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盗火(精)/凤凰网读书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资讯铺天盖地的今天,人们常常目迷于霓虹灯光的华彩,然而始终有一批人还在触碰火的温度,就像鲁迅被死火烫伤,他们也为这火的今天感到焦灼。而正是这种对火的焦灼产生了这本《盗火》。

严彬、马培杰编著的《盗火》是一本立足于当下现实又充满了理想宣言的谈话录。他们谈论政治、改革和经济,但并不搬弄玄虚的理念,而是谈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他们有时像时代的落伍者,念念不忘于自由和苦难这些老话题;有时又是一个顽固的先生,谆谆于读书、文学和自审的价值。对当下现实的关注和时代理想的向往,使得他们时而急切,时而温厚,时而冷峻,但各有自己的火焰,各有自己的照耀。柏拉图曾在谈话录中建立自己的理想国,毋宁说,《盗火》也是今天的一种“理想国”,它在邀约每一个读者参与这种构建。

内容推荐

中国当代思想观念的交锋实录:凤凰读书四年磨一剑,新民说2013压轴之作。

严彬、马培杰编著的这本《盗火》汇聚了刘瑜、刘军宁、许知远、熊培云、刘苏里、余泽民、韩松、张翠容、梁文道、摩罗、陈远、林奕华、何伟、张铁志、郭于华、孙立平、贾樟柯、林聪、杨葵、威廉施密德、毕淑敏、郭凯、崔卫平、寇延丁、仝宗锦、钱理群、孙郁等众多知识分子。他们以书为媒深入浅出,高谈阔论,内容涉及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及哲学等领域,不时叩击着现代人的心灵,让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这个社会以及自我心灵的成熟与发展。

同时,《盗火》对当下各类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既广泛又能契合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紧跟时代脚步,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心灵成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他们观察、批判,饱含理想的激情,又深感现实的忧虑,而这对任何一个对当下社会还抱有思考的人而言,都将是一次有益的阅读和对话。

目录

序:做个自由幸福的读书人

作为生活经验的政治

 ——政治是什么以及如何谈论政治

刘瑜 × 刘军宁 × 许知远

自由是我们自己剥夺的

 ——我们为何失去了自由

熊培云 × 刘瑜

大洋国的社会转型

 ——从《1984》到《1985》

刘苏里 × 余泽民 × 韩松

革命是一种乡愁

 ——《中东现场》的真相

张翠容 × 梁文道

我们是需要自审的一代

 ——自审什么以及如何自审

摩罗 × 陈远

用戏剧为这个荒谬时代把脉

 ——关于生活,关于戏剧

林奕华

小城故事多

 ——何伟笔下的中国

何伟 × 张铁志 × 许知远

谈谈我们这个时代的苦难

 ——关于机会结构与社会公正

郭于华 × 孙立平

寻找一种永远向前的精神

 ——贾樟柯梦中“问道”记

贾樟柯

朝圣是一种穿越

 ——从我们的佛缘讲起

林聪×杨葵

幸福三境

 ——施密德与毕淑敏的“幸福菜谱”

威廉·施密德×毕淑敏

谁能把问题“郭凯”下?

 ——“王二”的经济学

郭凯×刘瑜

民主之前

 ——我们如何学习讨论

崔卫平×寇延丁×仝宗锦

鲁迅,未完成

 ——寻找鲁迅的现代意义

钱理群×孙郁

跋:天空还有飞鸟的痕迹

试读章节

作为生活经验的政治

——政治是什么以及如何谈论政治

政治是个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东西

刘瑜:这次演讲的题目就是“作为生活经验的政治”,我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现在,在我们当代的中国,我们谈论政治,经常有两个误区。

一个是把政治作为一种高层的精英活动来看待,比如说:政治是什么呢?就是党中央要开什么会了,领导又接见谁了,中央又发什么指示了。我记得小时候老师给学生写评语的时候,一般第一段总是会写你的政治思想状况,老师们特别爱写某某同学特别关心国家大事、经常阅读《人民日报》、观看《新闻联播》等这样的评语。凡是这种视角它都是把政治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东西,而不是说渗透着、包围着我们的柴米油盐的生活的这么一个东西。

像我们这代——更早几代人可能更是这样,可能你们在座的很多80后,也许经历这种东西少一点——在饭局上,经常会看见有人特别振奋地窃窃私语:你知道那谁谁是谁的人吗?你觉得那谁谁十八大有戏吗?这种对高层政治的热衷,我觉得不仅当代中国是这样,实际上我们的传统就是这样,我们的正史就是这样写的。我们的正史实际上是什么?就是一个宫廷八卦史,就是皇帝亲信了一个小人谁谁的谗言,没有听好人谁谁的话,这个朝廷就完了。就是这么一种认识历史的方式,认识政治的方式,我觉得它是一个误区。

另外一个误区是什么呢?我觉得是把政治看作一种纯粹概念性的、理论性的、漂浮的东西,不去追究你的判断以及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现实经验论据的支持,我觉得这也是很常见的一个状况。

因为讲到这一点,我就想起,前一段时间许知远同志跟我交流他和另外两个所谓的“新左派”前辈的对话。像许知远这种“反动派”,肯定和那些“新左派”发生了一些辩论。他说当时辩论到最后,那两位“新左派”的前辈就会说他:你看你,你为什么会中自由主义的毒呢?是因为你读书太少了,因为你读书只读到了19世纪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你没有往下读,所以中了这个毒,你如果往下读,你就会意识到,比如说美国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是虚伪的等等。

我当时听了这个话,印象挺深刻的。后来我就在想,如果是我在那里,我可能不会这样跟他们辩论。因为这两个“新左派”的前辈,有一个还是在美国的著名大学教书,教文科的,你跟他比阅读量是比不过他的,你跟他讲哈耶克,他跟你讲福柯,你跟他讲福柯,他跟你讲德里达,你跟他讲德里达,他跟你讲德勒兹。就是说你是不可能真正辩论过他的,所以我说如果我在那里,我不会这样去跟他辩论。如果他跟我讲福柯说什么,我可能会跟他讲我二舅说过什么,他跟我讲德里达说了什么,我可能会跟他讲我表弟身上发生的故事。我的意思是什么呢?当他企图不断地想把你往理论的高峰推的时候,你要不断地把他拉回到现实当中来,我觉得这是我们讨论政治的一个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否则,如果按他那种思路去思考问题,在我看来,实际上就是刻舟求剑。就是你把那些西方学者的名字刻在你的船上,然后去找那把剑,实际上你是找不到的,但是你刻了很多很多的名字,你以为你离剑越来越近了,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我觉得这是第二个误区。

在我看来,面对这样两个经常出现的误区,我觉得一个比较好的讨论政治的方式是回到生活本身,回到事实本身。这是我们讨论政治时非常必要的一个态度。那回到生活本身是什么意思呢?

前两天,我跟另外一个记者朋友聊天,因为我写时评嘛,他就说道:“有人说女人谈论政治是行为艺术。”这话听起来很奇怪,我说这是对女人和政治的双重误解。因为政治是怎么回事呢?比如说像你现在住的这个小区,今年物业费是2000,到了明年加成3000,然后你心里就会犯嘀咕,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加这1000?这1000块钱用到哪里去了?这1000块钱跟你商量了没有?你到物业去讨论这个事情,甚至去抗议,这对你来说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其实国家生活是一样的,只不过把它无穷地放大了而已。政治是什么呢?无非就是说,比如,最近在讨论加房产税,这个房产税要不要加?加多少?而我有没有发言权?再比如说,像我住的那一带,一到晚上的吃饭时间就特别不好打的。其实这也是政治。这涉及什么呢?比如说,政府的出租车管理有没有垄断,或者发放的牌照够不够。还有,我知道中国很多家长,都在苦恼是让孩子正常地上学呢,还是让他去学奥数。我说:“你为什么要让他学奥数呢?”他说:“奥数加分。”那我就说这也是个政治问题。谁来规定你学这个可能没什么用处的奥数能够加分?这种事情是谁作出的规定?这个规定合不合理?

P1-3

序言

做个自由幸福的读书人

这样一个娱乐至死和网络至死的年代,静心读书的日子,已变得比北京的蓝天还少。

网络无处不在,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情绪化的海量纷繁信息,通过微信、微博、电邮、短信、推特、朋友圈、APP推送、游戏更新、电商打折、APP更新等,以“非死不可”之势来袭,马不停蹄地消费你我,吞噬着我们吃饭、如厕、开会、驾车前后的分分秒秒.不知不觉中,夺走我们的闲暇时间,扼杀注意力、思维力、原创力。我们内心日益浮躁、肤浅、纠结、冷漠、迷茫,渐渐远离思考的价值、理性的尊严、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本质。

在电视与网络的双重夹击下,在这个制度转轨、社会转型的大时代,在物欲膨胀、消费过度、理想无力、信仰已死、意义缺失的当下,个体如何能不随波逐流?靠什么保卫我们的自由?

答曰:读书。

读书?读书有什么用?

当视讯取代文字,数码取代铅字,从纽约到京港沪的民营实体书店一个接一个关门;当年轻人日益感受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上行遏阻、社会板结、身份决定未来——书、书香、书店、读书、读书人、读书会。这些词会继续存在多久?我们离书的基地有多远?

最近一次参加凤凰网读书会活动,重回暌违二十多年的涵芬楼书店。又看到、触摸熟悉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回想起八十年代末轰轰烈烈的大学里的读书会、全国书展、全民读书热,还有那套著名的《走向未来》丛书——那时想象的“未来”,从时间上应该已经到了、甚至过了吧?

从那时到现在,回望文明的过去,遥想人类的未来,书籍,随技术、社会的演进,无论展现形式怎样改变,哪怕遭受时代的冷遇,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永远不能、也不会消失。

读书,带给人力量、智慧、自由、幸福,带给我们美好的社会。

读书意味着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也许受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制约,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相对更容易被个人所把握,因个体努力而实现。古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管是什么样的x二代,要想冲出身份社会的陷阱,“读书改变命运”仍是颠扑不灭的真理。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艰难而持续地演进,知识就是财富,读书就是力量,知本胜过资本,这个大趋势也将越发显现。

读书意味着智慧。在汲取知识之上,读书使我们有幸与古往今来的伟大灵魂及人格对话,超越生活时空或命运境遇的局限。透过书籍,我们得以体味先贤亲历的或作品中勾勒的人生颠沛、困顿、聚散、寂寥、苍茫、坚守、悲悯、决绝、风骨、情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人生旅程,千回百转,最难得春风得意马蹄疾,又或是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无论望尽天涯、千帆过尽、蓦然回首。书籍的力量,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豁然开朗,以智慧勇气作出最明智的选择,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终生的读书,是生命智慧的不断修炼,是人生体味的反观升华,让我们从年少时的率性、偏执、勇猛、激狂,到达成熟后的雍容、豁达、圆润、平衡,在看清了功名富贵的转瞬即逝之后,终不改追逐梦想的本真之心。

读书意味着自由。我们汲取书籍的力量、智慧,通过自足、自信、自主而自由。这是一种真正的自由,它比人们想象的建立在财富基础上的自由意志的自由更加真实、高尚,而不受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等支配的“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古今中外智者先贤的书籍智慧,以高山仰止的深邃思维与广阔视野,抚慰我们骚动的自我,帮助我们超越波澜起伏的不受约束的激情,达到内心平和与平衡的东方智慧之境,成为一个强大的自由自主的人,即使在面对人生苦难或社会动荡时,也能拒绝做环境或命运等外力他律的奴隶,而“平静地背负起所有赤裸的真理,直面一切现实,达到至高无上的权力”(济慈)。

读书意味着幸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都有多少件“未完成”的心愿、梦想,或秋月当空,对酒当歌,或埋于心底,深夜梦回。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在时空上的渺小,生命本质的悲剧性。怎不让人感慨唏嘘。读书,给我们力量、智慧与最高的自由,让我们跨越时空岁月,超越人生的无常,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无论人生境遇,在每一个瞬间和当下,乐观地接受现实的不完美,以平静的心态,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追寻精神上的永恒,成为自我幸福的主宰。

读书,使社会更美好。儒家读书人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国家社会而言,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才会有光明的未来。通过读书,才能发展、保障个体的知识素养、自由精神、独立人格、道德勇气;读书的人越多,理性的力量、民意的声音、公民的意识、民主的实践、公共生活的参与才能越壮大,真正的现代性文明社会才可能建立。

这套“凤凰网读书文库”的精神之源,多是我(和我们)钦佩敬仰的作者、学者、思想者以及精神上的老师、人生中的朋友,为之代序,荣幸而惶恐。

让我们一起,做个自由、幸福的读书人。

凤凰新媒体首席运营官李亚

2013年11月3日

后记

天空还有飞鸟的痕迹

现在,这样一辑书就在你面前了。

你手上这本,如果不是《临渊》,便是《盗火》,或者《野渡》。这三册书,便是我们凤凰读书几个年轻人近几年周折于京城书店或讲堂之间,集的一些关于读书会的文字。每本书都是简简单单两个字的书名——《野渡》,与文学和艺术有关;《临渊》,与历史掌故有关;《盗火》,则为思想。作为“凤凰网读书文库”的第一辑,我们希望还会有第二辑、第三辑……将这些书,恭恭敬敬地放到你面前。

一些朋友应该是熟悉我们的。比如在“凤凰网读书会”的豆瓣小站上,如今有八万余位读者,他们是爱书之人,见证着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一同读过的书。阅读的趣味是多样的,有人因作家莫言而来,有人不愿错过一次与梁文道先生对坐谈书的机会,有人常常只是为了与朋友一起享受周末难得的阅读时光,或者恰好在单向街与我们不期而遇,我们就算认识了。

当你读到这里,心里一定有一份恰当的书单了。某些书你和我们一同读过,某些书你打算买来一读。现在,我们剩下一些关于它的故事,可以谈谈。

去年七月,凤凰网读书会恰好办到第100期,在国家图书馆有一个半天三场的读书会,大的主题是“常识”,前后约一千位读者,与秦晖、熊培云、李敬泽、阿乙、梁鸿、十年砍柴一道,分文学、思想、民生三个方向来谈。当天的特约主持是凤凰卫视的沈星女士。后来有媒体问我。“你们如何想到要做这样一个读书会?”“三年了,你们如何坚持做一个读者喜欢的读书会?”……

确实,到了一定时间,就适合一起谈谈几个简单的问题,回答“为什么”,以及“如何”,或者“将要”。2010年5月1日,我们选择在北京的单向街书店,邀请香港导演兼作家的林奕华来谈一本名为《单向街》的杂志书,当期主题为“先锋已死?”要知道,5月1日不是什么特殊的读书日,林奕华也不是以作家的身份闻名,而且当时的单向街书店在圆明园一角一间狭窄的屋子里。那天之前约一月,我和同事曾宪楠女士在日常的工作之余,谈起是否做一个在书店举行的读书会。缘由很简单:既然都是为了读好书,别人做过,我们是否也可以做,甚或可以做得更好,何况,我们各自还有几个作者朋友,也熟悉几家书店。做的是细腻的文化活,但我们免不了互联网行业的速战速决,很快便扛着宣传品,确定好选题和流程,开始了第一期。

现在来看,第一期读书会不是我们最好的一期读书会,更不是北京城最好的一次读书会。读书需要精心和沉淀,四年了,我们现在才敢回头,发现我们不止简单,不避烦琐,也曾文艺清新,也曾心怀天下。毕竟是过来了。就在昨天,在北京大学二教109教室,杰克。哈特教授刚与我们分享过“故事背后的故事:普利策非虚构写作的创作秘籍”。

处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以各种大小的单元充斥着我们的时空,今天来不及回首昨天,而我们竞不忍埋没曾经最为留恋的这些读书岁月。于是,同样经过并不太复杂的考虑,特别地,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品牌策划人范新先生的鼓励和肯定,我们决计将四年来读书会上的语言交流凝于纸上。

在此,要感谢范新兄对本辑图书的悉心提点。我们于咖啡馆数次谈书,终于付梓。

感谢为这几本书付出心血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余慧敏、徐婷、赵金,没有你们数月的伏案,散乱的数百万字不可能集结成书。

也不能不提及四年来为读书——我们这件共同的小事,做过工作的同伴:创始人之一、读书会策划执行人曾宪楠,第二任活动策划与执行人马培杰,先后在凤凰网读书会实习过的同学们——孙玉坤、吴毅恒、果旭军、欧阳萱、徐欢、邓欢娜、谢生金、杨涛、师义帆、李奥林……以及我们可亲的支持或不反对我们因读书而夜归的家属们,还有好心的志愿者们。我们一起做过这样一件事情,曾与中国最值得阅读的书籍和最好的作者为伴。

这一生有几件事情值得书写并且被阅读?你我都很幸运。

读书没有止境,我们还在路上。

严彬于北京郎园执笔

二零一三年十月二十七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盗火(精)/凤凰网读书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严彬//马培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45131
开本 32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2013259196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7
152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