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藏如歌
内容
编辑推荐

张永发的散文诗,构思精巧,格局考究,无长篇大论,不拖泥带水,犹如一座座小巧的苏州园林:玲珑精妙,曲径通幽,景外有景,引人入胜,可谓是寥寥数语,便得风流。这本《西藏如歌》收录的就是张永发的散文诗200多则。

内容推荐

张永发,山东临清人。1976年于青岛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藏建设。在吉隆县人民医院当医生6年。之后,先后在日喀则地委宣传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工作。1992年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在藏时间21年。1997年调北京工作。现任中国民族博物馆馆长、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副会长。这本《西藏如歌》收录的就是他的200多则散文诗,分十辑编辑。

《西藏如歌》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辑 走啊,走进原风景

西藏如歌/2

阅读西藏/3

这里/5

雪山赋/6

雪线/12

早雪/13

关于高原湖的断想/14

荒原/16

高原的太阳/18

神话/19

地平线/20

聆听天籁/21

炊烟/23

高原无夏/24

特殊的驮队/25

那个男孩的眼睛/26

江边/27

打“阿嘎”/28

踢踏舞/29

藏族盛装/31

壁画/32

雪莲/33

鹫/34

牛粪/35

玛尼堆/36

经幡/37

转经筒/38

第二辑 草原上有尼玛和达瓦

哦,牧人/40

草原上有数不清的尼玛和达瓦/45

牧场黄昏/47

情歌/48

牧歌/49

婴儿在阳光下/51

套/52

春雪/54

雨后/55

牧笛/56

草原不满意这诗行/57

走进太阳/58

看电影/59

格斗/60

归牧/61

老人和婴儿/62

捻羊毛的男人/63

鞣/64

洗/65

细雨沙沙/66

早晨,到处是笑/67

甜丝丝的春雨/68

照相/69

“傻”男人/70

散步/72

马车/73

“帐篷小学”女教师/74

他睡着了/75

奇怪的客人/76

第三辑 小村,不再遥远

山村之晨/78

总是春天/79

小路绵绵/80

格桑/81

美/82

山村印象/83

山村女人的背/84

泉水在流淌/85

他回来了/86

他们牵走了山村的思念/87

风儿,轻轻地吹/88

村头,有一泓温泉/89

开在河边的花/90

孩子和小鸟/91

脚印/92

山路/93

水磨房/94

古树/95

金耳环/96

盼/97

织卡垫的藏族少女/98

把红霞背回家/99

等/100

雾中/10l

小村,不再遥远/102

老人与界碑/103

冬虫夏草/105

林中奇遇/107

第四辑 我歌唱高原每一片土地

热索抒情/110

吉隆踏古/115

悲情吉隆/119

萨嘎,可爱的地方/122

樟木的色调/124

亚东绿风/128

江孜,锦绣山河/132

定日眺望/135

在拉孜行走/137

触摸萨迦历史/139

初春,我走在日喀则/142

日喀则抗旱救灾纪实/145

在日喀则采撷的小花/148

日喀则秋歌/155

拉萨集/158

山南,一片古老的土地/164

那曲的悲壮/166

走进阿里/169

昌都,昌盛之都/173

与林芝古树对话/177

格尔木印象/182

第五辑 你的身影如此美丽

说给您听——写给冯军/186

吃苦——写给孔繁森/190

企望——写给蒋英/193

更生的凤凰——写给钱建新/195

奉献——写给张砚清/197

窗上有一幅画/200

寻常故事——记一位副县长/203

进藏干部/207

乡音/208

山上有一顶帐篷/209

雪中情/210

大山里的道班房/211

年轻的女“团长”/214

小小的坟茔/215

他留在这片土地上/217

太阳的女儿/218

高原红/219

我不遗憾——一位军嫂的话/220

月圆夜/222

黎明小憩/223

登攀/224

兵站/225

界碑与战士/226

写诗的小战士/227

吉隆县汉族干部速写/228

读“老西藏”的著作/238

读西藏汉族画家的作品/243

我握住画家李琦的手/247

西藏岁月/249

第六辑 那苦涩而又甜蜜的日子

我的小土屋/256

因为有了书/258

我最盼望的是邮车/260

这不寻常的“影院”/262

我只想拥有一把椅子/264

没有说“谢谢”/266

蔫了的萝卜/267

橘子/268

紫色的太阳/269

我领到一支步枪/270

今夜不能入眠/271

火炬游行/273

挖雪/275

格拉/276

独自出诊/277

美丽的马尾/278

寂寞的时候/279

思念/280

收藏/281

暖/282

体验缺氧/284

有家的地方才有牵挂/286

缘分散文诗/289

第七辑 爱,是不能忘记的

爱你永远/296

蜜月/302

挑水/303

星期天,去野外洗衣/304

烙大饼/307

理发/308

讲究/310

我醉了/311

妻子啊,别难过/312

她屹立在马拉山之颠/313

镜头里的妻子/315

富有营养的爱/316

十二平方/318

孩子,你知道吗/319

悄悄地,我们走了/323

我捧着女儿写的字/324

寄给故乡亲人的照片/325

遥远的思念/326

哭母亲/331

第八辑 烈日下我没有戴草帽

生命之歌/334

一瞬/335

我不后悔/337

梦/338

我愿/339

与高原厮守/340

死亡/341

大海——第一次乘飞机的感受/342

我是高原人/343

烈日下我没有戴草帽/344

这样蓝的蓝天/345

爱高原上的雪山吧/346

我扑进大草原的怀抱/347

生命的目标/348

远方/349

我迷路了/350

色彩/351

我听到了雷的声音/352

荒原上的骷髅/353

峡谷/354

云/355

落日/356

白与红/357

火山/358

窗前/359

落叶/360

牦牛尾掸/361

角度/362

步入中年/363

发现/364

迷离的生活/365

第九辑 我心目中的你们

如果你犹豫——致罗刹女/372

从天上走下来——致聂赤/373

你的眼睛——致松赞干布/374

明灯——致吞弥·桑布扎/375

这一留——致文成公主/376

唐碑上的历史——致王玄策/377

金色之城——致金城公主/381

为吐蕃送一颗惊雷——致寂护/382

幸运——致勃阑伽·允丹/384

改变——致拉隆·贝吉多杰/385

自信——致吉德尼玛滚/387

生死抉择——致意希沃/389

厮守——致米拉日巴/390

历史注定你不朽——致格萨尔/391

那条路——致萨班·贡嘎坚赞/392

生命——致八思巴/394

寻找——致尼玛崩/396

奇迹——致攘迥多吉/397

年纪——致布顿仁钦珠/398

黄色僧帽——致宗喀巴/400

桥——致汤东杰布/401

缘分——致索南嘉措/402

不伦之恋——致吉隆无名兄妹/404

歌——致仓央嘉措/405

诗化西藏——致杨揆/406

你是怎样的形象——致松筠/407

群雕——致江孜抗英英雄/408

奇——致根敦群培/409

第十辑 祝福你,我的西藏

祝福西藏/412

啊,改革/413

西藏经济奏鸣曲/415

后记/453

试读章节

亚东绿风

森林里的歌

亚东森林里的歌是粗犷的,豪放的,无所畏惧的。而且,愈是在霹雳、闪电、狂风、暴雨中,歌声愈显得浑厚、激越——这是森林中的巨树、高岩、大河、深谷的合唱啊!

亚东森林里的歌又是细腻的,委婉的,充满柔情的。而且,愈是在温和、馥郁、幽静、迷离中,歌声愈显得清醇、优美——这是森林中的翠竹、山泉、飞鸟、彩蝶的齐鸣啊!

亚东森林里仅有这两种歌吗?

不!

亚东森林里还有一种既粗犷又细腻、既豪放又委婉的歌。这歌,可以震撼灵魂,又可以拨动情思:可以响遏行云,又可以如诉如泣——这是由森林中伐木工人号子声、铁锯对大树的亲吻声以及大树对森林的告别声组成的歌啊!

这种歌,是亚东森林里最动听的歌!

墨绿的松林,紫褐的岩石,青翠的草坪,碧蓝的小溪以及小溪载着的鹅黄的竹叶,橘红的花瓣,粉白的树皮……

在淡淡的晨雾中逐渐显现出来的这亚东森林山凹的一隅,就是一副五彩缤纷的画呀!

不知什么时候,两只银灰色的野羊走进画中。一只在小溪边俯身饮水,一只在草坪上仰头了望,一下一上,一低一高,恰好平衡了画面的布局。于是,这画看起来更加和谐,更加富有情趣,更加生气勃勃了。

啪!

——什么声音?

一瞬间,和谐,被破坏了;情趣,被撕裂了;勃勃的生气,被窒息了。活动的,只有那隐蔽在树丛中的枪口,正冒着一缕散发着火药味儿的轻烟。

枪口后闪动的眼睛可知道吗?这是在扼杀生活一充满活力的美的生活!

红星星

一树一树的杜鹃花被多情的风吹绽了,开得鲜红鲜红的,像数不清的红星星,闪烁在浓绿的森林之中。

有几颗红星星为什么在不停地运动呢?它们像有着一双透明的翅膀,飘飘悠悠,飞来飞去,既从容不迫,又光辉熠熠!

——这是几个年轻的解放军战士正在巡逻。军衣的绿,融入森林的绿;头顶的星,酷似飞翔的星。

森林里静静的,除了鸟儿、虫儿以及其他突然出现的小动物,没有谁在注视他们。

可他们仍然走得一丝不苟,步伐统一而又整齐,似乎正在接受一场庄严的检阅。

这总在运动的红星星很快就淹没在漫山遍野的相对静止的红星星之中了。

然而,森林的心却会时刻追随着它们。

因为,风来了,它不会陨落;雨来了,它不会熄灭;严寒来了,它不会凋谢。它总是一如既往地闪烁着,闪烁着。它们是亚东森林最值得骄傲的精英!

亚东森林有这总在运动的红星星相伴,梦都会是安宁和香甜的!

淡黄色的音符

清晨,细雨蒙蒙。

医院采药小组的藏、汉族职工出发了。一顶顶淡黄色的草帽,轻轻飘向湿漉漉的森林。  湿漉漉的森林的湿漉漉的泥土里,藏着一首湿漉漉的诗。

藏在哪儿?

不知道。

因此,双双脚儿将踏遍林中的小径,串串汗珠将打湿林中的荆棘,声声嗔骂将流入林中的溪水,阵阵笑语将缭绕林中的花枝……

找到这诗,真该把它谱成曲子——它来之不易呀。

不过,草帽,这淡黄色的音符,已经在酝酿怎样谱这曲子了。

在绿的线谱上,它们调整和变换着次序,时而低翔,时而高飞,时而疏散,时而汇集……

——这曲子谱成后,一定会很动听的!

P128-131

后记

我爱读散文诗。

我尤其爱读优美感人的、精悍隽永的、新颖别致的、韵味醇厚的散文诗。

有的散文诗,像辽阔的草原中的一缕细细的轻风,柔和,温馨,携着青春的气息,使人心旷神怡;有的散文诗,像幽深的翠谷里的一支淙淙的山泉,清澈,晶亮,唱着悦耳的歌儿,使人如醉如痴;有的散文诗,像灿烂的百花园里的一朵别有姿色的小花,润泽,鲜艳,吐着淡淡的芳香,使人流连忘返;有的散文诗,像缤纷的美术馆里的一尊玉石镂刻的雕塑,精巧,玲珑,闪着熠熠的光芒,使人爱不释手。

在散文诗创造的美的意境中,人的精神会得到抚慰,情操会得到陶冶,思想会得到净化,趣味会得到提升……

这是我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篇散文诗中的话,表达了当时的自己对散文诗的一种偏爱。

35年前也就是1976年的秋天,刚刚从青岛医学院毕业的我与山东省30多所大中专院校的131名同学(大家都以同学相称)一起,在国家关于支援西藏建设的号召下,告别家乡和亲人,走进了西藏这片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同一时期进藏的,还有来自全国几乎每一个省区市的2000多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进藏后,我先是在位于中尼(尼泊尔)边境的吉隆县当医生,之后调到日喀则干起宣传的行当,再后来又调到拉萨从事文秘和党务工作。在西藏工作的时间总共21年。

其实,刚进藏的时候自己就已喜欢上散文诗。那时,虽然散文诗方面的书籍还几乎看不到,但是,报纸和杂志上还是经常刊登散文诗的,尽管数量不多,毕竟给自己提供了学习和欣赏散文诗的机会。所以,那一时期抄写报纸和杂志上刊登的散文诗便成为我的一个喜好。如果粗略地算一下,仅我在吉隆县的六年中抄写的散文诗装订起来就有好几大本,至少不下六七十万字。有一部分抄件,我至今还比较完好地保存着。当时吉隆县的环境非常恶劣,高寒缺氧,条件艰苦,而且几乎每年冬季都要大雪封山,封山时一个月甚至几个月邮路中断。即使在夏天,邮车都要一周或者十几天才能来一次。邮车来了,也就意味着终于可以看到报纸杂志以及报纸杂志上刊登的新的散文诗了;另外,自己的散文诗习作稿件总算也可以向有关报刊投寄出去了——如果手里没有现成的稿子,就会不睡觉地连夜在烛光下赶出一两篇,等第二天一早让邮车带走,再苦再累心里也感觉是甜的。

进藏后的所闻所见所喜所忧所思所悟,常常给自己以散文诗写作的冲动和灵感。领导、同事、家人、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又给了自己很大的信心和勇气。尤其在吉隆和日喀则工作期间,简直把散文诗的写作当做自己最大的快乐和享受。看到报纸杂志上刊登了自己的文章,更是欣喜若狂。收集在这个集子里的文章,很大一部分就写于那个时候。那是自己的青春时光,从年代上讲应该是1977年至1986年。在拉萨的10年多时间,那股热情虽然减退了不少,却也并没有完全停笔,只是难以再进入当初的那个比较痴迷的境界。如今,多少年一晃就过去了。当重新阅读这些保留着那个时期的时代痕迹以及自己思想、工作、生活痕迹的文字,尽管在现在看来还有很多写作上的不满意之处和内容上的不合时宜之处,但不免还是会有一些感动和感慨——因为,它带着自己穿越时光之河,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年轻的时候,回到了刻骨铭心的西藏的岁月。而在西藏的岁月,才是自己一生最难得的和最有价值的珍藏。

我知道,散文诗,其实是一种有着很高品位很雅格调而又有着很高要求很多讲究的艺术形式;我更知道,我所写的这些所谓的散文诗,有着诸多的毛病和不足,与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诗相比肯定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当整理这个集子的时候,我一直惴惴不安,内心很是忐忑。我这么想,与其把它称之为散文诗,不如把它称之为短篇散文或者微散文或许更贴切、更合适一点,或许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我不奢求这样的短篇散文或微散文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生命的启迪。我只希望通过这些记录着西藏高原的点点滴滴、记录着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农牧民和各族干部职工的点点滴滴以及记录着个人在西藏时的经历、情感的点点滴滴的短篇散文或微散文,能够使人在另外一个很微观的角度看待和认识西藏高原和西藏高原的人们,并且在极为平凡的生活和极为普通的情景中感受西藏高原的变化,在极为严酷的环境和极为艰苦的日子里发现美和寻找别样的情趣。

西藏是一支歌,一支可以让人的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的歌,一支什么时候都不会失去感染力和诱惑力、什么时候都不可能不让人震撼和忘怀的歌。

它将永远地响彻祖国的大地,也将永远地响彻我的心田。

2011年9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当年的拉萨与内地都市相比,生活条件差异已是相当巨大,而西藏县城与拉萨相比,更有天壤之别。所以拉萨的同学们几乎都没有体验过永发夫妇的艰难经历。……那是在寒冷缺氧的雪山顶上,两个相互搀扶着、苦苦跋涉的身影。……而我们二十多年来从永发夫妇脸上看到的却是永远的微笑,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两颗永远诚恳友善的心。

——马丽华(著名诗人、作家、学者):《难忘西藏岁月》

“我虽然身在北京,心里终究还是把自己当作西藏人。西藏,不仅牢牢系着自己的魂魄,更主要的是,它已经在心底打下深深的烙印。那个天低地阔、风飞雪舞,有着我青春、欢乐甚至苦涩泪水的圣洁、神奇之地,早已成为我感情的家园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今生今世不可能忘却它。”张永发在西藏工作21年,这应当是他的内心独白。

——韦荣慧(著名服装设计师、学者):《收藏西藏,记录不同人生》

将张永发近年来的散文诗找来翻一翻,看着他在那么广阔的领域里,在人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事物中生发出的诗情画意,老实说,我是目瞪口呆了。……张永发的散文诗,构思精巧,格局考究,无长篇大论,不拖泥带水,犹如一座座小巧的苏州园林:玲珑精妙,曲径通幽,景外有景,引人入胜,可谓是寥寥数语,便得风流。

——李亚平(著名学者、作家):《艺术之声——张永发散文诗散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藏如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永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5120628
开本 32开
页数 4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9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