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密餐桌上的应酬
内容
编辑推荐

生活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从一个饭局到另一个饭局,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有饭局”和“有更多饭局”的分别。过于频繁的饭局让我们的肚子“大了”,荷包扁了,身体也开始敲响警钟了。可这饭局你能拒绝吗?如果参加,你在饭局上的发言会变成流言;如果不参加,你的流言会变成饭局上的发言。通过本书,你会学到一些在饭桌上保护自己的小诀窍。

内容推荐

吃饭事小,出局事大。透过饭局里的中国人,我们看到的是国人饮食之道里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式饭局是一个什么局

第二章 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

第三章 吃饭事小,出局事大

第四章 那一场风华雪月的饭局

第五章 饭局,我们都在这个圈里

第六章 是谁搞大了我们的肚子?饭局的迷惑

第七章 饭局是面试的一部分

第八章 谁在饭局里“纯吃饭"

第九章 谁来一起午餐?对于商人来说,吃饭是个严肃的社交游戏

第十章 你是饭桌上最受欢迎的人吗

第十一章 饭局“政治”:你究竟该注意什么

第十二章 如何成为在饭局上始终不埋单的人

第十三章 必须参加每一场饭局,白领职场必懂的潜规则

第十四章 饭局外交隐含职场玄机,餐桌映射出职场的格局和文化

第十五章 “酒”到才能“渠”成

第十六章 饭局上的小游戏

第十七章 饭局夺命你知道多少

第十八章 谁说天下没有免费饭局?“天上掉馅饼”偶尔也有

第十九章 饭局之后,还剩下什么

第二十章 旧饭局散了,新饭局这不是又开了

附录一 点菜的门道

附录二 食不厌精,菜系大全

附录三 宴会祝酒词

试读章节

在中国,饭局无处不在

结婚了,有饭局,名日“婚宴”;生小孩,有饭局,名日“喜宴”;过生日,有饭局,名日“寿宴”;人去世了,有饭局,名日“丧宴”;考上好学校了,有饭局,名日“谢师宴”;没考上,也有饭局,名日“辞师宴”;友人远行,有饭局,名日“送行宴”;从远方回来,有饭局,名日“洗尘宴”;分手了,有饭局,名日“散伙饭”……高升了、调动工作了、退休了、搬家了等等,实在无事,随便编个狗生日猫进门的理由也要办一场。

如果说,古代人的生活节奏是从一顿饭到另一顿饭,那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从一个饭局到另一个饭局!

要说饭局,往回倒退几年,那可是“有身份的人”才能享有的专利,一般普通老百姓一年到头也碰不上几趟饭局。不过,现在的人,不管官、农、商、学、兵,可谓是处处有饭局,天天赶饭局。尽管饭局有大有小,饭桌上的菜肴有多有少,有贵有贱。只要你还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只要你还有三亲六故、三朋四友,就免不了有饭局。不论你是公交、私交还是公私兼交,只要是交必设饭局,似乎不设饭局就不够意思。就比如在座谈会上,大家是坐而不谈或者假谈,专等到了饭桌上才边吃边喝,真正地开谈。至于这谈的内容是否和原定计划有关联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在吃吃喝喝、拉拉呱呱中培养了感情,加深了友情,甚至是滋生了感情,这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吾庐孺《京华慷慨竹枝词》也有《饭局》一首:“自笑平生为口忙,朝朝事业总荒唐。许多世上辛酸味,都在车尘马足旁。”这不正是现在你和我的真实写照吗?

诚然,对中国人来说,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可以是一场饭局,也可以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沟通交流,或者一个生意场上的谈判,在这一点上,与西方人自居一隅,各自分餐有着文化根源上的区别。易中天曾这样解释中国的“饭局文化”: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

林静和她男朋友小程曾经上演了一场吃饭“大戏”。说大是因为这个原本只有两个人吃饭的场景,到最后变成了30个人一起吃。

林静是那种工作特狂的人,有一次,和男朋友小程吃饭时,她就不停地有电话进来。当林静终于要关机时。又接到一个电话,原来她的朋友也在同一个餐厅吃饭。于是两个饭局合在了一起。

就这样一来二去,最后一起吃饭的人竟然达到了30人!大家各说各的,而她可怜的男朋友小程只能无奈地窝在餐桌的最远处,主角却变成了局外人。

生活中偶尔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请客户吃饭,结果客户又叫来其他不相干的朋友,本想谈些正经事,竞东拉西扯开起“无轨电车”,让你掌控不了局势,一事无成。

饭局,可以是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突如其来的。在中国,饭局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细胞,它无处不在,想逃也逃不掉。检查、验收、鉴定、汇报、总结……大多跟着饭局,你能不吃吗?

如今的饭局已使我们处于十面埋伏中,因为,饭局虽不是万能的,没有饭局却是万万不能的。

中国式饭局是一个社交的局

饭局,从来就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首选交际方式。

某些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会选择“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到46%,比以13%排在第二位的体育活动整整高出了三十三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饭桌社交仍然是现代人首选的社交方式。

作为社交方式的中国式饭局,可以向对方传达“不见外”的信息,代表亲近,即认同对方是“自己人”。要办的事先不说,先吃,这样就没有势利感,事不成就喝酒,也不伤面子。以公共正式的方式只谈正事,中国人觉得太紧张。

是谁将吃饭变成工作了呢?中国人历来重视熟人关系的搭建和沟通,一方面,熟人关系是一种工具主义倾向,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与利益;另外,它也是人们心理上的安全阀,可以为个人内心提供安全的社会支持。通过“饭局”可以不断延伸关系的网络,可以获得新关系,巩固老关系。

在今天,“改天请你吃饭”变成了一种寒暄和人际交往的客套话,也成为人际关系中的常用语,甚至其势头可以和“你好”并驾了。

在这样一个重关系的社会中,为何只有“饭局”这种社交方式承载了情感的传达功能呢?为什么是“吃饭”,而不是“唱歌”或者其他,偏偏选中的普遍社交方式是饮食呢?

这是因为,“吃”是人类最大的“公约数”,其他活动人们的普遍认同性要小得多,有的人爱看戏,有的人爱听歌,有的人爱旅游,有的人爱运动,所谓众口难调。但事实是,每个人都要“吃”,所以在这一点上人类是没有差异的,而且这种活动还不怕重复,每天都有此需要,今天完成明天还可以继续,今日的需要满足后,明日的需求仍然会出现。

关系的达成更需要的是高交往性,而“饭局”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觥筹交错之间,传达了情谊,沟通了思想。饭桌的氛围相对轻松,人们可以聊及的话题又无所不包,言语间的你来我往,常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了解和彼此熟识。

还有,咱们老祖先发明的一种促进彼此情感交融和思想传达的加速器——酒精,在这种催化剂的作用下,人能很快进入忘我的状态,从陌生到熟识,从熟识到亲密,一系列助推器的协助使得吃饭日益成为了工作的第二场所。

社交也俨然成了中国式饭局的主要功能之一。

这次的主人公是亚亚,他是某电器集团人事部的副主任。

半年前,部门领导出国了。亚亚本来以为自己自然而然地能坐上人事部一把交椅,可是没想到突然来了个“空降兵”——外单位一个女的当了头儿。

至少有一两个月,办公室里的空气有些沉闷,大家都不敢大声喘气,整天在那里“轧苗头”。

不过,新主任倒也不是那种喜欢来事之人,她很清楚自己“空降”到这里后,给这个部门带来的尴尬,所以,除了把工作理顺,其他的她都维持原状。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了,亚亚不再阴阳怪气,办公室的气氛也开始融洽起来。

年底,主任第一次请全部门吃饭,虽然还请了集团老总和其他部门领导,但是她却将第一杯酒敬了亚亚。

“这第一杯酒就敬我啊!”当时亚亚感到有些突然。

主任却什么都没说,直接先干为净。女的先喝了,男的便没话可说,也跟着干了。亚亚干完后,还没来得及说话,主任又开始敬第二杯。

“这第二杯,是给全部门所有员工的!谢谢大家这段时间来的配合,我先干了!”两杯酒,把半年来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其中,大家都很佩服这个女主任的聪明。

这第三杯才轮到集团老总,敬酒的时候,老总还笑呵呵地帮着主任说了几句好话,对这个部门的工作予以肯定,对亚亚作了高度评价,一点儿都没有因为敬酒的问题而生气,显然主任已事先打过招呼了。大家甚至有点怀疑,这分明是主任和老总共同策划好的安抚行动。

这顿年末饭局还真有效,这两天上班,亚亚的情绪很好,主动与主任一起讨论新一年的工作打算,一副干劲很高的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个饭局后,原本尴尬的局面变得不尴尬了,原本阴阳怪气的副主任也竟然主动起来了。难道这个新来的女主任是个不可多得的社交高手吗?

显然,那场饭局的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空降兵”女主人利用饭局,充分表示了对副主任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是那位副主任,面对如此饭局,也绝不好不放下臭脸,对主任改观吧?

其实,饭局就是一个个为了社交而设的鸿门宴。这局上的关系处得好了,趁着酒兴,一切问题或许都好办了,关系也当然随之亲密了不少。

P2-5

序言

在日常生活中,饭局是聚会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门艺术。简简单单的一顿饭,里面就有很多学问和讲究。古代人的生活节奏是从一顿饭到另一顿饭,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是从一个饭局到另一个饭局。

中国的饭局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对于“吃”的感情着实让人惊讶。有人说,“西方的文化是性文化,中国的文化是吃文化”。我们暂且不论西方的“性”文化,想想中国的“饭局”文化,的确有些意思。民以食为天,“食”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必要条件,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它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试问天下人,谁不爱吃呢?谁不追求吃呢?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餐饮业是饭局文化支撑起来的。每天,华灯初上的时候,也就是饭局演绎的高潮。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饭馆里面,上演着场场千奇百态的饭局。在中国,饭局似乎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早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社交的重要工具之一。饭局不是万能的,没有饭局是万万不能的。那么饭局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呢?在饭桌上我们又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这其中可是有很深的学问,此书都会为你一一作出解答。

如果你不在饭局上,就应该在赶往饭局的路上。这句话应该是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写照,特别是职场人。商务饭局让人应接不暇,在饭局中,充满了计谋,充满了惊险,如何表现,才能让领导满意,又不招同事嫌呢?在本书中你也可以轻易找到答案。

饭局上除了吃还有喝,要知道,中国的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酒精的熏陶下,饭局的气氛也会变得更轻松,办起事来也会容易很多,但酒既能载舟也能覆舟,酒后乱性的事例比比皆是,“干杯不醉”也是有技巧的。

生活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从一个饭局到另一个饭局,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有饭局”和“有更多饭局”的分别。过于频繁的饭局让我们的肚子“大了”,荷包扁了,身体也开始敲响警钟了。可这饭局你能拒绝吗?如果参加,你在饭局上的发言会变成流言;如果不参加,你的流言会变成饭局上的发言。通过本书,你会学到一些在饭桌上保护自己的小诀窍。

饭局是一种生活方式,应酬是一种生存方式。饭桌前,大多数人吃的依然是寂寞,但至少不要让自己成为寂寞的理由。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在饭局上,敞开胸怀,或许就能发现饭局的乐趣,就能望到那一处风景。

人生,是一场饭局,从繁华到落幕,从绚烂到无意,从风起到云淡,从粉墨登场到静心归隐,一切起始于饭局,又终结于饭局。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政治即吃饭,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易中天

中国人做事情得有场,最好的场就是饭局,喝开了说开了才好办事。人家答应你吃饭,事情就成了一半。

——零点公司董事长 袁岳

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

——钱钟书

吃的文化,是交朋友的最好武器,你和宁波人谈起鳝糊、黄泥螺、臭冬瓜,他们大为兴奋。你和香港人讲到云吞面,他们一定知道哪一家做得好吃。

——香港“大食家” 蔡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密餐桌上的应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治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55846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10-09-01
首版时间 2010-09-01
印刷时间 2010-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26-49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7: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