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内容
编辑推荐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不知道我们的那片小树林与其他地方的森林在生态上是互相联系的。20世纪50年代,没有人谈论酸雨、臭氧层空洞或者全球变暖的问题。但是我却熟悉自己的那片小树林和周围的田野。我也熟知林中那条小溪的每个转弯,各条土路上的每个角落。

理查德·洛夫编著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旨在探讨儿童和自然间不断扩大的裂痕,以及这种割裂对环境、社会、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世界造成的影响。本书同样也介绍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明,为了孩子,也为了成年人的健康,我们有必要保持与自然的接触。

内容推荐

记者兼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他这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中。揭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令人惊异的断裂。今天。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在生活中缺少与自然的接触,洛夫把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是第一本总结了系统研究成果的书籍,指出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与成年人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洛夫不仅仅敲晌了警钟,也为恢复这一至关重要的联系提供了实际的方法。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

目录

第一部分 儿童与自然的新型关系

第一章 自然的礼物

第二章 第三边疆

第三章 自然游戏非法化

第二部分 为什么儿童(以及我们自己)需要自然

第四章 爬上健康之树

第五章 感觉生命:大自然vs无所不知的脑袋

第六章 “第八智能”

第七章 孩提时代的天赋:自然如何培养创造力

第八章 自然缺失症和恢复性环境

第三部分 好心的结果:为什么约翰尼和珍妮不再出去玩了

第九章 时间和恐惧

第十章 恐惧综合征

第十一章 贫乏的自然历史知识:教育阻碍孩子亲近自然

第十二章 未来的自然守护者从何而来

第四部分 自然与儿童的重逢

第十三章 把自然带回家

第十四章 应对恐惧的智慧

第十五章 乌龟的故事:把自然当作品德老师

第五部分 丛林黑板

第十六章 自然学校的改革

第十七章 野营复兴

第六部分 仙境:开辟第四边疆

第十八章 撒切尔法官的教育:自然游戏的合法化

第十九章 野性城市

第二十章 野性在那里:新回归土地运动

第七部分 感受惊奇

第二十一章 儿童的灵性需要自然的滋养

第二十二章 浴火重生:发起一场运动

第二十三章 一切仍在继续

关于《林问最后的小孩》的评论

致谢

试读章节

假如年轻的时候,我们曾穿行过内布拉斯加州的三叶杨树林,或在纽约皇后区的屋顶养过鸽子,或是钓过欧扎克山区的太阳鱼,又或感受过船身下万里之遥而来的汹涌波涛,那么我们的命运就跟自然界是紧密相连的。今天,情况仍然如此。大自然始终教导我们,滋养我们的精神,承载我们的生命。

对于孩子来说,自然的面貌是多种多样的:一头初生的牛犊,一只宠物的出生与死亡,一条年代久远的林中小路,一个荨麻丛的小窝棚,荒地边上的一块神秘湿地。虽然面貌各异,自然总是能给孩子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世界,这既不同于父母给予的亲情世界,也不像电视那样会“偷走”孩子们的时光,相反,她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医治生活在不幸家庭或邻里的孩子的创伤。自然像一块白板,孩子们在上面可以任意挥洒,重构文化的幻想。自然也需要充分地观察和全身心地感知,从而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有时,孩子们会把生活中的迷惑告诉小树林,让小溪洗去他们的烦恼。有时,自然也会让孩子们感到恐惧,但敬畏其实自有深意。自然给孩子带来一个远离于成人世界以外的充满幻想、自由、隐秘、宁静的领地。

除了人世的实用价值,从深层来讲,自然不仅仅反映于某种文化,其神秘性与人性相关。如杰出的自然派诗人加里·斯奈德(GarySnyder)所言,对自然有两种解释,一是源于拉丁文的natura和nasci。natura意为“诞生、构造、事物的起源”;Nasci意为“将要诞生”。对自然的广义理解涵盖了整个物质世界的客体和表象。据此,机器是自然的一部分,有毒垃圾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对自然的另外一种解释是“户外”,根据这个定义,人造的东西就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脱离于自然的。纽约的外表看上去不是那么自然,但这个城市里确实隐藏着野地,中央公园土壤中的有机物和布朗克斯区上空盘旋的鹰都是证明。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蕴含着广义的自然法则,就像机器是自然的一部分一样,城市之内也还有自然。

研究儿童与自然的关系时,需要更好地定义自然。对自然的定义既不能过于宽泛以至无所不包,也不能狭义到原始森林。斯奈德引用了诗人弥尔顿“甜蜜的野性”的说法。斯奈德解释说:“弥尔顿‘野性,一词是原生系统中力量和丰富度的真实写照:大海中成群的鱼、绵延数英里的磷虾群、离离原上草,无不是‘甜蜜的野性’。这些小小的动植物强大的繁殖能力使其自然系统保持平衡。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野性也意味着混乱、欲望、未知、禁忌之地,狂喜与迷乱之状。总之,自然都是充满原始的,有力量的,意味着教诲与挑战。”当我们把自然作为孩子的礼物考虑时,上述解释更加丰富,也更有帮助。在本书中,一般提到“自然”时,像说到花园和崎岖的山脊时,我是在说野生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更多时候,我说到“自然”,意指Nasci(将要诞生),是指自然的神奇赋予我们的能力。

尽管我们通常认为自己是超脱于自然的,但实际上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对感觉的记忆,最早可追溯到在密苏里州独立市春天一个清冷的早晨。当时我大概只有3岁,坐在一块干草坪里,前面是我祖母家那幢有些掉漆的维多利亚式房子。我爸爸在旁边的花园里干活。他随手把烟头扔在地上,当时中西部的人都是随手丢垃圾,或者直接往窗外扔啤酒瓶、‘汽水罐或者烟头。火星随风飘舞,干草着了火。我至今记得火苗发出的声音、烟的味道,爸爸在田里追着蔓延的火苗急迫地用脚去踩火时发出的声音。

也是在那儿,我会绕着梨树走来走去,地上掉有很多掉下来的果子,有时我会弯下腰凑近那些正在烂掉的梨,屏住呼吸小心避开那股发酵的气味,然后再悄悄地呼出一口气。有时我干脆坐下来,一呼一吸和烂梨子的味道捉迷藏。那些火苗和发酵的气味啊……

我在郊区的树林和农场里常常一待就是几个小时。那里有奥塞奇橘树,周围长满了荆棘,枝杈纵横,有时候掉下来的果子比垒球还大,又臭又黏。我要小心的躲开荆棘和臭果子,但是在防风林里可以爬树,树枝纵横交错,就像天然的梯子。我顺着树一直向上爬,五六十英尺高,比奥塞奇橘树还要高。在高高的树顶上我能看见密苏里州古老的山脉,正在扩张的郊区那些新房的屋顶也都尽收眼底。

我常常一个人去爬树。玩得起劲时,我走到林子深处,脱掉衣服,想象自己就是吉卜林(RudyardKipling)笔下的狼孩毛格利(Mowgli),光溜溜地在树上爬。越爬越高,树枝变得越细。风一吹,整个世界都摇摇晃晃的。抓着树枝随风翻滚,让我又紧张又兴奋。我感到自己在风中打转,周围的叶子像打响指似的啪啪响,风在耳边呼呼作响,夹杂着各种味道。风也把树木的芬芳带向了远方。最后,感觉只有风在来来去去。

现在我早已过了爬树的年纪了,但我常想起这段早期的、令人开心的、看似无所事事的闲暇时光所带来的价值。树枝上的远眺让我视野更宽广,树林让我觉得快乐,大自然让我变得平静、专注和敏锐。我渐渐开始感谢这段时光。P2-4

序言

在我的孩子年幼的时候,一天晚上我们在一家餐馆吃饭。马修当时只有10岁。隔着餐桌,他一本正经地看着我说道:“老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比起我们现在要有趣得多?”

我问他指是什么。

他回答说:“你总说起你小时候的树林和树屋,还有你经常骑马到沼泽地附近去玩。”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生我的气。的确,我经常和他说起诸如自己是怎样用细绳和几块动物的肝脏在小溪中钓小龙虾的事,这些事我发现如今的孩子已经很少做了。和多数父母一样,谈起自己的童年时,我总是会添油加醋,给那种生活增加了不少浪漫想像的成分。我怕这些话让孩子们在玩耍和冒险时的快乐打折扣。但是我儿子却是认真的,他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中少了一些重要的内容。

他是对的。和我年龄相仿的美国人大都出生在战后婴儿潮时期或者再早一些。在用惯了寻呼机、即时信息和任天堂游戏的孩子们看来,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那么自由和自然,简直不像是真的发生过。

短短几十年中,孩子们理解和体验自然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理解和体验的关系彻底颠倒了。现在的孩子们知道环境所面临的全球性威胁,但是他们和自然的关系却疏远了,和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也越来越少了。这和我小时候的情况恰恰相反。

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不知道我们的那片小树林与其他地方的森林在生态上是互相联系的。20世纪50年代,没有人谈论酸雨、臭氧层空洞或者全球变暖的问题。但是我却熟悉自己的那片小树林和周围的田野。我也熟知林中那条小溪的每个转弯,各条土路上的每个角落。我甚至于多次梦到自己在那些树林中游荡。现在的孩子们能告诉你有关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一些知识,但却无法告诉你上一次他们在荒僻的林间探索,或者躺在田野上聆听风吹过的声音,看头顶飘过的云朵是什么时候。

本书旨在探讨儿童和自然间不断扩大的裂痕,以及这种割裂对环境、社会、人们的心理和精神世界造成的影响。本书同样也介绍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明,为了孩子,也为了成年人的健康,我们有必要保持与自然的接触。

我特别关注儿童的问题,也很关注过去二三十年出生的美国人,在这个时期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即便是在那些旨在增强人同自然关系的活动中也是这样。不久以前,夏令营的时候,你会宿营,在林中远足,了解动植物,或者在篝火边讲鬼故事或美洲狮的故事。而现在,所谓的夏令营成了减肥营或是电脑游戏营。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自然,与其说是一种现实存在,还不如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自然对于人们来说越发成为一种供观赏、消费、使用甚至让人忽视的东西。最近的一则电视广告中,一辆SUv(城市越野车)沿着一条美的令人窒息的山溪疾驰,而在后座上,两个孩子正盯着车载显示器看电影,全然不觉窗外的美景。

一个世纪前,历史学家特纳(FrederickJacksonTurner)宣称美国的边疆开发已经结束。对于他的论断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而事到如今,我们正在穿越一个相似却更为重要的边疆。

社会正在告诫孩子们不要与自然直接接触。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甚至是户外运动的组织,都在不断地向孩子们灌输这种思想。在很多社区,这些观点被写入了当地法律和法规。我们的体制,城市和郊区的设计以及文化态度都不知不觉地把自然同毁灭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而不再认为户外活动能让人独处,给人带来快乐。好心的公共教育体系、媒体和家长成功地恐吓住了孩子,让他们不再前往树林和田野。在“或有专利,或被淘汰”这一生存法则主导的高等教育领域,随着像动物学这样强调实践性的学科被更为理论化并且经济回报更高的微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学所取代,自然历史正在消亡。快速发展的技术,模糊了人类、动物和机器三者之间的界限。后现代主义的观点认为现实不过是一种主观架构。我们怎么建构,现实就是怎样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我们的孩子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无论是生理上的感官还是心理上的知觉都在退化,人生经历也越来越单薄。  但是,就在孩子们同自然界间的纽带破裂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与自然的联系能对人们的心理、生理和精神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好几项研究都发现,有意识地让孩子们与自然接触是治疗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精神疾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一名科学家认为,就像孩子们需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一样,他们可能也非常需要与自然的接触。

减少这种缺失,修复孩子们与自然界之间断裂的纽带,这符合人们自身的利益,它不仅是关学或者公正的需要,也是我们的心理、生理和精神健康的需要。而且地球的健康与否与之利害相关。孩子们怎样面对自然,以及将来他们怎样教育自己的后代来面对自然,将会决定未来我们的城市、家庭,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形式和状态。本书将探讨我们走向未来的一条可能途径,其中包括一些最具创新性的以环境为基础的学校教育项目;对城市环境的重新构思和设计,有理论家称其为“动物园式的城市”。本书也会探讨解决环保团体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的问题,以及宗教团体怎样能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自然对孩子们的精神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自全国各地的父母、儿童、孩子的祖父母、教师、科学家、宗教领袖、环保人士以及研究人员都会在本书中发表他们的看法。他们认识到世界正在转型。其中有些人描绘了另一个未来,在那里,孩子们将同自然重新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自然将得到人们更多地重视和保护。

在为本书写作进行研究时,我很高兴看到那些正值大学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是在和自然接触较为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还是同自然进行了一定的接触,并且直觉地意识到自己到底错过了些什么。他们对自然渴望就是我们力量的来源。这些年轻人不愿从现实转入虚拟世界,不愿意放弃大山而沉溺于“黑客帝国”。他们不愿意成为林间最后的孩子。

我们的孩子们可能会经历作家比尔·麦克基本所说的“自然的终结”,没有人可以逃脱这个世界上最后的悲哀。但是我们还有另一种可能:不是自然的终结,却是奇迹甚至是欢乐的重生。特纳声称美国边疆的消失不过只说对了一部分:一个边疆消失了,但是出现了另一个边疆,美国人在其中浪漫化着自然、利用着自然、保护着但也破坏着自然。那第二个边疆曾经存在于家庭农场,道路尽头的丛林,国家公园,和我们心中。但是现在这条边疆也在消失,或者已经变得无法辨认了。

但是,就像过去发生的那样,我们同自然的关系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到另一种形式。这本书描绘了一个早期时代的结束,也描述了一个新的边疆,一种更美好的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方式。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讲述了我们和孩子在迈入21世纪过程中个人和历史所经历的处境,是我读过的这方面最简单、最深刻、最有帮助的书。

——《地球之梦》作者托马斯·贝瑞

真实,研究充分,文笔出色的一本书……第一个提出我们无法否认的问题。

——《亚特兰犬宪政报》

洛夫的新书引人深思……正在全国范刚内掀起讨论,并提出重要问题。

——parade杂志

洛夫通过这本兼具学术与实用性的书,为更健康、更绿色的明天指明了方向。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洛夫主张的无药品“自然”疗法对很多流行的现代病都有效。

——《奥杜邦》杂志

父母、教育者、治疗师和城市管理者如果认真地对待洛夫提出的“自然一儿童团聚”的倡导,都可从中获益。

——《科学美国人》

很重要而且第一次提出……洛夫如此急追而郑重地告诉我们:妈妈日复一日地告诉我们,“出去玩吧”,她们确实有自己的道理。

——《摹督科学箴言报》

一英寸厚的书里承载着警示,警示我们不能培养完全自动化的孩子。

——《纽约时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理查德·洛夫
译者 郝冰//王西敏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777522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13-11-01
首版时间 2013-11-01
印刷时间 2013-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育儿早教-育儿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2013168008
中图分类号 R179-49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0
16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