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跨越--中国企业下一个十年
内容
试读章节

对于企业运营而言,中国市场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不明朗的形势,想要确保万无一失的公司最终将错失良机。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涌现出一批强大的领导者,如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和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他们深知,墨守成规并不能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相反,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成功机率,他们常备不懈地为新机遇做好了准备。这些领导者做事果断,总是主动地寻找成功的机遇,而不是固守已有的成就。

因为不能(或不愿意)把握新机遇而败下阵来的跨国企业比比皆是,标致汽车在广州的合资一事便可谓是惨败而归。但也有许多公司从中吸取了教训,正如标致雪铁龙在出师不利之后转而与东风汽车合作,在中国的中部城市武汉设立合资公司,其工厂每年可生产近50万辆汽车。

总之,有多项调查都表明:全球性公司的在华利润率处于上升趋势。以美商会的一项调查报告为例:在2008年,有3/4的受访公司称其在华业务是盈利的,这个数字较上一年有所增长。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年前,只有13%的公司称其在华业务的利润高于全球业务的平均值,而在2008年中旬时,这一比率已达到50%。

五年前的我们尚且可以肯定地说,即便企业因为中国的不确定性而推迟了投资决策,那么这也是值得的。而如今的中国市场已经变得更加透明、开放,市场中的“暗箱操作”越来越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对在华业务更加熟悉,经验更加丰富,他们制定的决策也更加有效。关于如何参与其中的决定未必正确,然而决定置身事外则几乎一定是错误的。

让企业朝着“全球视野”迈进

诚然,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进行全球整合抑或是具备“全球视野”。对于像餐饮业这类产品及服务的定制化程度极高的行业而言,维持本地运营不失为一种优秀的运作方式。然而对于那些有能力培养“全球视野”的企业来说,全球整合将很有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收益。

对于以出口为目的而进行采购或制造的公司(B型公司)而言,其首要目标应是在中国抓住销售机遇,从而实现规模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成功因素:其一是将当地的市场知识应用于本地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中;其二是培养物流及分销能力,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服务。沃尔玛实践了这套方法,虽然其在华销售的产品价值远不及价值300亿美元的采购产品价值。然而为了确保每家店铺都有充足的货源,沃尔玛进行了快速的扩张并很好地利用了其采购知识。

对于销量高于产量的公司而言(C型公司),其首要目标是充分利用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从而服务全球网络。这些公司在扩展价值链的制造终端时也有两个关键的成功因素:一是提高产能,从而生产符合中国实情的产品;二是选择正确的地点,从而确保成功地打入现存或新兴的供应网络。

受当地政策及日益增多的富裕大众所驱动,许多全球豪华汽车制造商正朝着全球化迈进。宝马和奔驰已为,中国市场制订了积极的扩张计划,它们都决定同时通过更高程度的本地化及更庞大的销售网络实现产量的增长。

对于那些在中国既没有主要的采购渠道也没有销售业务的公司而言,它们的优势在于可将业务整合从零做起。这其中的劣势也很明显,即它们往往缺乏经验。然而这些企业并不应因此就认为自己已错失良机——中国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还处于初始阶段。

另外,管理手段也应有所调整,特别是对于那些渴望成功的世界级公司而言。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经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这家德国的汽车制造商于1984年进驻中国,凭借市场先机取得了众多辉煌的成果。大众的成功源于其本地化的生产、采购,以及一支充分了解中国实情的专营团队。然而,随着汽车行业的全球并购不断地推动全球产品融合,大众并没能及时地把握机遇,错过了相继而来的供应链全球化。最终,在竞争对手频频推陈出新的同时,大众仍然销售着早已过时的产品。2000年至2006年期间,大众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另外,在销售、采购及生产运营等方面的整合不力,还使得大众无法利用中国的低成本供应商服务其欧洲业务。

面临着业务的急剧衰退,大众实施了一项为期五年的重组计划,旨在加大国内外工厂使用当地采购及集中采购的比重,从而实现成本缩减;推出十多种新车型或改良车型,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新建斯柯达(Skoda)工厂,利用东欧分工厂的低成本优势,向市场推出低端车型;建立新的经销商关系,每个经销商比原来更加专注地服务某类客户。到2008年,所有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大众顺利实现扭亏,其市场份额在下滑多年之后首次实现增长。尽管通用、丰田等外资汽车厂商及众多中国公司抢占了大众的市场份额,但大众也算是找到了一条通往全球化整合的道路。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在中国进行全球化整合,固特异轮胎与橡胶公司(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最近也跻身此行列。固特异轮胎中国分公司成立于1994年,致力于为国内外各种高级轿车及卡车生产轮胎。然而在1995年到2002年间,其全球销售业绩停滞不前,年复合增长率不足1%。固特异公司随后在2002年对大连这座沿海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这标志着公司正式将中国视作全球供应商基地及推动销量增长的核心。公司为其轮胎及其他与汽车相关的产品及服务成立了一套售后产品专卖的销售网络。短短几年时间,公司的销售点从100家经销店增长到了1000家专卖店。固特异公司在中国庞大的销售网为其提供了实现采购、销售并行的条件,这也正好符合了公司在多年前所规划的愿景。

固特异最初设计的战略是既抓住中国在制造能力上的优势,同时还抓住中国的市场潜力。相对于其主要国际竞争对手米其林(Michelin)而言,固特异在中国的销售点扩张可谓是快马加鞭。固特异成功地满足了日益挑剔的消费者,从而实现了30%的收入增长。除了提高销售量,公司还升级了其门店,从而提供全套的定制化服务,这也为公司提供了额外的收入。

在中国进行采购的公司常常为质量问题所困扰,其主要原因是许多国内供应商并不能很好地遵守国际标准。针对此问题,固特异与供应商,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建立起长远的合作关系,从而帮助其达到标准。得益于这些措施,固特异的大连工厂现在能生产高端的高价值轮胎,这些轮胎在公司的全球审核中达到了顶级水准。通过加强自身及合作伙伴的生产流程及常规审核,固特异公司将其顶级品质延伸到了制造网络中的每一环节。

最后,面对全球供应网络的复杂物流,固特异在中国市场选择了单刀直入。公司不断寻求缩短前置时间及成本的新手段,其中包括用铁路运输替代公路运输。此手段说明增加物流能力是提高公司业绩的不二法则。

中国的增长,或者说中国销售量的增长,必将带来采购量的提升。反之,更高的采购量也将带来出口的增加。一般而言,出发点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个企业是否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扩张并将其与全球业务相协调。

在销售及采购业务方面颇有建树的公司也将面临诸多挑战,挑战之一是为全球供应链的有效整合建立足够的规模。作为一家中国的主要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万向在进入某个新市场时,首先探讨的就是此市场的第三方分销是否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扩张。万向将外部合作的重点放在吸引人才及技术上,从而实现了规模效应及产量增长。这些努力让万向从1999年开始便保持了30%以上的年销售增长率。P29-33

书评(媒体评论)

正如谢博士在书中所说,过去十年中的经验不足以引导未来的十年,那么本书给人最深的启迪就是:跨越首先要跨越自己的经验栅栏。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张瑞敏

跨越,不仅要有突破现有格局的雄心和实力,更需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和睿智。谢博士多年从事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的独到心得以及对中国市场环境变化的深入见解,为谋求突破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董事长 胡茂元

在世界经济大环境前景不明朗的当下,对于发展中的中国企业来说,如何从战略管理的角度上上一个台阶,成为了它们急需思考的问题。谢博士作为第一批到中国为中国企业“把脉”的国际咨询公司的从业者,本书是他多年从事管理和咨询服务的心得总结,将为中国企业带来一些启发。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耀文

本书对中国企业自身及其经营环境透彻且多角度的观察和理解是令人信服的,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企业的成长之路。是一本企业改革的教科书。

——宝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文波

谢博士是中国管理咨询业的开拓者之一,其颇具专业水准的管理咨询生涯伴随着中国企业过去二十年的成长和壮大。展望未来十年,中国企业的发展要从市场的自然增长方式转变到以建立内部核心竞争力为主的增长方式,从以资源争夺为主的国内市场竞争转变到对产品、服务和品牌的国际市场竞争,面临极大的挑战。只有进行脱胎换骨的变革,才能造就一批世界级的中国企业。在此过程中,我们希望在管理咨询公司的支持下去完成这一伟大的艰苦爬坡。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樊澄

谢祖墀博士在大中华地区管理咨询领域享有盛誉。他的新作《跨越:中国企业下一个十年》从管理咨询的专业角度,通过丰富独到的企业案例分析,对中国企业在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帮助,也对致力于在中国扎根发展的跨国公司制定和实施中国战略颇有借鉴意义。中国战略其实就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战略”。

——联邦快递中国区总裁 陈嘉良

中国企业在中国经济转型时应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应如何建立全球视野?谢祖墀博士根据他多年对中国经济的深入研究及为众多企业所提供咨询,给中国企业转型开出多剂良方。谢博士把中国经济的诸多结构性变化及大趋势以其敏锐微观视角生动呈现在关注中国的读者面前。

——经济学人集团中国首席代表、经济学人信息部中国区主管 许思涛

目录

第一章 市场的机遇

中国汽车为什么难出国

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限购令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思考

在华外企应享受何等待遇

把握变化中的中国机会

全球经济的引爆点

金融海啸下大中华企业如何崛起

山寨如何建成罗马

环保产业:先行者先得

重新审视中国于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其机会

第二章 战略的思维

战略在于意识和选择

后视镜里看不到未来

跟上中国的脚步

逆境高增长的秘密

从价值链末端寻求新突破

“本土冠军”崛起之道

制造业升级解决方案

你的企业愿意承担多少风险

聚焦更少增长更多

业务规划为何屡屡失准

“扬长避短”不是老生常谈

绿色采购的战略价值

第三章 领导力和治理

危机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全球CEO更替:趋同而紧凑的十年

CEO离职率下降

CEO降薪同时还应该做什么

化解冲突,成功CEO的首要素质

第四章 创新

后经济危机时代,更需要创新

创新战略击败衰退

气候压力下的企业创新

开放式创新的七项原则

高效创新公司的五个特性

苹果的组织创新

企业要克服创新贫血症

你是“连贯创新者”吗

第五章 营销与销售

减法营销

捍卫品牌,从信任做起

90后: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主力

销售要抓住消费主力军

准备好迎接90后了吗

第六章 组织与转型

韧力,中国企业的常青之道

飞跃生死劫

关注企业的软实力

转型“客户中心制”企业

第七章 企业反思

中国企业家需要反思

中国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误读

谢祖墀谈中国企业的管理顾问心得

附录一:中国企业应该学习什么

附录二:企业软实力的打造之术

附录三:以全球视野赢得未来

序言

随着中国经济体系的发展,各项专业服务日益兴起,除了医疗、法律咨询、会计这样传统的专业服务之外,管理咨询、投资银行、税务咨询、市场研究等行业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中国,这些专业的领域对很多圈外的人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在大环境好的时候,良莠不齐的公司都有发展。我长期身处管理咨询行业,看得很清楚的是,管理咨询公司的服务水准参差不齐,甚至是天差地别。

管理咨询的特定属性决定了这是一个专业(profession),而不是生意(business)。博斯公司的创始人爱德文·博斯(Edwin Booz)自1914年创立公司直至1951年去世,都一直将高标准的人格要求和专业素养作为自己事业的座右铭,而这种言传身教的价值观在早期的博斯公司被称为博斯主义(Boozisms),成为博斯文化的基础。广受尊敬的麦肯锡前合伙人马文·鲍尔(Marvin Bower)在20世纪中期则将管理咨询的专业属性做了更具体的诠释,并在他领导公司的时间里极力地加以宣扬和维护:管理咨询顾问应该始终把客户利益置于首位,时时遵循职业准则,勇于以客观独立的态度对客户讲真话。同时每一个项目都必须达到最高质量,臻于至善,对客户的承诺应该百分之百地予以兑现。这些都成为了现代管理咨询的基本思想。

管理咨询从业者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种信任。职业道德、专业水准和中立地位就是客户信任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的融合就塑造了一种管理咨询属性决定的专业精神。

首先,给客户带来价值是咨询公司获得长远发展的立足之本。优秀的咨询公司一定是将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的。

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上,对客户而言,他们希望从咨询顾问那里获得的是客观、中立的判断和建议。如果咨询顾问总是千方百计地靠项目多赚钱,那么就可能会向客户夸大其所面临的危机,误导客户将资源投入到不那么必要的领域,并在项目过程中层层设障只为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些都会有损客户对咨询公司的信任。如果哪个管理咨询公司太注重自身的快速扩张和获利能力,那么它很可能会以失去客户信任为代价。

其次,在管理咨询领域里,“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至关重要。管理咨询提供的建议事关客户发展的重大问题,容不得半点马虎,而且身处管理知识最前沿的顾问们随时面对的都是新的、最棘手的问题,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开动脑筋以寻求新的出路。

管理咨询顾问并不提供药到病除的万灵药,管理咨询靠的是比企业管理层在某个领域里更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更集中精力的工作。咨询服务的成果往往是软性的,很难直接量化,并且带来的影响是在未来才实现的。究竟能把工作做到多好,除了顾问的职业素养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咨询顾问的专业精神和尽职的程度。

如果说客户价值优先和敬业是顾问从主观上做好工作的因素,那么保持立场的中立则是顾问见解有效在客观上的保证。唯有这样,才能避免将顾问混同于公司的经理而失去旁观者清的立足点,并能够纠正客户有偏差的观念和理解。

管理咨询时时面临的都是最棘手的问题和困难,要在不同的时代里、让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咨询顾问保持最高的专业水准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要成功做到这一点,靠的就是一种专业精神。管理咨询行业合伙人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将一套价值观灌输给自己的员工,让这种专业意识扎根于每个员工的思想中。

内容推荐

谢祖墀博士在大中华地区管理咨询领域享有盛誉。他的新作《跨越:中国企业下一个十年》从管理咨询的专业角度,通过丰富独到的企业案例分析,对中国企业在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帮助,也对致力于在中国扎根发展的跨国公司制定和实施中国战略颇有借鉴意义。中国战略其实就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战略”。

《跨越:中国企业下一个十年》帮你重新审视中国于全球价值链中的低位和机会,把握趋势,领跑中国消费市场。

编辑推荐

《跨越:中国企业下一个十年》是谢祖墀博士20年管理咨询经验的结晶之作。书中从市场、战略、领导力、创新、营销、组织、企业反思等各个角度行文,针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了360°的应对之道。国际化的视野和精英智囊库的思维,使得该书跳出了拼、攒的窠臼,既具有操作的实战性也具有理论的深刻性。而众多实例的分析引用更是强化了作者观点的说服力,真正的企业人和财经人不可不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跨越--中国企业下一个十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祖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77015
开本 32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23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10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4: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