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宗旨是繁荣马克思主义美学,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性探讨,并密切关注当代现实,包括当代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提出的各种重大问题的探讨,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尽可能充分地包容与反映各种不同观点。
图书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3卷第1期) |
内容 |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宗旨是繁荣马克思主义美学,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理论的建设性探讨,并密切关注当代现实,包括当代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提出的各种重大问题的探讨,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尽可能充分地包容与反映各种不同观点。 目录 卷首语 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问题研究 陆贵山: 新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历史经验 杜书瀛: 从“诗文评”到“文艺学”——论“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 曾繁仁: 生态美学建设的反思与未来发展 马龙潜: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的回顾和反思 董 晓: 论巴赫金文艺观中的“审美客体”说 凯尔纳: 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与意识形态批判(王峰译) 章辉: 马克思主义对后殖民理论的批评:以德里克为例 杨 慧: 多重缠绕的词语政治——瞿秋白“文化革命”概念考辨 彭修银、侯平川: 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属性论 海外专稿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 美学的革命(姚建彬译) 阿里夫·德里克: 我们的认知方式:全球化——普遍主义的终结?(许娇娜译) 斯拉沃热·齐泽克: 共产主义文化定义的若干解析.(段吉方等译) 学术争鸣 朱立元、王昌树: 遮蔽“存在”的存在论批判 王怀义、朱志荣: 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历史性维度 审美人类学 沙伦·麦克唐纳: 探究博物馆:关于博物馆研究的拓展(向丽译) 田 标: 审美移情的神经心理基础及其对诗学的启发 文化遗产的多重意义——中日美学研讨会专题稿件 青木孝夫: 日本近代艺术观的表里以及变迁和受容 杨小平: 记忆的展示和表象空间的构建——以广岛原爆记忆的保存和 展示为中心 周海玲: 群体记忆、审美仪式与治理性 许果: 分裂的地方性审美经验在仪式中的融合 中日美学论坛会议综述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麦克·桑德斯来华讲学 约稿启事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格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3卷第1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11808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60 |
出版时间 | 2010-07-01 |
首版时间 | 2010-07-01 |
印刷时间 | 2010-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3 |
丛书名 | |
印张 | 1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5 |
宽 | 175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