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芸窗藏秀--我的收藏札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张喆编著的《芸窗藏秀——作者的收藏札记》灵动深刻的文字与丰富可爱的民间艺术藏品,为读者展示了一位当代中国知识女性所拥有的文化生活品位以及由收藏而衍生出的对于人生的种种静思。本书中有大量的民间艺术藏品的照片,要是喜欢的朋友可以都来看看这本书。

内容推荐

张喆编著的《芸窗藏秀——作者的收藏札记》作者爱好的不仅仅是挂件,更爱那个产生动人作品的心,一种真正“人的素朴的心”。文化分享是超越历史与国界的一桩悦人身心的乐事。不要总看别人家里有什么,要看别人心里有什么。作者以为,黄花梨上那一个个“鬼脸”。其实更应该被称为“襁褓中的婴儿”。

中国古玉,那是入地万丈的文化精髓。它的温润秀泽,它的坚硬质地,涵盖了阴与阳的全部魅力。

《芸窗藏秀——作者的收藏札记》游走古玩市场这些年,作者也注意到了人生中这样一个事实:有些人的饭碗是现成的,是祖先直接递到手里的。

目录

不在风景在心情(代序)

匣 藏

 话说民间老挂件

 聊一聊中国老挂件的历史

 中国老挂件的材料探析

 中国挂件的题材探析

 挂件收藏趣事

 挂件:方寸之间的艺术

 “说有容易说无难”

 那些收藏中国挂件的西方人

 一个用清代瓷板制作的插屏

 官老师的明代瓷盘

 那枚“福”字闲章

 马杌这个话题

 岁月的韵味

 《读书》·收藏·回忆

 两幅杨彦山水佳品

行 家

 美国师傅领我进门

 我与家青先生之缘

 残月分外明

 权重者位自高

 “晋座”的王掌柜

 凯茨这位美国人

 安毕卡的“老木雕”情结

 玛亚和她的观音

 “守大业”的刘掌柜

 燕雅轩的孙掌柜

 古物皆有灵

 正阳书局的崔局座

 为藏家“护航”的女人们

坊 市

 报国寺赶集

 潘家园是个大地方

 天津的沈阳道市场

 城南的吕家营

后记:就让它“马马虎虎地下雪吧!”

试读章节

历史上,用来制作挂件的材料品种堪称五花八门。高档一些的如玉、象牙,高档木头如紫檀、黄杨、红木等等,普通木头中常见的有瘿结木(树瘤)、桦木等;竹、藤、牛角、银、铜,还有石头、水晶和陶瓷等材料制作的挂件,虽数量不多但确实存在。这类材料制作的挂件我基本都有收藏。像西方收藏者一样,我也未在内地的古玩市场上见到用翡翠、金等珍贵材料制作的老挂件。西方学者认为,竹和水牛角材料制作的老挂件在市场上没有出现。他们推断,这类南方材料的不常使用,说明在历史上,佩戴挂件基本上是个北方人的风俗习惯。但是,我藏有一个高6厘米的水牛角人物挂件,而且我还藏有几个竹雕的老挂件。可否推测,挂件作为饰品,显然在近代已经传播到了南方不少地域,只是南北方所偏爱的材料不同,雕刻风格不同,挂件配挂的位置不同而已。我有几个竹雕人物挂件,据了解很可能来自湖南,它们与山西山东古玩商卖的挂件很不一样,非常轻且细小,显然不是配挂在腰间的,雕刻风格与北方的也迥然不同。但它们肯定是挂件,姑且称之为。南方挂件”。前不久,我还见到一位杭州的朋友将一粒雕刻精细逼真的沉香木花生挂件拴在手机上,那工艺水准与我所藏的一件花生挂件很相似,只是我的那两颗花生因之岁月中国老挂件的材料探析的打磨显得更光滑圆润。朋友告诉我,这花生挂件是浙江一位老工艺师雕的。那么老工艺师很可能传承的是当地的雕刻手艺吧。

西方学者认为,挂件在中国历史上是中下层百姓佩戴的东西.至今也没有人见过用翡翠、金子等贵重材料制作的挂件。总体来讲,在材料使用上,“腰间挂件”以木头材料的居多,玉、象牙的挂件应是富裕人家或文人所佩挂的。有一个几乎成为规律的现象,即材料越上乘,挂件的雕刻工艺越娴熟,品相越精美大气。据行家讲,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初学者一般是不敢在上乘的材料上练手的,因为一旦失手,整块材料就报废了,实在太可惜。

关于老挂件制作所用材料,西方学者有观点认为,各种挂件基本都是用“剩料”傲的,所谓剩料即雕刻大件物品所剩余之小块的材料或“边脚料”。以木头为例,过去都是大料做家具,较小的也是用来做木刻浮雕门窗,盒子'小箱子'或放置瓷器用的木座等。这些之后,剩下的小块木头才会用来做挂件。其他材料如象牙等,亦是如此。此观点不无道理。历史上,中国古代木匠做家目时确实有将木材“吃干榨尽”之说。不浪费材料,是过去各个行业,包括器物制作行业和饮食业所遵循的原则。这也许是为什么木头是挂件雕刻中最普遍使用的材料,它廉价且易得,无论贫富,每个家庭都会拥有月件木头家具,用做家具所剩碎料来雕几个小挂件,显然不是太难办到的事情。由此推断,。木雕挂件多为中下层人民所佩戴的饰物”一说是有其道理的。

我收藏的老挂件中大部分是由各类木头雕刻而成,其中黄杨木和瘿结木的占多数,也有几件紫檀和红木等“高档”一些的老挂件。“美材出山野”,木头乃天赐之美物。木头因其天然的色彩和自然纹理,形成了一种最本质的美,这种美是充满生命气息的。不止一位民间木雕艺人说过这样的话:木雕是一种有灵性的工艺,不仅仅木料要好,人品也要好,两者结合才能创造出精品。人类选择木头材料做挂件,将它们随身佩戴,时常把玩摩挲,也可以说是赋予了它们一种肌肤之亲,也因此,能够流传下来的木头挂件,由于经年累月享受这种“厚爱”而显得浑圆温润。这是老木雕挂件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哪怕是雕工粗糙一些的挂件,都有一种纯朴厚重的感觉。我以为,“包浆”,这种由岁月打造出的光辉是造假者无法模仿的。也可能是我对这岁月的光辉感受比较深刻,所以在古玩市场中买木雕挂件时,“打眼”的事情不常发生。毕竟看老物件看得多,突然遇上个新的,总觉得表面那层“贼光”油腻腻的看着挺别扭。所谓“眼力”其实就这么简单。

话题不要扯远,还是来说木头本身。从传统理论的角度,我们中国人(外国人是否做如此想,尚不可知)认为有些木头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或美好吉祥之气,所以用来雕刻挂件的木头往往都是这类“良材”,比如黄杨木。据史料记载,黄杨木的香气可以驱蚊。黄杨木叶可以杀菌,消炎,止血。但黄杨木生长极其缓慢,很难有大料。因无大材,所以历史上黄杨木从没有被用来做大件家具。但因其色泽均匀悦目,纹理细腻,在行家眼里是精雕细刻的极好原料,所以传世的精美摆件和极品挂件中,都少不了黄杨木这种材料。再说紫檀木。紫檀木呈紫黑色,“紫”寓意祥瑞,比如常说的“紫气东来”。紫檀有何具体的药用价值不得而知,但多年前我在天津古玩行里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常年专门雕刻紫檀摆件和挂件的八旬老工匠,白发慢慢又变黑了,而且有新牙齿重新生长出来。我理解,可能紫檀生长周期较长,质地坚实,它所吸纳的天地之精华大大超过普通木材,常接触紫檀木的人当然会得其养分,身强体壮,白发变黑发,自然是可能的。相信历史上也一定不乏这样的吉祥故事,否则紫檀这种木料不会在明清时期如此受皇家推崇,而当代藏家更是以获得那些存世稀少的紫檀家具和雕刻艺术品为平生最大之乐事。宫中制作家具所剩碎木显然也不会被轻易弃之,于是,挂件中也有紫檀这样的名贵材料出现,且雕工往往简约大气。我猜想,这些紫檀挂件即使不是宫中工匠所为,也应为民间高手制作。其艺术价值决不输于同时代那些雕刻精美的摆件。P10-12

序言

人生中什么可以被称为风景呢?我以为,那一定是赏心悦目的人或物。风景谁都会遇到,只是所钟情之物许有不同。我个人喜欢稍有些年份的旧物,只因它们能让我触摸到岁月的纹路,抑或带我走到历史长河的某个岸边静思。

我不是收藏家,因为收藏家不仅要拿得出“好、少、精、奇、绝”的东西,更要具备很强的研究能力。而我只能算做“因无知而愉悦着”的一位女性藏者。我与之结缘相遇继而归人囊中的大多只是一些“小物件儿”,客观地说,它们没有明式家具的典雅高贵气派,也缺少古代陶瓷的华美与亮丽。可我却对它们情有独钟。但愿这本书能给出一些理由。

收藏旧物的经历,曾在一段时期内令我的人生在完美与不完美之间徘徊,收获了一份亦喜亦悲的心情——捡漏带来的当然是“完美”的感觉,因无缘与之擦肩而过的老物件,却也真不在少数。所谓不完美,不过如此吧!所幸是,现在都放下了。

收藏,更为我带来些许人生感悟。说到此,真要感谢那些因古物而与我结缘的海内外朋友,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感悟定是苍白、肤浅的。所以,有关他们的故事也成了我书中的一道风景。

是他们让我懂得:

文化分享是超越历史与国界的一桩愉悦人心的乐事。

不要总看别人家里有什么,要看别人心里有什么。

藏着是历史,活着才是文化。将那些古代艺术品及器物以各种形式展示和利用起来,是证明它们活着的最好方式。都藏在家里,太遗憾了!

高举真文化的旗手是不倒的。我看到:他们执著、“寂寞”,有时甚至孤独无助,但他们就是不倒。历史的纪念碑上总会留下他们的名字,这也算是天意吧。

游走古玩市场这些年,我也注意到了人生中这样一个事实:有些人的饭碗是现成的,是祖先直接递到手里的。

我以为,黄花梨上那一个个“鬼脸”,其实更应该被称为“襁褓中的婴儿”。不是吗?

中国古玉,那是入地万丈的文化精髓。它的温润秀泽,它的坚硬质地,涵盖了阴与阳的全部魅力。

后记

我的师傅是学者,早年在加拿大某大学做教授。这位教授的一大特点便是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对于有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事情,他总是给予一定的关注。开始我认为这是学者的一种职业风格,但现在,我认为是他爱生活的一种表现。比如,北京平安大街上的段祺瑞旧府,他去过。回来之后就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搞清这里面的建筑是谁设计的,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什么时候设计建造的。因为此府外面大门是中式的,可里面的建筑却是西式的。这令外国教授十分好奇。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旧府探寻”,刊载在《北京晚报》四合院栏目中。我想说的是,受这位教授的影响,一来二去,我有时也爱“刨根问底”。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英文中,倾盆大雨是“It rains cats and dogs”,首先我就不理解为什么大雨和猫猫狗狗放在了一起。其次,我又想,英文中形容大雪用什么呢?也跟动物有关吗?于是,我把自己的问题抛给了教授,并告知,中文中有“鹅毛大雪”,那英文呢?

接到“任务”后,教授想了一晚,第二天告诉我说,他在英文中没有找到能对应中文“鹅毛大雪”的句子或短语,但表示圣诞节回国时会询问各方亲朋好友,弄他个水落石出。十来天后,我收到他的邮件,说很遗憾,从美国的东海岸打听到西海岸,也没有一个朋友知道“鹅毛大雪”所对应的英文。但智慧过人的教授不想说“英文里没有”这样的话,他给了我一个SOLUTION(解决方案):LET ITSNOW HORSES AND TIGERS!就让它“马马虎虎”地下雪吧!多精彩的创意!我看了会心地哈哈大笑:是啊!找不到答案,何必再苦恼累人呢,就让它马马虎虎地下雪吧!

最近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写藏品的文章,常常觉得累人。这当然主要是由于自身学识和相关知识太少所致,另一原因是“非要说清楚”这种愿望在时时困扰着我。比如藏品的年代问题,材料问题,还有诸如“为什么来自山东的挂件在雕工上往往较山西的挂件要精细许多?”等等许多细节问题,都令我沮丧,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有时为给古物断代,还要骚扰一些鉴藏家,请他们帮忙看东西。被追问许多,他们当然也感觉累人。断得太细本身也许意义就不大,我也注意有不少拍卖行的东西,都写着:清早期,清中期或清晚期。足矣。

另外,有时我也想,当专家们也“各执一词”的时候,我这个当事人该以谁说的为准呢?

东西好是最重要的,拿出来与大家共赏更是一件乐事,搞得太累就没意思了,毕竟我不是专业藏家,更不是拍卖行的古物鉴定专家。

于是,关于藏品的年代等诸多问题,我以为,解决之道就是“让它马马虎虎地下雪吧”!

是为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芸窗藏秀--我的收藏札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65804
开本 16开
页数 1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