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于丹趣品人生(附光盘)(精)
内容
试读章节

如果翻开这本书的朋友恰好有点闲暇的时间,我愿意和您一起坐下来,闲聊几句关于生活艺术的感悟,相关于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对今天的启发。

我们处在一个有太多选择的时代,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不同的设计,都怀有不同的梦想,也都在寻找从脚下抵达梦想的那条道路。

不久前,我读到一组颇有意思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报告分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实现自我的动力各不相同,中国人最大的生活动力是对子女发展的期望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安、尽力做好本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作贡献,分别位列第三至八位,第九项才是追求生活情趣。

这个数据意味深长。我们对子女的期望、个人事业的追求、健康的保障、建功立业的梦想,都是生活中沉甸甸的重量,但追求生活情趣这个指标或许可以让我们举重若轻。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生活情趣究竟是一种奢侈品,还是一种必需品呢?

今年夏天,我还看过一份《2010—2011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这份由中国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报告,也被称为《中国休闲绿皮书》。报告里说,大约有33.1%的北京市居民没有享受过带薪休假,大约有17.85%的人没有固定的双休日。更有意思的是,80%以上的受访者都表示,如果假期有加倍的薪水报酬,他们宁愿放弃休假而去加班赚钱。

同样是今年夏天,我又得到一组数据,来自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数据罗列了2011年各国带薪休假时间排行榜,巴西、立陶宛平均年带薪假期为41天,排名第一。中国年带薪假期是21天,排名最后。事实上,令人更为惋惜的是,连这可怜的21天,还有太多太多的人不能得到保证。

生活的艺术

看到这些数据,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生活的艺术》。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

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历史上,中国人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较而言,美国人过分期望事业的成功,过分讲求效率,过分守时,这“似乎是美国的三大恶习”。

话语中有一些调侃意味,但是,时隔不到一个世纪,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在我们匆忙行走的同时,焦虑和压力与日俱增,林语堂先生曾经坚信:“中国有一种轻逸的,一种近乎愉快的哲学,他们的哲学气质,可以在他们那种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里找到最好的论据。”他甚至依此推导:“假如不是这样的话,一个民族经过了四千年专讲效率的生活的高血压,那是早已不能继续生存了。四千年专重效能的生活能毁灭任何一个民族。”

那么,在二十一世纪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里,中国人轻逸愉快的哲学还能够帮助我们吗?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哲学的最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一个哲学目标,也是一个生活理想。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在整体上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长速度,提升幸福指数的社会目标。事实上,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而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所谓成功者的生命版图中填满了头衔和财富,却缺少了灵性和健康。而对我们更多负荷生命重担的普通百姓而言,那些头衔和财富成为了关于成功的简单标签。他们在成为大众心中成功偶像的同时,生命中的荒芜和苍凉却被忽略了。

什么是中国人的理想呢?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我是如此喜欢林语堂先生,如同他单纯而深执地喜欢苏东坡。

上上个世纪末的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一个叫作坂仔村的村落。他的父亲是位牧师,所以林语堂从小就信奉基督教。他在厦门读完中学后,来到上海,进入圣约翰大学。

大学毕业后,这个掌握熟练英语的男孩向父亲宣告,自己放弃了基督教信仰。他说:“如若一个人承认行善的本身即是一件好事,他即会自然而然将宗教的引人行善的饵诱视做赘物,并将视之为足以掩罩道德真理的彩色的东西。人类之间的互爱应该就是一件终结的和绝对的事实。我们应该不必借着上天第三者的关系而即彼此相爱。”

这个情怀柔软博大的中国人,甚至将宗教都看做是阻挡给予世界大爱的一层隔膜。

离开圣约翰大学后,林语堂受聘于清华大学任教,随后又赴美国、德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是研究中国古代语法和音韵的。这样一位站在世界思想前沿的学者,却坚持在西洋教育体系下,进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他一生用英文写出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杰作,真正做到了“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先生了解西方思想,热爱中国文化,既是一个人文学者,又是一位科学爱好者,还曾发明了中英文打字机。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

他自称是“西洋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意指在思维逻辑中,尊重西方的基本思想体系,在心灵的归属感中,他热爱中国——这个悠闲的、睿智的民族。他幽默地建议:“东方人须向西方人学习动植物的全部科学,可是西方人须向东方人学习怎样欣赏花鱼鸟兽,怎样能赏心悦目地赏识动植物各种的轮廓与姿态,因而从它们联想到各种不同的心情和感觉。”今天,当我们重读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会发现他是多么强调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啊!

现代人的头脑,充盈着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在心灵的方面,我们也丧失了相当丰富的内涵。

如果翻开字典,找到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词看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我们会看到,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比如说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说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说慈悲,也是源自内心。

汉语里还有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词汇,也与心有关。比如着急的“急”,思恋的“恋”,焦虑、顾虑的“虑”,还有怀念的“念”、患得患失的“患”、厌恶的“恶”、容忍的“忍”……都是以心为底,都与心有关。

再来看看竖心旁的字词。

P3-7

后记

于丹: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值此佳节,有幸能与泽道法师进行一场特别的对话。我要特别感谢泽道师父,在您闭关期间有所打搅,实在是不恭敬。又让您舟车劳顿,更是愧疚。但是师父表示,其他事都可以放下,这次对话一定要来。在这个时刻对谈,听月观心,是与明月结缘。

泽道法师:宋代理学家邵雍有一首《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我平时就喜欢赏月,又是天心寺住持,所以一直对这首诗情有独钟。

于丹:今天想来与您聊一聊,有一个缘起。我最近要出一本书,是关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直觉得师父是有大智慧之人,大家建议我与您对谈一次。

在这本书中,我写了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茶,关于中国人烹水饮茶的历史,引用了《茶经》上的一些典故,以及民间一些关于茶的传说。二是关于古琴,探讨琴在古人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古人在琴中寻觅知音的缘由;分析“士无故不撤琴瑟”的历史由来,以及君子“制琴有术”的道理。通过琴与人的故事,挖掘古琴背后的义理。三是关于酒。此外,书中还写了山水。茶、酒、琴大多是室内小空间活动,人只有多亲山近水,才能有胸襟和眼界。

写了这么多,都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即与古人相比,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感觉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安静。

人是有动物性的。记得您以前讲过,《西游记》其实是讲人从兽性走向佛性的过程。唐僧不如任何一个徒弟有本事,但目标专一,所以修成了佛。在我看来,红尘是一道法门,法门之中,人心也希望向善,人生也希望美好,但是需要找到载体和路径。生活在一个热闹的时代里,如果不依赖某种仪式,人是很难沉静下来的。所以,我试图从中国人自有的生活方式中寻求一些富于情趣的形式,比如听琴、喝茶、游山历水,并以此作为每个人都可以企及的世俗的仪式。

此前讲《论语》《庄子》一时,多是一些思想性的东西。我写这本书,则是希望把思想装在生活方式的载体里,让大家能够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感悟。可是,我对于自己想传递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完整,也没有太多的把握,内心忐忑,希望能与您交流,求证于您。

泽道法师:于老师这么说,让我诚惶诚恐。

于丹:谈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快”,我们就从这个“快”字开始吧!

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一个词,叫“中国速度”。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整个中国经历了一场真正的“大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大家都在提速、加速、超速,效率成为最令人嘉许的指标之一。

这样一定会出现问题的,而问题恰好就出现在“速度”上。今年发生的严重的“动车事故”,就是因为这种无止境的“快”造成的。事件发生后,大家开始反省与检查,将车速降了下来。儒家所谓“欲速则不达”,道家所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都是一个印证。“动车事故”绝非偶发事件,而是当下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缩影。也许在我们个人生活中,也到了该扪心自问的时候:速度就是一切吗?

其实大家已开始意识到速度的问题,2011年的“两会”上,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了放低GDP增长的速度,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口号。但对于许多个人来说,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泽道法师:我经常对人讲,一定要相信科学,但不要太相信实验室。许多科学数据都是由实验室提供的,大部分科学都建立在这些数据上。我们要知道,实验室也是有制约的。科学也不能“迷信”,客观问题要客观分析,要实事求是。比如两部汽车,一部是奔驰,另一部是桑塔纳,一起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桑塔纳根本无法与奔驰比。奔驰加到两百迈依然很稳当,桑塔纳超过一百二十迈就开始摇摇晃晃了。我们不是不追求速度,不要快,而是要知道,什么样的车能开什么样的速度。

于丹:我也常常想,一个短跑运动员,一次又一次挑战世界纪录,已经达到自己的极限了,如果还要求他创造新的纪录,唯一的办法就是服用兴奋剂了。人毕竟要受身体机能的制约,不服兴奋剂,怎么可能超越极限呢?机器虽然不需要服兴奋剂,但是不断超速也会同比增加风险,终究还是要付出代价的。“动车事故”就是一个例证。每个人,就像您刚才所比喻的,无论是奔驰、宝马,还是桑塔纳,毕竟是一辆车,超速行驶,也会出现追尾,导致车毁人亡的惨剧发生。人的欲念不降下来,速度也就降不下来。你不加速,别人就会在后面催促你、超越你。大家都在抱怨不够快,抱怨时间都耗在路上了。

在这本书里,我就是想和大家探讨,路上是有风景的。如果在你人生的轨道上,放慢一点速度,就能看到更多的美丽风景。所以,我特别选择从“速度”谈起,想听一听,以您的智慧来看今天,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心态,才能把生命的速度降下来呢?

泽道法师:人们惯常的看法认为,人之所以有烦恼,是由于欲望的膨胀。其实,每个人都有欲望,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欲望用什么来满足。你可能需要一部车子来装满它,可能要有一栋别墅来填充它,需要某种社会地位来衬托它。这些都是有形的,有形的必然都是有限的,但你的欲望是无穷的。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无穷的欲望,这个沟壑永远无法填满。所谓“欲壑难平”,就是这个意思。

反之,用无穷的欲望攫取有限的资源,人永远都在失望之中,所以大多数人就缺乏幸福感。幸福是一种感觉,但这个感觉是有基础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需要先解决生存的问题,满足动物性的基本需求。人关于生活、生命、生死层面上的问题是无底的。幸福指数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平衡。也许你有100万会觉得很快乐,他有500万却十分焦虑,因为彼此对幸福的认知不同。

打个比方,第一个目标是赚到10万,一两年就达到了,高兴了三天,很快幸福感就消失了;第二个目标是赚100万,三年又达到了;第三个目标是赚1000万,再过三年也达到了……就这样指标一直往上涨,越往上,速度越快,目标越高。就像爬山,越往上爬,看得越远,就越想往上爬。我们都称这是在不断超越,但是却超越了幸福,将许多人生快乐丢在脑后。

目标不断被超越,每超越一次都会感到幸福,但随后又消失了。那么是否有真正持久的幸福呢?有!就是你的能力能够配合你的欲望,满足你的欲望。一旦不配位,力不从心,烦恼就会跟随而来。这时,即便有一亿资产也不会幸福,因为心中的欲望是两亿。得到了两亿,同样也不会幸福,因为欲望变成了五亿。可是越往上越艰难,赚到五亿的几率越来越小,而且你的能力、智慧和福报都无法给你支持了。就像刚才所说的车,桑塔纳有极限,奔驰也是有极限的,极限到了,速度就再也上不去了。如果硬要提速,就会以生命做代价了。

想上上不去,想退又退不出,上上下下,几经折腾,屡战屡败,信心受挫,内心充满烦恼和苦闷,出现了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使命。人到了不惑之年应该懂得自省,到了知天命之时应该懂得倾听内心。宁静才能致远。宁静也是资源,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智慧以及各种福德因缘,重新定位自己。多做减法,少做加法,将超速的念头和多余的欲望控制住。

企业和人一样,有迷惑之时,也有老化之时,需要修行,需要调整。放眼观世界,收眼了自身,做到统筹兼顾,平衡发展,让自己的欲望与个人能力相平衡,这就是佛家提倡的知足。知足就是欲望与能力的均衡。

……

目录

壹 一山一水一世界

 生活的艺术

 宁静是一种生产力

 「我」到哪儿去了

 且停亭中且停停

 天地有长风,生命自浩荡

 亲山临水听鸟鸣

 看见四季的表情

 嚼一嚼菜根的香

 抓住“不亦快哉”的瞬间

 你的现在在哪里

贰 茶之味(上)

 茶圣与《茶经》

 一杯清茗,十年尘梦

 烹茶煮茗辨世情

 喝出一盏茶的前世今生

 且尽卢仝七碗茶

叁 茶之味(下)

 清醒之茶:洗尽古今铅华

 欢愉之茶:平淡中的回甘

 忧伤之茶:冷暖自知

 格调之茶:面对世界的名片

 力量之茶:临危从容

 柔韧之茶:外化而内不化

 绿茶:凝一点早春的魂魄

 乌龙茶: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

 普洱茶:能喝的古董

 不如吃茶去

肆 酒之品(上)

 人生之酒

 兴亡之酒

 人心之酒

 清醒之酒

 从容之酒

 智慧之酒

 豪情之酒

伍 酒之品(下)

 酒隐一场红尘心事

 醉里乾坤

 斜阳微醺照菊花

 唯有饮者留其名

 且尽生前有限杯

 醉吟千古兴亡事

 一蓑烟雨任平生

 俯仰天地,会心一杯

 千古有真迹,往往醉后得

 酒中之礼,酒中之禁

陆 琴之趣(上)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琴中识文王

 山水移情,以无为师

 命若琴弦

 听音辨意,草木含情

 用一生奏成一曲胡笳悲歌

柒 琴之趣(下)

 魏晋风骨琴上听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治世之音,养修之物

 抚琴七忌,人生庄严

 琴声即心曲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尾 代后记 感悟生活智慧

序言

做一些无用的事│白岩松

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我们,怎么啦?

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

困惑时间长了,就要找一些答案。

喝茶、喝酒、听听琴音,这些事儿有用吗?表面上看,还真没用。

从这个时代的追求来看,升官、发财、出名,要做就要做与此有关的事儿,因为有用,而一个人喝喝茶、喝喝酒、听听琴,实在没用。因为,一个人在那儿,既不创造财富,又不营造关系,于是,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甚至被当做是可怜的。

太多有用的事把无用的事推到了边缘。人群中,人们只愿意结识对自己有用的人。名片上的身份决定了哪一张因无用而该撕,哪一张又因有用而该留。有用的人被人人需要,人群中有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甚至时间长了,我们的人生都开始干涩无趣起来。无用的事或人,真的无用吗?

2011年,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一件大事,是画作《富春山居图》的合璧大展。

年初,我去了浙江小城富阳。那里的人们,人人都在为出自此地的《富春山居图》而骄傲自豪。仔细一聊,这幅大作,是六百多年前的元朝,年过七十的画家黄公望在此山居,用三四年时间完成的。那三四年,我想小城里的人们也在为名忙为利忙,而黄公望与他的画作,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耐人寻味的是,当年这幅画,黄公望正是画给道友无用师的,因此也有人称这幅画卷为《无用师卷》。然而千百年过去,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消云散;却是当年那无用的老人,用清静的心和一根又一根磨秃的画笔,留下的画作显赫起来,终成这座城市的象征和最伟大的记忆,并越来越为这座小城带来资金、带来财富、带来关注。一个无用的人送给无用师的画作却真的有用起来。这该是怎样的一个轮回?无用的事,真的无用吗?

远方的事,只是一面镜子;当下的路,还得要我们自己深一脚浅一脚地走。

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怎么还不幸福?

有人说,想要幸福,三个词很关键——物质、情感与精神。物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于是,人们都想夯实这个基础,慢慢产生了一个错觉,以为物质目标实现了,幸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是走着走着,物质基础不差了,国家的GDP成了世界第二,小汽车的销量也成了世界第一,但钱包鼓起来的人们却不幸地发现: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渐行渐远。问题出在了哪儿?仔细想想,除了物质,情感与精神这两个层面,您关照得够吗?情感可是幸福的依靠,精神更是幸福的支柱。如果物质是正分,还很高,可情感与精神都是负分,加起来,你的幸福总分,会不会是负数?

光做与钱与权与名有关的事,看似都有用,就真的够用吗?

我也是临近中年,才知茶的好处。

如果单为解渴,茶不是最好的选择。急不得恼不得,让情急口渴的人早已弃它而去,三大杯可乐下肚,马上去忙别的。

茶也解渴,甚至更解渴,可你要给自己时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酒,我既讨厌又喜欢。讨厌的是应酬的酒,却也是周围人群中最常见的。这样的酒,往往醉了都不知酒的滋味。端着为感情为态度为利益而要大口闷下去的好酒,都替那酒可惜,好酒被当成了钥匙。

真正好的酒却让我喜欢,那往往是闲来无事或毫无目的之时,亲朋好友间的小酌,没有名头大小排座次,没有利益在酒中,杯中物才润泽了人生。

琴音更是静下来面对自己的妙品。琴为古物,音乐却是到处都有,可太多都是喧闹的背景,有多少是为你的悲喜而响起?

新闻于我,是事业是功名,可从现实的角度看,常常是必须坚持的苦役。如若没有强迫自己闲下来的爱乐时光,没有同样看似无用的喝酒喝茶甚至发呆的时光,苦役早已不堪重负。于是我逐渐明白,正是这些无用的事平衡了生活中必有的苦,甚至有时觉得这些事才是人生中最有用的事。人生是条单行线,如若只为目的而忘了过程,人生,其实才真的是苦役。

到了该多做些无用的事,为无用的事正名也为人生正名的时候了。

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做起来太难,可还是要从道理一点点说起。于丹用她的话语文字,在做这件事。

倒退很多年,她做这件事也许会被人笑话,大教授竟说些无用的事,可今天,面对茶、酒、琴,说历史照当下,却真的该成为教授应做的大事。好的知识分子,应该永远在忧心忡忡中为更好的世态人心做推动。如同好的医生,诊出了病再开药方,虽不一定药到病除,却尽了心力。忙与盲是当下的一种病,做些无用的事,是其中有益的一点儿药方。于丹这件事,做得有用,既反省自己,也提醒众人。在这个时代的折返点上,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受益。当然不一定是所有的聆听者,但哪怕是其中的十分之一,这提醒,这反省,都是功德。

茶、酒、琴又或其他,也都只是手段,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这才是目标。心不静,幸福来不了;人没有更多与内心对话的机会,生命鲜活不起来。总要有个机会和忙乱告别,那就从看看于丹这些文字开始吧!再然后,把这本书放在一边,把更好的人生拿起来。我想,这也该是于丹做这件事的缘起与期待吧!

内容推荐

《于丹趣品人生》简介: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们忙着升学、晋职、赚钱……每天像陀螺一样旋转不停,等到我们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

于丹教授推出三年蓄势之作——《于丹趣品人生》,畅谈生活感悟,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掷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无论生活多么忙碌,不妨停下来,让自己的心灵歇歇脚,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怀。用这些最低成本的养心方法,为自己疲惫的心灵寻找一处短暂的栖息地。

编辑推荐

2011年金秋十月,于丹教授重登电视荧屏:一杯清茶,一杯淡酒,琴声绕梁,邀山水入镜。《于丹趣品人生》畅谈生活感悟,到底什么才是生活?财富并不是幸福的唯一途径。没有太多钱财,也可以拥有富足人生。清茶、淡酒,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每个人都可以有的闲适。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说说生活方式,说说中国人悠闲的情趣?不是为了让我们拿出大把时光去闲置,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让我们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于丹趣品人生(附光盘)(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30731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