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孺子可教(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当孩子第一次说“不”,该如何看待?小孩子会不会有心理危机?当孩子问道“人会不会死”一类的问题时,该有什么样的反应,又该如何应对?作者滕朝阳十分关注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并在《孺子可教——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中给出了有说服力的答案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内容推荐

如果说,十年如一日关注孩子成长的父亲已属少见,那么,把十年育儿心得记录下来的父亲更属罕见。《孺子可教——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的作者滕朝阳从个人实践出发,对影响孩子成长的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揭示健全教育、健康成长的事实真相和一般规律。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不如说是一对父子共同成长的心灵史。

作者认为,现在家庭教育最缺乏的是健全的教育,而健全的教育就要有健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主体。前者要求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夯实孩子的根基;后者要求父母同时到位,和孩子共同成长。成为家庭伦理意义上的父母并不难,难的是成为合格的父母、成为孩子发自内心爱戴的父母,但从难到不难,只有通过学习与实践才能实现。

《孺子可教——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当孩子第一次说“不”

小孩子也有心理危机

“爸爸,人会不会死?”

小孩的理想可笑吗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秘密

你是不是孩子“最讨厌的人”

天生我孩必有用

既生之,则育之

城里有没有“留守儿童”

以孩子的校训为座右铭

男孩成长路上的父亲

穿新鞋,走新路

勤俭是不是一种美德

谁的幸福谁做主

一不小心便成分数的俘虏

从家长到奴隶

自居于主流之外的风险

拂去孩子心头的世俗灰尘

不要给孩子二度惩罚

好习惯比能力更重要

要让孩子学会输得起

成功的故事不过是一种传奇

表扬使人进步,批评使人进步

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苦夏,苦夏,苦恼的暑假

洋快餐与网络游戏

学外语要从娃娃抓起

不可轻下“不会写作文”的断语

名著怎样进入孩子的视野

早恋?误人的恶谥!

性:不可不谈,不宜细谈

当班干部是一种历练

对老师要尊重,但不要崇拜

上课“讲小话”,后果很严重?

孩子起冲突,家长慎介入

牵手·放手

能飞多高多远,就让他飞多高多远

附:给一位高中生的信

后记:父母者,必学焉而后成

试读章节

当孩子第一次说“不”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知道小孩在3岁左右会有一个逆反期,但当孩子有一天突然进入这一时期,相信很多家长还是有点猝不及防,也不免有些烦恼。

 我儿子在3岁时,有一段时间,无论大人说什么做什么,无论对他的脾胃还是不对他的脾胃,他一张嘴说的准是一个“不”字。刚开始,我还没有完全意识他已开始了书上所说的逆反,甚至恶作剧地想,他又没读过《中国可以说“不”》,怎么也会讲这样的时髦话呢?恍然大悟之后,才不得不佩服心理学上这一大发现。

听说,现在的孩子逆反也提前了,一两岁就有了逆反的迹象,父母要求干什么偏不干什么,父母不让干什么偏干什么。与心理学专家不完全相同的是,我不认为孩子说“不”仅仅是逆反。据我的观察,儿子说“不”的同时,另一个同样高频度使用的词是“我”。我想,这就不仅是为说“不”而说“不”,而是明白无误地向别人宣告,他已是一个有意识的“我”,“我”也可以说“不”,不再是父母或别人可以随意逗弄摆布的小东西了。从此,你就不能忽视这一个“我”的存在,因为这已是一个有思维能力的客观存在。

小孩开始说“不”,自然是自我意识的表现。不过,他说的是“不”而不是其他,可能更多地起源于模仿。再小心翼翼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不能完全避免使用“不”。而且,仅仅为了孩子安全,家长大量地用否定句式使孩子免于危险,比如不要碰开水瓶、不准把玩具塞到鼻子里,实在也无可厚非。既然如此,孩子说“不”,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真实反映。做父母的天天说“不”,那么,当孩子形成了主观,便轮到他说“不”了,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尽管如此,孩子不问青红皂白地说“不”,仿佛是成心和自己“对着干”,让做父母的不免有些心烦意乱。对这一时期的逆反,父母加以重视是必要的,尤其需要比从前更关注孩子。人家都懂得说“不”了,你还不引起足够的注意,他就要说更多的“不”了。不过,也大可不必如临大敌,更没有必要以强制力去试图纠正。他要逆反,你偏不让逆反,结果他还是要逆反,总之实践将证明任何弹压都是徒劳的,且可能导致负面效应,有碍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3岁左右的逆反,虽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也只是一个阶段性表现,过了一阵子,你就听不到孩子成天把“不”挂在嘴上,这情形,就像你很难记得孩子是在哪一天突然开始说“不”。

或许等到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才能觉察到逆反的力量。在十二三岁或更大一些,孩子就进入了更高层面的逆反期。他们已不再停留于言语的反抗,而更多地以行动表达自己与父母不同的立场,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叛逆。但所谓叛逆,事实上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与自己思想行为不同的人的命名,在被命名者心中,或许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才正统或正确。家长认为孩子叛逆,应该是孩子的言行脱离了自己所熟悉、所认同的轨道和范围,由此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应而得出的结论。但如果赞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那么,孩子去追求与我们不同的生活,探寻别样生活的可能性,这样的叛逆就没有任何消极意义。

通常情况下,父母会以是否“听话”,作为判断孩子优劣的标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之类的苛求,自然已很不合时宜,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的老话,若剔除其经验主义的保守性,也绝非全无价值。至少,不能把听父母的话,排除在好孩子的标准之外。未成年人的叛逆,若表现为一味与父母对抗,并以实际行动加以体现,因阅历的有限和能力的不足,往往会使他们陷入不可测、不可控的风险之中,比如离家出走。实际上,未成年人离家出走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说听话可以作为好孩子的一个标准,并不意味着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绝对的话语权。即便是一个3岁的孩子,家长也应该努力做到,在决定与他有关的事务时倾听一下他的意见。父母带孩子买文具,自然应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尽管有时会买得不合适。就是家里换冰箱,也不妨问问孩子的想法。很多时候,这样做会被证明不过是一种姿态,最终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家长手里,但即便是姿态,也具有实质意义。一个在家里能经常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的孩子,不大可能发生、积累与父母对立、对抗的情绪。

这当然需要在家庭生活中注入民主与平等的精神,但不少家长恐怕还是更喜欢家长制,一家之长的权威不可动摇。有一个上小学六年级12岁的女生,离家出走后身无分文地流落街头,好心人担心她的安全便报了警,于是这个女生被警察带到了派出所。但她表示,父母经常打骂她,自己宁愿在街头流浪也不愿意回家,这次就算被接回家了,还会离家出走。事实上,她此前就离家出走过一次。这个可怜孩子的可怜遭遇,很容易使人想起“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赶来接她的父亲则说,女儿很不听话,有时会打骂。不听话就打骂,父母的话,就是这样需要暴力才能维护所谓的权威。这样的家,的确是不回也罢,但孩子又能到哪里去呢?

打骂孩子,即使是再有修养的父母,恐怕也难以做到零记录。但家长的暴力,绝不应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对渐通人事的孩子,即使做不到自觉禁止,家长也应慎用暴力。在逆反形成的生理规律的基础上,家长的暴力只会使孩子叛逆更频繁更激烈。不过,即使没有暴力的存在,孩子的叛逆依然可能频繁而激烈。如果家长根本不管孩子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意志为孩子安排一切,这等于无视孩子的主体性存在,必然招致孩子的强烈反抗。在这种时候,父母“都是为了你好”的言说虽出自至诚,也不会得到孩子的理解。如果家长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甚至在孩子都发现了你的错误仍要维持一贯正确的形象,那么和孩子的交流就不能正常展开。他会觉得和你无话可说,甚至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对你的不屑,而在你看来,这又是所谓叛逆。如果家长不能给孩子适度的自由,那么他们就会像笼中的小鸟那样渴望外面的世界,当心智趋于成熟,他们就会想方设法逃离你编织的樊笼。一言以蔽之,如果孩子感受了压迫,他们的叛逆也就开始了,这里用得上一句老话,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家庭应是释放压力的所在,而不应成为生成压力的地方。可以说,孩子有意识的叛逆,正是对家庭既有现实的不满。因此,正确的路径不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是从家庭寻找并消除造成孩子叛逆的根源。我儿子从小在家里,对我和他妈妈都是直呼其名,我们不认为这是“大不敬”。而在我乡下老家,小孩子吵架喊对方父母的名字,则要算一种比较严重的侮辱和挑衅。儿子不叫我们爸爸妈妈,我们还是爸爸妈妈,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不服不行。但叫惯了,有时也会弄出一点小尴尬。有一次,我们带儿子和几位长辈聚餐,他也是脱口而出地叫我们的名字,弄得席间除了我们一家三口,都有点大惊失色。不过,我们并不因此加以纠正,也没有叮嘱他要注意场合。当然,如果这算民主平等,也只是民主平等的皮毛或氛围。其实,在孩子面前,父母不应只有家长一种面目,成天端着长辈的架子,摆出父母的威严,时间长了,自己不但累,也会觉得无趣。父母可以也应该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和他们一起读书、讨论、说笑、娱乐、休闲。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父母角色转换的幅度就更大,恐怕得有一点甘当孩子学生的精神才行。

只有自由、民主与平等,才能孵化出独立。而逆反和叛逆,只是渴望独立的先声,并不是独立本身。遗憾的是,当孩子第一次说“不”,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们逆反或叛逆的表象,却没能认出这是他们以强调自我登上人生舞台的第一次亮相,并以此为起点,一直把他们成长的渴望误读成离经叛道。

P1-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孺子可教(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滕朝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97880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5: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