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跟我的心去草原
内容
试读章节

我从库尔勒下飞机,本可以向西直接进入巴音布鲁克,但是我却绕过整个天山,从伊犁向东进入巴音布鲁克。我特地把巴音布鲁克作为最后一站,因为那是我最想去的地方。长途旅行需要有一个梦想的终点,无论真的到达那里是满意或者失望,它的力量可以牵引你走完全程。

这样我进入巴音布鲁克的路线和成吉思汗西征大军的路线相反,和土尔扈特东归的路线是一致的。200多年以前,土尔扈特部可汗渥巴锡,率领他的军队和百姓,离开伏尔加河下游的钦查草原,那个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当年征服过的地方,万里奔波返回故乡。

汽车在那拉提的高山深谷间穿行,10月,牧民正在转场,可以看到正在收起的毡房,五边形的木栏杆组成的羊圈静静地立在层林尽染的山坡山,除此之外再无丝毫人工痕迹,古老的游牧生活和大自然如此和谐。由于政策原因,新疆的游牧生产方式比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保存得好。

当车子穿过一道山梁,草原忽然像低昂的蒙古长调一样舒缓地展开,一瞬间丰富的色彩都消失了,只有纯金色的草原。前方的山岗上,一座敖包静静地矗立着,披着金色的斜阳,山下是一座小镇,典型的蒙古人的土地。

进入巴音布鲁克小镇,开始有马匹出现在我们周围,既不是高大的伊犁马,也不是粗壮的蒙古马,马不高,但身材秀丽,马蹄抬起和踏地的动作很有韵律,像跳盛装舞步。穿过小镇即有羊群,黑色的身体结实的绵羊聚在一起,像一幅英国油画。到天鹅湖边上,我们的车子停下来,那有一个蒙古包,一只黑色的卷毛大狗很乖地走到我身边,我伸手在它的长毛里摸了摸。这种感觉很震撼,这些欧洲品种的狗和牲畜,是被土尔扈特人万里迢迢带到巴音布鲁克的。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人愿意抛弃先进的欧洲,回到古老落后的亚洲来?

电影《东归英雄传》和历史并不靠谱,但能传递一个民族的情感。年轻的土尔扈特英雄们在无边的草原策马飞奔,忽然间到了一个乱糟糟的小镇,撞进镜头的竟然是穿着马裤,白衬衫扎在腰带里的瘦高的俄罗斯士兵。那个镜头也许注释了土尔扈特人东归的一个原因——文化压力。草原不再纯净了,现代文明像传染病一样侵入到草原深处,让生活在古朴世界里的土尔扈特人浑身不自在。

在伏尔加河流域过去的300年里,土尔扈特人在精神上一直效忠远在新疆的卫拉特汗国,派人参加他们的会盟和庆典,信奉喇嘛教。为了在远离祖国的地方安身,他们参与土耳其人、俄罗斯人的战争,在周边慢慢发展强大的势力间寻找生存空间。他们惦念着遥远的祖先的故乡,漠视着世界的变化。只是在武器从马刀变成鸟枪变成大炮的时候,他们的伤亡惨重起来。

年轻的可汗渥巴锡似乎很理想主义,他居然想回家,回到连他的爷爷都没有见过的故乡,那片土地那样遥远又那么凶险,刚刚有几十万蒙古人葬身在战火中。18世纪中叶,准葛尔汗国被清朝彻底打败了。据《草原帝国》记载:“准葛尔部人民,主要是绰罗斯与辉特二部,几乎全被消灭。”远在伏尔加河下游的渥巴锡听说他兄弟部落的故地已经成为无人区的时候,他决定率部认领这片土地。

起事的那一年,伏尔加河久久没有封冻,河东岸的居民无法赶着牲畜过河,因为担心时间久了走漏消息,渥巴锡最终选择抛弃他一半的臣民,率领西岸的部众东归。他的出走遭到俄罗斯人的拦截,也不受清朝的欢迎。清政府最初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向途中各国献上厚礼,请他们拦截。土尔扈特人一路遭到疯狂地袭击,几十公里长的队伍,牲畜和老百姓放在中间,前后部队往反冲杀,一路杀到准葛尔故国的边境。远远的清朝的边防前哨已经能够看到了,损失了一半军民筋疲力尽的渥巴锡知道自己没有力量攻取伊犁了。开了几个月的会议之后,渥巴锡决定接受招安,向清朝投降。之后才是我们历史书上讲到的热烈欢迎。

尽管渥巴锡只带回来7万人,还是被分成四个部分,安置在相距遥远的地方,渥巴锡自己的领地没有被安排在北疆四通八达的准葛尔盆地,而是在巴音布鲁克。巴音布鲁克草原实际上是天山内部一块巨大平坦的谷地,只有3个出口通向外界,至今仍然交通不便。这是渥巴锡梦想的终点,不知他那时是怎样的心情。

我骑上马,朝天鹅湖的方向走过去,天鹅已经被游客惊走了,草原静悄悄的,湖水里立着红色的芦苇,远处是雪山。开都河静静流淌,四周的山脚下,碎镜子一样的小水面映着艳蓝的天,巴音布鲁克,就是泉水丰盈的意思。在我到达过的草原里,只有这里还有野狼在夜色中悄然前行。

土尔扈特人属于西方的卫拉特,和东方的蒙古人不一样,他们从不曾匍匐在大汗脚下,没有做过忠实的奴仆;也不曾主宰庞大帝国,滋生出征服者那样宽宏和悲悯的性格;巴音布鲁克封闭的地域保护了传统文化,土尔扈特人身上于是有令各地的蒙古人称道和艳羡的那种古典气质。毡房边上有两个瘦高的蒙古小伙子在夕阳下拴马。毡房的门口正在晒奶疙瘩,我蹲下来,捡起来尝尝,还没晒干,软软的有点酸。一位老阿妈微笑着从毡房里走出来。

这就是渥巴锡为子孙后代追求来的生活,我忽然领悟到他心中的那份高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觉得现代的生活比古朴的生活更好,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有几个真的感觉幸福?可这世界上却总是有“文明人”热衷于改变别人的生活。今天的巴音布鲁克时常有令人不安的消息传出,有人说开都河上要修水电站,淹没大片的草原,有人说天鹅湖要承包给旅游公司,到时牧民都要迁走。草原深处升起袅袅炊烟,白色的蒙古包星罗棋布,古朴的唯一缺陷是它阻止不了现代文明的渗透,就像那些被游客惊走的天鹅。P40-43

后记

今天生病,在家里读席慕容的《追寻梦土》,是多年前的《我的家在高原上》的翻版。读到《梦境》一篇,突然很感动。一个和席慕容一路同行的东北人,忽然发现前面的一片草原一直出现在梦境里,他不是蒙古人,从小生长在台湾,但是却经常梦到一片草原,无缘无故地梦到,他也无缘无故的喜欢看契丹的历史,这就和我一样——蒙古是我的一个梦,做了30年的悠悠长梦。

我出生在北京,我爸爸是个老北京人,虽然家族传说中有人说我们是旗人,但是深受过政治风波冲击的父辈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是旗人。我的妈妈是个江苏人,来自江苏最北端接近山东的海州。这个出身和蒙古扯不上关系,但是我和他们不一样。

我记得我第一次见到村长时他说:“我看你基因组合出了点问题!”我同意这个说法。我的妈妈身材高大,性格直率,办事雷厉风行,我的父亲很有艺术气质,羞腆,且容易被愁绪打动。他们俩身上那点像蒙古人的特点很神奇地被我继承下来,而且还不止这些。

我小的时候,喜欢读历史和古诗,读古诗,就喜欢边塞诗,姥爷教我读“绫罗小扇”什么的我总是记不住,“大漠沙如雪”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而且总是问姥爷,要是在过去我们是不是北国人?我姥爷有一对蓝灰色的眼睛,到晚年变成了黄褐色,不太黑,他总是很神往地抬抬头,然后又很严肃地说:“胡扯!”

我差不多认全字的时候就读了5本《上下五千年》,非常有意思的是,我特别喜欢里面讲的北国的历史,尤其喜欢匈奴。汉朝和匈奴那些故事我一个一个地能记下来,而且心驰神往。我很小的时候就不喜欢霍去病,喜欢冒顿单于,我还深深地认为汉族礼教都是对的的时候,就认为王昭君后来移嫁给呼韩邪的儿子是应该的,而且相信年轻的王子可以让她幸福。后来我喜欢鲜卑,我曾经喜欢魏孝文帝,但是他迁都洛阳和全民汉化的举动我一直都觉得遗感。我喜欢契丹,在杨家将里我喜欢杨六郎也喜欢杨四郎,我觉得杨四郎娶了契丹公主真是幸运。我不太喜欢金,也不太喜欢清朝,不过相比之下,我最不喜欢明朝和南宋。我甚至把整段的明朝历史都跳过去了。至今明朝历史都是我的教科书里难补的一课。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成吉思汗”四个字是在什么时候,那天我刚好看完了前一个故事,是陆游的故事,他留下一首诗“家祭无忘告乃翁”,我好感动,然后翻过篇来,我看到成吉思汗四个字,我忽然就知道陆游没希望了。那四个字那么明亮,那么耀眼,好像我以前就听说过,看到过,我来不及看就四处问别人成吉思汗是怎么回事。后来我看了《成吉思汗传说》那本书,来补充《上下五千年》里那个单薄的故事,也是很小的时候看的。我妈妈当时买了3本书《唐宋八大家的故事》、《成吉思汗传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我记的,第一本,我只看了8个人的名字,并把他们背下来四处炫耀,第二本,我一字一句地看了,虽然我跟别人交流,别人都不理我,第三本我只看了前面上古时代的一些创世纪传说。

我读那些历史故事的时候,总是很遗憾史书上那些威风八面的游牧人出现了,又消失了,而他们消失的原因史书上都归结于汉族文化的优越。我特别遗憾,所以我知道蒙古人还在的时候,就特别高兴,我觉得他们是替那些消失了的古代英雄活着。与此同时,我总是问我的历任历史老师:“那么老师,我们这些北方的汉族人是不是游牧民族的后代?”老师总是被我问得不愿意回答。

我的梦里有个蒙古,在我不认识任何一个蒙古人之前。

我还记得我认识的第一蒙古人,他是我们中学的政治代课老师。他小的时候在西单的蒙藏学校上学,后来就留在了北京。他在课上说:“我是蒙古人,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你们看我长这样……”我不能理解,我觉得是蒙古人挺光荣的,怎么还“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呢?他确实四方大脸浓眉大眼。

我认识的第二个蒙古人是我的初恋,他算不上是我男朋友,却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他和我以前以为的蒙古人那样不同,羞腆、矜持、温文尔雅,不过他也有激情四射的时候,很吓人的。我失去他的原因是,我不是蒙古人,文化上不是,我融入不了他的生活。

从那时起我开始写一本很长的小说,写一个汉族女人和蒙古男人的爱情故事,我写小说的时候,我认识的蒙古人还非常有限,但是很多年以后,我重新看的时候,我写得竟然很蒙古,那些故事是我记忆中的,我上辈子的故事。

后来我开始上路寻找。内蒙古我去得最早的地区是科尔沁,我没有在那里找到梦中的土地,总是看到无边无际的玉米地。而后去了巴音布鲁克,那个地方超越了我的梦境,太过了,比我的梦还要美,从此那个地方的美景成了我新的梦——一片山坡上蒙古包星罗棋布,炊烟袅袅。后来我又去了克什克腾,在那里,我第一次感觉被这片土地接纳,在一个旅游点伪造的小敖包前升起了两道彩虹,我正在向上面扔石头,而且那天地震了,我的朋友特地打电话告诉我,地震是因为你来了。后来去了乌珠穆沁,草原无边无际,却网围栏纵横,然后呼伦贝尔,然后蒙古国。太奇怪了,我从没有看到一块土地和我梦里的土地相同,就像席慕容的朋友看见的那样。因为每个地方都有不对,科尔沁有农田,巴音布鲁克有水坝、克旗有比蒙古包还多的旅游点、乌珠穆沁有网围栏、呼伦贝尔有新耕的土地,蒙古国已经不是我要寻找的地方……

只有我在哈拉和林登上度假村后面那座山包时看见的那条河,是个例外,没有堤岸、没有河道,恣意奔流,仿佛在梦里见过。远处青色的山林冒着青烟,那是每年春天都会燃起的火,近处挥动巨大翅膀的秃鹰在敖包山上盘旋,提醒我女人不要上去。

我好像是蒙古人了,我现在的朋友一多半都是蒙古人了,我走在这片土地上,谁也不觉得我不是,常有蒙古人冒出几句蒙古语跟我打招呼,我愣一下然后表示不懂。

最近我又一次恋爱失败,拒绝我的小伙子说我不是蒙古人,血缘上不是,我竟然无言以对——还真不是,我差点就忘了。

不是就不是吧,蒙古在我梦里,看来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今天看到席慕容这篇《梦境》时,忽然找到一个可以共鸣的人。打开我的博客,黑骏马组合的《故乡》就那样响着,我深信草原是我的故乡。祖先传给我们的不仅有智慧、文化、性格,还有回忆。那些回忆让生活在现世的子孙有时做莫名其妙的梦,一个悠悠长梦。

2010年秋

目录

序:梦的去处

自序:烈马柔情的土地

相识

 马兰花开的季节

 草原,寻访传说

 锡林河的孩子

 巴尔虎的秘境

 傲慢的粉丝

 两个“和亲”,四个不一样的故事

 史诗《江格尔》与蒙古文化

相恋

 和一个民族谈恋爱

 没有草籽的秋天

 京城的“蒙古音乐部落”

 听琴

 谢幕

 吉祥的一家

 真爱无限—写给蒙古民歌

 800年之梦

 当“蒙古往事”流传到草原以外

 再回首《狼图腾》的魅力与减色

 留住游牧民族

相知

 艰辛中的幸福

 呼伦贝尔:草原重现生机的天功与人功

 没有园林局的草原

 游牧人归来

 再访奶牛村

 杭盖

 布仁巴雅尔的乡愁

 八百击

 夜莺之歌

 我爱“黑骏马”

 给黑骏马组合的一封感谢信

 有一个美丽的姑娘

 现在还有这种事?

相守

 父亲是牧马人

 华丽的草原时装

 沉默的羔羊

 真实的传说—三代牧马人和马

 马背上的前世今生

 赛马英雄

 骑4骆驼的人离长生天近

 一个朋友的一张碟

 用心有力量

 呼麦,蒙古的声音

 致礼明亮的星辰—悼念青巴特

 阳光流淌,祖先向往

后记:我的梦土

序言

在很多人的眼里,内蒙古是一片辽远而神奇的土地,它的名字总是和金戈铁马的想象连接在一起。但这个感觉对北方人来说至少不十分正确,内蒙古并不遥远,它甚至地近京城,最近的草原离北京只需要四个小时车程。但正是这个原因,那些发生在草原上的往事,曾经多次令北京地动山摇。它也真的很神奇,至今人们对它仍然充满误解。

内蒙古的山是温柔的山岭,既不高耸入云,也不突兀险峻。除了偶有嶙峋的怪石,大部分的山,曲线柔和、气势博大。内蒙古大部分土地属于温带半干旱、干旱地区,降雨量小,天空明朗,阳光普照。

有些地方,如呼伦贝尔,土地平旷,视野开阔,一望无际;而有些地方,像锡林郭勒,有起伏的山峦,低低地、缓缓地隆起,又缓缓地、远远地沉降下去,形成风景的博大之美。这博大的风景之间偶尔闪过一个洁白的蒙古包,一群羊或一群牛悠然地吃草;或有一个湖泊,或只能算是一汪水,映着碧蓝的天,风吹动时全是细碎的银色的涟漪;或有一条河,九曲回肠,缓缓地绕行在草原上,以细弱的清流,滋养辽阔的土地。

草原上生活着一个神奇、庄重而沉默寡言的民族,这就是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经留下浓墨重彩的蒙古民族。蒙古人并不都像世人理解的那样豪放,很多人腼腆而温和,像内蒙古起伏的山一样宽宏而博大,像内蒙古流淌的河水一样,不善言谈,却不停止它跋涉的脚步。

内蒙古作为一个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在此之前,它曾是清朝的盟旗。再往前推,它曾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再向前,许多游牧民族曾经在这个舞台上策马挥鞭。“秦时明月汉时关”,与游牧民族的恩怨分合构成了半部中国史。中国为它出了武将,出了能臣,出了明君,也出了乱臣贼子和昏聩无能的皇帝。

与此同时游牧民族又有自己独立的历史,匈奴的冒顿单于用他的鸣镝射穿历史,建立强盛的帝国;默棘连可汗为他的弟弟阙特勤雕刻的石碑是一部传世的突厥文学,也是突厥人的英雄史诗;成吉思汗从草原深处走来,在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他又向草原深处走去,背后留下一个世界的奇迹。

每个清晨,当炊烟从蒙古包升起来,女主人弯着腰为家务忙碌,男主人跨上马,拿起套马杆去照看畜群,草原上一片安详。狗跑过蒙古包前面的空地,刚睡醒的羊群懵懂地东张西望,牛和马已经醒来,走过羊群的身边,与它们共享草场。大堆的牛粪散落在草原上,是高质量的燃料。

这样的画面在内蒙古已处在生态和人文孤岛上,但是成吉思汗的背影仍在这些蒙古族牧民中间若隐若现。

内容推荐

《跟我的心去草原》汇编了作者舒泥近几年写作的四十余篇文章,分为相识、相恋、相知、相守四个部分,以恋人比喻草原,表现了一个女孩对草原的认知、热爱和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一位热爱草原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的公民对目前草原所面临的文化和生态危机的担忧。

祖先传给我们的不仅有智慧、文化、性格,还有回忆。《跟我的心去草原》的那些回忆让生活在现世的子孙有时做莫名其妙的梦,一个悠悠长梦。

编辑推荐

草原上生活着一个神奇、庄重而沉默寡言的民族,这就是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经留下浓墨重彩的蒙古民族。

《跟我的心去草原》汇编了作者舒泥近几年写作的四十余篇文章,分为相识、相恋、相知、相守四个部分,以恋人比喻草原,表现了一个女孩对草原的认知、热爱和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一位热爱草原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的公民对目前草原所面临的文化和生态危机的担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跟我的心去草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舒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007160
开本 32开
页数 3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42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43:47