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善言是金(穿透人心的说话术)
内容
编辑推荐

“会干更要会说,会说是一个人成功的核心能力。”这是《善言是金:穿透人心的说话术》作者潘吉希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作者常年从事行政工作和讲学授课的经验总结。全书共10章,分别从“情”与“理”两个方面,深入解读“善言”的奥秘。作者从探讨尊重的内涵开始,渐次论述“谦虚”、“真实”、“肯定”、“回应”及“聆听”等语言情感内核,然后进一步探究“道理”、“角色”及“主题”等语言元素,并从实践出发提炼出学得会、用得上的18种表达技巧。

内容推荐

潘吉希先生的新作《善言是金:穿透人心的说话术》是一本关于人际沟通的实用图书。

善言之道,在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于“情理交融”。因此,《善言是金:穿透人心的说话术》立足于“情”与“理”这两个善言的根本,从探索“尊重”的根源开始,渐次深入地论述“谦虚”、“真实”、“肯定”、“回应”及“聆听”等语言情感内核,然后进一步探究“道理”、“角色”及“主题”等语言理性元素,并在理论探索的同时,提炼出浅显易懂、简便易用的情理表达技巧。

目录

沟通始于善言 温景星1

我们善言吗? 1

第壹章 尊重:士为知己者死

 渴望尊重是人的天性10

 尊重从心开始11

 尊重不分贵贱尊卑14

 尊重无分内外16

 尊重体现在细节上19

 尊重要把握好分寸23

第贰章 谦虚:通往心灵的桥梁

 谦虚的人易被认可和接纳30

 谦虚意味着包容32

 谦虚首先表现在语言上36

 对谦虚的种种误解38

第叁章 真实:挺起语言的脊梁

 真话不等于实话49

 如何判断语言真伪52

 真话难说,但必须说57

 说真话的四条原则60

 善意的谎言怎么说62

第肆章 肯定:动人心弦的和音

 人为什么需要肯定72

 什么是肯定74

 语言肯定的层次77

 人究竟希望被肯定什么84

 肯定的核心原则86

 让自己能言善“肯” 88

第伍章 回应:孤独人生相伴行

 人人希望得到回应95

 没有积极回应就是“语言冷暴力”96

 回应比答案本身更重要98

 态度诚恳,回应才有意义100

 主动回应赢得好感102

第陆章 聆听:此时无声胜有声

 聆听是回应的基础 109

 主动忍受“聆听的苦恼” 11l

 必须沉默的六种情形112

 沉默不等于聆听117

 聆听不等于沉默118

第柒章 道理:穿越时空的慧剑

 没有道理的话谁都不会接受 124

 我们为什么会拒绝“无理” 127

 何谓好口才129

 善言源于善思130

 好口才的三大条件132

 言之成理的五个技巧138

第捌章 主题:万辩不离其宗

 离题是交流最大的败笔150

 “张辽困局”的启示153

 明确主题才能掌控局面155

 主题的三大类别156

 如何把握交流的主题159

第玖章 角色:语言沟通的前提

 身份与角色的由来164

 身份与角色的分类165

 角色认同: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166

 正确理解角色代人才能沟通顺畅 169

 角色错位是沟通的大忌170

 说话要因人而异和随景而变172

 换位思考是人际交往的大智慧175

第拾章 技巧:善言没啥大不了

 善言技巧十八招 180

 改变语言旧习惯从观念开始210

 常见的八个语言坏习惯212

 改变语言旧习惯的步骤219

跋224

试读章节

尊重要把握好分寸

尊重不分内外,对内对外都要尊重,那么就尊重的形式而言,究竟要不要有所区别?如果要,要有什么样的区别?显然,区别是一种客观现实,但这种“内外有别”只是一种现象,本质则是“因人而异”。

先说“内外有别”。

所谓内外有别,就是以亲缘关系和熟悉程度为标准,将对象划分为亲人与外人、熟人与生人,然后区别对待。具体到言语交流上,就是对外人要恭敬尊重,对自家人就应该直率一点、随便一些,否则无以显示亲近、亲密。显然,这是一种客观现实。

问题是,这种现实是怎样形成的呢?对自家人能够“随便”,是不是就意味着无须尊重了呢?这个问题显然很重要,只有弄清其中的道理,我们才能在“客套”与“随便”的极致形式之间,进行合理的取舍,达到平衡,从而使语言的表达恰到好处,尊重的体现适度、自然。

前面说过,对家人、亲人应该更加尊重,那为什么反倒可以更加随便而不是更加拘束呢?所谓随便,就是体态可以放松些,动作不必太拘谨,言语可以直接些,词句不必太讲究。家人、亲人和熟人之间之所以能够随便,主要是由于经常一起相处,彼此间很熟悉,形成了各种默契,就自然地删减了那些用以表达尊重的“繁文缛节”,所以说话就变得直接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交流的效率,但绝不是说可以不尊重,可以口不择言、胡言乱语。

而与外人的交往、交流,特别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由于彼此不熟悉,所以就必须用一些客套话以表达恭敬与尊重,所以看起来就不那么随便。随着相互了解的增进,客气的言语也会慢慢减少。

因此,从根本上说,所谓家人、亲人,其实都是“熟人”,关键是“熟”,之所以能够“随便”,乃是因为“熟不拘礼”。如果不熟悉,即便是亲人(比如初次见面的亲戚之间),也同样是要言辞谨慎的。

“万法归一法,心正法自正”,只要内心充满恭敬尊重,自会体现在言语行为上。

世有夫妻“相敬如宾”的说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有其道理的。假若没有尊重的形式,就会最终失去尊重的内涵。当然,我们也不主张太过作态,以免失却了亲人之间应有的亲切感。所以,尊重既要表现为一定的形式,又不能太过夸张,要有一个合适的分寸。可见,度的把握是为至要。

之所以有人会认为亲人之间无须尊重,主要是因为混淆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涵的关系,以为“不随便”才是尊重——既然对亲人可以随便,所以就谈不上什么尊重不尊重。事实上,尊重不等于拘谨,无论随便不随便,尊重都是不可缺的。至于是要随便些,还是要拘谨些,要视乎彼此间的熟悉程度,还要看对象是谁,要“因人而异”。严格地说,绝对的随便是不存在的,熟人之间的所谓随便,称做“从容”更合适些。

再说因人而异。

如前所说,就尊重的内涵而言,不存在所谓的“内外有别”问题,所区别的,只是其表现形式,而形式的选择取决于“度”的把握。那么,应该基于什么来把握这个“度”呢?

第一,基于相互的熟悉程度。越是熟悉的人,越能够采取直率、自由的交流方式,语言可以直接些。总之,只要形式能为对方所理解和接受(比如战友之间,你打我一拳、我捶你一下,然后说说笑笑),就可以采用——那不仅不是不尊重,反而更显彼此的亲密。而越是陌生的人,言行就要越拘谨、越谨慎。  第二,基于交流对象的个人特点。无论生熟亲疏,都要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相对喜欢表面上的礼仪尊重(估计这类人容易害怕受到伤害),那就不妨相对客气一些;而有些人则可能喜欢直率,对吞吞吐吐、忸怩作态特别反感,那么直爽才是尊重,那就应该直接一些。

第三,要注意场合、讲究分寸,不适宜在公开场合讲的,可以在非正式的私人场所讲,“不足为外人道”的,就要两个人私下交谈。此外,还要根据事态及对象,掌控话语分量,做到轻重得当、缓急有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老年人等“弱势人群”,应该格外尊重。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记忆力、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逐步下降,身体机能也渐趋衰弱,对心理挫折的承受能力不断减退。老年人总感到自己跟不上潮流,特别是在社会加速流变的今天,容易觉得自己落伍,也容易因此而担心受到伤害,所以对尊重的需求更加强烈,对于不尊重的言行也特别敏感。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甚或受到侮辱,就容易发怒从而引发事端。近年来,发生在老年人、残疾人身上,因言语不和而导致的冲突甚至悲剧,常见诸报端,在坊间也是不绝于耳。尊重弱者,能使社会更和谐。

显然,度的把握,没有定约成规,而要靠各人去感悟,在实际交流中不断揣摩、积累,慢慢养成善于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当然,无论对谁,说到谦卑谨慎,不等于无原则的逢迎谄媚,说到随便直率,也不是一股脑儿地胡言乱语。总之,“万法归一法,心正法自正”,只要内心充满恭敬尊重,自会体现在言语行为上。

P23-25

序言

沟通始于善言

潘吉希先生的新作《善言是金》是一本关于人际沟通的实用图书。

我们知道,沟通是老生常谈的一个古老话题,要想在这个被无数人反复耕耘过的“旧领域”里发现什么“新大陆”并获得建树,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此,当初他提笔构思,我就感到担心:会不会落人陈词滥调的窠臼,而徒费心血?

但逐章拜读过书稿后,我知道自己多虑了。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学术著作常让我望而生畏,因为晦涩难懂;流行小说则令我不忍卒读,因为媚俗肤浅。而《善言是金》却让我有不一样的感受:清新脱俗——深刻而不深奥,通俗而不媚俗,让人轻松畅读,在心灵的共鸣中收获学识、明白道理、体悟智慧。

《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毫无疑问,一切“至善”,都最终体现为行为的善,是为“善行”。而善行不是天外飞来物,它源于善念、出自善言——所谓“明明德”,就是挖掘生命本有的善念,而“亲民”则离不开“善言”。

自始至终,《善言是金》都立足于“善”这一人类生存的道德内核,追寻善言之本质。所谓“种善因,得善果”,我最欣赏的,是它“善思生善言,善言导善行”的深刻立论。

因为立足于善,所以就有了对历史的深刻见解。他说:“历史往往是胜利者的历史,故枉直扭曲之事,必定充斥于典籍之中。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总会还原真实。古人的所谓丰功伟绩,早已成为残墙败瓦、颓垣废墟,其是非功过、黑白曲直任由后人评说。而人心向善,却是千古不变的旋律。”

因为立足于善,所以就有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与从容。对亲人相残争夺皇位的历史故事,他淡淡一瞥:“如果一个人的事业很成功,却失去了最宝贵的亲情,父子失和、兄弟不睦,甚至相互仇视,那么,这样的‘成功’,能谈得上是人生的成就吗?”

而在论及圣贤先哲们的千古英名时,他更是一语中的:“我们所感动的,肯定不是他们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克已谦行、虚怀若谷、德昭日月的伟大人格。”

轻功名、重人性的“善论”,有如高悬之明镜,让我们穿透迷雾,看清历史真相,还原人性向善的良知底线,守护着生生不息的人类“命根”。

《善言是金》紧紧围绕“情”、“理”、“法”这三大人际沟通的核心要素,着眼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透过全新的视角,挖掘出常人所未思未见的奥义,再运用通俗易懂的浅显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系统论述,让人阅后如醍醐灌顶,恍然开悟。

它新奇的视角,犹如探险之旅,而探险之地却是我们异常熟悉的自家花园:它所提炼的深刻道理,无不源自平常生活。实在令人眼界大开、无比诧异。它让我感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太多浑噩懵懂的“无知”,以及自以为是的“误知”,它们蒙蔽我们的心灵,迷障我们本应更为广阔的视野、理应更为深邃的思想。

而作者似乎总能在平凡的事物中解读出不凡的意蕴来。比如,它说,“谦”为“兼言”,即自己与他人的话语能“兼容”,“虚”指“容器中空”,引申为“虚心”、“能容”,故“谦虚”就是“兼容并包,虚怀若谷”之意,是一种至善、至上的品德,是先哲们伟大的人生智慧;又说,“真”是一事物之所以为此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事物的本质内核,等等。如此通俗而高雅的语言智慧,读来总是让人感动、舒坦。

我既喜欢它思想的深刻,亦喜欢它语言的优美。全书文笔流畅顺然,事例生动有趣,既有晏子、汉元帝的趣味史故,又有作者亲历的见闻趣事、民间俚俗;既有“醉翁之意”的酒局趣论,又有“孔融让梨”的进退之计妙说……无论是叙是议,是分是合,它总是将深奥的哲理表达得简朴易懂,显得淋漓尽致,圆融通达。掩卷之余,由衷叹服。

不知几时,面对世事我们变得茫然随流,对人生的认识日趋肤浅。显然,这源于我们哲学反思能力的流丧、缺失。它仿若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我们的视野被引向或者冷漠、或者狂热的偏途,我们的心灵被带至浮躁激进,甚至残暴冷酷的险境,对人间的灾祸与苦难,也渐显健忘、麻木。而当良知惊醒于午夜梦回时,却又徒觉无尽的伤悲与无奈。

《善言是金》立足于对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辨,洞察社会冷静理性,思索人生追根究底,分析问题着微见著,有如医学CT机的断层扫描,系统完整、不留死角。无论是“抽象概括”,还是“赋象演绎”,或者“移位思考”,都论说得酣畅淋漓,使我们看清人性的丑陋,直面自身的阴暗,让人生少一份彷徨,多一份坚毅。

论述道理,它更是进退有序、从容不迫,仿若举重若轻、信手拈来,清透之感让人叹为观止:“物无常形谓之象,事有常理谓之道,象易而道中”;“不能实践的理论是伪理论,未经实践的理论是空理论”;“无事实支持的道理是空洞的道理,无道理贯通的事实是沉闷的事实”……我渐渐明白,思想的辽阔和自由,不仅体现在恢弘理论对宏观世界的系统叙述上,也体现在对微观生活的深刻理解上。

除了道理的透彻,《善言是金》更给人一份平实,它始终致力于言语沟通实用技巧的挖掘,既向你展示高超的技艺,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又教给你“解牛之方”,授你以渔。可以说,它是一本论说做人的实用著作,既可作为社交工作者、主持人和写作人启发思路的理想参考书,也是普通读者丰富自己人生经验,提高觉悟智慧,让自己活得更明白的生活哲学书。

纵观全书,新见叠出,既从我的未想未知中道出我的应想应知,让我产生情感的共鸣,又从我的所想所知中道出许多我所未想未知的道理,让我在情感共鸣中产生理性的反思——或接受新观点,或去掉旧认识,或产生会意的感悟。

当然,我也感到, 《善言是金》也有欠缺之处——有时你会觉得,它磅礴的气势有些霸道;有时你又会觉得,它通俗的事例过于平凡;而更多的,则有赖读者去发现……但它总让我产生绵长的别样感动——不仅为我增加了一种少有的读书经验,更给我以认识生活的理性标尺、分析问题的系统思路,从而不断反思自己的读书和人生。

在我看来,《善言是金》是一本融“善、新、透、实”于一体的良书,故我相信,它是一本不会令读者后悔的好书。

是为序。

温景星

2012年3月8日

后记

人类之所以显得比其他生命体聪明睿智,皆因掌握了语言及文字。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语言动物,人类世界是语言世界。一方面,我们理解一切事物都需要运用语言,甚至于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也同样离不开语言的使用。另一方面,也似乎没有什么事物是语言所无法解释的,就算真有目前还说不清的事情,也可以“不可言说”、“无法形容”等词语去“解释”,就如老子之“道可道,非常道”,及佛之“不可说,不可说”。

显然,如果没有语言,人类的世界就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使用语言的目的,是要寻求对万事万物的解释,并在个体之间沟通交流。若不用交流,语言就会失去意义,纵使话的内容为“不可说”、“沉默是金”,却仍然是“话”,仍要打破沉默说出来。之所以如此,其实还是希望(或相信)有人能理解、领悟并认同。可见,除外叹气式的自言自语,不用于交流的语言是没有的。

正是抱着对语言魅力的无比神往,以及对言语沟通技巧的极度着迷,笔者踏上了原以为不太可能踏上的探索之途,其中的困惑与彷徨,实在不足与外人道。所谓“一人见短,两人见长”,最值得欣慰的是,期间得到了温景星、张宏、黄宝生、钟永泉、姚竣朗等益友良师的大力支持,更感沟通之重要与可贵。受益于他们的宝贵意见,本书得以不断摆脱粗陋生硬而渐趋成熟,在此特表诚挚的谢意。

而最应该感谢的,则是我的家人,若无他们的默默支持,我就不可能有一个稳定而良好的写作环境,那所谓创作就只能是黄粱美梦。还要特别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段太彬老师及其同事们,是他们认真、负责、高效的编辑工作,成就了本书最终的完美。

当然,语言是神奇而玄妙的,其奥秘永难穷尽,人类对语言的探索亦将永无穷期,无论达至何种层次,可能都只是皮毛,所谓鞭辟入里、登堂人室,或者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但倒过来想,又未尝不是好事,如果问题能轻易地解决,那前人早就弄清楚了,又何须今日夜不成寐、孜孜以求?真理之无法穷尽,岂不正是我们探索的意义所在?

理无尽处,话有毕时。今后,笔者将继续围绕沟通这一核心话题,在茫茫的探索路上不懈前行,唯望能为沟通学堂多燃点半支蜡烛,散发一分光与热,照亮身边的阴暗,温暖左右的心灵。

潘吉希

2012年3月18日于广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善言是金(穿透人心的说话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吉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76133
开本 16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6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019-49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