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可不知的传统礼俗常识/中华传统礼俗文化一本通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自古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传统,礼仪规范着人们的道德和行为,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从人的言语、行为、交际、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礼无处不在。了解礼仪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不可不知的传统礼俗常识》旨在对丰富多彩的中华礼仪习俗常识进行介绍,为您奉上一道丰盛的传统礼仪习俗知识大餐。本书由杜宝花、石夫编著。

内容推荐

《札记》说:“礼也者,理也。”礼就是合乎道理的行为。言行合于理,是有修养的表现。礼仪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粱。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人一直以彬彬有礼的形象著称于世。

《不可不知的传统礼俗常识》旨在对丰富多彩的中华礼仪习俗常识进行介绍,为您奉上一道丰盛的传统礼仪习俗知识大餐。

今天,我们仍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礼仪习俗中的精华,《不可不知的传统礼俗常识》将其与现代价值观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传统礼仪习俗焕发新的生机。本书由杜宝花、石夫编著。

目录

第一章 礼仪概述

 第一节 中华民族与礼

 第二节 中华传统礼仪起源

 第三节 礼仪历史与传统

 第四节 礼学经典

一 礼学典籍

二 礼学人物

第二章 言语礼仪

 第一节 敬称和敬语

一 敬称

二 敬语

 第二节 谦称和谦语

 第三节 等级正名

 第四节 言语避讳

一 国讳

二 家讳、圣讳

 第五节 书信语言礼仪

一 书信中的敬称和谦称

二 提称语和思慕语

三 师生之间的称谓

五 信封用语

 第六节 商.农.渔言语礼仪

一 商人言语礼仪

二 农民言语礼仪

三 渔民言语礼仪

第三章 行为礼仪

 第一节 表情与举止

一表情与内心

二举止礼仪标准

 第二节 行走

一 步、趋、走、奔、翔

二 行走的方式

 第三节 坐与立

一 坐姿

二 站姿

 第四节 执手

 第五节 作揖

 第六节 鞠躬

 第七节 拜

一 跪拜礼

二 九拜

三 答拜

第四章 交际礼仪

 第一节 初次见面

一 拜谒

二 奉挚与行礼

三 辞让

 第二节 预约与进门

一 预约

二 进门

 第三节 入座与对谈

一 入座

二 对谈

 第四节 辞别与回访

一 辞别

二 回访

第五章 服饰礼仪

 第一节 十二章纹服饰

一 大裘

二 冕与绶带

三 分场合着装

四 龙袍

五 幞头

 第二节 品官服饰

 第三节 佩饰

 第四节 服饰禁忌

一 颜色

二 材料与款式

三 穿戴

 第五节 传统服饰礼仪的现代转变

第六章 宫廷礼仪

 第一节 朝仪

 第二节 籍田礼

 第三节 巡幸

一 巡幸礼仪

二 仪仗之礼

 第四节 经筵与视学

一 经筵

二 视学

 第五节 军事礼仪

一 大射

二 讲武

三 田猎

四 遣将仪

五 亲征

六 受降

七 凯旋

 第六节 登极

 第七节 养老、优老

 第八节 皇亲国戚的礼仪

一 册命分封

二 册立皇太子

三 封王与册封公主

四 封后册妃

五 册封皇太后

 第九节 皇亲国戚的殊遇

一 皇太子

二 皇宫女眷

三 太子监国

四 太子读书

 第十节 君臣之礼

 第十一节 官场礼仪

一 设宫定阶

二 封爵与授勋

三 上任及参见

四 官员相见

五 拜诏与拜折

 第十二节 建筑之礼

第七章 家族礼仪

 第一节 孝亲

 第二节 家族祭祀

 第三节 立嗣

 第四节 家祭

 第五节 四时祭

 第六节 墓祭

 第七节 祠祭

 第八节 祭土地

第八章 宴饮礼仪

 第一节 迎宾及入席

 第二节 点菜与尊卑秩序

一 点菜

二 尊卑有序

 第三节 用筷禁忌

 第四节 用餐

 第五节 敬酒

 第六节 敬烟

 第七节 敬茶

一 客人的嗜好

二 上茶的规矩

三 敬茶的方法

四 续水的时机

 第八节 宴饮娱乐

一 宴饮歌舞

二 宴饮游戏

第九章 行业礼仪

 第一节 农业

一 耕作

二 育苗

三 插秧

四 田间管理

五 收割

六 尝新

七 留鼠粮

八 农具

 第二节 渔业

一 捕鱼

二 捕鱼禁忌

三 造新船

四 新船下水

 第三节 饲养业

一 养猪

二 养狗

三 养鸡

四 养牛

五 屠宰

 第四节 商业

一 店铺开张

二 商家行为

 第五节 传统手工业

一 木匠

二 泥瓦匠行业

三 铁匠行业

四 窑匠行业

五 石匠行业

六 裁缝行业

 第六节 医药行业

一 过年不出诊,入房要择时

二 施药不施方,诊金不谈价

三 药铺

 第七节 建筑业

一 建房

二 建桥

第十章 嫁娶礼仪

 第一节 纳采

 第二节 问名与纳吉

 第三节 纳征

 第四节 请期

一 择年

二 择月

三 择日

 第五节 亲迎

 第六节 嫁妆

 第七节 拜见公婆及回门

 第八节 婚鞋

一 下定送鞋履

二 赠鞋显女红

三 婚鞋种种

 第九节 婚俗禁忌

一 同姓不婚

二 异姓不婚

三 异辈不婚

四 忌门第悬殊

五 禁忌表亲婚

六 婚龄禁忌

 第十节 茶与嫁娶

一 送茶

二 吃茶

三 定茶

四 合茶

五 闹茶

六 退茶

七 换茶

 第十一节 改良后民间传统嫁娶礼仪

第十一章 生长礼仪

 第一节 求子

 第二节 胎教

 第三节 孕期

 第四节 分娩

 第五节 坐月子及报喜

一 坐月子

二 送喜蛋

 第六节 洗三

 第七节 做满月

 第八节 百日

 第九节 抓周

 第十节 冠礼

一 冠礼地点

二 沐浴

三 行礼

四 取字

 第十一节 笄礼

第十二章 丧葬礼仪

 第一节 初丧

一 复

二 讣告

三 沐浴

四 饭含

 第二节 停尸

一 停丧

二 沐浴

三 引魂

 第四节 报丧

 第五节 吊唁

 第六节 入殓

 第七节 丧服

 第八节 择日

 第九节 哭丧

 第十一节 做“七”

 第十二节 下葬

 第十三节 招魂和送魂

 第十四节 居丧

一 容体

二 哀哭

三 言语

四 饮食

五 居处

 第十五节 茶与丧葬

第十三章 节日礼仪

 第一节 春节

一 祭灶

二 扫尘

三 贴春联、门神

四 除夕

五 拜年礼

六 给压岁钱

七 放爆竹

 第二节 元宵节

一 吃元宵

二 赏花灯

三 饮元宵酒

四 耍龙灯

五 踩高跷、舞狮、划旱船

六 逐鼠

七 送孩儿灯、走百病

 第三节 立春

一 祭春神

二 鞭春牛

三 咬春

四 立春古俗种种

 第四节 春龙节

 第五节 清明节

一 扫墓

二 烧包袱

三 插柳

四 踏青

 第六节 浴佛节

一 浴佛、斋会

二 结缘、放生

三 求子

四 拜药王

 第七节 端午节

一 赛龙舟

二 吃粽子

三 悬钟馗像

四 挂艾草、菖蒲、榕枝

五 挂五彩线、戴香包

六 饮雄黄酒

 第八节 六月六

一 翻经节

二 回娘家

三 求平安

四 各地异俗

 第九节 乞巧节

一 喜蛛应巧

二 穿针乞巧

三 投针验巧

四 种生求子

五 供奉“磨喝乐”

六 拜织女、魁星

七 吃巧果

八 各地异俗

 第十节 鬼节

一 做法事道场

二 招魂祭祀

三 放河灯

 第十一节 中秋节

一 赏月

二 吃月饼

三 各地习俗

 第十二节 重阳节

一 赏菊

二 登高

三 佩茱萸、簪菊花

四 放纸鹞

五 吃重阳糕

六 饮菊花酒

 第十三节 冬至

一 数九

二 饮食礼俗

 第十四节 腊八节

一 祭祀

二 吃腊八粥

试读章节

过去,我们曾将中国古代的“礼”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历次反封建文化运动中,“礼”从未幸免于无情的清算。清算者总是得意于将“礼”作为反动统治阶级罩在脸上的虚伪温情面纱而奋力挑开,以证明面纱背后嘴脸的丑恶本相。而事实是,当“礼”被完全混同于阶级性话语饱受非难之时,“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的原初非阶级性出身却无人顾及了。

不可否认,礼在古代确实具有治世的作用,孔子日:“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礼记》)。但是,这并不足以表明礼在古代统治者眼里仅仅具有世俗的工具作用。其实,统治者对于礼的器重,主要还是将其作为一种仪式建立和谐秩序,以及由仪式所唤起的神圣感与庄严感。从这一层面来说,礼在统治者那里是有着某种特殊审美意义的,这也正是礼与法之间的根本不同,前者渗透着更多的情感因素,后者却恰恰相反。另外,仪式是具有可欣赏性的,法律则无此功能。所以,章太炎在《检论》中说:“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遗憾的是,今人在批判封建礼教及政体之时,往往没有区别对待。

从礼的规约当中,我们看到的是古人对于一种美好秩序的向往和尊重,而他们之所以要用礼而非法来实现这种秩序,恰是因为后者只能凭借强力构建和维持秩序,因而必然会损害秩序本身的和谐、美好品质。相对于法而言,礼诉求的是个人的自觉。针对人的品性,礼预设的是善,而不是恶,礼是建立在与人为善的基础上的。也只有这样,礼所试图建立起的秩序才可能是和谐的。礼对于和谐秩序的强调,用意就在于良}生社会关系的维护。但要达此目的,首先必须确保关系双方对秩序差异的认同。

《礼记》所言“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指出的正是礼所能带来的圆满秩序。可贵的是,礼在致力促成这种圆满秩序的同时,尤其注意到了关系双方的协商与沟通,使彼此保持适度的张力,避免因极端而造成和谐关系的破裂。所谓“礼尚往来”,言明的就是一种互动关系的准则。礼在强调关系双方“协商与沟通”的过程中,实际上蕴涵着一种谦和的立场。此种立场表达了对于对方的关怀及友善。简言之,礼看重的是关系,是对方的存在,欲求获得的是一种秩序和谐的结果。基于此,礼反对极端,拒绝放纵,崇尚中庸,讲究节制,期待优雅从容的处世姿态。“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礼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说的就是礼所秉持的中庸原则。然而,值得重视的是,礼之中庸原则注定了其本身是不能被绝对化的。中庸作为原则,并没有一个静止量的规定,关键取决于主体的理解和把握。这就决定了中庸原则的行使最终成为一个“度”的问题,礼只有在秩序或关系的和谐状态内游移、变化,才是有效的。礼必须使关系双方能够彼此满意接受,达成相互合作的契约。

可见,在关于礼的理解及运用方面,它留给主体的余地还是相当大的,这足可以保证礼不至于沦为僵死的教条。即使后来的事实并非如此,那也只能说明问题出在人对礼的理解上,而不能归咎于礼的话语自身。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礼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学艺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着重表现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富有浓厚“礼性”色彩的含蓄、内敛以及节制等审美品性方面。事实上,礼在当时也的确是被当成了衡量文学艺术的美学标尺,如“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等。这些充满礼性的美学要求,将文学艺术定位在一个理智、中庸的风格范畴。对含蓄、内敛以及节制等艺术个性的推崇,正是出于对接受一方的考虑。创作主体的“礼让”,无非是为了给接受主体(对方)以更多的自由空间,留待其想象和回味。不难看出,礼性的中国文学艺术,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内省、温和及民主的创作之风。虽然那时的人们并不懂得今天西方的接受美学,但是对于礼性的遵从,却令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且把握住了创作者同接受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创作者从礼出发,尽力回避过分张扬自我,以免给接受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创作主体深知,自己的任何极端化表现,都可能意味着双方默契关系的中止。这种关系只有在谦和、隐忍的氛围中,才会长久保持。

然而,当后来“礼”渐渐被人们同封建意识形态牵扯在一起以后,它自身的合理部分及其对于文学艺术的正面影响便随之被人无视了。更严重的问题是,后人甚至对有关礼的一些话语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读。这些误读不仅使礼面目全非,并且对礼的真正精神也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如“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今人断章取义,完全从字面意义出发,将其与封建社会的反人民语境联系在一起,得出封建统治者公开宣扬不平等,维护贵族阶级特权,欺压平民阶级的结论;进而又将这些话语当成封建制度反动性的一个铁证,随时拿来大加批判。礼由此在人们心目当中变得愈发丑恶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读,原因就在于今天的阐释者只注意到了封建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大语境,而忽略了某些个体文化形态的小语境。设若我们回到礼这种文化形态的小语境中来,其实不难发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的真实意义。

“礼不下庶人”与其说是藐视民众,毋宁说是充分体谅到了民众疾苦,“无物为礼”也无暇顾及礼的苦衷。对他们来说,礼属于奢侈的讲究,所以孔子曾言“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而“刑不上大夫”也并不意味着贵族触犯刑法可以免予惩处,之所以“刑不上大夫”,是缘于“大夫必用有德”。人们相信只有有德的人才会成为大夫,而且君主所用之人,也理应是有德之人,所谓“刑人不在君侧”是也。在这里,制刑者的本意并非是要给予贵族什么特权,只是善意地表达了对于高贵尊严的敬重而已,同时也表明了对于君主用人能力的信任。

由此可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初衷无疑是美好的,体现了礼那种与人为善、关怀对方的温情特征。至于它对身份差异的认同,那不过是历史使然,并非其有意“助纣为虐”。礼只是使这种差异秩序化了,从而让人们不论高低贵贱,彼此都能结成一个和谐的关系整体。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关系整体中,每个人才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这正是礼对于当时社会的重要贡献之一。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人们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着重大影响和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礼仪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之一。礼仪文化教育的意义,根本在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提高公民循法守礼的意识和培养尊重社会行为规范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相关的礼仪知识时要树立正确的态度,不要用所谓的西方如何、外国怎样来消极否定自我,应用公正、客观且辩证的态度继承与发扬传统礼仪文化,不应简单肯定或否定,要弃糟取精。尽管传统的礼仪文化中含有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内容,但确又有其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可继承内容,如热爱祖国、尊老慈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孝亲尊师、廉洁奉公、取用节制、团结友爱、律己宽人、恭敬谦让等,这应是我们当今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P4-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可不知的传统礼俗常识/中华传统礼俗文化一本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宝花//石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98882
开本 16开
页数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7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0
183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