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唐属安西都护府)。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杜甫并称“李杜”,犹如双子星座辉映千古……李白身世奇特,仕途坎坷,譬如他是凉武昭王九世孙,唐玄宗和宗正寺为何不让其归宗?供奉翰林后为什么又“赐金还山”?怀着报国的忠心从永王东征,为何成为“造反谋主”?《永王东巡歌》究竟是十首还是十一首?唐肃宗为什么执意要杀李白?高适在这场冤案中充当了什么角色?种种疑团,相信读者能从《李白外传》中获得答案。本书是吴永生第二部长篇历史小说。
公元2011年,作家吴永生在安徽枞阳写出了长篇历史小说《李白外传》,这是吴永生第二部长篇历史小说。
李白身世奇特,仕途坎坷,譬如他是凉武昭王九世孙,唐玄宗和宗正寺为何不让其归宗?供奉翰林后为什么又“赐金还山”?怀着报国的忠心从永王东征,为何成为“造反谋主”?《永王东巡歌》究竟是十首还是十一首?唐肃宗为什么执意要杀李白?高适在这场冤案中充当了什么角色?种种疑团,相信读者能从《李白外传》中获得答案。
《李白外传》中的李白,一方面是努力接近历史上的那个真实的李白,一方面也是命运总是坎坷不幸的天才们的象征。
晚上,李白斜依床头就着烛光喝酒,一边听七娘讲她辛酸的往事。丹红也靠在自己床头静听。
七娘说,她原是金陵良家女,自小丧母,是父亲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她拉扯大。父亲是秦淮河畔颇有名气的画匠,专画人像,偶尔临摹山水,日子也还能过。只因家里人丁少,无兄无弟,惯受当地一豪强欺凌。一日豪强见逼婚不成,就带人砸了相馆,并把她父亲毒打一顿。父亲人老体弱,气恨交加,以致不治,临终前嘱她投远房表亲。这远房表叔是跑江湖的“弄潮儿”,长年在吴楚巴蜀漂泊。他觉得七娘孤单单的一个人留在金陵有危险,于是收她上船,并寻思着日后为她找个好人家嫁了,也就不负老表之意。孰知船行三峡时,纤绳突然断了,失控的货船一头撞在乱石堆上,表叔落得船毁人亡的下场。七娘大难不死,被当地一渔民救起。这个渔民是个好人,帮她找了家织坊……
七娘还说,她受父亲熏陶,粗通文墨,懂点绘画技巧,织坊老板很看重他。无奈与当地地痞结仇,这地方是无论如何住不下去了。她请求李白收留她,做丫环使女,干仆妇粗活,她都愿意……
七娘说完,不免又流下辛酸的眼泪。
李白同情七娘遭遇,同时又深感棘手。他吩咐丹红找店老板号间房子,让七娘先住下。究竟如何处置,他要三思而行。
很快的,丹红就领店小二上来了。店小二还打来一盆热水。说女客官的房子就在隔壁,大家来往也方便。
七娘道声谢,同店小二走了。丹红起床把房门关上。
李白仍独自喝闷酒,像是自言自语:“这下好,一手招进来,两手推不开。这如何是好呢?”
丹红坏笑笑,不免幸灾乐祸:“我看此女容貌非凡,心地也好,怕是看上公子了吧?”
“胡说!”李白气恼地用酒杯敲敲桌,又喃喃道,“我是一介书生,功不成,名不就,怎么能谈婚论嫁呢?家父若知,非得打死我不可。”
“那就认个义妹吧,也是救人一命。老大人也不会严拒的。”
丹红不愧是鬼灵精,尽出鬼点子。
“这个……”李白沉吟着,又喝了一杯酒。
第二天清晨,李白盥洗毕,独自敲开七娘房门。
“怎么样,晚上睡得还好吧?”李白关切地问。
七娘朝李白点点头,不觉脸红了。
“我们今天要外出公干,或晚上,或明天定然回来。你安心住着,不要着急啊,我是特地来打个招呼。”
李白是站着说这番话的,他没有坐下。
七娘却改了口:“谢谢先生,我现在才知道你是蜀中才子李白——李太白先生呢!”
七娘说话时,目视李白,眨也不眨。
李自觉得这双水灵灵的明眸,蕴有倒不完的深情,有烧不尽的火焰……
李白突然觉得心跳加剧,词不达意地说:“就这样吧,我,我回了。”
“先生别急着走么,你叫丹红把换下的衣服抱过来,我无事,就帮着洗洗吧。”七娘说。
“来哕——”
音到人到,丹红抱来了内外衣,放在床上。
“丹红,你仔细瞧瞧我的长衫,没有被皮鞭抽破吧?”李白恢复了自然。
“让我看看吧。”七娘说着,仔细翻看那件皂色长衫,发现有两处断纱,便指给李白看。
“这还是崭新的长衫呢,有办法补救么?”李白看着七娘,眼光里充满期待。
“先生放心吧。我的职任就是整旧如新,何况这长衫,本来就是新的呢。”
七娘沾沾自喜,觉得这一回能为李白尽点心意了。
“嗯,四十大鞭只抽断两根纱,那行刑的衙役肯定没吃饭。”丹红忍不住调侃,又窃窃笑了。
“是呀,”李白自己也有些惘然,说,“当时挨打时,并不觉得太痛。”
“他们是尊重先生,也是爱先生……”七娘一语道破真谛。
李白点点头,恍然大悟。
原来昨日受刑时,那县令已知李白的才名,暗示衙役做做样子。故而在拷打李白时,尽管鞭子举得高,虎虎生风,落点却极轻。而对那些地痞流氓不务正业之徒,那才是痛下杀手啊!
李白和丹红登上峨眉山。
幽谷,秀峰,云海缥缈……
云海中突现一个大如车轮的七彩光环,中间晃动着一个人影。李白仔细一望,发现正是自己。他又惊又喜,不禁大叫:“丹红,你看看,快看看啊!”
“看什么呀?”丹红不解地问。
“看我自己吧。嘿!消失了。”李白有些遗憾,他暗想:这难道是我得道成仙的先兆么?
这种云彩在特定的光合作用下,产生了镜子原理,能幻出人影,虽不多见,却是有的。但那个时代科技不发达,李白也不明白这个道理。这一奇异的发现,使李白难以忘怀,并影响着他今后的人生历程。P16-19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或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杜甫在长安写下了五言律诗《春日忆李白》。其开篇就是:“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公元2011年,作家吴永生在安徽枞阳写出了长篇历史小说《李白外传》。“飘然思不群”、“不系之舟”分别是杜甫和吴永生对李白的感觉,这感觉隔千余年而神似——它们传达的精神气质是相同的,即飘然不羁。
“飘然”很好,不同凡俗;“不羁”似乎也很好,但也很麻烦,麻烦就在于俗世不喜欢不羁甚至厌恶不羁的人。不羁的李白大概就是因为这个不羁而只能飘然而不是飘飘然于江湖了。这在总得在庙堂谋得一席之地的中国古代文人中,是很不幸。麻烦还在于不系之舟一样气质的李白,几乎不是小说可以叙述的,甚至也是不能描写的。小说能够叙述的是情节和故事,能描写的也总是类似于西方油画中的那些坚定、结实的人和物,“飘然?也好,“不系之舟”也罢,它们本质上都是不可叙述拒绝叙述的,也不是可以描写的,“飘然”或“不系之舟”是神韵,神韵只适合于中国画,于不着笔墨处暗示,或者适合于诗,以字句的组合产生的又一层结构,而非字句直接传达。再一点就是,李白留下了许多诗,却没有留下足够写一部长篇小说的他自己的故事。这,或许就是直到吴永生写出长篇历史小说《李白外传》之前,都没有一本写李白的小说的原因。
于是,吴永生用小说文体怎样写诗人李白,就成了一个读者关心的问题。要解答它,最好的办法并且也许是唯一的办法,当然就是读吴永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白外传》。因为永生请我给他这部小说写序,因此我得以近水楼台地先读了它。《李白外传》写到的事情,大多有历史依据(这个历史依据包括历史上关于李白的传说)。不过,我以为这对于写出李白的内在之神并不重要,因为,任何事情,包括完全虚构的,都可以被用来表达出“这一个人”。我注意到从开篇就采用的白描手法,并且这白描手法是与电影电视剧本的那种简洁的跨跳写法相结合的。吴永生为什么在这部长篇小说中采用这种写法?很显然,是因为他意识到这种写法很接近诗歌的主要技巧,适合于用来显示(这儿我有意选用“显示”,而不用小说理论说到人物时习用的“塑造”一词)“飘然不群”、“不系之舟”的诗人李白——技巧在常人眼中仅仅是技巧,仅仅是技巧的技巧是死的,而在把技巧不仅仅看成技巧,在它组合字句从而与字句融合之后,它就与字句一样有了意味,技巧是活的,它给字句以生命并且自己也有生命。
此外,《李白外传》中的李白,也并非总是飘然不羁,小说写到了李白约束自己的不羁,甚至谨小慎微。这是真实的。再不羁的人,面对皇上,和贵妃相处,尤其是还渴望得到皇上的青睐,以让自己能大显身手以济天下如李白者,当然会收起自己的不羁本性。这方面,写得精彩的是李白与杨贵妃的那些章节。但不羁既是本性,靠压抑、掩饰就总难免让它滴水不漏,于是就又有得到唐玄宗和杨贵妃对自己诗歌才能的青睐时,对高力士这样身份低微者的狂放。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消长,显示出的才是真实的李白,或者说是特定情境中的真实的人。到了放逐于江湖,没有需要压制、掩饰本性的外力时,李白才任由天性,飘然不群如不系之舟了。
按照通常的说法,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应该是“典型”,即是某些人的代表。《李白外传》中的李白,一方面是努力接近历史上的那个真实的李白,一方面也是命运总是坎坷不幸的天才们的象征。以《李白外传》中的李白为例,可以说:天才各有各的不幸的原因,但世俗对天才和天才性格的不理解,以及“时不我遇”,是他们不幸的共同原因。这个状况,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改变。这,也是《李白外传》这部长篇小说的意义之一。
谨以此为《李白外传》序并祝贺它的问世。
本文作者,安徽望江人,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诗集《沈天鸿抒情诗选》《我和世界》《另一种阳光》,散文集《访问自己》,文学理论集《现代诗学形成与技巧30讲》等。
2011年11月30日
终于,太白先生走完“还情之旅”,又回到出版社。何谓还情?说实话,在拙著选题未获批之前,我对责任编辑疏利民先生也是支吾其词。现在我觉得应该说明真相了。我不能继续瞒着疏先生和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同仁。
大约在2011年7月份,我那少不更事的侄儿冬冬——他酷爱文学,仅初中文化就在起点中文网发表近万字小说。他对我说:大伯伯的《杜牧外传》要在网上发,每年至少也能挣几万元稿费。我惊问其故,又详阅起点资料,综合各方评语,觉得这家网站还真的不错,于是叫小侄给我注册。后来知道那次注册是成功的。但我回家后却不知所措,8月买电脑不会上传,9月初经人指点,一知半解地传了三章,虽然成功了,却把文本全部打乱。有感于诸多评友的鼓励,特别是他们一口一个地称我“吴大大”,要“吴大大加油,写出传世经典”,“祝吴大大大红大紫”等等,看着就令人心里热乎乎的,眼圈也是潮潮的。没得说,请人将全书上传,这是9月8日的事。约在9月12日,起点编辑部将全文发布,当天晚上就发生了“哄抢”事件,全国有二十多家大小网站(其中不乏较好的文学网站)倾巢而出,拼命下载电子读物,看着百度和搜狗页面,真乃触目惊心!我急电起点编辑部——起点内部预警系统“蓝精灵”也在同一时间快速反应——编辑称这是网络盗版,他要我放心,编辑部会立即采取反制打击盗版;同时要我以作者名义通知这些网站撤除页面。可叹我,网盲一个,又如何制止这种行为呢?接后几天,起点中文网页面显示,也捉了十几个盗版者,但网络侵权的违法成本极低廉,起点中文网也感到无奈……事后我才明白:由于百度、谷歌、搜狗三大主流频道连篇累牍地宣传拙著《杜牧外传》,加上《李白外传》的序《甘苦寸心知》一文,自7月起就被三大主频辟为“历史文化专题”互动,我已经成为他们“自动抓捕”的对象,新浪博客上哪怕三言两语也被主频转载,这才是引起“哄抢”的主要因素。“哄抢”使我有得有失。得者,作品的访问量激增。据51La免费网统计数据显示:我那时日均访问量达18万人次,因此被谷歌录为“网络红人”!失者,外热内冷,太白老先生在起点内遭到冷遇,点击率上不去……细想想,以1:20的概率计算,我大约在起点失去30余万的点击……我把这一现象称之谓太白老先生“还情”,因他生前受人馈赠太多,千年后也要通过写他的人来还情,也是给困境中的小网站发点“救济款”。虽说是无奈地调侃,但起点认可了,类似的评论、广播照发,很有人性!不仅如此,“哄抢”还带动了社会效益,据三大主频显示:一些尘封已久的图书如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甲申三百年祭》,人物传记《李白传》等,被重新推上书架而热销!对此,我喜忧参半。喜者,从一个侧面证明社会认可了我这部小说,我有了某种程度上的成功,如走红网络等等;忧者,是否影响实体书的销售呢?对此,市作协主席、著名影视编剧金海涛先生说:哄抢是利大于弊。以中国之大,世界之大,以太白先生的知名度,以你现在的影响,销个几万册图书是不成问题的,就看出版社和责编的胆略了!此番话消除了我的隐忧。
现在说说“良禽择木而栖”。
疏编告诉我,现在的图书市场要打“组合拳”,中国文坛,李白只有一个,是诗歌的代名词。《李白外传》的出版应该有带动效应,一旦形成气候,就适时推出《杜牧外传》的新版,“双管”齐下,有可能产生一点规模效应,第三部书稿《父子皇帝》的出版也就顺理成章了。这真是喜从天降啊!没有什么说的,我的《唐史三部曲》就让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包养”吧!
顺便说说《父子皇帝》的创意。我给这部长篇小说的定义是:鄙人的封刀之作,并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宁可战死,不能辍笔!全书拟分上下卷,上卷写唐玄宗,卷名暂定为《盛世危情》,下卷写唐肃宗,卷名为《帝国之殇》,全书六十万字左右。疏先生要我在2012年国庆节前交稿,我想无意外可以按期交卷。此外,在《杜牧外传》签售期间,县委宣传部和文联领导还建议我写大明名臣左光斗;这是本乡气节之士,也是一部好题材。但我重在“一诺”,不能辜负疏先生,“左传”只好先放下。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外传》在起点公示期间,天南海北的书友纷纷参与评论。其长评有:河南商丘游见介先生所撰评《李白外传》第十九章《李杜相会》;安徽枞阳吴日生先生所撰我对《李白外传》的看法;浙江杭州《独爱流云》的作者水澜晶女士所撰《人生两难》。一作为读者印象短评有:新疆吐鲁番的幽兰如梦女士,陇上酒泉龙女女士,陇上庆阳风刃飞旋先生,辽宁锦州茗馨一笑女士,上海闸北惟惟女士,陕西西安解语女士,浙江湖州谨涩女士,北京东城舒昌武先生,江苏无锡不老的江湖,四川达州域雪之战先生,江西赣州浪子幻夜先生,天津武清窝爪女士,四川雅安饮下女士,浙江台州奎之先生,江苏徐州的灵草儿,河南洛阳的若汐(白小汐),江苏常州梦美的花儿,湖南常德雨后灵芝女士,江西抚州天雨玄星小弟等共二百余人。为不使高品湮没,高情瞬逝,故择其重点醒目。安徽安庆刘才友先生拨冗为本传单章点评并仔细阅校,一并附录并致谢!
最后,我要和太白先生说几句:敬爱的先生,我已陪你走完了“还情之旅”,您将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获得永生!而我,将要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去写——还要写你,只是你在这部大书中不再是主角了。主角是帝王将相,叛乱的反臣,淫乱的后宫,还有乞怜的文人……你的形象也不如这部书正统,我很可能要把你写成除诗歌成就外,一个吃喝嫖赌一无是处的古惑仔,这样才能博得更多的掌声。你看呢?
作者
2011年10月28日于枞阳古镇汤沟双溪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