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物理学家眼中的经济学
内容
编辑推荐

传统经济学是否在某些方面步入了歧途?经济学能不能理解成是关于稀缺资源的分配?人能不能认为就是经济学所说的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性经济人?浩如烟海的经济学著作为什么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量那么少?传统经济学作为基础的某些基本假设、定律、以及“公理”是否存在最初级的概念错误?黄风义所著的《一个物理学家眼中的经济学》为你一一解答。

内容推荐

黄风义所著的《一个物理学家眼中的经济学》是一本物理学家写给大众阅读的有意思的书,视角新颖独特,对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和条件有深入的剖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人文关怀。经济学圈内学者和学生阅读《一个物理学家眼中的经济学》,也会受到启发。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社会经济体系是一个包含个体人性以及群体社会性的复杂体系/3

 二、对社会经济体系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6

 三、数理表象与数理模式对经济体系的描述/9

第二章 经济体系的基本模式与历史概述

 一、经济体系的两种极端模式简介/16

 二、案例分析/21

第三章 经济体系的数理表象

 一、数理表象的意义分析/37

 二、经济体系的数学表象/38

 三、经济体系的物理表象/46

第四章 经济体系的基本元素

 一、个体经济体系的基本元素/63

 二、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78

 三、经济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81

 四、经济体系的逻辑特点:多元逻辑与自实现承诺/87

第五章 经济体系的分布函数与系统模式

 一、元素的值——幅度/96

 二、社会财富的分布函数/98

 三、经济体系的模式分析以及经济体之间的不对称竞争/101

 四、实现个体之间公平的三种模式/111

 五、实现群体之间公平的三种模式/114

 六、亚稳态经济体系的特点/115

 七、经济体系的动机、目标和过程的分析/117

 八、经济体系的发展与竞争模式的分析/124

 九、经济体系的结果、评估和系统巨函数/130

 十、经济体系中某些具体现象和规律的分析/133

第六章 高科技时代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分析

 一、个性的复兴/145

 二、晶体管的发明/146

 三、历史回顾:对经济体系模式的思考/149

 四、集成电路芯片与产业的发展/154

 五、摩尔定律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158

 六、高科技产业垄断的优势和劣势分析/166

 七、半导体技术在中国的发展/168

 八、中国高科技的自主创新之路/171

第七章 经济体系的平衡态

 一、经济体系的态函数/175

 二、对自由经济体系“看不见的手”含义的分析/179

 三、经济体系的平衡态破缺:经济总量不守衡与经济危机/194

 四、经济体系的干预、调控与优化分析/216

 五、干预、调控的手段与评估/235

 六、利益最大化追求原理的具体表现/239

 七、案例分析:开放、动态、自优化的经济体系/260

试读章节

社会经济体系是一个包含个体人性以及群体社会性的复杂体系

在传统的经济学思想体系中,特别是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个体以及社会群体对经济利益的理性或者最大追求被认为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出发点,其他的很多次要或者非经济因素则被忽略或排除在经济体系的思考范围之外。

传统经典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从某个角度理解,是试图突破市场经济体系所信奉的个体对利益最大化追求这一基本制约因素,如把社会平等等因素引入到经济体系,并借此推断市场经济的不合理以及计划经济的必要性和完美性。但这个体系把社会经济这个本质上的多元复杂体系,简单理解成单一线条的、近似平均分配的计划经济体系。

伴随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而发展起来的很多经济学理论,从某种角度分析,可以认为是对市场的自主调节以及社会整体优化的一种折中。而因为对经济体系在基础层次理解上的潜在漏洞,使传统经济学思想在丰富了人们对经济体系认识的同时,也让人们产生了诸多的不解与困惑。

人类经济活动将不只是关于经济利益(或者更简单地理解为追求最大利润)的体系,而同时是关于个体人性和群体社会性的体系。尽管其中的首要考虑因素是经济利益。经济体系同人类个体及群体的基本属性、个体及群体的行为、人类社会意识、信仰以及群体的心理效应等形成了一种强关联。从而相关几个方面需要共同考虑并形成描述经济体系的一个更完备的基础。

(一)经济体系与哲学思想、精神信仰以及社会意识的关系

首先,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对经济体系的基本理解。如哲学上的“决定论”思维方式是单元化或者极端化经济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

精神信仰也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体系的宏观规律和发展方向,信仰的不同将可能得出对经济体系现象和规律的不同理解。

此外,意识形态的不同与对立,曾经极大地影响了国际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如今,这种意识形态的不同可能还在世界上的某些地区对个体和社会群体产生直接影响。

(二)经济体系与社会群体心理效应及行为的关系

在自然界存在某种不确定性以及不可严格预期性的基础上,与社会中的个体复杂性相对应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经济体系。这个体系的重要特点,是体系的现象和规律与个体以及群体的心理意识、行为之间存在强关联。

而传统经济思想的漏洞之一,就是把经济活动这种人的社会行为,理解成简单的机械行为,并希望完全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或者完全通过政府控制,而实现经济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这实际上忽视了社会群体意识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影响。

此外,对于个体经济活动,心理预期(包括多元因素下的判断、预测、规划)以及相应的行为(包括选择、探索、创新甚至投机等)所伴随的不确定性,同经济活动以及利益回报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群体心理效应与行为之间的强关联,将可能成为自由经济体系在脱离了200多年前的初期阶段后,仍然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不只是经典政治经济学思想所提出的生产过剩或者商品过剩。

(三)经济体系与逻辑思辨的关系

几乎所有的传统经济体系都是在某些基本假设或者常识性基本原理(公理)的基础上,推导出相互之间自恰的结论、现象或者规律。这种思辨方式,是古希腊的欧几里德在两千多年前建立平面几何学体系时创立的思维模式,也是人类随后科学思想的基本规范。但几何学随后发展起来的非欧几何,实际上已经显示了在逻辑体系(包括数学,甚至包括某些自然科学如物理学体系)中,相互不完全自恰甚至是矛盾的规律(或者假设)将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同时成立。

而多元化社会经济体系是个复杂体系,其特点包括某种程度的可认知性与不可完全认知性的共存(类似于混沌体系),以及自恰性与不完全自恰性的共存。社会经济的近似完备体系存在本身的不自恰性显示,任何一个现象或者规律,在同一个体系下,其逆现象和逆规律将可能同时存在。

社会经济学不同于人类认知范畴所掌握的任何其他科学特别是关于非生命的自然科学,这个体系的现象、行为、规律甚至思辨方式以及体系结构本身都具有特殊性。经济体系需要考虑社会群体意识与行为,并形成一个比生命现象更复杂、更有智慧,并在不断成长完善的有机体系。

经济体系在形成任何一种具体的经济规律的同时,因为体系自身的基本规律所制约,体系将同时形成制约这种规律的新规律,并可能使体系向这种规律失去作用的方向发展。  从而,经济体系从根本层次分析,是一个不可严格预测的体系。

正是这种不可严格预测性,使经济体系以及人类社会和文明不断自我完善、发展和进步。

经济体系以及经济学,所包含与研究的现象、行为和规律,将在“经世济民”、“柴米油盐”,以及“鸡鸣狗盗”等之间连续分布。而且,经济体系在考虑“无利不起早”的传统逻辑、推理等理性思辨的同时,也需要考虑人类行为中“花钱难买愿意”以及“赌徒心理”等的自主意志和心理效应。

社会经济学构成一门科学的基本判据:不同于任何自然科学以及自然规律,社会经济科学不能以社会的巨大付出甚至灾难为代价,而去验证经济规律的对与错。

群体逻辑(或社会逻辑)的特殊性:当考虑到个体元素的多元性,以及社会群体的多样性,人类的群体逻辑同传统的单元化思辨方式与逻辑体系(单元逻辑)具有不同的特点。群体逻辑需要考虑不自恰或者相互矛盾元素的兼容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体系的广义自恰性或广义完备性。

多元经济体系结合群体心理效应的影响,所对应的一个逻辑思辨体系的突破,是社会经济体系具有“自实现承诺”的逻辑特点。

(四)经济体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当今国际社会仍然还有一些国家(特别是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在实施计划经济模式,如南美的委内瑞拉。

P3-5

序言

本书正式开始写作是在2008年,主体部分完成于2010年初。而零星的思考却是从30多年前就开始了。

作者1982年进人北京大学物理系,1986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读硕士,1989年1月13日出国自费留学。在美国获得电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随后作为微电子工程师从事过研发工作。

作者的教育背景和从事的职业,似乎更应该对自然哲学感兴趣,而不是经济学,毕竟之间相差得太远。事实也确实如此。从中学时代起,对哲学的偏好促使我在大学选择了物理专业。

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所考虑的是对物质世界(包括物质结构、运动,时间、空间以及宇宙等)的认识,从300多年前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诞生起,到量子力学以及相对论等宏大理论体系的创立,几乎达到了人类认识宇宙的边界与极限。所以,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发出“哲学死了”的感言。但他的话少了一个限制词——“自然哲学”。

相比自然哲学(包括数学、物理等科学),社会哲学这个更广泛的领域,即关于人与社会体系而不只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客观实体,在过去的两三百年间,却似乎还蹒跚于两千年前自然科学萌芽时期的探索与纠结。

而为了讨论社会哲学中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个体意识与社会理念以及相关的社会现象(如教育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分析经济现象,因为这是人类近现代社会构成个体及社会群体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几年之前作者开始系统考虑社会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为所构想的哲学理论的一部分序言与注解,作者首先尝试总结经济体系中关于人、个体价值与利益追求以及与群体、社会的关系,完成后发现这个注解篇幅有点长。

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对于个人、群体、社会以及道德、思辨、逻辑等这些与生命及自主意识相关的现象及体系的理解和思考,回顾人类文明从远古蛮荒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基督的十字架、佛陀的慈悲,看到了孔孟、老庄,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密、马克思,等等,在所有这些信仰的光辉以及先贤与大师的背影下,我们感悟到了人类的理性与智慧,但同时也面临了诸多的迷惘与困惑。

自200多年前市场经济体系创立以来,人类对社会经济的认识,包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在两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诸多经济学流派与理论体系,在对某些基本问题的理解上可能存在潜在的缺陷和漏洞。

传统经济理论对人及社会经济在最基础层次的理解上可能存在偏差。从而,这些思想体系某种程度上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社会200年来诸多的纠结、纷争甚至是灾难。而其背后思维方式的演化。同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的两千年发展,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社会经济不同于自然科学,关于人和社会的理论体系需要首先考虑人的自主意识。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经济体系的逻辑与思辨方式,不能简单地套用经典自然科学的单元化模式。否则,很容易使我们陷入概念和逻辑的死胡同。社会经济不是传统经济学所描述与预言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具有自我完善能力的开放体系。从而,个体利益追求(或理性经济人假设)、自由竞争(市场面前人人平等)或“社会公平”(财产公有与平均分配),虽然反映了体系的某些基本规律与人性诉求,但也忽略了一系列同样重要的基本要素和规律。

作者对经济学的一些粗浅认识,可能是从对我们中学以及大学学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思考,结合某些在国内、国外的生活经历,以及中国当代社会的变革中体会到的。

在本科读自然辩证法或者政治经济学,一位平时不太喜欢读书的同学,课堂上突然站起来质疑老师讲的某个基本原理是自相矛盾的,一脸的严肃,逗得大家在底下偷偷哄笑。作者当时的感觉是,哪要那么较真,别人怎么说你怎么听就行了呗。真要较真的话,还有比基本原理更大的漏洞。

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每天进出校园的大门口,常常见到一个农村进城的小姑娘在卖酒酿、茶叶蛋、豆腐花,开始是挑扁担,后来换成一辆自行车,比很多同学还新的。那时候,经济上已经开始改革开放,曾经有一句流行语是“研究导弹不如卖茶叶蛋”。当时邓小平提出了影响当代中国发展历程的话:“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国家已经在深圳发展经济特区。

当时的整整一代人以及他们的前一代人,在以前学习国家政策的时候,其表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而就因为这位巨人的一句话,通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怎么突然就变成了连“独木桥”都没有的河了呢?这种困惑与纠结,对于那时候大量从亏损或者倒闭的国企中下岗回家的工人可能有更切身的体会。

大约从那个时候开始,对以前学习政治经济学以及哲学的某些想法开始进行系统地思考。例如,以前大学里学统计力学,无规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所对应的统计分布是玻尔兹曼分布,当时想这种分布可能也对应了经济体系中个体财富的分布(即纺锤型分布)。

当然,对于经典政治经济学所存在的某些潜在疑问,例如市场经济体系并没有按照其预言走向崩溃而是在不断完善,经济学家给出的一种可能解释是因为市场的供求关系达到了均衡。而这并没有消除很多人的困惑,既然是这么浅显的一个道理,为什么思想家用几乎毕生精力研究完成的经济学理论,却与现实发生如此大的差异呢?而这似乎不能只归结为思想家的疏忽。另外,社会体系为什么是按照供求关系达到均衡的模式,而不是按照理想中更合理的社会主义推翻资本主义的模式在发展?以上这些问题似乎显示传统思想对经济体系认知方法上的某些偏差或者对经济体系中其他更基本规律的忽视。

随后很多年在美国的生活,对市场经济也有了一些第一手的感触。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很多缺陷。而且,对于历史上其他复杂的经济理论与体系,我们有时候也会发现其存在的潜在缺陷与漏洞。

经典政治经济学思想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理论被很多人认为是经济体系的科学思想,并建立在人类理性与逻辑的基础上。但为什么两种科学体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却导致了历史上水火不容的对立和矛盾。对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只从哲学或者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出发,很可能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可以宁静地分享基督以及佛陀的慈悲与安详,或者在“道可道,非常道”的混沌中享受美感。但在滚滚红尘与美丽心灵之间,在科学与社会理性之间,在个体利益与群体价值之间,社会经济体系似乎还缺少一环逻辑思辨的链条,一种普适语言来提供沟通的桥梁。

而如果我们把视线扩展到经济体系之外,当我们考虑数学、物理学以及两千多年来它们的变革与演化,我们很容易发现其背后的思想,同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相关的思维方式可能对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具有某种借鉴作用,人类社会也可能不需要花费那么大的社会成本与代价在黑暗中纠结、摸索。

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以及市场经济体系,一种简单的类比是相关体系张开了经济空间的三维坐标轴(x,y,z)。借鉴相对论把独立、不变的三维空间以及一维时间坐标拓展到相互关联的四维时空连续体,我们试图把经济空间的独立坐标进行多维扩展,在容纳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体系中其他更广泛的现象和规律,例如,经济发展的一种优化途径将是沿着经济空间的最短程路线。

从而,本书的主要目的可能不是试图证明某些理论的对错,或者创立某种新理论、新思想,而是希望用一种数学、物理学在过去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被普遍采用的表述方式和思维方法,去思考和解释社会经济学的现象和规律。从而,当大家自己读经典著作以及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就不用纠结几十年,而可以自信地说,哪位大师说的话或者做的基本假设存在局限性,哪位大师的理论忽略了一些重要的考虑因素。

当然,借鉴更深层次的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统计力学等,我们自己可以创造出无穷多的伟大经济理论,最重要的是这些我们自己创造的理论很可能比任何一个大师的著作对我们自己都更有用。

对于这样的经济体系,每个人都是大师。你的话将是哲言,你的探索将是道路,而你的实践将成为经典。

黄风义

2012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物理学家眼中的经济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风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213411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7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