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雪域之舟(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你是一朵白菊花,我是一朵红梅花;你我如愿两相爱,红花白花共枝丫。……绿柳爱着黄莺,黄莺恋着绿柳;咱俩依依相恋,鸽子飞来何忧?……

周艳炀编著的《雪域之舟》描述的就是当时在林芝波密一带穿越茫茫林海的一支牦牛运输队,在年轻战士“牦牛大王”周翔的带领下完成运输任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

内容推荐

《雪域之舟(插图本)》不单是对普通历史事件的叙述,更重要的是以一种精神方式再现了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生活与场景,井以深逐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小说具有了自身的特质——革命的含义和意味。

《雪域之舟(插图本)》由周艳炀编著。

试读章节

1954年春节前夕,康藏公路通车到了波密地区的松宗小平原。一辆辆满载物资的汽车开进了松宗解放委员会门前的草坝上。波密党政军民欢天喜地举行仪式,庆祝“双喜临门”。波密地区宣传队更是情绪高昂、劲头十足地把一个多月辛苦劳累编排出来的几台慰问节目,在汽车和人群圈围起来的露天大坝上,栽上几根原木扯起幕布,接连很多天为汽车连、修路部队、援藏修桥的四川桥工队,以及参加运输的农牧民群众进行慰问演出,直到大年初三下午演出才算结束。

队长姚钧站在舞台中央,吹响哨子对全体队员大声宣布:“同志们!庆祝春节、松宗通车,双喜临门的慰问演出胜利完成了!”他乐呵呵地举起右手,接着说道:“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凯宇科长说办事处决定给我们宣传队补放年假,从明天起放假3天。大家快卸妆,收拾好服装道具,跟我回驻地,到伙房去领白面、肉馅,包饺子过大年!”说完,他习惯性地举起双手鼓起掌来。

他满以为放年假、包饺子的喜讯一宣布,准能博得一阵响亮激奋的欢呼声和掌声,却没有料到应和者稀疏,好不尴尬。这时他才发现,小伙子、姑娘们听了他的喊话,竟然如同倒骨牌似的,瘫倒在了草地上。藏族、汉族姑娘们一个个还侧身抱着脑袋“阿妈呀”“哟喂”地直呻唤;小伙子有的打哈欠,有的伸懒腰,真像一群走累了的小牛犊、小羔羊。

这也难怪,他们自随办事处机关搬来松宗,沿途为修路部队、伐木工人以及大小村寨的群众进行慰问演出,就已经很劳累了。不料11月中旬,来到松宗查儿岗住下不到几天,宣传科长凯宇同志便跑来动员,要他们为庆祝春节和通车松宗做好演出准备,至少要编排出三到四台节目。因此,宣传队便又开始紧张地排练节目。一个月来,大家一日三餐光吃只有3钱酥油拌和的糌粑;天寒地冻,仍日以继夜地在荒坝上排练节目,直到春节前夕通车松宗,又紧张地投入到“双喜临门”的慰问演出中。这样下来每个人都已疲倦得很,一听到演出任务完成,放假3天,还有谁不想躺下来好好地睡它3天呢?

尤其是周翔和他领导的两位既年轻又能干的小伙子,一个是曾耀(队长姚钧的通讯员),一个是汪华(借调来筹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战士团员)。自去年搬家来到松宗查儿岗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三个沿途一村一地不是搭舞台,就是挂幕布。除此之外,周翔还要参加演出、拉幕布搬道具。特别是庆祝“双喜临门”这几天,既要演夜场,还要挤出时间上山去寻找枯枝,扎成山炮般大小的火把,做好晚场演出的照明准备;春节接连4天,白天、晚上两场演出,他们三个就像走马灯似的跑上跑下:时而上台演出、拉幕布搬道具;时而跑到台下把火把向前推挪一下,或调换方向,让火把烧得更亮些,好让观众看清、看好演出的节目。可以说每天演出结束回到驻地,他们就已累得筋疲力尽,顾不上卸妆、洗脸、洗脚,便钻进被窝里,呼呼地睡着了。第二天太阳出来才去水沟边卸妆、洗脸,然后接糌粑吃早饭……所以他们三个一听到队长说补放年假3天,还去伙房领白面、肉馅包饺子,那还能不高兴!于是往幕布上一倒,眼睛一闭便打起呼噜来。

队长转身看见,便乐呵呵地用脚尖踢着周翔的脚大声叫道:“周翔,你听着,卸完舞台回驻地后,立即卸妆洗脸,到队部来和我们一块包饺子过年。这可是一年只有一次的美餐,别落了!”

“为什么要我去队部过年呀?我不去,班里热闹得很哪!”周翔眯缝着睡眼说。  队长从兜里摸出两头大蒜,在周翔眼前晃了晃说:“你们班有这个吗?今天我请客,一定要来,听见没有?”

周翔知道队长的个性,无论他叫你干什么,作为下级都得回答“是”。不过周翔今天确实很困,只轻声地“嗯”了声,队长没有计较,还乐呵呵地用脚尖挑了挑通讯员曾耀,说道:“曾耀,快起来跟我回队部,去伙房领咱们和周翔的面粉、肉馅包饺子过年。”P1-3

序言

7年前我为父亲即将出版的文集写过序。文集出版后,父亲的那些老战友对文集及文集中的序给予了高度赞扬,有的甚至被文集的序感动得流泪了。我知道我的序之所以能感动父亲的战友们,不是我的文章写得有多好.而是父亲与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与情感、思想与精神,以及他们经历的往事本身很感人,我只是真实而生动地表达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这一次我又要为我父亲即将出版的长篇小说《雪域之舟》写序,我始终认为写序本应该是德高望重的人或是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和成就的人更为合适.但我仍然抑制不住要写。一是因为我了解我的父亲,也深爱我的父亲.对父亲的文学创作我始终给予高度的关注,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二是这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父亲那一代人的生活与故事。我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文学评论者,一个长期生活与工作在西藏的第二代,有这个责任和义务为我父亲的书写序,更重要的是我不仅在为父亲的书写序,而是在为他们那一代人写序。说实话,能为父辈们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说来令人悲伤,令人心疼,我写这篇序与7年前给父亲的文集写序是在同一种环境同一种心境下完成的。7年前父亲的第一部文集即将出版.也就在这个时候父亲由于劳累过度,血压突然升高,偏瘫把父亲送进了医院。我在父亲的病榻前为父亲的文集写序。这一次是父亲在近80岁高龄的情况下.完成了他第一部长篇小说《雪域之舟》和电影文学剧本《飘舞的经幡》编剧:周炜、周韶西、周艳炀,该剧将由北京全线世纪影视策划公司和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拍摄)之后,却因多病并发,骨瘦如柴地住进了医院。我又在父亲的病榻前完成了这篇序。

我在父亲的病榻前整整守护了一个月。我因工作就要返藏了,父亲手术后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紧紧地拉住我的手,坚定而充满父爱地对我说:“儿子,辛苦你了!回去吧,事业为重。相信爸爸一定能挺过去的,我还想咱们父子合作,再创作两部构思独特、酥油味浓的长篇小说呢!”

我紧紧地拥抱父亲,泪流满面。父亲第一次在我面前哭了。

父亲属于西藏。西藏也是父亲的西藏。西藏给予了他新的生命,给予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给予了他完美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他在西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父亲在西藏的那段峥嵘岁月,他所感知的那片高天厚土、灿烂的阳光、美丽的山川和勤劳勇敢的人民,以及他所经历的那些可歌可泣的生活与往事,多少年来深深地植根于父亲的血肉与灵魂。为此,父亲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战士。一个真诚的作家与诗人。一个真情讴歌西藏的歌手。

每个人可能对自己的生命里程都有一种真切的感悟。近几年来,早已进入古稀之年的父亲似乎觉察到生命留给自己的岁月不多了,他对西藏的思念越来越强烈,对往事的追叙也越来越迫切。为此,父亲把这种思念和迫切转向了文学创作,而且这种创作的冲动时刻都在撞击他的心,使他无法停下来,可以说如井喷似的一发不可收拾。近4年来父亲先后写作了《静静的雅鲁藏布》《澜沧江往事》和《拉萨河的故事》3部文集;2007年在《西藏文学》第六期发表了中篇小说《小猪倌和她的杰勒玛》;2007年父亲收集整理的西藏民歌集《云中的经幡》出版。特别是2008年这一年,是父亲文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年: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雪域之舟》;与儿子共同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飘舞的经幡》(即将拍摄);整理编撰了200多条极富哲理而又幽默的西藏新谚语;除此之外,还完整地构思了两部长篇小说,按照父亲的计划今年要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但才刚刚起稿创作父亲就病倒了。  我也深感奇怪和欣慰。父亲在他古稀之年仿佛才真正进入他创作的最佳状态和高产时期。我也常常在思索:一个年近80岁因患偏瘫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的老人,何以进发出这样巨大的创作激情。在偏瘫的7年中每天用他的笔坚持五到六个小时的创作,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但是父亲的的确确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坚持的。我想答案应该是:由于父亲对西藏那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眷念。也由于父亲就是在那个“红色”年代里成长起来的作家和诗人。使他能够以一个作家和诗人的良知和视角,以及他对革命事业的理解和认识,不论岁月的流逝,不论时空的更迭,那些如火如荼的生活与往事,已经渗透到了父亲的血脉之中。在他的精神与记忆中挥之不去,并深深地影响着他,感召着他,启迪和激励着他。特别是父亲对他所经历过的那个特定时代所呈现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与画面所产生的刻骨铭心的真切记忆和独特体验,经过长期的沉淀、思索、提炼和酝酿,从他的情感与灵魂深处彻底地唤醒了他创作的神经末梢,使他爆发出巨大的创作能量。由此.他的一部部谱写西藏革命历史的壮丽篇章才如泉涌般地从他的笔端里不断流淌出来……

谈到父亲话就多了。言归正传。谈谈父亲的长篇小说——《雪域之舟》。这部小说是父亲近60年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用了整整8个月时间几经创作修改,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可以说倾注和饱含了父亲全部的心血、汗水和热情。因为父亲偏瘫手脚不便,更不会用电脑。他的创作是艰苦的。父亲的这部长篇小说应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因为小说中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都是真实的,都是父亲亲身经历的。所以这部小说真实地反映和再现了父亲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场景,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这部小说去真正了解和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正如我父亲在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与目的时所说的:“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真正目的.是要告诉我们的后人,让他们记住,我们那一代人在西藏做了什么,奉献了什么。这是值得后人思索与借鉴的:”的确,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怎样去审视那个时代,怎样去评价那个时代的人,这是一个严肃而又必须正视的话题。“忘却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是一条真理。

在50年代初期,尽管西藏已经和平解放,但根据“十七条协议”尚未进行民主改革,所以社会形态依然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由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其交通工具主要依靠牦牛运输,所以牦牛素有“雪域之舟”的美誉。

为了巩固国防,尽快改变西藏经济社会落后的面貌,十八军在进军西藏的同时,动用了大量部队修筑康藏公路这条生命大动脉。当公路修到波密时.为了筑路部队的后勤保障,当地部队和政府组织、动员当地头人、群众组成了许多牦牛运输队,为筑路部队运输粮食,并派出许多干部和战士协调督促、带领各牦牛队更好地完成运输任务。

《雪域之舟》描述的就是当时在林芝波密一带穿越茫茫林海的一支牦牛运输队,在年轻战士“牦牛大王”周翔的带领下完成运输任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

这部长篇小说的完成,父亲无疑成为了一个革命的亲历者和描述者。父亲是可贵的,以及出生于那个“红色”年代的作家们,他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对那个时代生活的真切体验和认识。他们所蕴藏的丰厚而扎实的生活积累是我们无法体验和拥有的。父亲深刻地认识到.他作为那个特殊时代成长起来的作家承载着历史叙述的重任,即以进步的历史观念去理解过去,确证今天和明天。《雪域之舟》不单是对普通历史事件的叙述,更重要的是以一种精神方式再现了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生活与场景。并以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小说具有了自身的特质——革命的含义和意味。

也许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在这个信仰混乱而应重塑信仰的今天;在这个各种文学思潮、各种文学风格并存的现实世界里。这部字里行间充满“红色”意味的长篇小说并不得到更多人的青睐。但是。在西藏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重温老一辈人的奋斗精神,重树十八军的革命风范,在西藏、在这个时代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也会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相信,《雪域之舟》这部充满革命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愿这部长篇小说的出版带给父亲一种祝愿,让他尽早战胜病魔,开始新一轮的文学创作。

2009年5月12日于成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雪域之舟(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艳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3028455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西藏
238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