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枣随笔选
内容
编辑推荐

张枣说过,他的汉语只留给诗歌。因此,他留下的汉语散文不多。当然,即便是如此少的作品,不管是往事、记趣、诗话、闲谈和演讲,都十分迷人。比起许多诗人,张枣先生较少涉猎散文写作。他先后在德国改读学位和任教,留下了一部用德语写就的博士论文,一些用英语和德语写就的诗学论文和散文作品。颇有深意的是,他对用汉语写散文非常吝惜,这远不是懒散和浪费的借口,而是一位长期寓居西方的优秀汉语诗人内心的流浪的写照。当然,即便是如此少的作品,我们依然从中感到了诗人的“别材”。一位优秀诗人进行散文写作时,他得把诗歌之少,贡献给散文之多,“诗歌开始于散文停止之处。”张枣曾说。

在《张枣随笔选》中,他把诗歌贡献给了散文,让潜藏于诗歌语言中的杳渺和空白,在散文语言中玲珑地现形。

内容推荐

《张枣随笔选》是继《张枣的诗》之后,诗人张枣的又一本书。张枣人生履历丰富,生性萧散不羁,常着迷于食色趣味。

这本《张枣随笔选》荟萃了他生前为数不多的散文作品,其中包括散文诗、序跋、演讲稿、课堂讲稿、访谈和少许译文。纵览张枣的散文作品,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如下优异性:在修辞上,他借重丰厚的西方语言文学素养和眼界,有意识地采集古典汉语中各种“甜” 的元素,发明了一种儒雅而精确的文风;在精神内涵上,他力图因地制宜地在生活中萃取出那些最不可思议的、最能安慰我们的存在的部分,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即寻找内在于生活的秘密庆典。

目录

枯坐

“世界是一种力量,而不仅仅是存在”

自己的官方 

庆典 

略谈“诗关别材”

温洁与每个人的拜伦

销魂 

散文诗二章

当天上掉下来一个锁匠

俄国诗人G.Ajgj采访录

诗人与母语

一则诗观 

艾略特的一首短诗:Morning at the Window

《普洛弗洛克情歌》讲稿

关于《长干行》及其庞德英译本 

谈谈叶芝短诗When You Are Old

秋夜的忧郁

《野草》讲义

 《秋夜》讲评

 《腊叶》讲评

 《过客》讲评

 《一觉》讲评

 《立论》讲评

 《求乞者》讲评

 《好的故事》讲评

 《火的冰》与《死火》之间的写案关系

关于当代新诗的一段回顾

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中国当代诗歌的元诗结构和写者姿态

文学史……现代性……秋夜

访谈三篇

 “甜”

 环保的同情,诗歌的赞美

 诗歌与翻译:共同致力汉语探索——欧阳江河、赵振江、张枣对话录

Anne—Ka0诗歌奖受奖辞

译稿两篇 

 论诗人(里尔克)

 论诗人(C.G.荣格)

附录

风的玫瑰——致张枣

张枣生平与创作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庆典

黄珂,重庆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生,现居北京。

黄珂的身上有一种罕见的独特:经历的大小事特别多,也很剧烈,仿佛有九条命似的,既活出了许多的身份,也遭遇了无数的突然。他少年时没想到自己会当知青下乡,闲置在农村时没想到有机会进校学医药专业,学了药却又以大提琴手的身份被招入文艺团,转眼又搞写作,办医药报,拍“太阳神”广告,折腾地产,到新疆种彩棉,迁居京城当寓公……他身上这么多的“他者”如此变幻莫测,足令忙于规划稳定前途的人们望而生畏。

黄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寓居北京,挣钱之余,常炒几碟小菜,聚二三好友小酌。久而久之,没料到自己身上有个“烹调大师”绽放,私家烹制的东西越来越好吃,上黄门来寻口福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以至于几乎夜夜都门庭若市。常常是一大群陌生人老熟人似的热闹在餐桌上,而且是越吃人越多,得不断地拼长桌子,见缝插针地添椅子。年复一年,日日如此。这幅夜宴图,当然也惊动了京城的媒体,CCTV的好几套节目都接连做了专题,北京台也跟进,接着是凤凰卫视和各省级卫视台。平面媒体也趋之若鹜,而且都预留了追踪报道的权利,仿佛人间果真有不散的筵席。于是,客人们常常看见自己在镜头里边吃喝边接受访谈。而黄珂呢,也没料到自己竟是这样出了名,而且是名满天下了。

媒体的立意当然是消费,消费传奇,消费奇异,传播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共同的无奈的角色感和扁平感,以带给人们彼此间些许虚拟的比照和隔膜中的呼应。媒体是要构建一个貌似完整光鲜的图面,否则难以被消费;而现实中人们之间的真实取暖却是片段的、短暂的、难以逗留也不可多得的,这是因为我们真实的日常是一个无词讲述的艰辛故事。

如果有了那些讲述的词,那么,我们的日常就会有一种风格,而如果有了风格,我们的日复一日就不再只是重复某种幸存,而会跳跃升腾,变成节日的庆典和狂喜。人们来到黄门,食指正要揿响那门铃的小按钮,或许都以为正在揿响那个庆典的魔词吧。门永远会打开,一个空间展现,一个好的空间,既有私密的温暖,又有公共的开敞。说它是一个乌托邦吧,当然是,可它还要比乌托邦好一点点,因为它步行或驭车可至,可果腹、可悦口、可多嘴,正是“和谐”二字的拆字意,而且一点也没有麻烦。也因为这乌托邦的建筑材质是水泥的,外表与我们盘踞的水泥丛林没有区别,它内部却隐藏着反枯燥的风格元素。人人来到黄珂家,对主人的称呼各异,“黄总”、“老黄”、“黄哥”、“珂娃”、“干爹”、“伯伯”、“黄爷”、“黄老师”,其实啊,大家都在说:嘿,节日!如果我们汉族的传说中有一个随意缔造节日的好哥们儿,他的名字恐怕就是叫“黄珂”。

我们这本书汇集了一些生动而真实的词,试图夸奖一个人,一种风格和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因地制宜的美感。黄珂有效地布置了一个自己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即使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那样的现代生活批判者,也不会像蔑视我们那样把黄珂划入客体化了的符号之列,而会称他是“象征意义的承担者”。因为,在我们看来,黄珂引起了一场舌头的革命而重新占领了日常。

在这本书里,朋友们情趣不一,发声方式也不同,我们不妨大致按古代叙事记人的类书那样,成全这本书的体系:释义、痛饮、旁观、记趣、食色。这里有对黄珂深邃的辨析,有对他日常的质疑,有低级趣味的戏言,有《浮生六记》似的记趣,也有颓废中的思索和亢奋里的憧憬。作者们大都是好写手、真名流,可谓群贤毕至。也都是黄珂的好朋友,都想赞赏他这个“四川好人”,都觉得自己在自己的角色中活得零碎、活得累,而在黄珂家玩,都开心快活,都分了一羹庆典,都从心里感激黄珂。

所谓历史,无非是今天鲜活的日常细节。张三李四的日常和黄珂的日常,都平凡得特殊。一个不请客的人跟一个天天请客的人都是特殊的,或者说,都是平凡的。而如果得到图文并茂的临场记录,就能还原事情的事理性,给未来聪明的读史者一个合情合理的想象和研判的空间。我们观史,往往哀叹事理之阙如和意识形态之充斥,大事中无小事之辨,小事中无情理之析,尤其是近代史,中国人主体成长和应变的痕迹其实已被虚假的宏大叙事所遮蔽。其实我们不了解“五四”运动,也不了解“文革”,因为我们缺乏对一个主体人的日常事理的鲜活记录。流年似水,未来早已来临。今天我们想做一个类似的记录,算是奢侈吧!

承蒙朋友们厚爱,让我做本书主编。而本书之立,得感谢新华文轩出版事业部的大气和本书策划人、责任编辑杨长江先生的眼力。也感谢美编为书中丰富的图片所作的文字配置。

2009年5月18日于北京可以居

P16-19

后记

转眼间,张枣先生病逝已经一年多了。生活和死亡在继续,诗人与诗歌也在继续。《张枣的诗》出版后,我开始搜集张枣先生的散文作品。期间,一些动人的情景不时将我牵回逝去的时光:

2月28日,车过法兰克福,给枣叔发了短信说想去看他,半晌,他回信道:“换上桃花的心情,说话声音细中带喜,别再吵吵嚷嚷,嘿,我要睡了……”这是一位歌唱家朋友关于张枣先生最后时日的回忆。张枣发出上面提到的短信时,离他去世还有八天。

如果我们把八天放大为一段更长的时间,放大成诗人乃至我们所有人在世间的年华,那么,张枣先生这种面对死亡的言语姿态,正如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诗篇一样,无疑是言说存在的典范:对于生命的困境和苦难,最终采取赞美的姿态。他曾说,伟大的诗歌最终都是赞美而非抱怨。在死神即将降临之际,他依然不失喜乐的情怀,悠然叹息人生的短暂和病痛。

他的散文随笔,也是这种典范的呈现。比起许多诗人,张枣先生较少涉猎散文写作。他先后在德国改读学位和任教,留下了一部用德语写就的博士论文,一些用英语和德语写就的诗学论文和散文作品。颇有深意的是,他对用汉语写散文非常吝惜,记得他跟我说过,他只把汉语留给诗歌。我想,这远不是懒散和浪费的借口,而是一位长期寓居西方的优秀汉语诗人内心的流浪的写照;因此他留下的汉语散文不多,且多为“被动”之作。当然,即便是如此少的作品,不管是往事、记趣、诗话、闲谈和演讲,我们依然从中感到了诗人的“别材”。

诗歌与散文的关系,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张枣先生有言:“诗歌开始于散文停止之处。”按照语言学家洪堡的话说:“诗歌对那使它自己成为现实的东西无动于衷。”一位优秀诗人进行散文写作时,他得把诗歌之少,贡献给散文之多,得让潜藏于诗歌语言中的杳渺和空白,在散文语言中玲珑地现形。在这本小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努力。纵览张枣先生的散文作品,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如下优异性:在修辞上,他借重丰厚的西方语言文学素养和开阔的文化眼界,有意识地采集古典汉语中各种甜(张枣先生的诗学关键词)的元素,发明了一种文雅而精确的文风;在精神内涵上,他力图因地制宜地在生活中萃取出那些最不可思议的、最能安慰我们的存在的部分,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即寻找内在于生活的秘密庆典。

张枣先生人生履历丰富,生性萧散不羁,常着迷于食色趣味,作品也因此四处流散。经过多方努力,笔者将目前能找到的张枣先生的汉语散文随笔作品荟萃于此,其中包括散文诗、序跋、演讲稿、课堂讲稿、访谈和少许译文等。对一位向来都以少胜多的诗人来说,足以展现诸多面貌。特别值得申说的是,张枣先生在关于《野草》的文章和讲稿中提出一个新的新诗史观,他认为,《野草》而非《尝试集》才是现代汉语新诗的真正源头。

另外,书中还附上了笔者在编辑张枣先生的诗文过程中草就的一份简陋的“张枣生平与创作”(其中附上因后来才发现而未及收入《张枣的诗》的五首诗作),供有兴趣的读者了解张枣先生的大致生命轨迹和文学生涯。

在本书辑集完成之际,德国汉学家苏桑娜得知我在编张枣的随笔,慷慨发来她回忆张枣先生在德国的文章,文章由芮虎先生热心译成中文,他们赞成将之收入本书。苏桑娜深情而优美地记录了张枣先生在德国的诸多细节,为诗人之谊留下了精彩的写照。在本书编辑过程中,得到了柏桦、宋琳、刘淑玲、陈东东、北岛、冷霜、赵振江等师长前辈的倾力帮助;课堂讲稿由张枣先生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陈立波、张光昕、郭爱婷、陈涛、陈斌斌、马婷婷、郭梦贝、王小兵等同学根据录音稿合力整理成稿,其中陈立波出力尤多,在他们的整理的基础上,笔者作了修订。本书之所以能及时出版,得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脚印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在此一并向为此书付出努力的师长和朋友们致谢。

因能力和学识有限,本人的编辑工作肯定有疏漏和讹误,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以推进张枣先生诗文作品版本的改进和完善。

颜炼军

2011年10月31日于杭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枣随笔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9161
开本 32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7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