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传忏悔--从奥古斯丁到卢梭
内容
编辑推荐

《自传忏悔--从奥古斯丁到卢梭》对自传忏悔的基本特征进行考察,追溯从奥古斯丁到卢梭的西方自传忏悔的演变,比较这两大自传忏悔传统的差异和影响,并研究自传忏悔意识与人类自我认识的发展的内在联系。

曹蕾对西方自传忏悔作了完整的剖析,揭示了忏悔在西方自传中的意义。

内容推荐

《自传忏悔--从奥古斯丁到卢梭》(作者曹蕾)对自传忏悔的基本特征进行考察,追溯从奥古斯丁到卢梭的西方自传忏悔的演变,比较这两大自传忏悔传统的差异和影响,并研究自传忏悔意识与人类自我认识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除运用自传理论和方法外,《自传忏悔--从奥古斯丁到卢梭》也借鉴了哲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等研究领域关于忏悔问题的研究成果。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自传忏悔的文化背景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 文化背景

 第二节 基本特征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二章 奥古斯丁与自传忏悔传统

 第一节 自传忏悔的宗教特性

 第二节 在我身内探索

第三章 自传忏悔的发展与变革

 第一节 世俗自传的兴起

 第二节 班扬与新教精神自传

第四章 卢梭:世俗化转向

 第一节 卢梭自传忏悔的世俗化特征

 第二节 自我观与忏悔

 第三节 卢梭忏悔的真实性问题考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自传中的忏悔起源于基督教,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宗教忏悔和世俗忏悔的两大方向,但无论怎样变化,却具有一些内在的共同特征。

首先,自传忏悔话语都含有特定的价值准则。杨正润指出,“忏悔话语总是以明确的价值准则为前提,否则忏悔就不可能发生,忏悔的内容也无从确定,而且忏悔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准则的体现,忏悔过程也包含着对价值准则的寻找、发现、修正或强化”。在宗教忏悔中,信徒只有在肯定了该宗教的价值标准后才可能进行忏悔。例如在基督教忏悔实践中,信徒只有相信基督教教义关于“罪”的观念,相信上帝救赎的力量,相信末日审判,才会忏悔。由于价值标准不同,对同样的事也会做出不同的忏悔。例如关于偷盗,奥古斯丁和卢梭就做出了不同的忏悔。对此,杨正润在《论忏悔录与自传》中做出分析:奥古斯丁从基督教的原罪观出发,认为他的偷窃行为反映出人类犯罪的倾向。卢梭深感心灵负担的不是偷窃本身而是他撒了谎,而真诚是卢梭引以为豪的价值准绳。所以他对偷丝带并诬陷玛丽永的事感到耿耿于怀。①奥古斯丁的价值准则是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在他看来,他没有皈依基督教之前的人生是一连串的罪恶,因为他不爱上帝而爱尘世;卢梭的善恶标准是社会伦理,卢梭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违反上帝的法则,只是与社会格格不入。不同的价值准则使得自传者的忏悔对象也不同,因为这涉及对忏悔的最终评判。奥古斯丁忏悔的直接对象是上帝,读者、同修是他忏悔的间接对象;卢梭却直接向读者忏悔,请上帝做证人。这些价值准则表现出宗教与世俗_的不同特征。

价值标准是人生的行为准则,自传作者根据它解释自己的生平,或是进行忏悔,或是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如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纪德在自传中努力说明自己的价值标准,为自己不为世俗所容的同性恋倾向辩护。需要指出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西方自传作者忏悔时所奉行和所追求的价值标准大多来自基督教教义。宗教性忏悔自不必说,就连世俗性忏悔虽然也可能对基督教价值观提出挑战,但所思考的问题仍是在基督教教义框架内。在卢梭的《忏悔录》中,可以看出他的忏悔对偷窃的明显关注。这与西方人的基督教伦理道德观念有密切关系。基督教最古老的律法摩西十诫第八条明文规定:“不可偷盗。”此外,根据《圣经·创世纪》的记载,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就是违反上帝命令,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失去了伊甸园。后世的基督教思想家更是从此发展出基督教的“原罪”说,这第一次偷窃作为“原罪”遗传给整个人类,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命运。无怪乎偷窃在西方忏悔话语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此外,西方忏悔对性的强调也与基督教教义有关。摩西十诫第七条规定:“不可奸淫。”放纵情欲在基督教教义中也是一个很重大的罪过。从基督教正统教义看,人作为亚当、夏娃的子孙是由欲望所生,生来就遗传了原罪。性爱被看做是罪的来源。经由奥古斯丁等人的强调,对性的节制,.对贞洁的颂扬成为基督教禁欲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信徒忏悔的重要对象。福柯在他的《性经验史》中就对基督教忏悔制度与性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其他基督教观念也影响着忏悔的内容。纪德虽声称他对福音的解释有自己的看法,人应按本性生活。但他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具有如此深重的负担,恐怕也与基督教对同性恋的严厉态度有关。托尔斯泰为什么对他的作家身份和成就如此贬低’?他特别忏悔他出于“虚荣、自私和骄傲开始写作”,讲到由于与作家、艺术家的接近,他沾染上了“近乎病态的骄傲和疯狂的自信”。因为从基督教思想来看,骄傲是一-种罪。人世问对名利的追求都是一种虚荣,而对人世间任何事物的爱超过对上帝的爱都是罪。在历史的发展中,新的价值观必然与传统基督教的价值观产生冲突,这种矛盾在自传的忏悔话语中也体现出来,如纪德在自传中就揭示出他在遵守基督教的道德标准和听从本性的自然欲望之间的挣扎和矛盾。需注意的是,虽然近代以来的哲学家、艺术家对宗教精神、宗教规定产生了怀疑,但基督教仍是他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和基础,现代西方人不是要否定基督教,而是想重新理解它,西方已经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但基督教的许多观念仍然是他们道德标准的来源。

人有了罪感才会忏悔,罪感和道德意识、价值准则是有密切联系的。西方学者道兹认为,雅典文化在公元前5世纪的确立使希腊的道德世界从“耻感文化”变形为“罪感文化”,在“耻感文化”中,羞愧或尴尬而不是罪感是伦理道德的主要动力。在解释人们行为的缘由时,半人半神的“精灵”(daemon)扮演了重要角色,人们认为是“精灵”促使人做出了一些不合常情的举动。当然,这些举动不一定全是过失,可能也有好的方面。“精灵是人的潜在的神圣和实际的罪恶的承担者。”如果行为出现某些偏差,人自然产生的是羞愧感而不是罪感。在雅典文化中,以苏格拉底和埃斯库罗斯等人为代表的道德体系剥夺了精灵作为罪恶承担者的角色,个人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罪感、净化和悔罪的需要被引入西方文化。如前所述,人类的忏悔意识非常古老,不是说雅典文化之前没有忏悔的需要,只是说由于道德体系的变化,人类的自我意识发生变化,忏悔的需要增强了,道德准则的变化会对忏悔产生重要的影响。P12-15

序言

九经寒暑,曹蕾的专著《自传忏悔:从奥古斯丁到卢梭》终于付梓了,这对曹蕾来说是完成了一项沉重的任务,对读者和中国学术界来说,是及时出现了一本好书。

这部著作的一个关键词是“忏悔”,对这个词人们已经不陌生了。这些年来,在报刊和互联网上,我们看到过不少题为“某某,你为什么不忏悔”之类的文章,这个被责问的某某,有中国人、有日本人、有名作家、有红卫兵,也有作者问自己“我们为什么不忏悔”,这些诘难常常引起激烈的争论,但是也从来没有看到被问者因此就去忏悔。

这种现象在西方社会恐怕不会出现。对西方人来说,忏悔是一种普遍的精神和文化现象,忏悔意识是西方人的一种心理构成。据学者统计,单是用文字写下来并流传至今的“忏悔录”就有1000多部。忏悔话语在西方自传类文献中随处可见,研究现代文学的著名专家斯宾德说过:“当我们观察现代文学的时候,发现它被忏悔式的自传材料所淹没,虽然很少作品明确地写出来。”法国大哲学家福柯也说过:“西方社会成了特殊的忏悔,的社会”,“西方人已经变为忏悔的动物”。

中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中文“忏悔”一词出于佛教教义,从梵语移译而来,到晋代文献中才出现。无论在基督教还是在佛教中,忏悔最初是宗教活动的一种形式。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主流文化中基本没有宗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把人视为有“原罪”和“本罪”,忏悔是同“罪”联系在一起的。儒家学说认为人性本善,人没有天生的罪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过错是其次的,通过“自省”可以改正,所以孔子主张“吾日三省乎吾身”。他的学生子贡还做了发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到了孟子更是主张“吾养吾浩然之气”,他所追求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不可能有种种罪恶在身。所以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很少见到忏悔话语,日本学者川合康三甚至认为:“一句话,中国文人写自传,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确。”

到了现代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甲午海战和戊戌维新的失败,中华民族接受了沉痛的教训。从鲁迅开始提出国民性问题,其意义十分重大,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认真的自我批判,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如《伤逝》、《风筝》诸篇已经可以看到了沉重的反思和自责。到“文革”结束以后,以巴金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经历了炼狱般的苦难后反省,巴金要求“说真话”,在社会批判之中包含了真诚的自我批判,他的《随想录》可以看到卢梭《忏悔录》的投影。

但是正如一些读者所指出的,中国现代作家虽有更多的自省、自责,但同西方文化中以宗教为基础的忏悔相比还是有所不同。“自省”不同于“忏悔”,它不是一种宗教道德的要求,不具有精神的强制性。“忏悔”的基础是自我的罪感,“自省”的基础是对自我的信仰。

对这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如果读一读曹蕾的这部《自传忏悔》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了解。在西方社会中,忏悔以多种形式进行,忏悔话语最集中地呈现于自传文本,曹蕾的研究就是从此人手。她不辞劳苦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先从自传忏悔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人手,揭示其特征;然后进行历史的梳理,经过仔细的辨析,她把自传忏悔划分为宗教和世俗两大传统,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曹蕾分别论证了它们各自产生的历史基础以及前者向后者过渡的条件、它们之间的承续关系和对后代的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的考察,曹蕾对西方自传忏悔作了完整的剖析,揭示了忏悔在西方自传中的意义。

曹蕾所做的工作在中国学术界还是第一次,这对西方自传研究和思想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我们认识了“忏悔”作为一种起源于宗教的精神文化现象在西方发展的历史,就可以同中国文化的进程进行比较,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对国民性研究和国民人格建设问题也可以得到启迪。

曹蕾是一位沉静的学者,做什么都是勤勤恳恳、一丝不苟。2003年她进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她同我商定了这一课题,此后她就心无旁骛、认认真真地做下去,这样做出来的论文自然得到答辩专家的好评。但她还不满足,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和家务之余,她继续不急不躁,踏踏实实地修改、增补,丰富其内容,加强了论析的深度。

我想,这样写出来的书,读者会得到教益,曹蕾自己可以问心无愧,当然,我也欣慰、高兴。对曹蕾我表示祝贺,也有新的期待。

杨正润

2012年4月于泰淮河畔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和补充完成的。毕业已近六年了,读博期间的生活现在已变得既真切又遥远。那是难得的一段时光,可以把一些事情暂且放下,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和学习。漫步南大校园,四时美景都镌刻在记忆深处。当然,三年中论文和毕业的压力也如影随形,有时让人觉得不堪重负。当思路不畅时,当投稿无门时,当夜深人静思念家人时,也会埋怨自己自讨苦吃,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完成这一重大题目,而如今这一切都已经变成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初入师门不久,开始博士论文的选题,我向导师杨正润先生表达出对自传的兴趣,导师鼓励我研究自传中的忏悔问题。我意识到这对于自传研究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但千头万绪,不知如何下手。杨老师耐心地回答我的一个个问题,给我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建议,为我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随着收集材料和写作的进行,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所涉及的范围之广,研究的难度之大,但也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研究,好在有师长、同学的帮助和同事、家人的支持,博士论文得以完成并顺利通过答辩。当然,论文也留下许多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本书就包含了这几年来我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衷心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在相关研究上能得到广大师长和同仁的关注和指教。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要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我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杨正润先生。在博士论文的选题、构思和写作方面,先生对我做了精心的指导,还不辞辛苦地为我的论文修改数稿。本书书稿完成后,他不仅百忙之中进行审阅,还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最后还拨冗写序,既阐明他多年的研究心得,又为我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一直以来,先生不仅关心我们学业的发展,还关心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做人。我在学业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和先生的辛勤教诲分不开的,先生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让我由衷敬佩。

从博士论文开题到本书最终定稿,我得到了许多帮助。南京大学俄语系的余一中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的余斌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教研室的唐建清老师、昂智慧老师、叶潇老师、董晓等老师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开题和写作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南京师范大学的汪介之教授、华明教授,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朱刚教授、江宁康教授等在答辩会上和会后都对我进行了耐心点拨,使我深受启发。中国人民大学的杨慧林教授给我许多建议和指点,黑龙江大学的丁立群教授,南京晓庄学院的胡贤琴教授、冯羽教授、张春蕾教授等都曾给过我关心、指导和帮助,我向他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我也要感谢为我的书稿提供资料帮助的一些单位和个人。南京大学图书馆为我从中国国家图书馆借来许多相关资料,加拿大传记学者苏珊娜·艾根教授惠赠了她的专著。南京大学的唐岫敏、王玉括、何玉蔚、陈瑞红、赵山奎、袁雪生、尹德翔、倪萍等同门学长、郑歆、皮野、许勤超、凌建娥等同学也向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资料,其他同门师兄弟也给我提供许多无私的帮助。

感谢南京晓庄学院出版资金对本书的出版所给予的资助。感谢学院各级领导和同事在本书写作和修改过程中给予的各种帮助和大力支持。我还要感谢责任编辑王茵,她在文章的内容和编排方面给我许多细致的指导,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各位出版工作者的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谢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对我的帮助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感谢我的父母、亲人对我的照顾和鼓励,他们一方面大力支持我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又担心我过于劳累,有时不免左右为难,所受之苦实在比我为多,我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劳力劳心,但也时时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我的丈夫杨海涛在繁忙的工作和科研之余承担了很多家务,给予我巨大的精神支持,我年幼的孩子太和使我感到家庭的温馨和幸福。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对家庭关心得很少,想起他们,心里觉得很内疚。博士毕业后,本想好好照顾家人,可是,当工作、家庭和个人的追求等种种责任和目标一起涌来时,我常会由于忙碌变得十分焦躁,家人自然深受其害。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自我反省、自我忏悔、倾听自己、倾听他人的重要性,比起古人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研究这个题目对我个人的启发。

怎样才能过一个美满而幸福的人生?怎样的人生才充满意义并且了无遗憾?千百年来人们都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本书所涉及的这些伟大的忏悔录和自传作品就是这些寻找的一部分,自传者真诚的忏悔既让我们看到精彩的人生故事,也给我们展示了伟大的心灵,告诉我们他们曾有过的悲伤和眼泪、沉沦和挣扎、净化和升华。从这些人生故事中,我们看到人类过去走过的路是这样曲折幽深、灿烂辉煌,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和将来它也一定会更加精彩和美丽!

曹蕾

2012年4月于金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传忏悔--从奥古斯丁到卢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07881
开本 32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3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00.74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