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周恩来实录/红墙里的领袖们
内容
编辑推荐

周恩来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真诚的,正如他对中国的感情和他那持久的人性也是发自内心的一样。这使得他在20世纪的所有中国领导人中显得十分突出。只要与周恩来会过面,人们就会对在一个单一的世界秩序之下与中国进行合作的潜力充满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留下了与他具有同样想法的人来实现他的两个理想——使中国现代化和让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扮演一个负责的角色。对他选择的生活道路,我们从内心感到欣慰;对他身后的中国,我们充满了希望。

走进红墙,共和国领袖们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走出红墙,共和领袖们真切平朴,在人民的心中,永远留存着一方印记。

于俊道先生主编的《周恩来实录》是“红墙里的领袖们”系列丛书之一,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周恩来真实有趣的生活故事。他的可贵品质,更是在许多日常小事中得以突出和彰显。

内容推荐

《周恩来实录》以共和国开国领袖周恩来的寻常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身在红墙之内的领袖周恩来的诸多真实有趣的生活故事,生动活泼,逸趣横生,呈现给广大读者领袖们的另一个侧面。

《周恩来实录》由政治人物传记整理方面的知名学者于俊道先生主编,史料扎实,内容丰满,行文流畅,文笔生动,不失为一本全方位了解共和国领袖生活的通俗读本。

目录

第一章 少年才俊:周家宅院走出的革命者/001

 “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003

 从铁岭、奉天到天津/007

 “想去救国,尽力社会”/014

 人人想向“觉悟”方面走/018

 赴欧求学/023

第二 章鸿鹄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027

 启蒙/029

 延安整风学习/032

 “这次学习是需要的”/034

第三章 家庭生活:总理和至亲们的感情纠葛/041

 邓颖超:革命的终身伴侣/043

 “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049

 天伦之乐:全中国万万千千个儿童都是我的孩子/061

 三段母爱:痛悔亲恩未报/069

 故居:不要让人去参观/073

 平祖坟:为生者留一块耕地/077

 十条家规:唯人生赖奋斗而存/082

 周家三兄弟:量材施教,以冀有成/084

 侄子周尔辉的特殊待遇/089

 “我坚决支持你上山下乡”/096

第四章 淮安情结:总理一生未返乡之谜/099

 “快到淮安上空了吧7能不能拉下一些高度让我看看老家?”/101

 “代我问乡亲们好”/103

 “我这淮安人也得尽点淮安人的责任”/105

 “把人民群众的生活切实安排好”/108

 “一定要服从省里的统一安排”/11O

 “坚决照中央文件精神办”/116

 “青年人要注意多关心社会上的事情”/119

 “原籍绍兴,生在淮安,江浙人”/122

 年轻人应该到基层去锻炼/130

第五章 西花厅的普通人:总理的生活细节/133

 “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135

 “生活好了,可不能忘记过去”/141

 “饭桌上只有四菜一汤”/146

 工作餐/147

 1元钱的伙食标准/150

 合不掉的高梁米饭/152

 一个窝头两分钱/155

 “天天吃南瓜,打倒资本家”/157

 “这样免得浪费”/158

 杭州楼外楼/159

 “反复几次以后,才把那粒饭夹住……”/161

 中南海西花厅,一个延续26年的故事/163

 杭州饭店239号房间,一个俭朴的记录/166

 “任何时候都不能特殊”/167

 “不要把我同群众隔开”/168

 “何乐而不为呢”/171

 坐红旗车与做广告/171

 “我就是要摆脱这些形式主义”/172

 挤公车:实地了解情况/176

 把首都的交通管理挂在心上/177

第六章 总理往事:一个最真实的开国元勋/181

 一杯酒一亿斤粮食/183

 给服务人员敬酒/184

 体育爱好者/186

 给跳高名将送花/187

 宴请乒乓球世界冠军/188

 请来“魔鬼”教练门92

 “打倒中国的阿Q精神”/196

 “我体验了作为一个老百姓看戏的滋味”/199

 “戏编得很好,演得也很成功”/200

 “那你们就到前线去打炮吧”/200

 “春妮是什么文化程度”/203

 “走啊,快开演了”/205

 《安第斯山风暴》/206

 西花厅的海棠花/209

第七章 高端协力:富有人情味的共产党人/211

 立志者“当不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213

 “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像春蚕那样吐完最后一根丝”/218

 不能搞“洽外法权”,不能搞特殊化/223

 心中装着亿万人,唯独没有他自己/226

 虽身居高位,但从不谋私利/227

 “不要只记得我是总理”/233

 “考虑问题之周密如水银泻地”/237

 “周恩来是东西方最美好、最优秀品格的化身”246

第八章 魅力永存:总理人际交往之道/251

 师生情谊厚/253

 同学情谊深/257

 做人民的好总理/264

 文化艺术界的知音/267

 战友情深/277

 党外人士的挚友/283

 与国际友人的情谊/291

试读章节

1956年,周恩来以自己的婚姻为例,同侄女周秉德谈了家庭伦理问题,语重心长地教育侄女要正确地对待恋爱和婚姻问题:“你们的终身大事应该由你们自己选择,自己决定,人们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要求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奋斗了几十年。在解放后的新中国,你们得到了这种权利,你们是幸福的。但也可以听听旁人的意见。”接着,他就讲了自己同邓颖超定情的经过,“当我决定献身革命的时候,我就觉得,作为革命的终身伴侣,必须也能一辈子从事革命,应该选择一个能够经受得住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人作为伴侣,共同战斗。这样我就选择了你们的七妈(即邓颖超)。接着,就和她通起信来了。我和你们七妈在共同的斗争和长期的通信中,相互了解的基础是坚实的,是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把我们紧紧地连结在一起的。”

周恩来和邓颖超是在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相识的。邓颖超原名邓文淑,祖籍河南光山,1904年2月4日出生于广西南宁。她幼年就失去了父亲,靠母亲杨振德行医和当家庭教师的收入来维持清贫的生活。此时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读书的邓颖超,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这支学生讲演队。是天津爱国斗争中十分活跃,影响突出的一支宣传队伍。刚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周恩来是<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报纸在周恩来主持下,立场鲜明,抨击时弊,揭露反动政府的卖国阴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在京、津、保等地声誉鹊起,日销最多时达二万余份。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随着爱国运动的不断深入,为了加强斗争的力量,马骏、谌志笃、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邓颖超等20名男女青年,成立了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核心组织——“觉悟社”,并出版了不定期刊物——《觉悟》。由周恩来执笔的《(觉悟)宣言》举起了“革心”(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和“革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两面旗帜:什么是革心?就是要从改造学生自身的思想着手;什么是革新?就是要改造社会。这两面旗帜,表达了中国先进青年在十月革命启发下,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也体现了“五四”时期革命青年“努力向‘觉悟’道上走”的进取精神。

在这场爱国学生运动中,周恩来与邓颖超都是冲锋在前的勇士。在觉悟社内,他们又是志趣相投的战友。照常情,青年男女,特别是志趣相投的青年男女,在相互交往中相互爱慕是自然之理。但那时,周恩来与邓颖超这两颗充满激情的心,只在忙着救国,忙着斗争,丝毫没有心思去顾及个人感情。正如多年以后,邓颖超深情回忆往事时所说:

你和我原不相识,姓名不知,1919年,在我国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反帝、反封建、反卖国贼,要救亡图存,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包括士农商的举国上下的最广泛的一次伟大爱国运动,反对签订凡尔赛和约。就在这次运动高潮中,我们相见,彼此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在运动中,我们这批比较进步的学生,组织了“觉悟社”,这时候,我们接触得比较多一点。但是,我们那时都要做带头人。我们“觉悟社”相约,在整个运动时期,不谈恋爱,更谈不到结婚了。那个时候,我听说你主张独身主义,我还有个天真的想法,觉得我们这批朋友能帮助你实现你的愿望。我是站在这样一种立场上对待你的,而我那时对婚姻抱着一种悲观厌恶的想法:在那个年代,一个妇女结了婚,一生就完了。所以在我上学的时候,路上遇到结婚的花轿,觉得这个妇女完了,当时就没有考虑结婚的问题。这样,我们彼此之间,都是非常自然的,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只是为着我们共同的斗争,发扬爱国主义,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就是这样的,没有任何个人的意思,没有任何个人目的的交往,发展起来。我们建立起来的友情,是非常纯正的。

1920年11月7日,来自天津的周恩来、郭隆真、李福景等学生,启程到巴黎公社的故乡去进一步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留在国内的邓颖超和觉悟社的其他社友,则开始走向社会。邓颖超到北京师大附小当了教员。

周恩来来到欧洲初期,曾经有过一个比较接近的朋友,那是个美丽的姑娘,对革命也很同情。那时的周恩来,就像他自称的:思想“本未大定”。然而他对自己的表哥倾吐了“吾持之甚坚”的关于爱情与家庭的想法:“家庭一事,在今日最资学者讨论,意见百出,终无能执一说以绳天下者。诚以此种问题,非仅关系各个民族之伦理观念……惟分而论之,则爱情为一事,家庭又为一事。中国旧式家庭之不合时宜,不待论矣;即过渡时代暨理想中之欧美现今家庭,又何尝有甚坚固之理论与现象资为模仿邪?……吾虽主无家庭之说,但非薄爱情者,爱情与家庭不能并论之见,吾持之甚坚。”可见,在尚未确立信念之前,周恩来是把爱情和家庭分开的。但有一点他是确定的,家庭必须以爱情为基础,正因为思想未大定,所以他着意探究解决这类问题的正确途径。“弟于此道常有深思,有暇甚愿与兄有所深论,兹特其发端耳。”不久,他确定了共产主义的思想信念,随之爱情、家庭问题的眉目也明晰了。他断然远离了那位“美丽的姑娘”,选择了邓颖超。  他们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却从未间断彼此的联系。凭着鸿雁传书,他们交换着情况,交流着思想。邓颖超这样忆道:“曾记否?遥想当年,我们之间经过鸿雁传书,我们之间的鸿雁飞过欧亚大陆,越过了海洋,从名城巴黎,到渤海之滨的天津,感谢绿衣使者把书信送到我们的手里,有一次,我突然接到你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你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样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那时我们都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宣誓的时候,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我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悲喜分担,有时战斗在一起,有时分散两地,无畏无私。”邓颖超把他们在国内组织“女权运动同盟”直隶支部,成立“女星社”、出版<女星》旬刊、创办《妇女日报》等战斗消息,不断写信告诉国外的社友;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旅欧中国少年党”的油印刊物《少年》、《赤旗》也使邓颖超等国内社友耳目一新。特别是周恩来撰写的那些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心得,对工人运动中各种错误思想的批判,以及对国内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分析文章,常使国内社友读后有顿开茅塞之感。

P43-4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周恩来实录/红墙里的领袖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俊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51264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