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隐者归来(拙政园园主X档案)
内容
编辑推荐

《隐者归来(拙政园园主X档案)》以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拙政园为线索,讲述了拙政园建园400多年来历任园主的坎坷经历。他们或为官,或为商,最后都不约而同把拙政园作为“隐退”的场所。每一位园主的经历,反映的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本书由雨牧横山著。

内容推荐

一部拙政园园主史,就是拙政园四百多年来的命运史。

今天,拙政园东部的园落里,有一口古井叫“天泉井”,那是元朝大弘寺的遗迹,它见证了拙政园的过去。

拙政园里那些园主的故事,这本《隐者归来(拙政园园主X档案)》为您慢慢道来。

《隐者归来(拙政园园主X档案)》讲述了拙政园建园400多年来历任园主的坎坷经历。他们或为官,或为商,最后都不约而同把拙政园作为“隐退”的场所。每一位园主的经历,反映的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本书由雨牧横山著。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王献臣:种花弄草算政事?

 一、“官二代”王献臣

 二、怕死的将军,杀了头

 三、贪玩的御史,挨了屁股

 四、皇帝编导的打屁股大戏

 五、说你是贼你就是贼

 六、说你错你就错,不错不行

 七、招待所长王献臣

 八、九鲤湖求梦得“好梦”

 九、扒掉了裤子打屁股

 十、廷杖的奥妙

 十一、王御史佛像剥金

 十二、笨小孩文璧

 十三、耿人文徵明

 十四、文待诏辞官 耿人耿办法

 十五、文大师借园留名

 十六、名园名拙政

第二章 徐少泉:为了名园抽老千

 一、富不过三代的怪圈

 二、打拙政园主意的徐三少

 三、赌神绝技的明代版

 四、拙政园从此分裂数百年

第三章 王心一:为了女人的斗争

 一、皇帝乳娘登堂入室

 二、为了女人和皇帝斗争

 三、“归田园居”里好种花

第四章 陈之遴:怎么做就怎么错

 一、官迷陈之遴:杀父保官?

 二、官迷陈之遴:拍马求官

 三、做人,尾巴夹得太紧不行

 四、惹不起,也躲不起

 五、咱是“三同”兄弟

 六、顺治的“公开处理大会”

 七、“才疏学浅”也是罪

 八、搞小团体,后果很严重

 九、老婆永远是对的

第五章 钱谦益:老婆劈腿也包容

 一、钱谦益拙政园藏“娇”

 二、大清时代的“新新好男人”

 三、钱谦益的腹内书

 四、耍阴谋没好果子吃

 五、投湖自杀,和水冷有什么关系?

 六、“贰臣”里外不是人

第六章 王永宁:谁说命运不可转

 一、算命先生一语改变人生

 二、乞丐一夜成郡马

 三、轻轻一句话,竟吓死了郡马

 四、同样是皇帝,想南巡的结果却不同

第七章 蒋棨:硬磨软泡为儿子

 一、清朝有个蒋“太守”?

 二、“假太守”原是个执著的人

 三、蒋棨的字画不如老仆人?

第八章 查世倓:落第举子座上客

第九章 吴菘圃:成败得失都是水

 一、把拙政园买下开典当

 二、打败白莲教,赏得花翎

 三、三四千万两银子怎么花的?

 四、水利工程费用的猫腻

 五、退休了也难逃责任

第十章 叶士宽:赈灾放粮识刁民

 一、要剥女人衣服的叶士宽

 二、水乡多水灾,叶士宽越级奏放粮

第十一章 沈元振汪美基:瓜分书园

第十二章 李秀成:四园归一忠王府

 一、天王赐的“秀”

 二、李秀成半部《三国》打天下

 三、李鸿章:忠王府我没资格住

第十三章 张之万:明建会馆实修园

 一、“四朝元老”张之万

 二、明建会馆,暗修花园

 三、张之万的“血色顶戴”

第十四章 张履谦:富商的文人情结

 一、天才商人张履谦

 二、张履谦的扇子情

 三、张履谦的崇文情

尾声

试读章节

明朝宪宗成化五年(1469),北京城内,一个以锦衣卫身份人籍京师的吴县人的家里,诞生了一位后来也被称为“神童”的男孩,他就是王献臣。

几年后,王献臣就能在客人面前熟练地背诵唐诗,摇头晃脑地咏唱宋词,也能和他父亲的那些朋友对上几联。于是,他父亲那帮在锦衣卫的,其实也没有多少文化的朋友惊呼其为“神童”。这些朋友一出王府,就把王家公子如何聪颖过人,如何能出口成章的故事传了出去。于是王献臣“被神童”了。

说王献臣是“被神童”不是没有一点依据的。从王献臣的一生来看,留下来的其一是藏书,不过王献臣是藏书家的事时人大都不知。其二,因他对时局的正确判断,留下了一处“归隐人家”——拙政园,倒是把他的大名留在了青史上。这一正确判断表明王献臣确实很聪明,但除此之外,包括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未见其有任何建树。因此,有理由相信,王献臣是“被神童”的,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由于出生在锦衣卫之家,王献臣小时候,其父母看到了其他官宦之家的孩子都在拼命读书,他父母已意识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也延聘了家塾老师,教他背些唐诗宋词,教些对对的技巧,竟唬得他老爸那帮锦衣卫的大老粗朋友一愣一愣的。

于是,王献臣就有这样一张履历表:

姓名: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

籍贯:江苏吴县。

户口所在地:京师(北京)。

出生年月:1469年。

家庭出身:锦衣卫。

本人成分:官二代。

岁月如箭,日月如梭。从小就有“神童”美誉的王献臣还是等到了弘治六年(1493)他二十五了,才被举荐去应试。当然结果也是很让大家满意的:王献臣不负众望,更没有辱没“神童”的名声,经过考试,一举考中了进士。

中进士后,王献臣被录用在“行人司”,做了个“行人”的职务。这个“行人”的工作,做的是“颁诏”、“册封”、“抚谕”的工作,说得白话一点,就是皇帝有诏书时,去转发—下,通知通知;皇帝册封了,就拿个册文去向某某某宣读宣读册文;如果老百姓有不了解情况造成上访的,还要去接待—下,解释解释国家的政策法律,做好安抚工作。

这些事,怎么看都像是无关紧要的。

唉,新来慢到的,这些活你不做谁做?资历就是这样练成的,不然的话,哪里去找“有二三年工作经验”的熟练工?

看人家王献臣,他并不计较自己是“神童”的身份,进士出身,他放下身段认认真真去做。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像王献臣这样的“官二代”,只要能放下架子去做事,哪怕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那么他很快就能赢得人气,所以没有几年,王献臣就被提拔为御史。

看看王献臣的官场生涯,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平步青云”。他是弘治六年,也就是1493年中的进士,到正德四年,也就是1509年辞官回家去建造他的“拙政园”,当官的前前后后时间也就是十六年的工夫。如果算到他被“廷杖”,丢了御史这一职务时,充其量也就是六七年的时间。(王御史被廷杖的时间,史上没有明确记录。据张廷玉的《明史》记载,王献臣任御史,“巡大同边”,回来后遭廷杖。王献臣“巡大同边”时间上应该在鞑靼骚扰大同、延绥之后,根据资料,这一年应该是弘治十三年,即1500年)

在这短短的几年里,王献臣从一个“行人’做到了“御史”,这种平步青云般的升迁,单凭王献臣做“行人’’时的勤奋恐怕还不够,没有后台是达不到这一步的。那么,王献臣升的“后台”是谁?

前面说过,王献臣的家里老祖宗是锦衣卫,锦衣卫是明朝皇帝的特务机构,是皇帝的耳目,是皇帝的宠儿。这样人家的孩子“根正苗红”,皇帝对他们也算是知根知底。而且王献臣这个^聪明,办事认真负责,能力也算可用,这样的人不用,用谁去?这或许就是他王献臣“电梯式”升官的秘密。

官二代的升迁机会比其他人多。

话归正题。御史是做什么的,简单来说,就是替皇帝去考查百官的官。比如说,哪位大臣有没有贪污受贿,哪位当官的断的案子有没有冤案,有没有哪位做官的在地方上作威作福,扰乱社会秩序的,等等,只要让御史们逮到,那这位当官的仁兄就倒霉了,等待他的只能是判决书。

御史这项工作权力很大,做得好,可以深得皇帝的信任和赏识。如果做得不好,或者说自身不硬气,也触犯了律法,那么同等错误面前,御史就要倒上更大的霉。《明史》记载:“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我们常说,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可明朝的御史犯罪要“罪加三等”,可见这个御史不好做,岗位好,油水足,很诱人。但不能贪,一贪,后患无穷。

要做好御史这个工作,一是脑袋要聪明,且要活络,不能死板;二是做事情要稳,要做得滴水不漏;三是要有胆气,要永不畏惧、永不怕死。但从王献臣后来的情况看,上述三点中,每一点的后半部分他好像都少了点。

正当王献臣从“行人’这个小小公务员一路做到可以去管公务员们的“御史”,并且做得有滋有味时,一件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也从此让这位“神童”逐渐丧失了在官场里拼搏的勇气和决心。P9-13

序言

这里“出产”高士。像陆绩、陆龟蒙就是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

这里宜“隐居”。像戴颙,不远千里也寻到这里来“隐居”。

这片土地有来头。好地方,好风水,谁不想得而居之?

于是,一个个“隐者”接踵而来……

这陆绩是什么人?

他是三国时期与诸葛先生同时代的人物,诸葛亮舌战群儒中有他的身影。

这位仁兄身有残疾,是个瘸子,寿命也不长,只活了三十二岁,但他是这片土地养育出来的佼佼者:

陆绩怀橘的故事,路人皆知。他六岁那年,和大人们一起去拜访袁术,饭桌上,陆绩乘大家不注意,偷偷地把几个橘子放到了怀里。说是:“带回家给妈妈吃。”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与诸葛亮有得一拼,对星历算数的研究一点也不比诸葛先生差。据《三国志》记载:三十二岁那年,陆绩自己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在为自己作完纪念文章后说:“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车同轨,书同文。”这不是全国统一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陆绩死于218年,六十年后应当是公元278年后。公元280年,西晋军队六路并进,灭东吴。三国归晋,天下一统。

诸葛亮也是神机妙算,不知他有没有算到天下一统要在“六十年之外”?

他从郁林太守退任时,因身无长物,船轻难敌风浪,竟用巨石压舱,写就了流传千年的“廉石”故事,成为官员廉政的楷模。

一千八百年前,中原大地“三国”分争。赤壁对垒,火烧曹操大营的硝烟还没有完全褪去,建安十三年(208)冬(另一说为建安十七年),孙权命陆绩“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给兵两千”,出征岭南。

那几年,中原地区仍是硝烟弥漫,而远在南方边陲的郁林地区却被陆绩治理得井井有条。

一去就是三五年。陆绩任职期满。那年,陆绩带着他的一家老小和行李,从布山北向黔江下船,取水道回家乡苏州。

当官船开到铜鼓滩时,船老大发现这里水流湍急,如船无重量,轻舟难压风浪。而陆绩所乘的官船正是那种所谓的“轻舟”,船上除了一家老小外,就是几件简单的行装和几箱书籍,再无其它东西可带。如此“轻舟”如何过得一路上的风浪呵?

轻舟已过万重山,那只是诗人的臆想。

陆绩沉思片刻,令船工去搬一块巨石,用石头压舱。陆绩凭此方法,得以平安返归故里。此石呈椭圆形,厚0.6米,重约2吨。

回到姑苏后,陆绩舍不得丢弃此石,便将其置于苏州东北街的老宅院中,因此石来自郁林,故称“郁林石”。

从此,这“郁林石”成了官员两袖清风的象征……

宋朝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载称:“姑苏陆氏之门,有巨石,号郁林石,世保其居。”明朝的监察御史樊祉到苏,闻得陆绩其人和郁林石的来历,便于弘治九年(1496),命人将这块“郁林石”从陆氏旧宅移至城中察院场,造一座亭,放置其中,令人刻上“廉石”两字并着以红色。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苏州知府陈鹏年又将此石移入苏州文庙之内。

……

大唐帝国的晚期,老陆家又出名人了,他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陆龟蒙。

陆龟蒙(?~881年),字鲁望,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陆绩是他的远祖,但到陆龟蒙时却进士不第,在苏州东北隅老宅里过着隐居耕读的生活。

这种隐居生活让陆龟蒙的好朋友、大诗人皮日休羡慕得不得了。皮日休说:“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墅。余每相访,款然惜去。”因此,皮日休曾写了十首五言,“奉题屋壁”。其中的一首写道:

一方萧洒地,之子独深居。绕屋亲栽竹,堆床手写书。

高风翔砌鸟,暴雨失池鱼。暗识归山计,村边买鹿车。

把陆龟蒙在这片土地上隐居的潇洒劲描绘得有声有色:种种竹,写写书,养养鱼,看看村边小鹿车。下暴雨了,还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去鱼池边抗洪抢险,却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鱼儿从池中逃出。

嘻嘻,皮日休“窃笑”,却透着对陆龟蒙的隐居之乐的羡慕。

在那里,陆龟蒙“不共诸侯分邑里,不与天子专隍陴”(陆龟蒙《江湖散人歌》),过着逍遥的隐士生活。

……

陆龟蒙是“进士不第”的“隐”,而有一位却是有官不去做,要做真正“隐士”,他叫戴颙。

戴颙是东晋年间著名的音乐家,雕塑家。当年,由于父亲的去世,他悲伤过度,长期抱病。

公元420年前后,由于隐居桐庐太偏僻,难以养病,于是一路寻访来到了苏州东北街,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在陆绩的故居旁,丁丁冬冬地建起了一座园子。据说,这座园子竟和当时的“辟疆园”齐名。

园子建成后,这里开始琴声悠扬……

戴颙(377-441),字仲若,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世居会稽剡下,以孝行著称。戴颙因父亲的去世而“几于毁灭,长抱羸患”。这样的“孝行”可不是“陆绩怀橘”那般简单了。

戴颙的父亲是有名的隐士,精于琴艺,善雕塑。戴颙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以父不仕,复修其业。父善琴书,颙并传之,凡诸音律,皆能挥手。”父亲不肯做官,子承父业,也不想做官,跟老爷子学学琴,练练书。练就了一代琴家。

在南朝宋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戴颙为官,均遭到了拒绝。只有一次,迫于为兄长戴勃治病,在海虞县做过差事。但当兄长的毛病彻底无望,病死后,立马辞官不做了。

今苏州东北街的园子里,戴颙写就了《逍遥论》、《礼记?中庸》注等文章,创作了与众不同的《游弦》、《广陵》、《止息》三曲,还“合《何尝》、《白鹄》二声,以为一调,号为清旷”。

戴颙不仅是个音乐家,还是一位雕塑大家。据说,南朝宋世子曾铸造一座一丈六的铜像于瓦官寺,造好后发现,铜像面部好像很瘦,一帮能工巧匠一筹莫展,无法补救。请戴颙来看了后说:不是面部瘦,是肩膀太粗壮了。比例失调了。

南朝宋元嘉十八年(441),戴颙卒,时年六十四岁,无子。

“长抱羸患”的戴颙在这片土地上活到了六十四岁。这片土地滋养人。

这样一位高士也来这片土地隐居,此地不是好地方是什么?

……

好地方,人人都想得而居之。

元朝末年。这里被一位贪财、贪色、自私、怕死之徒占为己有。此人就是吴王张士诚的“驸马爷”潘元绍。这位“驸马爷”在这里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

潘元绍,字仲昭,他的祖宗原本姓赵。赵,宋朝“国姓”,不知潘元绍是不是赵匡胤的N代子孙?如果和宋朝的皇帝一点关系也没有,为什么在宋朝灭亡后,他的老祖宗要“改姓避祸”?

公元1363年,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在苏州称王(吴王)。潘元绍被招为驸马,并担任江浙行省左丞,官至右丞相。

身为驸马的潘元绍,“性奢侈,耽声色,有姬七人,皆慧丽”(《隆平纪事》)。七姬分别姓程、翟、徐、罗、卞、彭、殷,最小的殷氏十八岁。而且这家伙特别喜欢大量搜集金玉珍宝、古法书名画。

至正二十六年(1366)五月,朱元璋整顿大军,派大将徐达对张士诚“老巢”苏州发动进攻,并于1367年包围苏州城。张士诚命女婿潘元绍临战。

潘元绍眼看自己无力抵抗,破城在即,首先想到的不是“人在城在,人亡城亡”,而是想到的“城亡后,家中七个美貌如花的小妾怎么办”?

在大军压城的紧要关头,这个肩负着守城重任的大将却偷偷溜回了家,对七个小妾说:城快要破了,你们不能让朱家军队捉去,那样会让人嗤笑的,要不你们就自尽吧。

行!老公你就不用顾虑重重了,我们不拖你的后腿。年龄最小的殷氏首先上吊自尽,其他六人也一起悬梁。

七姬死后,有张羽等人撰文宣扬其事,刻成《七姬权厝志》,即“七姬墓志”。

按理说,潘元绍没有后顾之忧了,可以与苏州城共存亡了。但结果是,潘元绍又“纳美娼数十”,其中有一位姓苏的女子最漂亮,也最得宠。但就是这样的一位他最喜欢的女子,在某日被他突然杀死,并且“以金盘荐其首宴客”(《隆平纪事》)。

恶贼一个。七姬死得虽冤,却比被他杀了还“荐其首宴客”强多了。

九月,徐达、常遇春等攻破苏州,张士诚被俘后自缢。潘元绍呢,却在城破之前投降了。结果还是被“至台城杀之,投其首于溷”(《隆平纪事》)。看来,朱元璋对潘元绍的为人很是不齿,杀了还不解恨,把他头颅扔到猪圈里……

而七姬却受到历代的颂扬:

明朝的长洲令赵沂,曾书“七姬一节”匾额,悬于七姬庙门外;

嘉靖四年秋,知府胡缵宗题联曰“三吴昭七烈,一死足千秋”;

明代两朝帝师吴宽,亦题匾曰“气凛璇呜”。

清康熙二十四年,巡抚汤斌又题联曰“一姬难见,而况有七;死者不愧,转怜其生。”(《吴门表隐》)

随着张士诚的覆灭,潘元绍的驸马府,以及被他占为己有的元代大弘寺,成为一片废墟……

时间已到大明朝宪宗成化五年(1469),北京城内,一位“神童”降生了。

人们对这位“神童”是这样描述的:从小就聪颖敏悟,读书过目不忘;从小就能咏诗作对,出口成章;从小就才华出众,闻名十里八乡……

这位被描述为“神童”的男孩,他叫王献臣。

若干年过去了,王献臣中进士,做御史,两次被“打倒”外放,三次重新“站”到政府官员的行列之中。有点像打不死的小强。

不过,王献臣这位“神童”,在官场上职位不高,也就没有多少成绩。在文坛上,也不见有多少知名度。但他从官场上退隐归来后,做了一件让后人不想说起他也不行的大事。

那是大明正德八年的事(据魏嘉瓒先生的《苏州园林史》,今本从之),他因父亲去世,回家守孝,期满后竟不肯再去就职。他相中了这块“名士辈出,宜隐居”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建造起他“做梦都想”的归隐之所——拙政园。

王献臣为官十六年,除了打翻了几个贪生怕死的将军外,无所建树,官也越做越小,沦落到去岭南做不入品的一个招待所长——驿丞。

但“归隐”回家后,同样也是十六年,他却造就了一座举世瞩目的园林。

……

而后的四百多年间,拙政园就像“铁打的营盘”,而那一任又一任的园主就是那“流水的兵”。

一部拙政园园主史,就是拙政园四百多年来的命运史。

今天,拙政园东部的园落里,有一口古井叫“天泉井”,那是元朝大弘寺的遗迹,它见证了拙政园的过去。

拙政园里那些园主的故事,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隐者归来(拙政园园主X档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雨牧横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37133
开本 32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1
14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