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的真义
内容
编辑推荐

爱是一种分担,也是一种奉献。像这样呈现出来的爱才是一种无我的境界。当你全然付出而不记回报的时候,假如你胸怀包容下的是整个世界,那么你得到的回应也将是整个世界的爱。

刘战魁编著的《生命的真义》以近几年的讲话录音为依据,力求做到“真实再现”。为了在生活化的辩证施教的内容中突出理论整体的智慧性和教育性,因此以录音资料为基础,由先生亲自对其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整理,更利于指导广大读者理行并人地进行身心实践,而在书的编校过程中不做任何雕琢,没有任何粉饰;大体保留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直接展现其亲切平易、幽默睿智的生活对话,让读者学习此书就如同先生时刻在身边耳提面命、手把手地教导一般,这样才能够真真正正地对我们修正意识、完美身心做出最切合实际的指导,因此值得每一位想获得健康、完满人生的朋友学习和践行。

内容推荐

刘战魁编著的《生命的真义》分为人生篇、真爱篇和命运篇。

『人生篇』——怎样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觉自由、健康智慧的人生?“人生篇”引领我们把握人生的方向,树立智慧整体辩证的人生观,以开阔的胸怀赢得广阔而灿烂的人生。

『真爱篇』——爱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纽带,爱是通往实相智慧的本真之路。“真爱篇”,打破世人对爱的自私心态和盲目认知,以无我的真爱与智慧展现出心心相印、携手互助的无限力量。

『命运篇』——人之命运,生长壮老已之不可易,生老病苦死之不可测,是常?是无常?我们要如何面对和把握?“命运篇”,从人与自然及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中,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身心行为活动状态,来认识动态中人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生命运化法则的整体要求。通过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解读,通过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剖析,来认识命运的规律,把握人生的轨迹,拓展生命的空间。

在反复温习与研读《生命的真义》的过程中,循书中所讲之理法在生活中展开运用。以理导行,以行证理,理行并进地为帮助自己修炼行神合一的智慧功夫建立基础。像这样学习智慧传承教育文化,则会帮助自身逐渐提升警觉意识,终达熟能生巧的智慧教育之目的,为读者的智慧人生服务,为顿现自然自觉的整体映现与辩证应对的觉悟智慧服务。

目录

人生篇

 人生的目标:为智慧文明的发展作贡献(2)

智慧的实证人生的真义/3

◇生命存在的转变/4

◇智慧生命力与社会价值/5

◇科学的人生观积极的精进/7

 谈人生观(9)

人为什么活着/10

◇人生观决定不同的人生/12

◇知足常足适可而止/14

◇人生观的两大内容/16

◇觉悟者的智慧人生观/18

◇生活的土壤生命的本真/20

 正在遗失的教育文化(22)

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的辩证关系/23

◇教育和文化的真正涵义/24

◇思维参照模式的形成过程/29

◇错位的教育与偏执的溺爱/30

◇攸关民族兴亡的智慧教育传承/33

◇对利益文化现状的反思/36

◇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需共同发展/42

 教育在申诉(47)

重识教育与文化/48

◇教育的涵义/50

◇教育文化的属性特征/53

◇教育的申诉/54

◇教育文化破冰前行/56

◇教育文化的破与立/59

 智慧教育文化的修习(62)

内求现智的教育之本/63

◇智慧文化这样修习/64

 搏在当下(69)

持之以恒地精进/70

◇转变中迎来新生/71

◇于每一个当下做出努力/74

 柴米油盐现道心(76)

执著己见即无明/77

◇从生活细节话称法/78

◇全然无我点滴细行/80

◇有而不著应而不执/82

◇道在平常生活中/84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88

◇大道至简须实证/91

真爱篇

 真爱是无我的境界(96)

整体和谐的无我之爱/97

◇当爱变成条件/98

◇真正的奉爱源于心性/100

◇爱无我和谐自由/101

◇真爱需要分别智/105

◇大爱无私/108

 谦卑与诚信(110)

何为谦、卑、诚、信/111

◇谦卑与诚信的和谐统一/113

◇人生的必修课/115

◇心无分别虚怀而和/118

◇谦诚的信念生命的力量/121

◇信为道缘心为母/125

 爱是什么(129)

爱是自然的力量/130

◇爱的表达/130

◇择善而从不善而改/134

◇用智慧去拥抱爱/136

◇不计回报的德善之爱/137

 爱不是这样的(140)

用智慧搭建成长的阶梯/141

◇不可或缺的传承教育法/142

◇成长需要磨砺的空间/144

◇莫让溺爱误子孙/146

 感恩的心(147)

感恩中流露的真意/148

◇自我的净化生命的洗礼/150

◇坎坷也是成长的动力/153

◇感恩十方圆满十方/157

◇感恩之心是幸福之源/159

 大智无我大爱无私(161)

于道的高度万法如一/162

◇周遍十方的圆满智/162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64

◇大舍大得/168

◇对自性的皈依/170

◇智慧就在行中藏/172

◇敢于直指人心的智慧之爱/179

◇以心映心以行映性/185

 爱是智慧的自然展现(187)

和谐从不和谐开始/188

◇信念精进无执放下/190

◇觉悟的自由无我的真爱/193

◇感情与爱是生命的存在/196

◇顺其自然莫分别/198

 修养就在生活中(202)

理事需于生活磨合/203

◇谦卑心从内在升起/205

◇在矛盾中和谐发展/21l

命运篇

 命运(之一):从认识到改变(214)

从这里破译命运的密码/215

◇在右人命运的因素/217

◇认识命运/219

◇改造命运/223

◇转命重在修身养性/226

◇改变从不健康的习性开始/230

◇启动生命的原点/235

◇点滴细行中把握人生/238

 命运(之二):生命的拓展(241)

浅谈人的生理结构/242

◇生命三大能量集聚区/245

◇人的健康须要身心双修/248

◇放下执著自然和谐/255

◇点滴着手当下即行/259

 易理与人生(265)

八字穷源/266

◇四柱预测与命运轨迹/267

◇以整体辩证观看待人生/270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272

◇五行生克的自然命运/273

◇顺天合时的积极人生/276

 天堂与地狱(280)

天堂地狱皆在人间/281

◇当下!当下!/283

◇道本无别法自然/287

◇两极同源一念之间/290

 正确理解生与死(292)

生息消长万化自然/293

◇生命的往复循环/294

◇生死同源泰然处之/297

◇生生之厚与贤于贵生/300

◇真正的解脱/302

◇来不能却去不能止/306

◇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死/307

 矛盾与和谐(310)

矛盾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311

◇矛盾与和谐的辩证统一/312

◇动态平衡的生命更新/313

◇加强修养现和谐/316

 修养意识与转命(318)

重在主观能动性/319

◇命运转变心性为本/320

◇提高警觉当下放下/322

◇点滴入手平常中磨/323

◇假真真假莫当真/325

◇实事求是的本质内涵/326

◇净化意识是人生必修课/327

试读章节

对利益文化现状的反思

在唐朝的时候,也曾经繁荣了几十年,甚至于到清朝的时候还有个“康乾盛世”。史料记载“开元盛世”百十来年,“康乾盛世”近百年,而实际上这期间能算得上兴盛的都只有几十年。为什么也就那么几十年,过去之后也就不行了?为什么不行了呢?

看看我们的现在不也是一个盛世吗?中国的现在就是一个和谐的盛世。当和谐盛世到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警惕了,警醒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是提高国民素养的基础,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是和谐生产关系的条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我们子女的教育,需要从生活的独立性、从意识的修养性、从身心整体健康的和谐性方面着眼,从勤俭、节约、吃苦和耐劳等诸多方面去进行整体的要求。只有这样,人的成长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小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应该学会吃苦,这都是过来人给我们总结好的经验。一个人如果能够吃苦,那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要吃苦,就不要选择环境。但是我们现在的家长,就是尽力为自己的孩子不断地创造一个自认为的良好环境,并且常持这样的观点:我小时候吃苦吃够了,现在得给我的小孩把各方面的外在条件弄好。有穿的还不行,要穿名牌;有吃的还不行,要吃高档的;有玩的还不行,还得要玩最贵的;有同学一起玩还不行,还得找更高级、更复杂的玩具,像电脑啊……殊不知,这些外在的条件,却为孩子形成贪欲的偏执性奠定了基础。

像电脑游戏、电子玩具等这样一类的所谓高科技含量的东西,是促使人形成狭隘、孤僻、多疑和偏执的儿童玩具,因为儿童的成长不仅仅只需要开发自我智能的自然属性,还需要使其认识和掌握群体交往关系的技能,那么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就是开发出孩子们自我智能的社会属性的良好方法。所以教育文化和传承教育的内容,应该从开发自我智能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着手来进行整体性的培养,这是人形成思维参照模式、形成人生观的最重要的内容。

人如果不能认识到教育文化和传承教育的内涵,那就是社会成长中的人们形成偏执性思维参照模式的重要原因。如果社会中的人们没有受到好的教育模式的培养,那么素质素养低下的人们,就会自然地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所以我们认为,没有良好的、或不重视教育文化和传承教育体系,是社会从繁荣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小孩的兴趣全部都放在电脑上的时候,就只学电脑或游戏,而不学文化和社会交往、生存技能了,这些同样是在接受教育,然而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与其接受教育的实质性目的却大相径庭。像这样极力地给孩子提供方便,孩子就会形成依赖懒惰的毛病而不能健康地成长。这就是造成民族衰败、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社会的发展也会因此而退步。

我们平常所说的溺爱,如果溺爱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成为不适合社会节奏和文化发展以及阻碍社会科学进步的人。像这样的孩子就已经变成一个偏执的人了,因为做父母的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形成偏执性格的环境。这样一来,做孩子的就不想动脑筋了,也不会动手了。

举个例子,我有个中医老师,他是如何教育他的小孩的呢?孩子在小的时候做作业,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有些地方做不出来就会问父亲,父亲看了一下就说:“哎呀,你就别做了,我帮你做吧。”然后父亲给他把作业做了。当参加劳动的时候,父亲因为疼爱自己的孩子,就让孩子别做了,父亲来做。小孩子之间玩游戏,产生了打斗,因争抢产生了矛盾,做父亲的站出来打人家的小孩。十几年如一日地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小孩,结果导致小孩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人。

这个孩子我看到过,他吃的时候要吃好的,喝的时候要喝好的;长大后他没有工作,一个月得花一千多块钱,在生活中处处讲排场、要面子,脑子里面有无数的幻想,想挣大钱……而在现实的生活中,任何一个实际的工作他都不会做、不愿意做,嫌苦、嫌累、嫌时间长等等,不断地选择环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父亲的溺爱!现在父亲的年纪大了,这个孩子已经30岁了,有时候在家里不如意,眼一翻,就跟他的父亲说:“你不拿钱给老子,老子就走。”这也是溺爱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培养出来的一个自私自利、狭隘、贪欲和偏执的结果。像这样的现象,都是我们做父母的人在教育方面的严重失误啊!

如果有很多父母都以这样的方法来教育小孩,那么我们的社会秩序、民族的希望和兴旺、国家的发展和富强就完了,就没有了保障,这是一方面内容。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的家长盲目地培养自己的小孩,而不是教育小孩学习文明,学习礼貌,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学习如何宽容和认识人的心理等等。其实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父母是有能力的,我们做父母、做爷爷奶奶的有能力去告诉正在成长的小孩,让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符合这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如何做个利己利人的人。

现在的社会,有没有人敢说我就可以脱离开这个社会制度去生存?肯定没有!在今天的社会当中没有这样的人,谁也脱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科技可以兴国,教育才能使人才倍增啊!缺乏教育文化的民族一定不是一个兴旺的民族!

现在,当吃的东西不缺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就什么东西都不愿意吃了。如果现在一样的菜做两遍,他们就不愿意吃。这个挑剔的分别心是谁造成的?就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造成的啊。我们现在的生活宽裕了,说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吃头,那个东西没有什么吃头,时间长了小孩也变得挑食了,学会挑食了,这是我们做长辈的人在无形之中把这种不健康的认识、也是一种偏狭①的教育文化熏陶给了孩子——选择、挑剔、不认可,这种固执、分别的想法在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小孩。比如打麻将、抽烟等不良习气,很多都是父母在生活中“熏陶”给孩子的。例如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小孩读初中,父母就允许他在家里边抽烟,是父母让他抽的。父母说:“哎呀,这个孩子的精神太紧张了。”在我们去他们家玩的时候看见的就是这样的现象——支持他抽烟。现在我们做父母的就是这样在教育孩子啊!

有人说,我们不可能用这样的方法,我们用另外一种方法,用激进一些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行吗?培养小孩具有高度的竞争力。在孩子太小的时候,你就教他竞争力干什么?通过奖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你把这个做完,我拿东西奖给你”,结果是小孩完成了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同时也学会了不符合他生命成长的那些观念,做什么都要求有回报,形成执著利益的人生观。像这样小孩能正常地成长吗?

在社会上也是一样的,电脑网络里什么游戏都有,什么文化色彩的游戏都有。这种文化在不知不觉当中熏陶了我们的子女,熏染、影响了孩子们的心灵啊。其实孩子娱乐的过程也是一种接受教育的方式,如果给孩子脑子里面的参照系内容,增加了不健康的内容和因素,那么就形成了一种不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内容和思维参照模式了。

P36-39

序言

力拓智慧传承教育文化之路

大任于肩:有志者当仁不让

现今国人大多把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医、易、史等等称之为国学,但是“国学”为何?怕是很少有人说出一二,于是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代名词。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历传几千年而不绝?就是因为先圣对于宇宙自然与人自身生命的践证和总结——这些超越古今的生命与智慧内涵,经得起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实践验证。智慧传承教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她绝不是历史、哲学等范畴所能涵盖的,而是真真正正的树国魂、开万世的立命之学、智慧之学。

可是如今一些搞传统文化研究的人们始终跳不出经史、学术的圈子,这样就使得智慧教育文化离我们现实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说过: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只是没有人真正去践证道——践证无所不在的兼容遍透于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内涵,所以这个“日用”被千百年来的知识分子们给一笔抹杀了,而将其束之于学术、礼教、仕学的殿堂,对老百姓的身心和谐、行住坐卧的生活内容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这样的“传统”谁愿意去接受呢?谁还愿意去践证而“知之”呢?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后人未见证其智慧真义,而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不了作用,最后来个“传统无用论”就把责任推给祖先了。

举个最形象的例子,现在不少学医者都认为西医是先进、是高端的,而中医过时了。可是有哪个从医者真正践证到扁鹊、华佗“望而知之”的境界?如张仲景直断二十年后发作之病的“上工治未病”之学,于时下西医诊断中可能找到?中医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都强调人与宇宙自然共生共存的整体关系、人的身心整体生命运化的和谐性,这些古医家哪个不是生命科学的实修者呢?!而现在很多中医者都流于下下工了,没有把祖宗的瑰宝继承下来。老百姓就看实际疗效,你没这个本事,就使得人们越来越质疑中医,很多从医者自己也对传统医学越来越没信心。归根结底,无用的不是“传统”,而是阉割传统教育文化的后学们!

文化、科技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可是现代人却不断地在制造疾病、破坏自然、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亲手把自己和子孙后代往坟墓里送。面对这样的现实,我的老师——刘战魁先生的一席话,让笔者深有感触。

先生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能够为我们达成身心整体的健康服务,为开发人的根本智慧服务,为繁荣社会、和谐自然服务。如今西方式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在某些方面却给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和生存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危害;而人类发展真正需要的智慧传承教育文化在东方,五千年传承未绝的智慧之根在中国!

东方的智慧经典《道德经》、《南华经》、《金刚经》、《薄伽梵歌》……都是永不熄灭的智慧明灯。“智慧传承教育文化”并不是崭新的内容,因为她是五千年世代相传的智慧命脉;同时她又要以全新的面貌出现,要立足于今天的社会现实而赋予其新的内涵,真正为现代人完善身心、和谐生活起到实际作用。并不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的文明文化不管用了,而是后人缺乏实证不会用,这就等于是站在了巨人的身旁而无视其存在。我们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生命实证做基础,将智慧教育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开来,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智慧见证者、生命科学实践者、社会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平实又意味深长的话语,却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让人感觉到的是先生“匹夫有责”的魄力与担当。

诚然,从唐装汉服的流行,到成年加冠礼、民间国学热的兴起,国人对于振兴传统文化的呼声不能说不强烈,热情不能说不高涨。在躁动空虚的普遍社会心理的影响下,人们向传统文化寻根是有其必然性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厚古薄今或停留于虚浮表象的盲目性,使之仅仅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没有从根本上走向自我身心净化的实证之路、智慧教育传承之路。

现今社会流行着“崇古”和“非古”两种对立的极端风气,其中的本质问题,正是人们缺乏对于传统经典智慧内涵的生命实证。崇古者高喊“取其精华”,却没有践证到其智慧性,没有展现出其社会实用性,如此肤浅的认知很容易被人推翻,相互对立地在理论圈中打笔头仗,这样能拿出什么“精华”来为现实生活服务?非古者则高喊“落后”、“糟粕”,可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这些传统经典的智慧之理学明白了没有?脚踏实地地实践了没有?绝大多数人对传统经典读都读不懂,更别说去认识其“智慧教育”涵义了。我们必须真正学有所知、行有所得才有资格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能够知道“取”什么、“去”什么吗?能够知道怎样“取”、怎样“用”吗?

我们不得不面对今天人类正处在智慧教育断层时代的现实,智慧教育文化传承的开拓之路也必然充满艰辛,甚至要面对众多的不理解和非议。但是“知难而退”绝不是借口,“当仁不让”才是智者的风范。我们需要更多像先生一样能够以生命实证为依据、以智慧传承为己任并敢于奉献和担当的人,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这不正是《金刚经》中所言“荷担如来”的真实涵义吗?“如此乾坤须整顿,应有异人间起,君与我安知非是!”

……

“古今中外一切的文化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成为文化的附庸”,这是笔者初闻先生《金刚经》的讲课内容时发自内心的感叹。以前很难想象佛经的文化原来可以这样贯穿到最实际的柴米油盐的生活过程中,真正成为生活的智慧、智慧的生活。有惑能解、拿来能用,这不正是我们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目的吗?

先生于日常生活中亲传亲授的关于如何学做人的讲课内容也已整理成书,这是现代版的修身立命之书、人生智慧之书,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属于真正生命践证者的广阔胸怀和博大智慧。书中针对人们现实生活所存在的健康问题与不符合生命法则的各种生活习惯、偏执习性,从饮食起居、生理心理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养生指导,包括疾病的防治和最方便有效的健身方法,以及开智法等“不传之密”,适合社会各层面人士的养生需求;同时,此书从智慧整体观的高度,将开发人的根本智慧、和谐社会、完满人生作为指导我们生命实践的最根本内容。尤其先生对于学生们在修身养性的践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用最平易的生活语言答疑解惑——家庭关系、子女教育,生活和工作的点滴小事,以及疾病康复、心性修养无所不包——从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困惑疑问就这样随之而解了。

为了能够将先生及其与学生间交流互动的教育内容、将智慧者生活中的一举一动——身体力行的带动与影响如实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我们以近几年的讲话录音为依据,力求做到“真实再现”。为了在生活化的辩证施教的内容中突出理论整体的智慧性和教育性,因此以录音资料为基础,由先生亲自对其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整理,更利于指导广大读者理行并人地进行身心实践,而在书的编校过程中不做任何雕琢,没有任何粉饰;大体保留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直接展现其亲切平易、幽默睿智的生活对话,让读者学习此书就如同先生时刻在身边耳提面命、手把手地教导一般,这样才能够真真正正地对我们修正意识、完美身心做出最切合实际的指导,因此值得每一位想获得健康、完满人生的朋友学习和践行。

就像一些接触过本书内容的朋友所反馈的那样:“书中内容怎么好像是特意为我讲的,每句话都直指我内心最不愿碰触的困惑、矛盾与不安,让我看到了身心解放的希望。”

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当如此,直指根本!我们愿为智慧教育师承之路的开拓尽最大的力量。薪火相传:你就是智慧之火的传播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所立下的志愿,言犹在耳。究竟从何时起,我们已经失去了这种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呢?

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元土之花;一个没有智慧教育传承的民族,是无根之树;一个没有继往开来气魄的民族,是无志之邦;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无德之人。前人经过数千年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实践和总结,将智慧教育文化传承至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是我们每一位来者对自我生命的回报与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千年的智慧文明薪火相传,智慧生命的践证当下即始,智慧教育文化的传承有你我同行,人类社会就会有和谐发展的明天!

最后,感谢田静、周彬、罗钰萍、李学敢、阮仕涛、张志强为本书录入和校对工作所付出的努力。

杨明

二零零九年四月六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的真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战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200668
开本 16开
页数 3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1-11-01
首版时间 2011-11-01
印刷时间 2011-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