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找理性的足迹(一个经济学者的探索与思考)
内容
编辑推荐

程鸿仪编著的《寻找理性的足迹(一个经济学者的探索与思考)》是一本以作者个人经历为线索思考人生、社会的书。它算不上“自传”,因为它除了必要的个人经历外,很少涉及家庭生活和亲友,没有细谈在不同阶段的个人生活遭遇,也没有介绍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事例。作者采用的是边叙事、边议论探讨问题的方式,记录寻找理性的足迹。

内容推荐

程鸿仪编著的《寻找理性的足迹(一个经济学者的探索与思考)》是一本以作者个人经历为线索思考人生、社会的书。它算不上“自传”,因为它除了必要的个人经历外,很少涉及家庭生活和亲友,没有细谈在不同阶段的个人生活遭遇,也没有介绍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的事例。作者采用的是边叙事、边议论探讨问题的方式,记录寻找理性的足迹。  

在《寻找理性的足迹(一个经济学者的探索与思考)》探讨的领域内,有些方面作者已形成自己的观点,有些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找到答案。涉及的主要有:市场经济和私人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和公平、公正政治制度的关系;市场经济和消除商品拜物教观念的关系;异化劳动概念的现实意义;现阶段不同社会阶层的自利性及阶层间利益均衡问题;社会民主和不同阶层利益均衡的关系等。作者认为,社会人不可能没有私欲,关键在于节制私欲,谅解他人的自利性,正确处理个人欲望和社会利益的关系,防止自我异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投笔从戎

 一 抗美援朝运动和中学生参军热潮

 二 军校生活和社会科学知识启蒙

 三 文化大进军和部队熔炉冶炼

第二章 复旦学子

 一 向科学进军和师生思想解放

 二 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的震动

 三 文科师生下乡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浸润

第三章 风暴前夕

 一 钟山校园和林场劳动生活

 二 海安“四清”和农村贫困现实

 三 少奇批示和高校震荡先兆

第四章 “文革”六载

 一 卷入“造反”和掌握斗争大方向

 二 斗批改和触及灵魂的大革命

 三 清查“五一六”之谜和“文革”成因思考

第五章 高校创新

 一 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

 二 科学研究和经济学专业教学

 三 行政任职和高校学术创新环境观察

第六章 政协十年

 一 政协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二 政协活动和专业调研

 三 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协定位

第七章 耄耋之悟

 一 社会主义的科学和空想

 二 社会民主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 个人利益和社会进步

附录1 抽象劳动是个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特殊形式

附录2 异化劳动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

附录3 试评生产关系内涵讨论中的两个问题

附录4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附录5 武汉市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调查

附录6 个体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的产物吗?

附录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私营经济

附录8 试论我国私人企业的存在条件及其早期节制

附录9 部分个体劳动者高收入的原因和对策

附录10 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的比较与分析

附录11 中国私营经济研究会筹备组第二次会议纪要

附录12 迟到的祭奠

试读章节

在刚解放的上海,崇拜美国文明,恐惧美国军事力量的

民众无疑还占很大比例。1950年2月6日中午,我正坐在8路有轨电车上,刚听到飞机轰鸣声,电车就不动了。人们以为是电车故障,坐在车上等了几十分钟,后来才知是美蒋的飞机炸坏了发电厂。到了晚上,周围一片漆黑。弄堂里有一个人说,如果没有美国设备运来,发电机恐怕难以修复了。众皆称是。人们崇尚的是高质量的美国日用品,我们中学生也不时到南京东路附近的中央商场去购买处理的美国军用品,从水壶、球鞋、皮带到手电筒都是美国货好。那时,同学们还以能买到一把刻有USN(美国海军)的不锈钢汤匙为荣。

时隔半年多一点,上海滩到处响起了“仇视美帝”、“藐视美帝”、“蔑视美帝”的口号。那时,我已经从惠中中学(后改名为五爱中学)初中毕业考入上海中学。考“上中”是当时初中毕业生的一件大事。我校同届的陈安亭(后曾任上海汽轮机厂副厂长)、陈苏卿(1957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任教)、金德吴和我四人有幸考中。上海中学的学习空气和政治空气都很浓,当时掀起的抗美援朝的热浪在全市中学里也算是最高的。全校1600多名学生中,有726人报名参军(学生总数中还要扣除初一的人数,因为只有初中二年级以上的学生才符合报名条件)。在解放仅一年多一点的上海,参军的决心可不是容易下的。“好男不当兵”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朝鲜前线装备简陋的志愿军又正和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恶战。参军就是要到朝鲜前线参战的,这是每个报名学生的志愿,也是家长面临的现实。因而,许多家长把学生关在家里不准上学,躲避参军热潮的事件比比皆是。但上海市的多数中学乃至整个社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无疑已成为人们的思想主流。可见当民族感情被激发起来以后,人们的精神面貌在短期内有了多么巨大的变化!这恐怕也是当时与中国为敌的美国执政者始料不及的。

上海中学动员参军工作的出色之处在于不是简单地满足

于报名活动的成绩,而是非常重视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1950年10月至11月间,由威望很高的娄博生、褚圻、贺仁麟、孙云鸿等老师,先后上了四次大课。每次大课,可容纳千余人的上中大礼堂内座无虚席,连走道也站满了人。四次大课的题目分别是:“肃清单纯技术观点”、“正确对待家庭问题”、“树立革命人生观”、“烦恼扫荡战”。热情洋溢的场面与老师震撼心灵的话语令我终生难忘。就是在这几次大课中,我首次听到了关于人生观的比较系统的讲解。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初级知识,但对1950年的上海中学生来说,确是开天辟地的新理论。现在我还记得贺老师讲课中的一段话:“革命人生观的基调就是,不留恋过去,把握现在,展望将来,坚持战斗,坚持进步,确信未来是属于自己的。”在此后数十年的人生征途中,这段话不断地鼓舞、鞭策着我。

P1-2

序言

历史是丰富的,但历史的记载是贫乏的。亿万人的实践,靠几个历史学家来撰写,难免片面、苍白甚至颠倒。理论创新不是靠领袖人物去树立,而应来源于民众的点滴智慧结晶。一些经历过重大事件的普通人,如果能摆脱个人偏见和政治顾虑,尽可能忠实地从个人角度记述一些事件,进行理性思考,应该对世人有益。

开始执笔时,激起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无数情景和思绪的重现。从有益于社会的角度看,应该舍弃纯粹个人意义的情节。因此,除了必要的交代,我尽量选择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内容。从1955年开始,自认为是一个经济学人,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思考也必然带有经济学的色彩。经济学是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思考,可以使问题的剖析有一定深度,但往往显得枯燥。我不认为这是一篇自传,只能说是和同时代人谈心,和后人谈心。我的家人和我和睦相处数十年,但因专业不同,志趣有异,既然不是自传,家事可尽少涉及。他们不仅不知此文内容,在我执笔之际,也决然不知此事,如果本书在内容上有何谬误,与他们毫不相干。人生征途中的喜怒哀乐、恩恩怨怨常久久不能忘怀。但从历史发展角度看,都是一种偶然。理性思考就是要淡化由此带来的烦恼,探索产生这些情感和利益关系的社会原因,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我进入社会以来,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人生的脚步,正是逐渐循着这种探索过程走过来的。年近七十,虽不是自然生命的尽头,但已接近学术生命的终点,本书虽不能说是绝唱,但也可能是作者和朋友们最后的、较为系统的谈心。

后记

本书写作始于2002年2月,至今已有十年。经两次草印与亲友交流,得到很多有益启示,国内外发生的变化也使我不断加深自己的认识。据此,对第五章的最后一节和第七章的大部分内容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附录12《迟到的祭奠》也是后增加的。

回顾我的经历,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相比,既不算曲折,也不能说深受磨难。我尽力去做的仅是无论在青少年阶段还是暮年,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舒展自由,都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生活在一个剧烈动荡时代,社会矛盾反映为我思想认识上的矛盾,我的一生就是在矛盾中度过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家庭的变故,既使我批判旧社会,真心拥护新社会,又使我养成喜欢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学习政治经济学专业后,既从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又不愿将其作为终极真理,认为独立思考、从事理论创新是自己的天职。1958年的人民公社运动和1964年的农村“四清”,先后近两年的农村亲身实践,使我从社会现实生活中认识到搞自然经济是倒退,只有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提高生产力。由此开始怀疑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关于消除商品经济观点的正确性。1984年后市场经济改革取向的明确,又使我想到市场经济的主体天然是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消灭私有制的目标在可见的将来不可能实现,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计应该再作思考。现代社会发展经济必须走市场经济之路,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劳动异化,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就是商品拜物教观念的存在和滋长。这和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消除拜物教的目标,又必然发生矛盾。我认为发展市场经济本身不能解决这个矛盾。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官僚、垄断势力和不法私人资本家的勾结,是领导阶层中相当多的成员私欲膨胀,任其发展有可能导致社会性质的恶变。矛盾的解决只能靠实行社会民主和法治,靠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的文化和道德力量,靠领导阶层从民族大局出发抑制私欲和自律。但是,从经济制度上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深信,人类的智慧一定能找到解开这个难题的钥匙。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我的想法只是一孔之见,难免偏颇,欢迎批评指正。

在写作之初,我的母亲金志新女士于2002年3月9日在加拿大温哥华逝世,此书作为对她的永久纪念。

在写作中,得到中南财经大学郭道扬教授、武汉大学白嶷岐教授、暨南大学石本仁教授、全国文联书记处夏潮书记和语言专家王家琳、徐万于老师的大力帮助和指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蔡继辉副编审、王玉山编辑细致、严格的工作更是本书得以和读者见面的关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找理性的足迹(一个经济学者的探索与思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鸿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32335
开本 20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1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3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53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