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远的眷恋--人大附中校友校园生活回忆/人大附中创新之路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不变的微笑

正如本篇开头谈到的,靳老师留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恐怕就要数他亲切的笑脸了。对于这位温和的老师,同学们更有发言权:“老师备课认真,上课很细心,风趣幽默……老师很阳光,课堂很有趣……老师的课教会了我们很多很实用的生活常识,比如急救方法……这门课给了我们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能让我们每天拥有阳光心态、快快乐乐地成长……老师讲课一波三折,总会带我们做有趣的活动。老师观点独特,有耐心,注重学法指导……有一次,同学们做。阳光发言,,内容很多还很深奥。许多同学都抢着发言,老师当即把本将举行的阳光剧场取消了,让大家继续踊跃发言,高谈阔论。我们并没有因为阳光剧场的取消而感到遗憾,这门课让我学到许多文化课上学不到的东西。而这些正是走进社会所必备的知识。例如,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乐观面对,战胜困难。在课上,老师用不同的手段向我们传授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学们感受到要用快乐、阳光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一些学生这样感谢着靳老师:“您和蔼可亲,上完您的课我总是笑容满面……您的课符合我们的心,您的幽默风趣给我们带来了一缕阳光……十分细心的您教会我们快乐地面对每一件事……您平易近人,脸上总挂着微笑,给人以亲切和安详……您脸上总洋溢着笑容,让人看了心里暖暖的……您时不时的笑容会让我们忘记烦恼,您以身作则给我们好的心情……您的课堂活动多,主题演讲让我们能展现自己。您的课真的让我们变成阳光少年……有一次,您让同学们找自己的优点,那时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有那么多优点……您使我积极向上。您尊重每个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阳光发言’让我们读懂了许多东西……您让我变成积极向上、真诚的阳光少年……当您走进教室,我总有一种舒适、快乐、温馨的感觉。从一个个经典小故事引发出一个个联想,我最爱上您的课。您总是带我们走进阳光世界,感受阳光的喜悦……教学板块多,符合我们的生活,常引起热烈的讨论,您教会我们拥有阳光心态。老师和蔼可亲,活动多姿多彩。”

人大附中的学习经历对这位老师的优雅和微笑有着深深的影响。“事实上,我没有想过要去感染学生。”他偏过头:“最初,我只是想比我的老师更多一些宽容,更多一些优雅与微笑。我在人大附中学习的时候,老师很严厉、很严肃:‘加油!快跑!还有一圈!’老师们的素质虽然都很高,但是他们很少微笑。当时,也没有这样的意识——教师要像乘务员那样温柔,但我觉得应该作一些改变。在国外,老师、校长、官员都很平易近人,这也影响了我。我们喜欢周总理,温文尔雅,不喜欢过于张扬的人。青少年更喜欢鼓励,尤其需要母亲般的爱心。这更能使青少年感到温馨,从而得到一些安慰。我想兼任严师和慈母,还把这句话贴在家里。我的小孩和我发生冲突时,他就指一指那里。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优雅,要微笑,不能说发火就发火。我希望人大附中不光有严肃的老师,也有一些优雅的、保持微笑的老师。”

感悟母校

靳老师具有一名教师和一位校友的双重身份。对于人大附中,他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看法。“历史选择人大附中站在中国教育的最前沿。从一所工农速成中学,变成人大附中,再变成172中,再变回人大附中,现在已是位于世界前列的一所名校了。她经历了几个历史变化。我想告诉师弟师妹的是:秉承我们学校勤奋勇敢的精神。人大附中的学生老师都很质朴,有着传奇的老师和杰出的同学,有很好的校风传下来。进入新世纪,老师应该更优雅、更宽容、更微笑、更艺术、更全面。一个健康的老师群体、一个阳光的学生群体,我们完全有可能创造教育奇迹,领先世界教育。”

基于此,靳老师叙述着他对学生的期望,这也是他的培养学生的目标。“人大附中的学生应该勤劳、勤奋、热心。这个学校的传统特别好,我时刻记得我是人大附中的一名学生。经常有人问我:‘你怎么放假也不休息也不玩,都花在创编新教材上’因为,我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是延续下来的勤奋的中国人。在人大附中,我接受了很好的勤奋教育。这是附中的精神。未来,我们要‘敢为天下先’,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非常有影响力。在美国人还没有自己的祖国时,我们伟大的文学艺术已经诞生了。大家都觉得人大附中的老师、学生很厉害,其实我们的民族更厉害。我去美国的时候,签证官四次抛出同一个问题。第一次问我:‘你怎么获得的邀请?你去美国的目的是什么?’我让他看邀请信。他又问:‘你怎么获得的邀请?谁和你联系?’我让他看邀请信。‘你去美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我说:‘你四次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你看清楚,这是美国最优秀的学校请我去。我是介绍中美中学教育的第一人……’他连忙开始看材料。中美建交后,中美中学教育交流的第一个代表团是美国中学代表团,他们到中国来。团中央负责接待,我作为人大附中的团委书记全程陪同。后来我在《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连续写文章介绍美国师生,还专门写了介绍国外中学生的著作。美国的签证官开始很傲慢,故意问问题刁难我。但是看了我的文章和专著后,他脸色立刻就变了,直接‘welcome’给盖章。后来美国学校多次让我留在美国工作,我每次都是‘No’。作为一个人大附中学生,我觉得我应该有我们的传统美德。”

说起人大附中的教育,靳老师更是滔滔不绝:“在人大附中这个舞台上,诞生了很多教育传奇。既有刘校长那样的教育家,也有像我一样的普通教师,我们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教育。我期待人大附中能成为世界教育的百草园,而我们的教材就是其中的一缕阳光。”

靳老师还不忘鼓励我们:“你们怀念喜欢的老师与课程,尽力为校庆做志愿者,这就是人大附中的一种精神。周日大家都去报班学习,你们几个抽时间和我一起探讨人大附中未来的发展,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你们并不只关心考分,你们能意识到你们的责任。我看得出来,你们超过我没问题。你们英文比我好,信息技术更好,各种知识都能超过我。但是在新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作为学长想说:人大附中的学生应该把老一代的勤奋和新一代的优雅结合起来,要更有创新意识和现代风格。人大附中应该超越她所处的时代,让学生在回忆起这样一所学校时,由衷地感到自豪。”

校友寄语

“好几所大学、研究所希望我去工作,条件都很好。但我还是选择回到这里,回母校做一个平凡的中学教师。这所学校给了我很好的基础,比如良好的演讲能力。不论是工农速成中学、172中还是人大附中,老师都能在校园里导演出生龙活虎的校园喜剧。这是我喜欢做的事。中学时,人大附中老师告诉我:‘你很有思想,与众不同’,诸如此类的鼓励我至今难忘。我要像我的老师一样,为学生和其他老师作出贡献,希望能像你们说的那样成为一段‘传奇’。”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靳老师对学校的深情。

“让世界洒满阳光,让生活充满微笑,我希望未来能看到你们的作品挂在人大附中的网上。”这是靳老师给我们的校友寄语。

结束了采访,转身看窗外,附中的中心花园生机盎然,如同这片精神沃土养育出的或是正在成长的栋梁们。一代代传承,他们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带着人大附中的精神,肩负着社会的重任。

P38-41

目录

上篇 校友谈人大附中

 1-1 那些岁月——访1958届校友白继承

 1-2 艺术人生刘锦云——访1958届校友刘锦

 1-3 踏实做人,勤恳做事——访1959届校友吴芝祥

 1-4 我是地地道道的人大附中人——访1966届校友翟明国

 1-5 海外学子铭记母校教诲——访1967届校友雷平

 1-6 深情忆母校——访1968届校友杨镰

 1-7 一生优雅,永远微笑——访1971届校友靳忠良

 1-8 光影人生——访1979届校友李继贤

 1-9 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访1980届校友马清

 1-10 与食品安全结缘——访1981届校友范敏坚

 1-11 掌舵人——访1981届校友李萍

 1-12 再忆风华正茂时——访1983届校友李保国

 1-13 彼时年少——访1985届校友赵振

 1-14 传奇——访1987届校友李家强

 1-15 母校情难忘——访1987届校友安永东

 1-16 追忆似水年华——访1987届校友林革

 1-17 附中·成长——访1988届校友王玢

 1-18 难以忘怀的那些人和事——访1989届校友孙明彦

 1-19 从坚守到担当——访1989届校友阎延文

 1-20 实力作证——访1990届校友汪涌

 1-21 在人大附中的日子里——访1994届校友马捷

 1-22 过往的痕迹——访1997届校友李秋生

 1-23 美丽的巧合——访1999届校友刘睿

 1-24 人大附中的那些美好——访2001届校友汤博晖

 1-25 抵掌而谈,感慨万千——访2004届校友翟禹

 1-26 永远的“三高”学子——访2004届校友周寅猛

 1-27 DON'T PANIC,我们一路同行——访2005届校友张韧

 1-28 我是平凡的附中人——访2008届校友刘畅

 1-29 美丽源于自信——访2008届校友杨郁

下篇 墨迹人大附中

 2-1 中学情结

 2-2 拼搏的一生

 2-3 1958年我在人大附中的一段军旅生活

 2-4 母校忆趣

 2-5 多彩而难忘的高中生活

 2-6 珍惜

 2-7 那时的青春

 2-8 献给母校的歌

 2-9 守望人大附中

 2-10 立此存照

 2-11 往事历历,情怀依依

 2-12 回忆花絮

 2-13 今生无悔

 2-14 一副对联的人生感触

 2-15 甲子校园怀旧感恩吾师解惑之道

 2-16 甲子轮回历沧桑 皓首归来谒吾师

 2-17 红色年代的校园

 2-18 点滴回忆

 2-19 我的老师刘彭芝

 2-20 培育理想的摇篮

 2-21 青春无悔大爱无疆——献给母校六十华诞的诗

 2-22 爱人大附中的几点理由

 2-23 美好的回忆

 2-24 我的班主任

 2-25 温暖记忆

 2-26 再回首

 2-27 科学与艺术

 2-28 墨迹人大附

 2-29 祝福母校

 2-30 我的“超常”之路

 2-31 人大附中,我想你了

 2-32 永恒的眷恋

 2-33 THE NINE

序言

写在人大附中校友文集前

在新世纪走进第一个十年时,人大附中迎来了六十华诞,值此喜庆时日,我们编辑出版了校友文集《大洋彼岸的青春——人大附中校友海外成长纪实》和《永远的眷恋——人大附中校友校园生活回忆》。

写作者及书中访谈对象是人大附中的历届校友。他们或记校园生活的人事风物,或叙海外求学的奋斗漂泊,或写流逝岁月的青春感怀,或议现实人生的甘苦成败。写作者年龄相差半个多世纪,身处之地远隔万里,但翻阅品读文章,相信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母校人大附中共同怀有的感恩眷恋,看到他们同样勤勉学习、执著追求的奋斗足迹,理解他们给予后辈学子的榜样示范和谆谆教诲。透过这些朴实无华又饱含深情的文字,人大附中六十年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一代代人大附中人的音容笑貌、个性情趣、精神风范清晰生动跃然眼前。

“造就学生者为学校,而造就学校者则其学生也”。校友即学生。对一所学校来说,已经离校的校友,曾是学校昨天的学生;今天在校的学生,将成为学校明天的校友;在某种意义上,“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学生,就构成了一所学校的全部。人大附中历经六十年岁月沧桑,从一所工农速成中学发展到普通中学,再跻身北京市重点中学,并在近十年间跨越发展,成为蜚声国内外的知名中学,它的“成长”历程,回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大附中人”奋力前行的足音,镌刻着每一届校友的青春身影和成长足迹,他们是学校六十年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学校优良传统的创造者、传承者,他们的成长折射的是人大附中的成长。

穿越六十年的漫长光阴,他们一路走来。有建校之初来自工农兵的国家建设骨干,有学校转制后招收的普通初、高中学生,有曾被“读书无用”论蛊惑的懵懂少年,有拨乱反正后接受高考洗礼的考生,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失学下乡的“老三届”,有走出国门海外求学的“留学生”,尽管年龄不同,身份各异,然而,有一根精神的红线一脉相连贯穿所有的人大附中人——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执著追求,人大附中的文化基因是他们成长、成功的根基底蕴。一所学校因什么而值得荣耀?不是它的历史,不是它的名气,不是它的校园,也不是它的奖杯和成绩,而是它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超越同辈、气质独特的优秀学子。他们走出校门,能在任何地方自信、自立、奋斗、成功,能禁得住生活的挫折、诱惑而永远不迷失方向;他们不但自己是成功者,而且能够把所受的良好教育变成更好的成功之道,让后来者更加成功——

我当时的理想就是当工程师,搞技术,要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于-是,报考了唐山铁道学院,学铁道建设。那是英国人建的学校,毕业后去美国留学不用参加考试。我没去留学,而是选择了直接工作,一门心思想搞建设。

我当年被分配到昌平教书,当地条件不是很好。于是我就有了一个领悟,原来上学的时候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真正走入社会,才感觉到自己不过是茫茫尘世中的一粒沙子。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永远有一种追求,这是非常可贵的。

几点最基本的体会:第一,成绩是干出来的,勤奋是移民的第一财富;第二,光是勤勉还不够,在一个新环境中追求生存和成功要有一种不懈的精神;第三,要勤思考,敢创新,选对路。

成长似乎就是在一点一滴的不经意之间,有最初的期待,之后的失落,对寂寞的恐惧,慢慢学会的坚强,和最终会在这段旅途中找到的一颗平淡的心。

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而不是父母喜欢的专业,创造力就源于此。

无论你有多么天才,这个世界的发展也不是你所能预料得了的,守住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只要你能坚持,“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这话是真的。

真正的幸福绝不排除痛苦。没有挫折的幸福是廉价的幸福。

别让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别让孩子攀比物质生活。家庭条件在这里应该被淡化。朴素的生活和崇高的精神,会使每个学生终生受益。

“成长”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进步、成功,再进步,再成功,永不止歇;“成长”对一所学校而言,意味着传承、超越,再传承,再超越,持久发展。人大附中人一代代砥砺耕耘,薪火相传;人大附中六十年春华秋实,硕果芬芳。变化的,是学校的操场、花园、教学环境,是师生员工的新陈代谢、人事更迭;不变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对教育的责任,是我们的精神气质、文化传统。有了这恒久的坚守与坚持,人大附中才会让一代又一代校友对她驻足回望,眷恋流连——

附中是我人生的起点,我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现在回首,我整个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人大附中形成的,以后的历练都是在附中的底子上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无论我身处何地,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都是人大附中人,人大附中精神永远刻在我的骨头上。

老师们对事业的忘我投入和对学生的极端负责,告诉了我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工作和责任。我的职业发展顺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附中老师们的精神遗传——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工作的责任心。

人大附中于我而言代表了我大部分的青春期,已经不是一个中学所能概括了的,她和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密不可分。说起人大附中,在我的脑子里出现的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段逝去的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当我终老于榻、痴呆健忘的时候,能够星火般点亮我双眸的必将是这段记忆。

有人在论及数百年哈佛真正的生命之源时说:“学生们一代接着一代,如同海浪一浪接着一浪冲向陆地。不论我们认为人的历史是单调的或是狂暴的,有两个事物总是新的,这就是青春和对知识的追求。我们学校的年龄已经可以用世纪来计算,但只要她热切地追求这两件事物,她就永远不会衰老。随着时代的变迁,为达到目的使用的方法可能改变,但目的本身是永远不变的。”六十年的历史,与三百年的哈佛、六百年的伊顿相比,人大附中还很年轻,我们的办学历史还不长,文化传承还不够深厚;但年轻也意味着生机和活力,意味着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美丽的文字、图画,要靠所有正在学校和已经离开学校的人大附中人一起书写!

值此学校六十华诞出版两本校友文集,是校友献给母校的生日厚礼,也希望借这两本文集的出版集结起人大附中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校友,让母校成为你们独自奋斗、身心劳顿时,可以叙谈友情、寻到支持的永远的家园。

祝愿所有人大附中学子获得有尊严、有价值的生活!

祝愿人大附中持久发展、盛名不坠、永远常青!

最后,向本书的作者、采访与被访者,以及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心血的劳动者致谢!向每一位人大附中校友致以问候!

是为序。

刘彭芝

2010年6月12日

内容推荐

本书的写作者及书中访谈对象是人大附中的历届校友。他们或记校园生活的人事风物,或叙海外求学的奋斗漂泊,或写流逝岁月的青春感怀,或议现实人生的甘苦成败。写作者年龄相差半个多世纪,身处之地远隔万里,但翻阅品读文章,相信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母校人大附中共同怀有的感恩眷恋,看到他们同样勤勉学习、执著追求的奋斗足迹,理解他们给予后辈学子的榜样示范和谆谆教诲。透过这些朴实无华又饱含深情的文字,人大附中六十年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一代代人大附中人的音容笑貌、个性情趣、精神风范清晰生动跃然眼前。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附中学生采访老校友的采访稿加工而成,下篇为附中校友自己所写的文章,共同追忆了人大附中美好的学习生活。

编辑推荐

本书由人大附中校友撰文结集而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附中学生采访老校友的采访稿加工而成,下篇为附中校友自己所写的文章,共同追忆了人大附中美好的学习生活,满满的温情洋溢在字里行间,鼓励和展望也是本书的主题,以此特献礼与人大附中建校六十周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远的眷恋--人大附中校友校园生活回忆/人大附中创新之路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宝燕//邓跃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25114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4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