的传说

吕洞宾的传说

何仙姑的传说

韩湘子的传说

蓝采和的传说

曹国舅的传说

6.难以为继(两宋时期道教的尴尬)

混沌道士“预言”

“鼾睡神仙”陈希夷

“五叟传法”的传说

“四辞朝命”的传说

“酒店奇遇”的传说

刘海何曾戏金蟾

宋真宗上演崇道闹剧

“天书下降”的传说

“圣祖下凡”的传说

至死不悟“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

天神降临把戏

教主道君皇帝

至死不悟惨矣

7.全其本真(金元时期道教的改革)

新道派崛起:王重阳创全真教

“遇仙得道”的传说

“投谭捉马”的传说

全真七广的故事

丹阳子马钰的传说

长真子谭处端的传说

长生子刘处玄的传说

玉阳子王处一的传说

恬然子郝大通的传说

清静散人孙不二的传说

丘处机万里谒大汗

踏溪穴居苦修

说教蒙古大汗

三教合一真大道教

正一道“三山归”

8.日渐式微(明清道教的俗化与衰落)

两手政策:扶持与约束并重

“邋遢神仙”张三丰的传说

“遇仙得道”弃官去

“逍遥自在”走四方

“酒肉不拘”真神仙

世宗迷道:登峰造极,老而弥笃

溺方术,道士得宠

服红铅,几近丧命

终不悔,老而弥笃

无可奈何花落去

清代道教丧降与扩渗

试读章节

五斗米道自汉末张鲁降曹北移后,由于内部分化,沉寂了很长时间,直至西晋时才在巴蜀恢复活动。东晋以后开始在江南复兴,许多门阀贵族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谢灵运家族等都是世代信奉五斗米道的大世族。东晋末年以后,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

寇谦之(365-448)是北魏著名道士,由于受家庭影响,少年时就奸神仙道术,是天师道的虔诚信徒,但长期服用饵药却总不见效,心中未免着急。有一天,寇谦之到姨妈家,看到一个身强力壮的汉子干活十分卖力,心中很是喜欢,于是请姨妈把汉子送给他,带回去开垦家宅南面的荒地。

相处不久,寇谦之便惊讶地发现,这个汉子外表虽然粗鲁,性格却相当斯文,而且精通《周髀》算术,绝非等闲之辈,于是几次提出要拜他为师,均被婉言拒绝。原来汉子就是仙人成公兴,太上老君见寇谦之修道心诚,但不得要领,便派成公兴变作汉子来帮助他修炼。不久,成公兴对寇谦之说:“我看先生有志学道,愿不愿意跟我去鲜为人知的地方潜心修炼呢?”寇谦之说:“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岂有不去之理!”于是高高兴兴地跟随成公兴,先到华山,后又一起去嵩山。两人白天一起外出采药服食,晚上又一起在石室之中修炼。形影不离,前后达7年之久。

序言

说起道教,我们也许会有一种似曾相识和亲切自然的感觉,因为在我国民间信仰的五大宗教中,佛教、天主教、基督 教和伊斯兰教都是首先在中国以外的国家诞生发展,然后再 传入中国。道教则不然。道教完完全全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由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土生土长的宗教。

所谓道教,是指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广泛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逐渐形成的中国本民 族的传统宗教。它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通过某种实践,即通过精神和形体的修炼,可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主要经典,并对其进行了宗教性的阐释。

与外来的其他宗教相比,道教至少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

首先,道教上溯千古,兼容百家,其思想渊源与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教意识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连。虽然在后来的发展中,它广纳博采,包罗万象,贯彻九流,但它汇合众流而不失主 旨,始终保持着固有的中国本色。因此,道教与中国人的传统 文化、传统思想及传统生活方式贴得最近,它的教义信仰、修持方法、制度仪式等等,无不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特点,是 集中国士大夫雅文化与民间俗文化于一体、熔上层正统思想 与下层异端意识为一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

其次,道教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起自民间,受宠于官方,逐渐衍化出众多派系,势力遍及中华大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道教与儒、佛二教并立,形成近两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不仅对我国古 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医药科技等各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也深刻地影响我国人民生活 的方方面面,包括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思想情操,以及素养、愿望、感情等等。所以,任何一个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无法回避道教文化的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第三,道教是最重视现实的宗教。它以现实的生命为基础,主张乐生、重生,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作为最高目标,强调形神相守、性命双修,使现实生命不断升华,最后达到脱胎换骨、性命永固 的目的。尤其是,道教的所谓成仙,并不一定要死后灵魂才能进入“天堂”,而是经过修炼的肉身就可以长生不死,既可以和凡众生活在一起当“活神仙”,也可以到远离人间的仙境去超脱自在。道教的这种乐生、重生主张,比起外来诸宗教提倡的在世时苦修,死后才能升入天堂的说教来,更接近人世,更符合人的现实要求,也更富有人情味。

第四,道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还表现在它没有集中的创教时间 和统一的创教教主。在时间上,它的孕育过程漫长而分散,是经过多 种渠道、在不同地区发展,然后才逐渐汇合到一起;在神灵崇拜上,道教不是“一神教”,而是多神信仰,除了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和道教自己编造出来的神灵外,大量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如老子、庄子、徐福、张道陵、葛洪、关羽、丘处机、张三丰……这些来自人间世界的神灵,不仅使道教更加贴近民众,也使民众对道教 更加感到可亲可近。

当然,由于道教孕育发展过程的漫长分散,加上其中的许多神仙都是自成体系,相互之间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联系,因此,在解读道教的历史时,有时很难在时间和人物上将它们串连成一条完整的线索。还有,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产物,具有很强的 虚幻性,因此书中涉及的许多故事多为民间传说,而并非事实。

本书试图通过一个一个传说和故事的展示,使读者对中国道教及 其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其中不足之处肯定不少,希望读者予以原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教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那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59183
开本 16开
页数 203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35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5-4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