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洋彼岸的青春--人大附中校友海外成长纪实/人大附中创新之路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人大附中海外校友所撰写的文集。共收录了36篇文章,分为四个版块:励志篇、求学篇、生活篇、思考篇,全方位地介绍了新一代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奋斗拼搏的故事。既有在国外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介绍,又有海外求学的经验之谈;既谈到了留学生及新移民的海外生活,又有通过国内外教育的相异体验引发了诸多关于工作教育的思考。这本书是人大附中海外校友献给国内青年学子及其父母的厚礼,以期给愿意出国留学者以指导和帮助。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36篇文章。其中27篇是由主人公亲自执笔,9篇是采访后整理而成。作者和题材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首先,作者的职业各种各样,覆盖绝大部分国外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行业:医生、律师、会计师、金融财经专家、企业家、工程师、科学家、大学教授、规划师等,使读者一书在手就可以轻松领略各个行业的特点和共性。其次,作者的年龄和经历有梯度有纵深,从一年级到新毕业的本科生,以至高年级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到工作十几年、阅历丰富的校友都有。因此校友们所阐述的经历、观点,可以使国内向往留学的年轻朋友们在这些不同的生活层次上了解到最关心的人和事,不同程度地吸收借鉴海外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再者,作者阵容强大,不仅包括诸如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精英学校的在读生、毕业生和现任科学工作者,而且还有在世界一流的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学院、医院、工程研究所工作或工作过的成功人士、媒体名人和在美国与中国自主创业的杰出企业家。

读过本书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抱负的年轻学生们、家长们和各界人士都会有所获,这决定了其广泛的阅读群。

目录

第一篇 励志篇

 1-1 美国的梦,美国的家 安文谦 3

 1 2 从“数学天才”到“金融英才”——记人大附中理科实验班毕业生杨锐 宋静怡  12

 1-3 学非所用,学有所用 石晶 21

 1-4 我的成长记忆 李中杜祥 28

 1-5 踏平坎坷成大道——记1985届校友卢欢 安砾 38

 1-6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记初次求职经历 何长虹  44

 1-7 翻山越岭 梁伟宋静怡 52

 1-8 从研究生到终身教授 安文谦 56

 1-9 异乡异客之立志思亲 孔楠 64

 1-10 在美国做心内科医生 范大立 70

第二篇 求学篇

 2-1 达特茅斯,我的大学 曾子  97

 2-2 在北美的天空下,追寻规划师的梦想 徐静思 116

 2-3 小白日记——留学路上的荆棘与玫瑰 董袆白  122

 2-4 我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经历 肖梁 130

 2-5 我在美国的求学经历 郭琳 138

 2-6 访乔丹迪手记 孟丝雨 142

 2-7 留美札记 孟丝雨 147

 2-8 我的留学路 林旭征 152

 2-9 德国附中人的点滴 陈楠 156

 2-10 采访陈欣奕手记 孟丝雨 163

 2 11 留学生活散记 马良 167

 2-12 赴美一年的感触 王灏晨 1乃

 2-13 我的大学生活 李文婕 181

 2-14 从人大附中到渥太华 付飞飞杜祥  190

第三篇 生活篇

 3-1 加国生活点滴 李莉 197

 3-2 在马里兰的日子 刘海默 213

 3-3 忆原卫 叶碧松 218

 3-4 在美国说英语 申磊 226

 3-5 又见豆蔻 杨英飞安文谦 234

第四篇 思考篇

 4-1 做人和鼓励创造力的教育 安文谦张晓青  243

 4-2 跨国创业——访美新半导体股份公司总裁赵阳 安文谦  254

 4-3 聊几旬人生 李孟陶 262

 4-4 彼岸翱翔 杨浩 269

 4-5 人大附中对我的影响 洪唪哲 273

 4-6 那场游戏,叫人大附中 苏苏 278

 4-7 自助者,天助之——记人大附中1983届2班宁夏固原扶贫助学活动 Gao32  284

附 人大附中海外校友会征稿启事  292

试读章节

重返美利坚

再次回到美国,已不再像第一次去时那么陌生。这次去美国,我直接上了高中,学校名字叫惠特曼,这是美国的一所公立高中,全美排名前十,四年制。公立高中在美国几乎是就近入学,但父母为了能让我得到好的教育,千挑百选,多方考察,最终选择了这所学校。

美国的教学系统和国内的不一样。尤其是中学阶段,考试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全面的发展才是美国学校更为重视的。人大附中的教育已倾向于此,加之我小学两年美国学习生活经历,因此,我很快融入其中。高二时父母回国,于是给我找了一所私立住宿学校,英文名字是Deerfield Academy,这是美国东北部比较好的学校,母亲把所有的好学校都翻看了一遍,并通过多方考察,了解了美国高中的基本情况,最终选择了那里,感谢母亲为我做的这一切。Deerfield Academy风光旖旎,文化独特。它建在马萨诸塞州一座山里,整个小城就是一个学校,陌生人见了都会打招呼,人与人和谐相处,互相都非常亲切。

Deerfield Academy要求非常严格,连吃饭都要统一时间,不能迟到,学生都穿西装打领带,教师素质都很高,很多都是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普林斯顿大学位于美国新泽西州,是美国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学校一个班最多不到20个人,教师上课采取讨论的形式,学生都会加入发言,这种开放式的课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主动思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间都有思想交流的空间。在升学方面,学校会帮助学生准备,第二年9月份上学,前一年冬天,学校就会为学生准备好。

Deerfield Academy风气很好,学生生活学习都在这里,而且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因此校长和老师们非常注意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学校慢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教师和学生住在一起,他们不但指导学生学习,吃饭、课外活动等都在一起。优秀的教师们给学生的教育是最直观、最生动的。吃饭是Deerfield Academy的一大特色,中午吃饭时学生都穿西装,坐圆桌,高年级的一个人会给大家服务——学生轮流为大家服务_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交流聊天。这种环境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同时,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教师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课余活动自然是很丰富的,学校有很多网球场、篮球场,设施齐备。学校有几十个学生社团,舞蹈团、象棋会等,学校大力支持,给予帮助,提供场地。作为私立学校,Deerfield Acaderrly对学生要求很高,社团活动在公立的高中是选做的,但在私立学校是必需的,学校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一个活动,或者参加义工活动。我曾经参加足球训练和农场劳动,劳动成果捐给慈善机构。我自己也组织了一个中国的学生会,组织一些活动,联合很多大陆的学生,还有台湾和香港的,我们一起练习考试,一起表演节目。组织活动的过程,极大地锻炼了我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生活中,由于父母离开了美国,我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生活,虽然在住宿学校里,但许多生活琐事还得由我自己亲手去做,我经历了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有条不紊地打理生活,这些都是我成长的有益历练。

我的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学校,它是美国常春藤八大盟校之一,以培养具有渊博的人文和科学知识以及高超的语言能力的高等人才为目标,哥大工科排全美第十名左右。高中阶段,虽然我已确定要向理工科发展,但我喜欢哥大优秀的人文学科,其新闻、法律、商学、经济专业都比较强,在这里,不仅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而且人文知识也有机会得到拓展。于是在报考大学的第一轮,我就报了哥大,如愿以偿,我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入学通知书。

美国教育要求学生专业加广度的学习,刚进大学时不选专业,哥大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学西方文学与西方哲学,于是我第一年就选了西方文学,感觉甚好,我沉浸在古希腊文学的神话世界里,领略了英格兰民族源远流长的戏剧、诗歌魅力,也徜徉在莱茵河畔壮丽雄浑的现实主义诗篇中……西方文学中追求真理、善良、美丽的特质深深影响着我。第二年又选学了西方哲学,受益颇丰,这些知识对我人生观的确立及后来走向金融领域有极大帮助。大二的时候我逐渐有了自主的想法,我想往金融专业发展。通过与高年级同学交流,我了解到投行在招聘时一般会招经济专业和工科中的运筹,所以我就选择了运营研究(operation research),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开始在职业选择上有了一定明确的方向。

大学生活充实、多彩,由于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我把我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在美国,就业压力很大,一个人大学的专业与实践经验决定了日后职业的走向,美国大学的暑假时间悠长,所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去参加实习。大二的时候就会有公司来招实习生,我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去了一个金融公司的IT部门,接触到的金融业务并不多,但这为我后来找实习单位和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为招聘公司在筛选应聘人时首先会注意你曾经的工作经验,这样下一次的实习中,你会慢慢靠近你想要的专业,这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

在美国找工作,竞争非常激烈,面试是第一个环节,实习的一般是两轮,工作是三轮。虽然我有几年的美国学习生活经历,但相异的文化背景仍然让我难以马上适应美国的面试,中国文化比较隐忍,擅长隐藏,有种韬光养晦的感觉。而美国是比较开放的,尽力展示自己,善于表现,这种美国式的推销完全违背了我自己的文化认知,这让我吃了不少苦头,也费了很多力气去调整自己。首次面试,我紧张得不知道说什么好,表情僵硬,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样的挫折是必然的。之后,我认真分析,面试者一般都是要跟你合作的人,他必然会找一个容易沟通并且谈得来的合作者,所以应聘者一定要和面试者有很好的沟通,于是我每次去面试都提前作好充分准备,去了解整个行业,了解公司的现状及工作性质,甚至独自在家面对镜子去练习表情与微笑。

初闯华尔街

德意志银行的接收通知书不期而至,这是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办公室。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许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吧,我如愿以偿,也似乎水到渠成地走人了我理想的职业岗位,这也许就是美国教育的成功之处吧。

在德意志银行的三年中,我换了两个部门,第一个是资产证券化部门,第二个是投资银行。资产证券化,技术性要求比较强,由于出色的理科优势,我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加之我的努力,很快成了部门中的骨干。其问,部门一位领导要去另一个部门,希望可以带我一起去,那个部门是做投行业务的。所谓投行就是帮助企业上市、并购、包装,因为有营销的部分,因此这个部门需要个人很好的沟通能力,要求反应迅速,表达能力强。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接触更广的领域,我毅然决定转人投行。美国投行按行业去划分,有做电信的,有做石油的,我做的是金融业,虽然与资产证券化同为金融行业,但投行别有洞天,以前证券化做的是微观金融产品,现在看到的是宏观的整个行业,包括公司的运作、上市等。在投行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在金融业务上得到了提高,更多的是在交流,甚至是性格塑造等方面都有很多收获。因为在投行,每个客户都需要我在某段时间里做完一件事,所以一定要按时完成;一旦不能如期完成,就要沟通,而且要多想办法。以前只是设计产品,面对的是死的金融数据,现在,是一个流程,需要多方沟通协调。我这方面的能力在刚进入投行时比较差,在一次年终评价中,同事直接指出我的问题,我虚心接受,并不断改善,等到我离开投行时,沟通能力已得到大大提升。  在国人眼中,美国人生活也许很舒适,但其实不然,尤其是在华尔街,工作非常辛苦,而且每个人都相当敬业。工作质量要求非常高,标点符号都不能错,精确度要求更是如此,我曾经连续38个小时奋战在办公室。

工作两年多后,我就去考哈佛,先要考GMAT(Graduate Management Adnlission Test,即商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它是一种标准化考试,目前已经被广泛地用做工商管理硕士的入学考试,是当前最为可靠的测试考生是否具备顺利完成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学习能力的考试项目,专门帮助各商学院或工商管理硕士项目评估申请人是否具备在工商管理方面继续深造学习的资格)。准备考哈佛的日子,是我最充实,也是最艰苦的日子。为了不影响工作,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德意志银行工作本来就辛苦,每天工作到夜里12点,然后回家运动跑步,洗澡,紧接着学到凌晨2点多,第二天早晨9点上班。半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被我用来准备考试。

考哈佛需要准备很多材料,在国外考研究生大学首先要考察考生大学时候的活动,哈佛商学院不仅如此,更要考察考生的领导力。所以不仅要考察考生组织、参加过什么活动与公益事业,更要考察考生领导大家做过什么,考生在社团里做什么,领导力如何。同时,还要求同事给考生写推荐信,另外要求写六篇论文。这六篇论文,每篇要求400~600个单词,看似很简单,但要求有超强的概括能力,就这么2000多个单词的论文内容,我总共花了将近200个小时才完成。它们浓缩了我之前几乎所有的经历,这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让我整理工作得失,梳理知识结构。报考哈佛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虽然辛苦但很有收获的过程。

P31-34

序言

读之有用的海外留学生文集

2009年3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0余名海外校友和从北京专程赶来的刘彭芝校长及附中老师们欢聚一堂,在享有世界第一学府之称的美国哈佛大学隆重成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海外校友会,揭开了中国优秀中学毕业生有组织、有领导地在海外延续发展、团结壮大的崭新一页。《大洋彼岸的青春——人大附中海外校友成长纪实》一书的构想、写作、编辑、出版就是在海外校友会的平台上,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由海外校友、海外校友会和母校共同努力创造的第一颗结晶。

人大附中海外校友会出版此书的宗旨有二。第一,它是人大附中海外校友以他们的切身体会为今天的在校生、未来的留学生们介绍出国以后如何走向成功的指南,是过来人对未来人的祝福和期望。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大批中国学生怀着对知识的渴求、未来的憧憬、家长的期望出国深造。现今,这股留学潮在向年轻化发展,不仅仅是大学生,而且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将出国留学作为他们人生计划的重要环节。虽然应付入学标准考试、联系学校的书籍比比皆是,但是关于真实记录、介绍海外学子人学后求学、移民生活和工作经验的高质量的中文读物却一书难求。走出国门本身并不会自动意味着一个人的成功,获取成就更关键的是出国后如何适应、驾驭这一陌生而又令人激动的崭新环境,更有效地利用诸如《大洋彼岸的青春》中所描述的当地的科学、文化和人际资源。人大附中现在已经联系到的海外校友有600余名,绝大多数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他们在年龄上横跨20余年,在海外的生活也跨越20余年。每一年的海外生活都给每一个年龄段的校友在学业、事业、感情、文化方面带来收获和反思。这些成功的喜悦、奋斗的艰辛、生活的体验形成了这些来自全国最优秀高中的毕业生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人大附中海外校友会号召校友们将自己在海外的经历、心得写成文字,有广度、有深度地全面介绍了国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人大附中海外校友图书出版编委会对于所有作者都要求:“回头看看,觉得哪步走对了,哪步走了弯路?最想和小师弟师妹们分享什么经验?最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特质是什么?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希望借此对当下渴望留学的同学们,特别是年轻的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人大附中海外校友会出书的另一个动机是促成海外海内校友彼此间的交流。在海外留学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说经常遇见人大附中的朋友。人大附中每年的毕业生中有1/4会出国攻读学士或者硕士、博士学位。这个比例如今还在增长。人大附中海外校友会成员的专业覆盖面广,有金融、会计、法律、科学、工程、医药、文史哲等等,毕业院校也遍及各大名校,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欧洲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等。但是地域的分散并不妨碍校友联络感情。各地校友经常自发地组织活动,形成了如今人大附中海外校友会庞大的人际网络。这个网络已经成为人大附中独特的资源。许多人大附中的海外校友都说,那种天生的关联所带来的是一种温暖,一种令人在异国他乡也能开怀大笑、在新的城市里也能安心、在未知的困难面前也能心生勇气的感觉。于是,记录和分享海外校友成长的经历和故事,就成了必然的诉求。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海外留学生奋斗的一点一滴,真诚地分享了他们成功规划人生的经验,也真挚地展示了他们立志向上、永不放弃的品格,是中学生朋友们值得一阅的人生参考书。

《大洋彼岸的青春》收集了36篇文章。其中27篇是由主人公亲自执笔,9篇是采访后整理而成。作者和题材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首先,作者的职业各种各样,覆盖绝大部分国外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行业:医生、律师、会计师、金融财经专家、企业家、工程师、科学家、大学教授、规划师等,使读者一书在手就可以轻松领略各个行业的特点和共性。其次,作者的年龄和经历有梯度有纵深,从一年级到新毕业的本科生,以至高年级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到工作十几年、阅历丰富的校友都有。因此校友们所阐述的经历、观点,可以使国内向往留学的年轻朋友们在这些不同的生活层次上了解到最关心的人和事,不同程度地吸收借鉴海外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再者,作者阵容强大,不仅包括诸如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精英学校的在读生、毕业生和现任科学工作者,而且还有在世界一流的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学院、医院、工程研究所工作或工作过的成功人士、媒体名人和在美国与中国自主创业的杰出企业家。因此,相信读过《大洋彼岸的青春》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抱负的年轻学生们、家长们和各界人士都会有所获,这决定了其广泛的阅读群。

应当指出,除多元化特色以外,《大洋彼岸的青春》还具有真实性、现实性、可借鉴性、思考性/超前性这四大特征。真实性是指书中收集的都是真实发生的,没有文学加工的故事。现实性是指书中的题材绝大多数是近期的,有些还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观点紧扣时事。真实性和现实性增加了文集在实际应用中的参考价值,决定了其优良的可借鉴性。最后,许多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观点旨在促进读者思考。这种思考可以是共鸣,也可以是争议。无论哪种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读者能够通过思考更好地选择适合于他们的理念和经验,以利于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这也就是文集的思考性/超前性。

《大洋彼岸的青春》形散而神不散。虽然在作者和题材上像万花筒般丰富多彩,但在主题和核心内容上却紧紧围绕着介绍海外工作学习的切身经验这根主线,并且将其延伸到四个主题方面。

第一主题,国外事业上的拼搏、奋斗的经历(励志篇)。在这里可以读到第一手的人大附中校友在国外成家立业的故事,了解到多位金融界的精英是如何战胜技术、文化、语言、人际等多方面的挑战成功进军公司合伙人、公司高管的经历,听到在美国做医生的校友讲解医生这个在美国最受人尊重的行业,以及汽车设计专家描述国外汽车行业的兴衰。如实描述在美国大学做教授的两篇文章会使憧憬将来在国外大学里发展的学生们得到启迪。而立志自主创业的年轻朋友们则可以从一位海外学子弃学从商的故事中分享主人公的毅力和创业的经过。

第二主题,海外求学的经验之谈(求学篇)。读者可以从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飞扬文笔中了解她的常春藤母校文化,从麻省理工的研究生那里获得在世界最优秀的工程院校的学习心得。14篇文章从各个角度描述了欧美教育的特色,留学的收获和辛苦、兴奋和挫折、经验和教训。

第三主题,留学生和新移民的海外生活(生活篇)。这里描述了中国移民在海外不怕苦,不气馁,扎根海外建立家园的经历,道出了作客他乡的苦辣酸甜,详述了过语言关在海外的重要,揭示了为子女的初等教育择校、择学、择师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第四主题,国外经验引发的思考(思考篇)。当年人大附中的高材生和海外上市公司的总裁在出国20余年后以切身阅历探讨中国教育的时弊,特色阐述他们对于培养未来具有创造力的社会型成功人才的见解。与这两位作者遥相呼应的,是数位校友对于人生的见解,对于做人的教育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上,不论是申请学校,学业进取,还是轻松生活,所起到的关键性的作用。在这里,编委会还特别收录了人大附中海内外毕业生捐助贫困山区小学教育的感人事迹,显示了人大附中毕业生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

一根主线,四个方面,人大附中海外校友会坚信,《大洋彼岸的青春》将会成为为全中国的大、中、小学学生和家长们全方位地介绍新一代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拼搏奋斗的有用之作。  安文谦 人大附中海外校友会会长

宋静怡 人大附中海外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2010年6月8日于美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洋彼岸的青春--人大附中校友海外成长纪实/人大附中创新之路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安文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25121
开本 16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4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8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