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与戏曲,扮演与游戏,雅与俗,官方体制与民间娱乐,它们之间是如何交汇、抵牾、并进、抵消的?它们在汉代以后又将如何在历代的政治制度和文艺体制、戏曲形态上展开?
陈维昭编著的《中国戏曲的双重意义阈——陈维昭古典戏曲论集》这集子里面的文章分为四类:戏曲源流研究、戏曲作家作品研究、戏曲理论研究、乐署与戏曲发展的关系研究。
图书 | 中国戏曲的双重意义阈--陈维昭古典戏曲论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技艺与戏曲,扮演与游戏,雅与俗,官方体制与民间娱乐,它们之间是如何交汇、抵牾、并进、抵消的?它们在汉代以后又将如何在历代的政治制度和文艺体制、戏曲形态上展开? 陈维昭编著的《中国戏曲的双重意义阈——陈维昭古典戏曲论集》这集子里面的文章分为四类:戏曲源流研究、戏曲作家作品研究、戏曲理论研究、乐署与戏曲发展的关系研究。 目录 序言 戏曲源流研究 “戏剧”考 戏曲起源问题的科学性质与哲学性质 崇高化与娱乐性:中国戏曲发展的二重变奏 “梅齐合璧”与中国戏曲的技艺化倾向 20世纪戏曲史述的几大模式 王国维戏曲研究与现代学术范式 戏曲作品论 关于中国古典悲剧的喜剧结局的文化批判 论明清杂剧中的主体价值体验 《牡丹亭》之“情”的文化意蕴 名教与风流合一——论李渔喜剧的创作定位 戏曲学研究 中国戏曲的双重意义阈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的“当行本色”论 戏曲品鉴与书画品鉴 曲品与诗品 论历史剧创作中作家心理定势 元杂剧的演唱体制及其叙事学意义 明清戏曲批点的主要形态及其功能 汤沈之争与晚明曲学形态 才情学问与本色当行——王世贞的曲学支点 中国戏曲演剧形态与20世纪中西方戏剧转型 戏曲与乐署 上古先秦之“乐”与戏曲元素 “郑卫之音”与商周政治文化演革 秦代的乐署与戏曲元素 汉代“黄门”考 汉代散乐百戏与汉代俗乐运动 论汉代文人的苑囿叙事、都城叙事与俗乐运动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戏曲的双重意义阈--陈维昭古典戏曲论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维昭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29341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9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9 |
出版时间 | 2011-06-01 |
首版时间 | 2011-06-01 |
印刷时间 | 2011-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37-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2.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