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地文学(卷9金钉子报告文学集)
内容
编辑推荐

为加强“金钉子”科学价值与科普宣传,弘扬地质精神,传播地质文化,2011年5月,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与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联合策划组织了“大地采风·发现金钉子”活动,组织8位作家深入采访、撰写了9篇报告文学,以展现“金钉子”的发现过程、科学价值,以及地质工作者为发现“金钉子”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李约汉主编的《大地文学(卷9金钉子报告文学集)》收录这9篇作品,从中我们看到了生物的大灭绝、地层的演变等惊心动魄的地球故事,这是无可替代的“金钉子”之美;看到了中国为保护“金钉子”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及“金钉子”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公众反响,这是耀眼夺目的“金钉子”之光;最重要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地质工作者们在“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精神的支撑下,坚持科学创新、实践探索、不畏艰险、默默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人誓言,这是永不褪色的“金钉子”之魂。

内容推荐

地质学上的“金钉子”实际上是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相当于地球历史时间标尺上的刻度。有了这个标准和刻度,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而准确的地质调查和地层对比。然而,这些地质时间单位的确立需要智慧与辛勤劳作。

在祖国的大地上寻找“金钉子”,是中国几代地质科学家的梦想。梦想成真时,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共同为“金钉子”书写了《大地文学(卷9金钉子报告文学集)》。李约汉主编的《大地文学(卷9金钉子报告文学集)》中描述了几代地质工作者和古生物专家为“金钉子”的发现、科学研究和最终确定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其间发生的动人故事;采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讲述了“金钉子”的意义,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请热爱科学、热爱地球家园的人们读一读这本书,了解我国地学工作者为世界贡献的“金钉子”。

目录

中国有了“金钉子”

——走近浙江常山黄泥塘“金钉子”

解读无字天书

——长兴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金钉子”确立纪实

寻找五亿年前地球的主人

——湖南排碧“金钉子”发现实录

解密生物大灭绝

——广西蓬莱滩“金钉子”确立前后

给我一天,还你亿年

——走近浙江长兴“金钉子”

赫南特寻踪

——湖北王家湾“金钉子”确立始末

牙形石之谜

——湖北黄花场“金钉子”发现记

触摸古丈密码

——湖南古丈设立“金钉子”的故事

众里寻它千百度

——广西碰冲“金钉子”发现纪实

感恩记

附录一:《地球年轮一金钉子的故事》系列活动宣传图片

附录二:国际地层表

试读章节

中国有了“金钉子”

——走近浙江常山黄泥塘“金钉子”

陆德琮

中国有了“金钉子”——现在这样说已经有歧义了,因为中国已经有了10枚“金钉子”。不过,稀奇的是,中国现今的10枚“金钉子”里,浙江竟然占去了4枚:杭州西北的长兴县占去两枚,西南边的江山县一枚,再就是和江西交界的常山县的一枚。

细心的读者一定看出来了,四枚“金钉子”都分布在浙江的西部边缘,好像是在浙江的城墙侧边打了四根界桩子。黄泥塘“金钉子”便是距今4.6亿年左右的一段全球标准地层剖面,地质年代是在奥陶纪中期的那段时间。

正是在常山黄泥塘,我国地质学家们第一次把“金钉子”锲在了中国的大地上。

1997年1月,当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行局一致表决通过,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成为“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全球层型剖面点位”的时候,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陈旭、张元动和王志浩获得了同事的热烈祝贺,语气中带着欢呼雀跃的意味:中国终于有了“金钉子”!

于是,中国有了“金钉子”便成为一种开创性展示。常山黄泥塘“金钉子”的确立,在一个特定平面上,就如同中国运动员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如同中国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某项科学奖,都是全球性某个项目的顶级认定。

过去,我们并不熟悉常山,即使常山有很好的石林风景区,有市场上很难见到的拳头般大小的果中珍品胡柚,我们中的许多人还是不知道浙江有个常山。我们晓得浙江的杭州和西湖,晓得钱塘江因曲里拐弯所以过去也叫浙江,还晓得……哦,现在我们晓得了,烟波叠嶂的钱塘江的发源地就在常山。至此,名不见经传的常山因有了这枚“金钉子”,就和黄泥塘这个浸满乡土气息的小山村一起,被高高地顶到了全球平台上,向世人拉出了尘封4.68亿年到4.6亿年这一段奥陶纪中期的地质史。

这是一段怎样的地质史啊!

全球那时候竟然已是一片生气勃勃的水世界,海平面远比现在高,气候温暖潮湿,整个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波光粼粼的海水覆盖。如果允许人类现在去穿越,我们一定会展开双臂狂呼大叫,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天空淡淡的,穹顶样罩在极高的地方,偶尔出现两朵白云,眨眼间已渺然,目不可及;浩瀚海洋里的生物门类和数量空前繁荣,乌贼、章鱼等有壳的头足动物开始取代三叶虫的霸主地位在海洋里穿梭自如,发育丰富的仙人草簇状、管状、梳状的笔石动物在海水表层中悠闲地漂浮着。常山地区这个时期还是扬子海的范围,而黄泥塘这个偏僻小乡村四围的岩层正好形成于这时的海底。陈旭很快就感受到了4亿多年前奥陶纪时期这片生动的世界。

现在的陈旭面对这段历史已经十分淡定。“那天,一位浙江的同行告诉我,说就在常山附近,他们浙江的同志曾经在一个叫黄泥塘的地方发现过一条剖面,叫我去看看。”2011年的夏天,陈旭在记者的摄像机前开始了他对20年前的回忆。

我想,用灵犀、飘逸这样的词语,归纳陈旭这时候的智慧、经验和心情,一定是准确的。

20年前的陈旭还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没有担任国际奥陶系分会主席,但他在业内人士集聚的场合常被称为古生物与地层学家。那个时期,称“家”没有现在这么流俗——写上两篇文章就叫作家,弄上几个文凭便是专家。人们当时更多的是一种对以往对于资深科研人员缺少尊重的补偿性表达。实际上,那时他的准确身份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元动还只是他的博士生,王志浩更是他多年的老战友,他们对于奥陶纪这段历史实在是太熟悉了。

这很自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中期,他师从穆恩之院士,出版了《中国的笔石》专著,并曾随从著名地质学家张文堂等,踏遍了贵州、四川、浙江、广西等地的山山水水,研究这些地区的含笔石地层。70年代后期,他和一名同事系统整理描述和鉴定了桐梓下志留统笔石,提出了有关笔石分类和演化的讨论。80年代初,他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做访问学者两年,在加、美、德、挪威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著,参加国际学术组织,1983年回国后,他先后主持了和英国皇家学会首席代表霍兰等7名世界著名地质学家的中英志留系研究,并参与和组织了准噶尔、塔里木等地的含油气地层研究。90年代,他和国内外同行广泛合作,在奥陶系笔石和地层、奥陶一志留纪生物灭绝一复苏事件、古气候等领域获得了进一步研究成果,并担任了国际奥陶系分会和国际笔石工作组的领导。他抓住时机将世界地质古生物界的顶尖人物引向浙江常山的山坳,就是为了在那里确立一条全球层型标准剖面,从而实现中国“金钉子”零的突破。

他和记者们站在黄泥塘的土地上,从浙江谈起:“从浙江的西部到安徽南部、江西的西北部、湖南的西北部,直至贵州东北部,这是条狭长带,我们叫江南过渡带,也叫江南斜坡带,这是一条特殊的古地理分区界线,这一条斜坡带正是确立‘金钉子’的有利地带。”他眯缝着眼睛笑着向记者耐心地介绍。原来,当他站在黄泥塘的这条剖面上,俯身去敲击一层层页片般的黑色岩石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从常山地区奥陶纪时期的古地理环境中去寻找答案。

但是,这个看似不重要的很平常站位,却始终影响着陈旭的人生走向。

在这里,姑且先介绍一下地球历史小常识。因为前面对于黄泥塘“金钉子”的表述已经涉及地球历史的专业术语,比如“统”、“阶”等,这说到底,是一种地层的计时表述单位,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是相似的意思。但具体到某个地质年代的命名就不一样了,它们都是根据发现的优先律来命名的。比如奥陶纪,这是一个英国人起的名,这个英国地质学家发现了这个地层后,给起个什么名呢?他就想起了那山里曾经居住过一个叫奥陶的古民族,于是命名为奥陶纪。而黄泥塘“金钉子”里的那个达瑞威尔阶的“达瑞威尔”,则源自于澳大利亚的一个山名。所以,表示地层年代的名,都是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地球发展历史的划分,经过科学家的长期研究,首先按照有无生命来划分。于是,就把地球形成至今的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看到生物的时代被称为隐生宙,而有大量生命记录的时代称作显生宙。隐生宙的下限为地球的起源,其上限年代一般可推至6亿年前。波澜壮阔的生命进化谱系,是从6亿年前的显生宙开始的。

生命进化历史留下的烙印就是化石。如同记录年代的单位年、月、日一样,经过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排序,就有了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的时间表述单位,表示地质时间依次为:宙、代、纪、世、期;相应的地层表述单位是:宇、界、系、统、阶。

P1-3

序言

有一种光芒永不磨灭

——序《“金钉子”报告文学集》

作为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俗称,地质学中的“金钉子”,在业内具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它是地质调查和重建地球演化历史的统一时间标准。在地层中每发现一枚“金钉子”,就相当于在漫长的地球年轮迷宫中,找到了通往迷宫的一把钥匙。

在整个地球的地层中,一共存在着110枚左右“金钉子”。在中国的大地上钉下“金钉子”,是几代中国地质科学家的梦想。为此,他们筚路蓝缕,风餐露宿,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追寻着“金钉子”的蛛丝马迹。他们的汗水滴落在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上,他们的足迹叩响了一座座荒无人迹的深山,他们的身影一代代传承,见证了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与古生物研究水平的提升,也见证了共和国从百废待兴到逐步强盛的伟大历程。1997年,中国的第一枚“金钉子”钉在了浙江常山黄泥塘。2001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与资助下,全国地层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此后的9年内,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9个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被确立在中国,大大提高了我国地层工作与研究的水平和程度,从而增强其作为全国各项地质工作中划分对比地层统一标准的权威性,对推进我国各领域基础地质工作和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前后10枚“金钉子”的获得,使中国成为全世界获得“金钉子”最多的国家。这一成就既标志着中国在年代地层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也是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民族自信不断提升的象征。

为加强“金钉子”科学价值与科普宣传,弘扬地质精神,传播地质文化,2011年5月,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与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联合策划组织了“大地采风·发现金钉子”活动,组织8位作家深入采访、撰写了9篇报告文学,以展现“金钉子”的发现过程、科学价值,以及地质工作者为发现“金钉子”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从这9篇风格各异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生物的大灭绝、地层的演变等惊心动魄的地球故事,这是无可替代的“金钉子”之美;看到了中国为保护“金钉子”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及“金钉子”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公众反响,这是耀眼夺目的“金钉子”之光;最重要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地质工作者们在“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精神的支撑下,坚持科学创新、实践探索、不畏艰险、默默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人誓言,这是永不褪色的“金钉子”之魂。在地质人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战略突破、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基础资料的今天,这种“金钉子精神”,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照耀着每一个地质人不断前进,为祖国寻找更多的宝藏,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

汪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地文学(卷9金钉子报告文学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约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782283
开本 16开
页数 1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7
18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3: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