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川菜生活
内容
编辑推荐

《我的川菜生活》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文人石光华,他以灶头和案头的无双功夫,道尽一个菜系的野性与优雅,令人从容品味厨房里的点滴顿悟,菜谱中的江湖人生。在他的文字里,你不但感受到川菜的那分浓烈,也有作者对亲人、对朋友、对故乡的那份真挚以及对人生的热爱。

就如作者所说“就在他们随口而说的只言片语中,我一次又一次窥见到了烹饪世界的另一种天地,他们对一坛泡菜、一碟素菜、一个蘸水的精益求精,对一生中某一次做坏了一份好材料的长久懊悔,对做菜过程中某一个小小心得的欢喜,都让我非常感动。”

内容推荐

《我的川菜生活》初从辣椒入手,教人“识得辣滋味”;接下来一一叙述“姜是兄弟”、“川菜中不能忽略之葱”、“大蒜影响的口气和态度”、“川菜中的清凉世界”、“一碟功夫”、“韭菜当春为君香”、“简单的回锅肉”、“牛肉加萝卜等于美食主义”……

除了川菜中道不尽的情谊,作者石光华还收录了最地道的川菜做法,居家也能享受亲手烹饪的绝色川香。

《我的川菜生活》秉持中国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统一的精神,在烹饪中,顺应自然之物的本性,怀着对人的关爱之心,追求色香味形似及营养的融合和变化,令人吃得健康、美味、艺术,为厨之道,亦是做人之道。

川菜生活,亦是百味人生。

目录

我的川菜朋友(代序)

壹 识得辣滋味

贰 姜是兄弟

叁 川菜中不能忽略之葱

肆 大蒜影响的口气和态度

伍 川菜中的清凉世界

陆 一碟功夫

柒 韭菜当春为君香

扒 简单的回锅肉

玖 牛肉加萝卜等于美食主义

拾 百菜还是白菜好

拾壹 啊!笋子

拾贰 江湖夜雨一尾鱼

拾叁 好汤是怎样炼成的

拾肆 老汤带来的幸福

拾伍 素汤情怀

厨师之道

试读章节

在食物的江湖中,必有一些家伙是可以称兄道弟的,姜,肯定是最铁的一个。

就像男人的兄弟们大多该有些刚烈的性子,姜,也是食物中的辛辣之物。所谓蒜辣嘴、椒辣胃、姜辣心,可见姜的火热与激烈不是成天提在手里、到处晃来晃去、仿佛见着人就想砍的菜刀斧头。姜中的辣是一种能够深入骨头中的阳气,温暖而绵长。就像我们与之交往的兄弟,他绝不会见着面,就把男人的英雄豪气往桌上一砸,说话时胸口拍得砰砰作响;他把酒相叙,言笑欢畅,在人生的江湖夜雨中,一炉碳火,三尾江鱼,半碟花生,直到天明。姜对于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兄弟。

姜无论是作正料,还是作配料、佐料,都非常地道和彻底,这在食物中是不多的。很多可食之物,在菜肴中,只能作主角,要它作配角,总有勉为其难的样子;而一些作配料、作佐料颇有滋味的食物,又往往担待不起菜肴的大梁。其实,我们世间的人,何尝不是这样。能大能小,能高能低,击节可唱大江东去,浅吟能随杨花三分,这是何等令人倾心的一种人物。姜在食物中,就有着这样的风范气度。

夏天来临,新姜上市。老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闷热潮湿,人的浑身都淤积着浊气,清凉的食物可清肝利胆,但与血脉经络无关,肠胃凉了,筋骨仍然僵着。这时,选上几支嫩姜,在泡菜坛里腌泡两天,如坛里泡有辣椒,就不能合泡,姜烂椒,是泡菜的人都懂的常识——另选一个容器,从坛里舀出些腌水单独腌泡就是;如家里没有泡菜,凉拌着吃,也是一品上好的小菜。凉拌的方法很简单,斜刀切成细长的薄片,放适量的盐腌腩十来分钟,放少许调和油,即可食用。也有人放红油、放香油的,但是,姜的本味被坏了,不足为食。还有人把姜片放入生抽中腌泡,算是酱香味的吃法,人有百口,口有百味,就由着各人的喜好吧。幸好姜味自重,怎么吃,都还是有一股它的性子在。吃得最激烈的,应该算糊辣酱姜了。姜本来烂辣椒,但是,把新鲜的辣椒剁碎,作成家常剁椒,自己先烂,就不怕姜了;嫩姜洗净后,顺丫掰开,放入剁椒之中,当然少不了盐和花椒,用生菜油淹着,密封后放上几天,吃饭时,夹出一小碟,椒辣姜香,知心知胃,那是情人和兄弟一起来了。这样的泡姜、拌姜、糊辣酱姜,夏天的早餐时,就着稀饭馒头煮鸡蛋,一种温暖而有力的气息,先是把你的胃打开,接着浸润到你的心胸,然后深入到你的全身,贯穿血脉经络,让你整天吃饭倍儿香,做事倍儿精神。古人说:早姜晚汤;古人又说:早晨吃姜,胜喝鸡汤。不是姜这样的好兄弟,谁能对你如此熨贴?可惜那些每天一起来,就是牛奶红肠三明治的洋人以及假洋人,是感受不到食物中的这份兄弟情谊了。

一方水养一方人,一方人吃一方菜。姜在中国到处都有,但四川人喜爱的,当然是蜀姜。东晋葛洪在《神仙传》里,记载了东吴的孙权为求蜀姜做鱼的故事,《后汉书》中也有大方士左慈作法求蜀姜的记述。蜀姜中,最叫人食之难忘的,是乐山姜。在那片有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条江水蜿蜒回荡,世代滋润的灵秀大地上,在那片被佛祖赐福的山水之间,姜这种原本平平常常的植物,长得色如玉,形如指,质地细脆无筋,入口姜香浓郁,堪称姜中上品。我有一个老朋友,叫万夏,诗与小说颇有古风,喜植物,好美食,所谓善食者善姜,他也自然是十分喜欢吃姜的。近十年前,他去了北京,结婚生子,安家落户。北京虽大,奈何鲜姜甚少,乐山五通桥的指根姜就更是无处可寻了。这对一个钟情于美食的人,直端端是一种折磨。前年夏天,另一位诗人吴克勤去北京开会,专门在乐山买了一大箱新鲜的指根姜给他带去,万夏欢喜得直说:“好兄弟,好兄弟。”他说的是朋友,也说的是姜。可惜,现在那种没化肥、没农药的、地道的指根姜已经很少了,那种能够千里送姜、惺惺相惜的朋友也很少了。

夏天的仔姜冷吃令人回味,做热菜,也有很多妙趣。在炒菜中,仔姜肉丝是常见的一味,佐酒下饭,都很适宜。其中,尤以与青椒、甜椒、韭菜花茎搭配最佳。仔姜切成细长薄片,或者切成姜丝,用盐微腩后待用,韭菜花茎切寸长,肉丝勾以二道芡,调入盐味,热锅中,油至七成熟,滑炒肉丝至色白、表面散籽,起锅置盘中,锅中余油正烫,大火翻炒韭菜花茎,入微盐,姜丝带腩出的汁水一起下锅,七八铲后,再将肉丝入锅,三铲两翻,即入盘供食。这味菜肴取姜与韭菜两美之香,一绿一白,清淡中洋溢热烈,即使无肉,素吃也是家常风味中不俗的菜品。当然,仔姜做热菜,我最喜欢的还是煸炒或者清烧,鳝鱼、鸡丁、牛蛙都是可选之料。做鳝鱼是其中颇得待客之心的一道菜:仔姜滚刀切成菱块,细长的青椒斜刀切成寸半长短,蒜成片,葱成节,备花椒、料酒、冰糖;鳝段在滚油中爆炒至七成软硬,放入仔姜、青椒、蒜片、花椒、冰糖等料,中火煸炒至料香溢出,加料酒、盐,两分钟后,加葱节,待葱香正浓时,出锅装盘,可为一道下酒的佳品。以善待客,心谊有余,蕴涵其中的温香清辣,不正是朋友之间应该的情义。

烹饪中,姜还是作佐料的时候多。川菜里的鱼香味,除了泡辣椒是不能少的之外,泡姜也是必有的一味。现在很多厨师都用生姜入味,少了一种泡坛里带来的醇厚,这算是现在的人能懒则懒的又一例吧。姜为佐料,大多用老干姜,所谓姜是老的辣,作佐料,要的就是它的那种积累至深的辛辣气息。姜到老时,是辣味更绵长,香气更浓郁,热性更炽烈,能净吃老姜的人,身子骨与心中气,要么有豪杰的刚勇,要么有枭雄的霸道,他们不是品食论味,而是在和辛烈之姜砥砺激荡,暗地里,想拼出个雌雄高下来。我想,这种不能温婉于兄弟、不能谦恭与朋友的性子,做人还是少些为好。与人相争,即使胜了,遍体鳞伤的英雄,何乐之有?与一块老姜较真,到后来必然伤及肺腑,乱其脾胃,真真又是何苦?P31-35

序言

我和我的兄弟都喜欢做菜,对家常菜而言,手艺大致也还说得过去。当然,我多读几年书,嘴上功夫比兄弟要强些,实际做起菜来,却不如他。我们家庭的历史上,似乎没有出过能够说上一说的厨师。母亲一家的往昔,连母亲也不知道,她两岁就进了孤儿院,父母叫什么名字,她说不上来,孤孤单单地长大,直到遇见我父亲,才算有了个亲人;父亲也是独子,隔房的兄弟姐妹中,好象也没有做菜出色的人。

我很小的时候,在成都东门油篓街和东大街交界的口子上,有一家小面店,爷爷就在那里做事,勉强算是和饮食行道有点关系。那时候,我晚上常到爷爷那里去,爷爷就给我两分钱,有时给5分,我便到对面的小人书铺子看几本连环画,等爷爷收了店子,我也早困得睡着了,爷爷就背着我回家。有时候收店早,还剩了一点臊子,爷爷就给我煮一小碗臊子面,每次我都吃得汤水不剩。那时家里要十天半月才吃一回肉,肚子里总是又饿又涝,因此,我觉得臊子面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之一。爷爷非常疼我,总是要背着奶奶悄悄落点私房钱,星期天带我去看电影,吃馆子,就要一份菜,他看着我吃。“朵颐’’“盘餐市”“味之谀”“市美轩”“龙抄手”“韩包子”等很多成都名店或者名吃,都是小时侯,爷爷带我去的。可惜我八岁时,爷爷就去世了,直到今天,我已经在人世的风风雨雨中过了半辈子,遇到了很多人,但是,仍然觉得爷爷是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爱我的人。我5岁看小人书,就要读文字,8岁开始读小说,这都全靠爷爷每天教我认字,一天认十个,少一个,用竹片打一个手板心,爷爷只在这时打过我,而且,也很轻。想来现在我喜烹饪,好美食,根子也在爷爷那里,如无他用偷偷积攒的私房钱,带我吃南品北,我后来的口味一定不会这般刁钻,也就不会还用一分心思去把家常便饭做好。中国人说,从小看大;外国人说,童年的影响决定一生;对于我,我想是的。

爷爷走后,大多数星期天,我就去父母亲那里。他们的工厂在郊区,要走十来里地才能到,中间要经过很多田地,小路两边大多是蔬菜,从春到冬,都不一样。我很小就能认识很多蔬菜,现在也是做素菜比荤菜好,想来就是那时的缘故。不过,我长大后,最讨厌走路,一定也是因为那时饱尝了走路之苦。父母家里,都是父亲做饭,我常去父母家的时候,弟弟已经在城里上学,和我住在一起,我和兄弟回到父母那里,父亲千方百计也要做些好吃的东西。那时家穷,供应也很紧张,就一块猪肉或者一些猪杂碎,父亲总是想些法子,变着花样做给我们吃。因此,在那时我的眼中,父亲就是做菜手艺最好的人。其实,今天看来,那大多都不能说是什么手艺,只是认真而已。就那么一些东西,要做得好吃、新鲜,真是很难为我的父亲。没有多少肉,父亲就用红苕粉煎成皮子,切成小块片子,用蒜苗炒了,说是回锅肉,吃上去,还真有一点回锅肉的味道。于是,我就觉得父亲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父亲做菜的时候,我常在旁边看,有时候,也给父亲打打下手。遇着节日或者家里来了客人,做的菜多,父亲一个人忙活不过来,就让我烧烧柴火、切切菜、翻翻锅一类的,久而久之,一些简单的菜,父亲就叫我做。后来我开始j虫自生活时,能够自己烧火做饭,就是在父亲那里锻炼出来的。因此,父亲可以说是我在做菜上的第一个老师,对于任何一个人,第一个老师的影响,往往是一生的。

我是奶奶带大的,我生下来40天,父母就把我交给了奶奶,那时,他们被下放到很远的乡下。我奶奶的性子非常刚烈固执,民国时候,爷爷躲债跑了,杏无音讯,一个女人独自带着幼小的儿子,卖地卖房,还了钱债,然后背井离乡,来到成都。成都有些做官有钱的远亲,但是,很多中国人,一旦有了钱,或者有了权,对穷亲戚、穷朋友,都是没有多少好脸好言语的,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奶奶便在成都北门河边租了间破屋子,靠针线活和洗衣服艰难为生。后来我父亲也因为惹事跑了,奶奶就苦苦的一个人,在那个颠沛混乱的年代,一个渺小孤弱的女人,不刚烈硬强一些,怎么活下去。50年代,我父亲从朝鲜战场回来,找到了奶奶和爷爷,一家人才重新团圆。因为性情的缘故,奶奶老是和邻居吵架,搬了很多次家,搬到一处吵一处,心中仿佛总是有恨。其实,她是个很善良的人,看见弱的、穷的,她就非常同情,就要尽力去帮。奶奶也非常爱我,只因为我是我母亲的儿子,有时,她气急了,也要迁怒于我。这样一个要强的女人,口味自然燥辣、浓重,所以,奶奶做菜,几乎是无菜不放辣椒,而且,盐味也很重。每次我嫌菜太成了,奶奶都说,咸点才下饭。真正的原因是穷,菜少,一碗菜要分着两三顿吃。奶奶也说不上有什么厨艺,但是性情和贫穷,逼使她的菜有了一种独特的味道,重辛辣,尚滋味,这种味道和四川人做菜吃食的传统一脉相承,生活使她无意中回到了川菜本身。后来我读了大学,有了工作,成了家,奶奶始终和我住在一起,只是她的最后一年多,病得太重,我又忙于生计,才送到我父母身边,她离开人世,已经是80多岁了,算是寿终而去。我心中有所慰籍的是,我吃着奶奶做的饭菜长大,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终于吃着了我做的饭菜,饮食之恩终得饮食之孝,这种饭莱中的人世情义,应该是我们学厨之人调和五味时,用心体会的。只是我不知道,现在的厨师还有多少人,肯把心思用在这上面。

饮食上,我推重清淡却又心恋麻辣,做人上,我心向平淡却又爱与人争执,想来多少是奶奶的潜移默化。奶奶爱做的韭菜和冬瓜,我现在也常做,因为做法的特别,我一直看着是我的当家素菜之一,而且,还给它们起了名字,一个叫老家烧冬瓜,一个叫太婆韭菜,每次做这两个菜,就会禁不住想起她老人。一个做菜的人,自己创出来一个新菜,或者把某一个菜做得特别好,不仅是给人带来滋味的幸福,也同时把生命融进了里边,让后人做的时候,吃的时候,感受到你的存在。就像很多很多的人,从来没有读过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或者即使读过一点,也早就忘了,但是,一品东坡肘子,让不识字的人,也知道了这个已经离世千年的古人。我在农村做知青的时候,问过一个老农民,说,你知不知道苏东坡,他说,知道,大厨师。因为诗词文章.多少要有点文化才能感受,而一道菜,谁都能吃出好坏。把好菜留给后世,才是真正的流芳百世,因为这份芳香,是谁都能闻着的。

我兄弟居然能做一手好菜,这是最让我吃惊的。老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我兄弟是母亲亲手带到上小学,才来我和奶奶家里的。我不记得他在结婚前,做过什么饭菜,那时,父母还在为他担心,因为他的老婆当时看上去,也不象是会操持家务的人,这小两口,吃饭怎么办?总不能顿顿吃食堂,天天下馆子。没想到一结了婚,就自己开了火,做出的菜来,竟然像模像样,有滋有味。我能做几个菜,是多年父亲、奶奶的熏染,是自己长期独立生活所迫使,是成家已久的磨练,也就是说,我这点厨艺,是教出来、学出来、练出来的,像我写诗写文章,像我喝酒的酒量,根子上都寒碜得叫人发慌,而且我还不是一个发愤图强的人,全靠着日子长,一点一点地积累,积久了,心里手里,总算不是完全空空荡荡。所以,我常常说我兄弟是天才,他总说我是讽刺他,其实,我是心里羡慕,他如果专心去做厨师,一定会是开宗立派的大厨师,可惜,他没有这个志向。遇着一道新菜,他吃一次,就能大致知道用什么调料、怎么做,自己做出来,也就会八九不离十。前几年,成都流行吃炒龙虾,炒得好的好几家,我都吃过,确实很不错。没多久,我在他家里吃了他炒的,那是他第二次炒,无论色泽、味道,一点不比那几家差。我问他,跟谁学的。他说,没跟谁,自己想着炒的。我相信,他有这种悟性。四年前,我和他在一家很大的餐厅,管过一段事,我们刚去的时候,菜品的质量和味道都不好,生意自然也很差。我兄弟就常和厨师说菜,也常到厨房看他们做菜,看到他感觉不尽意的地方,便说上几句。那些人大多都是干了十几二十年厨师的,也在许多大餐厅做过,要说烹饪专业上的事,我兄弟没法比,但是,居然那些人都很听他的意见,我想,除了他是上司的缘故,就因为他说的都在点子上,加之他为人谦和,说话入耳,没有多久,餐厅的菜品,渐渐被人喜欢了。我常常对人说,如果我和我兄弟联手做一个馆子,不要太大,一定是一个菜酒宜人的性情之地。只是世事难定,很多很多人一生做的事情,都不是能随他兴、尽他才的合适之事。也许,这就是命运。

在我自己挣钱吃饭,也经常自己做饭的这么多年中,零零星星地接触过一些做菜的大师傅,我见着的时候,他们大多已经老了,闲在家里,偶尔做一两次给家人或者客人吃吃。我也是随着他人偶然遇见,因此,没有深入细致受教的机会。但是,就在他们随口而说的只言片语中,我一次又一次窥见到了烹饪世界的另一种天地,他们对一坛泡菜、一碟素菜、一个蘸水的精益求精,对一生中某一次做坏了一份好材料的长久懊悔,对做菜过程中某一个小小心得的欢喜,都让我非常感动。可惜直到今天,我仍然无缘正正规规受教于某一位大师傅的门下,从基本功开始学习厨艺,聆听那些心血凝集的真知灼见。昕以,我不能算是个厨师,因为写了几篇说饮食的文章,有人便给了我一个美食家的名号,对此,我常常惶恐不安。烹饪一道,高山巍巍,大师如云,身负绝艺、心怀宏见者在五湖四海之中藏龙卧虎,我只是一个喜欢做、喜欢吃的影随之人。

我能做一点菜,除了上面说到的家庭原因之外,还与我的许多朋友有关。我交接的朋友,大多是文字上的同道。自古文人爱美食美酒,所以,我时常开玩笑说,都是一些酒肉朋友。正因为如此,我的朋友中,很有一些或做得一手好菜、或对吃食有超俗独到的见解,至于爱吃善吃的饕餮之徒,几乎个个都是。在这个聚在一起就难免酒肉的好吃圈中,你想不懂饮食都不行,所谓久病成医,我也算久吃成厨吧。这帮朋友中,在吃上最肯用心下工夫的,万夏当数一个。看他样子,一头长发,满脸胡子,怎么看也不象是下得厨房的人。我和他认识,已经快二十年,那时侯,写诗的兄弟大都是很穷的人,下馆子吃饭,常常是你一元我几毛地凑钱,要吃火锅,基本就得在家里自己做,万夏做的火锅,在朋友之中,就要算最地道的。他一定要牛油,做碟子的香油也一定要小磨现推的,因此,一帮朋友,在他家烫火锅的时候最多。他住的地方,一出家门,就是当时成都最大的农贸市场,叫青石桥菜市,菜市又连着花市,我的家就在花市旁边,所以,我买菜的时候,也就常常遇见万夏。不过,他和母亲住在一起,无须天天自己买菜,他只是喜欢在菜市上逛溜,碰见刚上市的新鲜菜或者不常见到的稀奇菜,他就一定会欢欢喜喜地买回去,自己下厨动手。我说他做菜是大师级的,寻常菜坏了大师的手,其实,许多小菜,他也做得很别致。例如醋溜莲白,本是一个做法简单的平常小菜,万夏做来,莲白独有的清香不失,又十分脆嫩。天下厨师做这份菜,都是油烫以后,以干红辣椒炝炒,最后勾以糖醋味汁,而万夏是干锅烧至滚烫后关火,莲白叶切成方块,入锅加盖,双手提锅耳翻摇,让干锅的余温炝熟莲白,然后起锅装盘,再以微油炝出干红辣椒,下用白糖、味精、醋、二流芡、水调成的味汁,最后淋入莲白,有时,他连微油也不要,完全素炒,吃来叫人感到清爽难得。万夏特别喜欢煨炖,有一年冬至,头一天,万夏说,明天我去买狗肉,晚上到你家炖着喝酒。谁知冬至那天,学校里开会,等我从十几里外骑车赶回家,已是深夜10点,老婆孩子和与我住在一起的祖母都睡了。我和万夏才忙着在小火炉上架起陶罐,炖上狗肉,先只能烫着萝卜下酒,也等不了狗肉熟软,罐里的香气早使我们按捺不住,于是,一口半生不熟的狗肉,一大口自己泡的杞酒,两个朋友喝到快要天明,狗肉全熟的时候,罐里也基本上没有了。虽然外面是天寒地冻,留在心中的,只有温暖,家的、朋友的、诗歌的、酒的。现在,也常常和朋友从月上西楼喝到日出东方,但那时的温暖,却很少了。  写诗的兄弟中,我最早认识的是宋炜,我和他的大哥宋奔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是同学。宋炜的天分很高,是我心仪甚重的诗人,写诗做人都颇有古风。现在还有古风的人,自不容于当代,眼见人心狼籍,不免就有几分狂傲和放浪。不过,一个有古风之人,也就自然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和历史上那些名士一样,十分讲究吃食。那时的宋炜和他的哥哥们都住在沐川,沐川是一个川南山中的小县城,用宋炜的话说,县委食堂炒回锅肉,全县城人民都能闻着香味。沐川虽然不是在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上,但是仍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我、万夏、海子,还有许多写诗的朋友,都先后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凡有哥们去了,宋炜总是要带着朋友走乡串镇,品尝沐川乡下的美食,而其中的许多野味,叫人最为难忘。后来宋炜离开了沐川,但是,只要说起鸡枞、苦笋,他就会情色盎然,觉得在大城市里吃过的豪宴美席都顿时无滋无味。沐川还有一样东西冠绝四川,就是乌骨鸡,无论再大的养鸡场,也全是野地放养,吃活食长大,昕以,鸡肉鲜嫩,鸡香浓郁,现在,沐川以鸡枞、苦笋作为配料的乌鸡煲,已是四川名吃之一。宋炜至今性子狂野,想来多少与他的吃食有关。那时的宋炜在家中是老幺,母嫂皆贤,自然轮不到他烧火做饭。现在他自己和女人开门立户,也就天天油盐柴米、锅碗瓢盆了。我还没有吃过宋炜做的菜,但是,我读过他一篇写吃食的文章,看得出他口味刁钻,不是照菜谱正宗做出来、就能了得的那种。他津津乐道的大多是不按寻常法子做、寻常也吃不到的东西,要自然,求野趣,讲品格,论性情,算是烹饪中的闲云野鹤,美食中的仙风道骨吧。我常想,和一个会做菜了的宋炜一起做一桌菜,品酒论食,散说天下诗歌、美女、朋友,当是一件极其快乐的事情。我已经老了,宋炜也渐渐在老,两个老哥们自己动手做点拿手好菜,一生恩怨散尽,一生情谊和好酒好菜尽在,夫乎何求也。

昔日的朋友大多已经散落于天下,杨黎是其中的一个,也是样子最像厨师的一个,脸圆头大身子胖,如不看他小时侯的照片,真不敢叫人相信,他曾经也是一个清俊的少年。他有时候会很幽默地说,世界上大多数聪明的人,都是胖子,例如李白、苏东坡。所以,我相信,其他胖子长的只是脂肪,杨黎长的是有智慧的脂肪,这一点如果不清楚地区分开,肯定是要犯错误的。在我的眼中,杨黎是当今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诗人之一,他在语言上的控制力,几乎无人可比。对身体的放纵和对语言的控制,这之间是否有一种奇妙的关系,我没有深想过,他身上那些智慧的脂肪对他的写作有多大的作用,恐怕这也是无法研究的问题。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其中的微妙,只有杨黎自己知道。但是,有一点我是清楚的,杨黎的胖,肯定和他能吃有关。杨黎是个粗口,吃东西不象我或者宋炜那样挑剔,我见他吃得最香的,是剩菜汤泡饭,如果是荤菜的剩汤更好,一海碗干饭,菜汤一搅,稀里哗啦,就从他那张并不阔大的嘴巴通通下去了。因胖则能吃,能吃又更胖,好在最近几年,杨黎这种肆无忌惮挤占人类有限空间的行为基本停止了。说他能吃,绝不意味着他不会吃。杨黎在吃食上的许多见地,我深以为然,例如,很多觉得自己在吃上有境界的人,都异口同声说野菜或者野味最好吃,杨黎一直坚决反对。他说,人们觉得那些东西好吃,是因为平常吃不到,因为希奇和新鲜,并不是那些东西的味道,真正比蔬菜和家畜好,如果真好,比任何动物都好吃的人类,早就自己养殖了,当然,不排除有个别的东西,养殖成本太高,人类没有去费那个力气。因为这种见识,杨黎做菜,从不寻借探奇,只是想法把常吃的菜做来好吃,杨黎的烹饪哲学,就是好吃二字。如果杨黎开馆子,他说不定就会套用那位伟人的话,写了贴在墙上——好吃就是硬道理。所以,杨黎的拿手菜,都是一些平常的菜肴,像回锅肉、凉拌鸡块、红烧肉。其中,凉拌鸡块算是一绝,在他那里,我是第一次看见,凉拌鸡块放醋的。杨黎能吃,好吃,看长相就知道,他还能做,我开始多少有些惊奇,一个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独子,居然会做菜,我问他,什么时候学的?他说,还用学吗9我想,是的,对于这样一个连脂肪都有智慧的天才(杨黎非常不喜欢用这个词说他),还用学吗?

在朋友中,可能至今没有动手做过菜的,只有吴克勤,但是,他有一个非常会做杭州菜的母亲,狮子头、水晶肘子、樱桃肉都做的很地道;而且,他交的女朋友,要么自己会做,要么女朋友的父亲,就是厨艺高手,有这样的福气,确实可以坐在沙发上,喝茶看报等着吃就行了。原来基本不做,好象现在越来越勤快的,是何小竹。虽然,到现在还没有吃到他什么令我叫绝的莱品(当然,对于我这种喜欢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要我说个好字,确实有些难。)但是,他能把诗歌、小说,写得如此简洁、准确,又如此细腻、精致,对于做菜,也一定是不做则已,既然动手开做了,不出三年,小竹的朋友们就会口福不浅。蒋荣是我最近几年新结识的朋友,很多时候,我心中把他看怍兄长,尊敬又亲切,他很少写诗,但是,对诗歌的判断力和见解,常常让我满心欢喜。平常和他喝酒喝茶,也常聊起饮食,许多菜做法上的窍门,应该是厨师们的不宣之秘,我只要说起,他大多知道,可见,他也在上面用了心思。不过,我平时认为,蒋荣对饮食,也如对诗歌一样,大多时候,动口不动手,谁知前不久,我问他在哪里,他说在家中自己做菜吃饭,想来一个理论了、还有水平的人,做出菜来,一定待得客人。只是什么时候他肯屈尊移驾厨房,做几个菜来招待兄弟,我从来没有问过。

最后,还有一个我一直在避免提起、但又一直在话语深处萦绕的人,我一直避免,是因为他离世的忧伤,至今在我心中还没有散去,我怕说起他,言语变得苍凉,饮食之中,不说伤心话,写饮食的文章,似乎也不该有伤心浸进来,败了大家的胃口和兴致;但是,我又始终避免不了,不仅因为在我和他交往的十多年中,他一直待我如子,还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美食家,手中饮食常有锦绣。他做过多少次饭给我吃,我无法记得,可能这么多年,我在其他朋友家里吃的次数加起来,也没有在他家里多。他的诗歌,豪气澎湃,但是,他做菜,却非常精细。一盘凉拌黄瓜丁,色味俱全,几乎连每一丁黄瓜,大小都切得一样。他很少做大菜,这和他老年不喜油腻有关,然而,夏天,他的卤肉冻,冬天,他的豆苗粥,其香,其味,其色,微妙之中见玲珑之心;我看过他做菜的过程,非常细致讲究,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却很清新朴素。我不仅感动于他待我的情谊,也感动于他对待食物的心致,仅仅从做菜上,我就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而且,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在我的川菜生活中,他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老师,他就是我会感念一生的静轩先生。

为此,我把我这本《我的川菜生活》,作为对静轩先生的一种纪念,并祭献于先生的在天之灵。愿先生读来快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川菜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光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27760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42
173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