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宁静致远造极登峰(宁峰的提琴世界)
内容
编辑推荐

没有少年一夜成名的经历,没有经纪公司华丽的包装与炒作,宁峰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杰出的天赋以及惊人的毅力,依靠自身的实力和音乐的魅力,一步一步完成了从布衣琴童到职业演奏家的非凡跨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让我们在这本《宁静致远造极登峰(宁峰的提琴世界)》中一起走近宁峰,解读宁峰,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魅力。同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更愿意通过这本书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和教学领域中的感悟与感受,以及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演奏氛围的一些看法与想法。本书由李音著。

内容推荐

古典音乐的危机这个话题在西方已经延续多年了,然而近年来,古典音乐的热度在中国呈现上升趋势,一批带着“中国造”标签的演奏家在国际乐坛掀起一股风潮:黄色皮肤,青春面孔,傲然才情,激扬澎湃……这些音乐骄子以赤诚的音乐之心和出类拔萃的音乐才华,成为影响西方古典音乐进程的强大新势力。当今国际乐坛最活跃的青年古典音乐演奏家宁峰便是其中的一员。

让我们在这本《宁静致远造极登峰(宁峰的提琴世界)》中一起走近宁峰,解读宁峰,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魅力。

宁峰通过这本书分享在成长过程和教学领域中的感悟与感受,以及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演奏氛围的一些看法与想法。本书由李音著。

目录

序 让音乐飞(苏立华)

前言

引子

成长篇

 1.爸爸的音乐梦

 2.幸遇启蒙恩师

 3.练琴是为了听故事

 4.音乐上的父亲

 5.爱上小提琴

 6.唱片店里的常客

 7.达亭顿音乐夏令营

 8.晨兴音乐桥:成长的见证

 9.日本初战告捷

留学篇

 1.留学英伦

 2.严师出高徒

 3.感受大师的魅力

 4.皇家音乐学院的满分毕业生

 5.到古典音乐的故乡去

比赛篇

 1.驰骋国际赛场

 2.布鲁塞尔的巅峰体验

 3.帕格尼尼比赛夺魁

演奏会篇

 1.我的责任是对音乐本身负责

 2.从威格莫音乐厅起航

 3.默契的合作

 4.与大师擦出火花

音乐篇

 1.音乐,以自然为最美

 2.个人专辑

 3.经典评析

 4.旷世杰作小提琴

 5.关于音乐教育

后记

附录 宁峰大事记

试读章节

翻过巴山,溯渡蜀水,群山环抱之中,有一方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那里有一座因水而生、因锦而盛的锦官城——成都。这座闲适而充满魅力的历史名城,自古人杰地灵,丰厚的人文底蕴加上川人率真直爽的火辣性子,让成都有太多的故事被传颂,有太多的风流人物被铭记。如今,这座老城仍在讲述着新的故事。

1981年3月26日,宁峰出生在成都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母是老知青,这个历史造就的特殊一代有很多典型特质,比如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应顾全大局,摈弃小我;大公无私是优秀的,自私自利是卑鄙的……这些价值观深深根植于宁峰的家庭教育之中,他从小就被要求:做人要谦逊严谨,做事要认真坚持,待人要温良仁厚。他继承了父母身上的这些品质,同时还继承了父亲的音乐天赋,他走上职业演奏家的道路深受父亲的影响与栽培。

假如说音乐家们都不同程度的拥有某种“家学渊源”,或许就应该追溯到宁峰爷爷奶奶那一代了。宁峰的爷爷是个乐天派,嘴里总哼着小曲。宁峰的奶奶是小学教师,或许是天天和孩子们打交道的缘故,她性格开朗活泼,跳舞唱歌样样在行。家里四个孩子在他们的熏染下都特别喜欢文艺:唯一的女孩喜欢唱歌,男孩子们则热衷于玩乐器。一次,三个兄弟把压岁钱凑起来买了把坏了的二胡,而且居然把它修好了,然后轮流拉奏。没有老师,没有教材,就把所有会唱的歌哼成调,一点点摸出旋律,就这样学会了拉二胡。从此就像找到了一把钥匙,其他乐器他们也都如法炮制,竹笛、口琴样样都能上手。那时所有的家庭几乎都一样,虽然物质匮乏,生活却简单幸福。每天晚饭后,宁家的这几个孩子就围在一起开始吹拉弹唱,常常引得邻居和过路的人围在他家门口观看。

“姑妈讲过,他们一旦开始演奏,就十分忘情,虽然没有受过任何正规的训练,连谱也不会认,但奏起曲子来还是一首接一首地停不下来。”讲起父辈们的童年轶事,宁峰充满感慨,“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爱好者——热爱音乐而不希求从中获得任何名利,他们努力去理解音乐,凭着单纯的爱去感受音乐,我相信他们从音乐中获得的快乐,一点也不亚于职业音乐家获得的快乐。”

宁峰的父亲宁尤正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在家排行老三。虽然常和弟兄们一起拉二胡、吹竹笛,但他真正想学的是小提琴。爱上小提琴是从一首脍炙人口的曲子《新疆之春》开始的,乐曲热情奔放的旋律和小提琴优美华丽的音色使他对这件乐器“一见钟情”,于是请求母亲能给他买一把小提琴。

“父亲说现在都记得奶奶脸上的表情,”宁峰说,“当时小提琴要30多块,那可是一大笔钱。奶奶说:‘你简直要了我的命了,我哪里来这么多钱给你买?’后来父亲不知从哪里借来一把小提琴摆弄来摆弄去,最后拿着琴合了个影才肯罢休。”这张照片至今都被保留着,成为宁尤正爱乐的一个见证,一个从未再触碰的音乐梦想之缩影。

宁尤正的音乐天分很高,乐感尤其好,对旋律极为敏感,能听出其中的内在含义,并以此判断演奏者的情绪变化。即使是现在,每当听儿子拉琴他都会给提一些意见,这是凭着纯粹的音乐直觉给予的指点,宁峰也常常认真听取父亲的意见,这对他来说很受用。最神奇的是宁峰的奶奶,老人家从没学过钢琴,可是就能够在摸了20分钟钢琴后弹出旋律,让所有人吃惊不小。宁峰从他们那里遗传到可贵的音乐天赋,他有时会想假如父亲从小就学了小提琴,一定也会走上专业道路。或许正因为这个遗憾,宁尤正把自己没有机会实现的音乐梦想寄托在儿子的身上。

在宁峰眼里,父亲是个老实人,为人正直,不善言谈,做事极其认真,认为说得多不如付诸行动。宁尤正退休前是一家单位的普通司机,他是个谨言慎行的人,身材瘦削,表情严肃羞怯,身上有股不怒自威的力量。其实,很难想象他这样生性腼腆的人喜欢唱歌,还经常活跃于单位的工会演出。他对宁峰的音乐启蒙也是从教唱歌开始的,-他会一句一句教儿子,假如唱得不准,他会要求重来一遍。这种做法并非刻意的音乐培养,而是他压根就无法容忍唱歌跑调,不经意间倒也磨炼了宁峰“神奇的音乐耳朵”。

小时候的宁峰胖嘟嘟的,很招人喜爱。他的好奇心极强,是典型的“十万个为什么”式的小孩,想要了解鸟儿为什么会飞,月亮如何运转,太阳的热量来自哪里……这也促使他喜欢动手尝试不同的新鲜事物,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张小纸片、一根绳子、一块橡皮可以在他手里玩那么久。他的变形金刚玩得可真不错,常会摆弄出许多形态。在父母眼里,他既不是那种调皮好动的孩子,也不偏于木讷内向,“就是那种普通的娃儿,很单纯,但总是有自己的想法,也知道怎么样让那些想法实现”。总的来说,这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聪明,勤奋,听话。

宁峰比较害怕爸爸,他说:“他是一位严厉的父亲,‘严’体现在对做人原则的坚持,像撒谎、做事不认真、不负责任……对这些,他决不姑息。”所以有什么要求,他都先从妈妈那里下手,这种迂回战略常能奏效。可是一旦惹得父亲当真生了气,那阴冷的面孔与钉子一样的眼神足以让他胆战心惊,更不消说劈头盖脸的一顿呵斥,动手有时候也在所难免。P8-10

序言

古典音乐的危机这个话题在西方已经延续多年了,然而近年来,古典音乐的热度在中国呈现上升趋势,一批带着“中国造”标签的演奏家在国际乐坛掀起一股风潮:黄色皮肤,青春面孔,傲然才情,激扬澎湃……这些音乐骄子以赤诚的音乐之心和出类拔萃的音乐才华,成为影响西方古典音乐进程的强大新势力。当今国际乐坛最活跃的青年古典音乐演奏家宁峰便是其中的一员。

这位1981年出生的年轻小提琴家堪称“中国的骄傲”:他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建校近200年历史上第一个满分毕业生,是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及两项特别奖项的获得者,22岁便成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协会会员,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盛赞他的演奏“几乎如我想象的一般完美!”,并在生前最后一封推荐信中称赞:“他的演奏深深打动了我……他的音乐天赋与才能将使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宁峰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普通的家庭,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师从四川省歌舞团演奏员文有信;11岁考入四川音乐学院,跟随我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胡惟民教授学习;17岁被世界著名音乐学府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师从胡惟民教授之子——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胡坤;23岁在德国柏林汉斯一艾斯勒音乐学院,跟随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室内乐音乐家安特娅·维特哈斯学习,并获得独奏和室内乐演奏家文凭。

宁峰14岁开始参加国内外的音乐节和演出,16岁起就分别在高级别的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1997年在日本举办的“国际高校生艺术比赛”中,荣获小提琴演奏第一名和音乐大奖(整个音乐比赛的最高奖),1999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蒂博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荣获“弗兰索·斯卡博奖”,2000年在英国举办的“梅纽因国际青年小提琴国际比赛”中荣获第二名,2001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的“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中荣获第五名,翌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奥拉托力音乐节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荣获第一名,2003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约阿西姆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荣获第三名,2005年在新西兰举办的“迈克·希尔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荣获第一名……2006年10月1日,25岁的宁峰在意大利的热那亚夺得第51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冠军及“随想曲演奏特别奖”和“马里奥·鲁米内罗奖”,为中国小提琴家在国际赛场赢得了又一顶桂冠。

音乐表现必须真诚才能有说服力。宁峰的演奏呈现给人们一种完整的美:凌厉精准的技巧,考究精致的音乐,稳健老练的台风。每一阙音乐、每一种乐感就那样被他毫不费力地表现出来,同时注入了丰富的个人感受,他所追求和实现的正是“用海菲兹作为技术的标准,寻找奥伊斯特拉赫的声音,达到梅纽因的音乐艺术境界”。

其实,早在16岁演奏《小精灵》和《夏日最后一朵玫瑰》这两首炫技乐曲时,宁峰就以高超细腻的技巧崭露头角。如今,他的琴技更加炉火纯青,却始终不愿被视为炫技演奏家,“只有认真地练习,再练习,直至练习到使所有技巧成为信手拈来的习惯,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融入音乐,让技巧的概念消失在音乐中。技术好不是坏事情,但我不赞成过于迷恋其中,因为技巧自始至终是为音乐服务的。我希望自己-能做比较全面的演奏,也希望我的演奏会是多元的、内容丰富的音乐盛宴,可以满足观众不同的需要。”宁峰如是说。

宁峰的演奏范围非常广,从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到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的作品,再到近现代的音乐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而严谨的思维逻辑与激情的个性表达,使他形成了优良的演奏素质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并获得了乐评界的高度赞赏。英国《每目邮报》评论:以令人生畏的技艺和真切的演奏令观众惊愕……他丝绸般感性的音调,将充满诱惑力的柔美情愫洒遍四周。奥克兰爱乐乐团艺术策划总监安托尼·依恩斯特称:“宁峰是那种能将一流的技巧与被称之为灵魂的东西相结合的人,因此我们每年都会邀请他合作演出。”帕格尼尼之星音乐会评论:在谈论一个小提琴家的技巧时,我们可将其分为硬技巧与软技巧。前者是指把音拉准的功夫,后者是指在把音拉准的基础上把音拉好听的本事。宁峰在演绎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时向我们展示了其超绝的硬技巧与软技巧,尤其是后者:音调柔和温暖,音色充实而富于变化。听这样的演奏确是享受也!

宁峰是一位凭实力而不是靠明星效应征服欧洲、澳洲、北美和亚洲听众的年轻小提琴演奏家,他在世界各地的每场音乐会都会为他赢得更多的观众,这也使他成为中国在世界上最受欢迎的80后小提琴家。与他合作过的乐团包括:中国爱乐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柏林交响乐团,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比利时国家交响乐团,俄罗斯国家爱乐乐团,布达佩斯节日乐团,法国图卢兹国家交响乐团,蒙特利尔I Husici室内乐团,奥克兰爱乐乐团等国际知名乐团。2007年12月22日,宁峰应邀参加了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开幕式音乐会;201 0年5月25日,他参加了中国爱乐乐团10周年庆典音乐会。2011年2月,宁峰与世界著名的英国经纪公司Intermusica签约,成为其旗下近120位签约艺术家中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这意味着他的演奏事业将会走向另一个高峰。

2004年8月,宁峰推出在国内的第一张唱片《炫技燃情:宁峰小提琴独奏专辑》,旋即在国内音像市场热销;2007年5月,世界著名发烧录音唱片公司荷兰奇诺唱片公司(Channe]Classics)以SACD(超清晰度激光唱片)技术全球发行宁峰的帕格尼尼作品专辑《你好,帕格尼尼先生》,在唱片界好评如潮;同年10月,他与德国巴登一巴登爱乐乐团合作录制了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并在12月与德国哈勒国家歌剧院乐团在著名的柏林音乐厅演奏了这首经典的小提琴协奏曲;2009年3月,荷兰奇诺唱片公司发行宁峰与小提琴家胡铮合作录制的小提琴二重奏专辑《中国情》,受到乐迷的热捧;2010年夏季,他的专辑《独奏》全球发行,其中包含了小提琴文献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具挑战性的曲目,足以显示他深厚的演奏功底。发行过宁峰录音作品的还有日本的“Triton”公司、比利时的“Cypres5”公司。

在坚持开音乐会、不断补充新曲目和录制唱片的同时,宁峰还从事小提琴教学工作。2007年,他从柏林汉斯一艾斯勒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跨入音乐教育领域。他说:“我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以教学为主,演奏为辅。演奏会给我带来快乐,教学也给我带来快乐,但是从对社会作贡献的角度来说教学比演奏会更大。”目前,宁峰受聘在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和柏林汉斯一艾斯勒音乐学院这两所德国最优秀的音乐学校任教,并应邀在世界各大音乐学院以及欧美、亚洲和澳洲等地的音乐节或夏令营活动中举办大师班。此外,他被四川音乐学院及西安音乐学院等国内高等专业院校聘为客座教授,成为中国音乐界最年轻的教授。而在频频被邀请回国参与重大演出活动的同时,他还受邀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沈阳等地的音乐学院举办大师班,他是中国80后小提琴精英中唯一一位在世界各地广泛地从事小提琴教育工作的青年音乐家。

所有人都承认职业演奏家是一项相当艰苦的职业,是需要用一生时间去学习和磨炼的职业,更不用说经年累月的旅行奔波,要牺牲个人生活,要舍弃与家人相聚的时光。但同时这也是最美的职业,把美的音乐传播给万千听众,把人类最高尚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播下去,使之成为永恒的宝藏。然而,宁峰却说:“其实就某种角度而言,我所从事的职业和烹就美食的厨师、营造美好环境的环卫工人没有什么两样,我们都是在为这个世界提供美好的感官享受。”虽然被公认为目前中国最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但他宁愿称自己为“小提琴演奏者”。他常在演奏会后,一个人提着小提琴坐地铁回家。朴实无华的作风使宁峰和他的音乐艺术在浮躁的商业社会中,淡定而执著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方向。

西方音乐源自于宗教,因此西方音乐家往往都希冀通过音乐与上帝沟通或者更接近上帝,那么对于东方人来说,音乐能达到的最美最高的精神境界又是什么呢?宁峰说:“我觉得应该是能带给我享受和快乐。我不信教,所以没有把音乐和宗教情感联系得太多。我更希望音乐不是为上帝写的,而是为人类、为百姓写的。如果让我选择为上帝还是老百姓演奏,我会选择后者,因为上帝只有一个。假如果真有一个上帝,相信他也会同意我的看法。”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宁峰将傅雷先生对傅聪的教导奉为圭臬,认为“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可能有正确的心态来对待艺术和音乐,才能够形成正确的音乐观和艺术观”。对于做人,他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他所崇尚的乃是中庸之道,这是儒家学说坚持的最高道德标准,所谓“中不偏,庸不易”。无论是衣食住行日常所需,还是名利地位、智慧才能,甚至运气,在宁峰看来都无外乎一个“度”,不偏不倚,无过亦无不及。

谈及音乐,他说:“人最怕‘完美’二字,没有人可以达到完美,因为那样就失去前进的动力。对于我来说也是如此,在音乐上追求完美的过程相当艰险,却非常有意义。小提琴给我带来无止境的快乐和挑战,当我对一首曲子的诠释又融入了新的灵感,或者我的演奏使人们享受到乐趣,所有的辛苦就得到了回报。”

对于所取得的成就,宁峰说:“我并没有追求成功,我所在乎的是对音乐的‘忠诚’,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会毫无保留地忠诚。我的目标不是赶上谁,而是要做得比自己更好。其实,我从来就没有希望能成为一个明星式的人物,走到大街上被人当作‘广告牌’,我只希望能安安静静地做我的音乐,踏踏实实地从事演奏这个职业。如果有一天别人提到我时能说‘这个人对中国的小提琴演奏教育事业有贡献’,我就非常满足了。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没有少年一夜成名的经历,没有经纪公司华丽的包装与炒作,宁峰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杰出的天赋以及惊人的毅力,依靠自身的实力和音乐的魅力,一步一步完成了从布衣琴童到职业演奏家的非凡跨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让我们在这本书中一起走近宁峰,解读宁峰,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魅力。同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毕竟我的人生经历刚刚30年,要写真正意义上的传记还为时过早,我更愿意通过这本书分享我在成长过程和教学领域中的感悟与感受,以及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和演奏氛围的一些看法与想法,希望能对国内的琴童有所帮助。”

李音

2011年8月19日于深圳

后记

写这本书缘于骨子里的小提琴情结,幼年时候苦苦练琴的记忆历久仍有余温。虽然未能与小提琴相守下去,但手指与琴弦摩擦的感受仍旧那么亲切——在撰写本书的时候,这种感受更加深刻了。

认识宁峰也是从写这本书开始,之前我甚至(想来有些惭愧)都不曾听过这个名字。但,宁峰的光华就如同他这个人,隐隐地散发出来,却又是那样夺目而且摄人心魄。凡是领略到他艺术魅力的人都会无法抗拒地爱上小提琴,在他指尖滑动而过的音律原来能如此的丰饶、丰润、丰实。第一次听宁峰的现场音乐会时我已开始着手写作,当他的琴声响起来,我整个人便被攫住了,这样近距离地聆听绝对是种享受,让我惊讶的是他那洒脱的举重若轻。对于像“帕格尼尼偶记”这样足以让行家望而生畏的曲目,宁峰演绎起来却能让人一下忽略掉技巧的艰深,而沉浸在音乐本身之中。安坐一角听他的演奏,真是件美事。

与宁峰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因为飞机晚点,我足足让他等了两个多小时,暗想“这位80后的小提琴家一定耿耿于怀”。见面那一刻,宁峰的朴实扑面而来,一声“辛苦”顿时让我褪去旅途的劳顿与原先的担忧,诚恳的笑容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原来艺术家也不都是清高和孤傲的。

因为见面的机会宝贵,初次见面足足用,掉了整个下午的时光。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来说这样单刀直入、无须任何过渡的交流难免让人觉得交浅言深,不过,我又错了。宁峰谈起他的小提琴和他的音乐,会让你在空气中也闻到热情的味道。同时,让我觉得最难得的是作为一位成功的年轻艺术家,他独有一份与年龄、成就不相称的淡定和清醒,这绝非做作而为,而是浑然天成的被艺术浸润过的纯真。纯真,可以说是宁峰给我的第一印象。

对宁峰的第二个印象是,这人实在是太谦逊了。他生怕嘴里说的每一句话会有自我炫耀的意味,因此在说到他过往取得的成就时,极为简单,甚至就那么一句带过,直至我追问,他才挤牙膏似的说多一点,也仅仅是一点而已。有时候我实在觉得他太低调,也请他在我面前稍稍放下一点他的低调,但效果不佳。他这人就是如此。

对宁峰的第三个印象是,他太忙了。我们的大部分交流都是通过电话或者在网上沟通,事先他会和我约好时间,然后一聊就是几个小时,我这边还意犹未尽,他那边只好说“对不起我明天还要赶飞机,你看我们能不能下次再约时间”,要么就是“对不起,我刚演出完回来,还没吃东西,你介不介意我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你聊”。每到这时,我心里既感动又抱歉,也才真正感到时间原来也可以是慷慨的馈赠。

第四个印象是,宁峰非常健谈。他的语速很快,吐字清晰,在滔滔不绝地表达他的想法时,常常妙语如珠,掷地有声,如同演讲一般,像准备了底稿一样,不过一点也不会给人夸夸其谈的感觉。和他交谈,你会觉得他不像是高不可攀的艺术家,而是个邻家大男孩,亲切、平实、真实。

宁峰给我的邮件我都保存着,作为一种写作的记忆。他曾说过他打字的速度很慢,这个他不在行,但他给我的回信有时候是大段大段的细节描述。每次收到他这样的邮件,我就会想象,自己又怎样让他在电脑前狠劲地费力了一把。这样一位艺术家,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应该被我的折磨所困扰吧!2010年圣诞节前,他发给我一封邮件祝我和我的家人、孩子圣诞快乐,他就是这样一个在细节处常常出其不意地带给人温暖的人。

是啊,我的孩子,这个小小人儿,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她刚刚三个月,还在襁褓中过着简单快活的日子。我的文章一点一点长起来,我的女儿朵朵也一天一天的大起来,有时我感觉自己像是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如今这两个孩子——我的小朵儿和我的书都长大了。感谢我的女儿这样乖,从未打扰过妈妈的写作,也没有用哭声抗议妈妈的分心;感谢我的父母如此辛劳,给小朵儿这么多具体的爱和照顾;感谢我的爱人为我分担许多英文翻译的工作。家中有女真不易,但的确万事足。

还要感谢胡惟民教授和苏立华老师,占用他们宝贵的时间,让他们回答我的许多问题,他们的耐心、细致令人印象深刻。感谢远在英国的胡坤教授接受我的采访长达三个小时,他谦逊、认真、平和的讲说也让我领略到大师风范。感谢宁峰的父亲母亲配合我的采访,他们的认真和低调让我知道宁峰之所以谦逊的原因,那不仅仅是一种态度,而是骨子里的一部分。当然还要感谢辽宁人民出版社的时祥选编辑,时兄,谢谢你邀我来写此书,让我有如此美好的音乐之旅,谢谢你的嘘寒问暖,谢谢你从未催过我交稿!

感谢宁峰,给我如此大的音乐的力量,让我有勇气驾驭这本书。希望它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当然,这本书只是你人生中一个片段的记录,希望能为你保存一些特殊的记忆。

这本书的确不能记录宁峰完整的音乐人生,也不能准确传达他对音乐的爱,更何况在音乐面前,文字本已颇为尴尬,稍一闪失,便难逃痴人说梦之讥,因而不免留下些许遗憾。不过,也正因为音乐的奇妙,使我们可以透过旋律去感受这位年轻的音乐家,乃至发现蕴涵于万物中变幻的深奥,以及那永恒不变、难于捉摸的——美。

最后,还希望所有看过这本书、读到这里的人都能时时享受到音乐的乐趣。

李音

2011年4月17日于深圳

书评(媒体评论)

他的音乐天赋与才能将使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梅纽因(小提琴大师)

宁峰的成功之法应该成为中国琴童及其老师和家长的榜样。

——苏立华(著名乐评人)

(宁峰)远去的时候,才看到台上还有别人还有整整一个乐队。可刚才,当他拉琴的时候,台上只有他一人。世界只剩下这把提琴。

——陈祖芬(著名作家)

宁峰是那种能将一流的技巧与被称之为灵魂的东两相结合的人,因此我们每年都会邀请他合作演出。

——安托尼·依恩斯特(奥克兰爱乐乐团艺术策划总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宁静致远造极登峰(宁峰的提琴世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72858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6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41
172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